张程编著的《脆弱的繁华--南宋的一百五十年》想说明的问题是:作为中国传统王朝发展的巅峰,南宋在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眩目灿烂的成就,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之中轰然倒塌,辉煌玉碎了呢?难道说南宋的繁荣是虚假的?南宋的兴衰沉浮能够给后人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
作者的基本观点就是本书的书名:脆弱的繁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脆弱的繁华--南宋的一百五十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程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程编著的《脆弱的繁华--南宋的一百五十年》想说明的问题是:作为中国传统王朝发展的巅峰,南宋在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眩目灿烂的成就,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之中轰然倒塌,辉煌玉碎了呢?难道说南宋的繁荣是虚假的?南宋的兴衰沉浮能够给后人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 作者的基本观点就是本书的书名:脆弱的繁华。 内容推荐 穿越时光的隧道,揭开南宋的神秘面纱。西湖池畔的轻歌曼舞,奇巧精致的珍宝古玩,一叹三叠的宋词唱曲,灿若群星的英雄才子……更精彩的还是张程编著的《脆弱的繁华--南宋的一百五十年》中的那些事儿:面对外部的军事威胁,南宋人该如何实现复国的梦想?一位位有心作为的南宋皇帝为何最终多走向了平庸、成为不问世事的“太上皇”?南宋高度富庶的物质文化,为何无法抵挡蒙古的铁蹄而悄然玉碎?本书表现的不只是南宋王朝的奢华,还有她的挣扎、血性与骨气…… 目录 第一章 复国的梦魇 撞上大运的赵构 泥马渡康王 皇帝的心病 秦桧逃脱虎口? 夭折的复国计划 岳飞死了 第二章 王朝初定 秦桧遇刺案 乱世多文豪 皇帝选嗣 采石大捷 辛弃疾南归 第三章 德寿宫的太上皇 皇位是飞来横财 赵构的退休生活 赵孝宗的“孝”道 家庭危机 过宫事件 绍熙内禅 第四章 政治的门外汉 朱熹进了武夷山 门外汉的政治秀 陈旧的党禁 北伐是味好药 史弥远杀人有功 第五章 西湖暖风熏人醉 来历不明的宋理宗 临安忘却许多愁 盛世危情 大金帝国的黄昏 锦上添花的胜利? 第六章 国破伤心时 钓鱼城大捷 蟋蟀宰相贾似道 最后的硝烟 临危众生相 第七章 漂泊海上的最后岁月 扬州正气歌 风雨伶仃洋 厓山的最后时刻 尾声 还是宋朝的事儿 附录一:南宋皇帝小传 附录二:南宋历史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复国的梦魇 如此太平盛世,怎么能少的了重大武功的点缀呢? 宋徽宗也是这么想的。他登基后一直没有像样的政绩。苦恼的宋徽宗决定通过对外战争来“锦上添花”。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向宋朝的世敌辽朝发起进攻。辽兵屡败。宋徽宗决定借助金国的力量,收复被辽国占据了上百年的故土燕云十六州,建立不世武功。1120年,宋金商定共同灭辽,金兵攻北,宋兵攻南。辽朝灭后,宋朝将原来贡献给辽朝的“岁币”50万贯全部献给金朝。条约签订了,宋朝应该开始准备执行了。但是宋徽宗君臣根本就没把条约放在心里。他们只想依赖金朝,乘机取利,根本没有积极作战的认真打算。相反,宋徽宗在第二年下令加强在东南地区搜寻花花草草的工作,加快汴梁景区的建设。王黼和李彦等人括取民田,又借口军用,搜刮境内丁夫,计丁出钱,中饱私囊数千万贯。有人控诉,他们就打击报复、严刑惩罚,成千上万的人因而致死。 没几天,金国的使节赶到汴梁,见状吃惊地说:“我们大金朝已经把辽国打得奄奄一息了,基本完成条约义务了。你们宋朝怎么还不出兵啊?” 宋徽宗一拍脑门,说:“哦,我想起来了。我这就马上出兵!” 得宠的大太监童贯奉命率领15万大军北上,进展得很顺利,进军到北京西南的良乡才遇到辽军的抵抗。凌晨,童贯看到辽军营中火起,以为辽兵要来进攻了,竟然吓破胆,自己把营垒给烧掉,领兵疯狂南逃。喜出望外的几千辽兵乘胜追击,直杀到涿水。宋兵一路上死伤不计其数。据说,宋朝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积存的军需,在这一仗中都被宋徽宗和童贯君臣给折腾光了。 童贯一直逃到雄州,才想到怎么交差的问题。他为了逃避兵败的罪责,秘密联络金军,请求金军协助攻打燕云地区。完颜阿骨打毫不含糊,亲自领兵,三下五除二就把燕云地区的辽军给收拾了。童贯又厚着脸皮对金军答应宋朝每年除向金贡献原来献辽的岁币外,又增加一百万贯,作为“燕京代租钱”,请求金军将燕京交还宋朝。金兵在燕京城内大肆抢掠财物,又把城内男女掳去做奴隶,仅剩下一座被搜刮一空的城池,扬长北去。 1123年四月,童贯大吹大擂地进入残破不堪的空城。这时的燕京到处都是丘墟和狐狸穴。可宋徽宗不管这些,他自认为建立了不世之功,大肆庆贺。童贯上《复燕奏》,吹嘘凯旋还师。百官纷纷上表祝贺,又立“复燕云碑”纪功。王黼、童贯、蔡攸等相关人等都加官进爵。这边是汴梁陶醉在“辉煌的胜利”之中,那边是金国君臣在燕山以北虎视眈眈地把南边的表演当笑话来看。 金国算是把宋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特点给看透了。只是辽国的残余势力还没有被完全消灭,金军上下没来得及对宋朝有“进一步的想法’:。1125年,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被金兵俘虏,不久遇害。辽朝灭亡了。消息传到汴梁,又引起一阵狂热的庆祝活动。在辽朝的亡国贵族中有个叫作耶律大石的英雄,率领契丹遗民西迁到西域的楚河流域,建立起西辽。契丹民族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毕竟拥有耶律大石这样“真正的贵族”。幼稚懦弱的宋朝君臣本应该更加理性,甚至带上那么点敬意去看辽朝的灭亡。遗憾的是,宋徽宗隆重庆祝宿敌的死亡后又一头钻进诗词书画的风景中去了。 灭辽当年,金军就把铁拳转向南方。金国制定了大规模南侵计划,十一月兵分两路,西路由完颜宗翰率领从云州进攻太原,沿山西南下。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进攻燕州,从河北一路南下。双方计划会师于开封城下。西路军在太原遭宋朝军民的顽强抵抗,停滞不前;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因为燕州宋军投降,长驱直人,迅速渡过黄河,很快兵临东京城下。 惊慌失措的宋徽宗不得不下罪己诏说:“多作无益,侈靡成风。利源酤榷已尽,而牟利者尚肆诛求。诸军衣粮不时,而冗食者坐享富贵……追惟己愆,悔之何及……望四海勤王之师,宣三边御敌之略。岂无四方忠义之人,来徇国家一日之急。”不管真假,宋徽宗追悔莫及,希望天下兵马勤王救驾。罪己诏的效果一时间体现不出来,金军越来越猛烈的进攻却是实实在在的。没辙了的宋徽宗决定弃国南逃。太常少卿李纲、给事中吴敏等大臣恳请坚持固守。李纲并建议:“现在情况危急,除非传位给太子,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勤王救驾。请皇上宣布退位,激励将士。”宋徽宗惊慌懊恼,拉着蔡攸的手说:“想不到会变成这样”!他竟然哽咽着,昏迷跌倒在榻前。群臣赶忙灌药急救。P3-4 后记 感谢阅读本书。 本书想说明的问题是:作为中国传统王朝发展的巅峰,南宋在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眩目灿烂的成就,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之中轰然倒塌,辉煌玉碎了呢?难道说南宋的繁荣是虚假的?南宋的兴衰沉浮能够给后人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 我的基本观点就是本书的书名:脆弱的繁华。 宋史大师邓广铭先生曾说过:“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也承认:“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南宋的繁华相信没有人会质疑。南宋一直是历史教科书中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顶峰的唐宋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把南宋的一百五十年岁月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它仅仅是众多偏安东南的王朝之一。中国古代偏安东南的王朝没有一个逃脱灭亡的命运。东吴、东晋和十国中的南方九国都是南宋的前辈。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列出很多来。比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中心始终在北方,尤其是北方始终掌握着军事优势;又比如,南方政权内部的腐败和政策失误等等。但我想,重要的还是一个南方人的心态因素。偏安东南的王朝多数是中原王朝南迁后建立的“半壁”王朝。它们曾经“奄有四海”,并有着“偏安东南”的后半生。半壁王朝如果没有在王朝建立之初就北伐复国成功(当时北方不稳而南方尚有复国的热情),日后就再难战胜北方了。岁月会使南方在心理上逐渐产生劣势,日久生根,衍化成“偏安思维”。虽然依靠自然条件和政策得当,南方可以取得繁荣的物质成就,进而推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不能培育君臣健康的政治品格和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其中,我们应该注意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士大夫阶层,或者说是精英阶层的品格和精神。可叹的是,原本应该成为世风表率,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士大夫阶层的表现令人失望。比如,士大夫们骗取名利,也教育子弟们唯利是图;比如,南宋末期那些官僚们的众生相。 南宋在繁荣的高峰期,没有将物资优势转化为军事和政治优势,塑造成综合国力优势,而是白白浪费在了“奢靡相尚”的社会风俗之中。宋宁宗曾“以风俗侈靡,诏官民营建室屋一遵制度,务从简朴”,但根本推行不下去,最后连皇帝也无可奈何地承认:“风俗侈靡,日甚一日,服食器用,殊无区别,虽屡有约束,终未尽革。”实际上,不是“终未尽革”,而是根本就“革”不掉。连在学堂中读书的书生们,也热衷于聚会饮宴,而且每次都要招妓女助兴。他们可是整个王朝的“接班人”和希望所在啊!当时就有臣僚说:“推其本,弊不在民,实缘士夫之家,狃于豪贵之习,服用华侈,则下而民俗得以转相视仿。” 痛惜南宋悲剧的后人们应该批评南宋的士大夫阶层。作为王朝的执政阶层,“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寄于士大夫之人品高下”。士大夫要成为对整个社会负责的阶层,要知道他们的品行和风气,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品行和风气。精英阶层弱,则社会弱;精英阶层强,则社会强;精英阶层无耻,则社会无耻;精英阶层奋进,则社会奋进。本书中,很大篇幅是在介绍登场的南宋人物,有政治的,也有军事的和文化的。他们的出身、性格和言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南宋的历史走向。南宋的灭亡就在于一个软弱的、不成器的士大夫阶层的存在。据说,奸臣贾似道也曾意识到这一点的危险。他写到:“寒食家家插柳枝,留春春亦不多时。人生有酒须当醉,青冢儿孙几个悲?”这首诗透露出贾似道内心的孤寂与恐慌,他也想振作起来,就是振作不起来。因为世风日下的惯性实在太强大了。 录取文天祥的考官王应麟曾指出,南宋的大病有三:一是民穷,二是兵弱,三是财匮。而归根结底都是士大夫的无耻。套用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南宋的物质文明上去了,但是精神文明没上去。这也是造成南宋的繁华是脆弱的主要原因。 八百年后,我们都要感谢南宋。 我就以自己为例,来说明南宋是如何继续影响当代的人们的。我是图书行业的一个新人职的编辑。我们说到我国的图书出版,难以回避南宋的历史。南宋的图书行业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绩。当时官刻、私刻(家族出书)和坊刻(商业出书)三大刻书出版系统发达,同时又有寺院刻书、道观刻书和祠堂刻书。刻书和卖书成为了社会上的一个新兴行业。可以说,古代图书行业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在南宋。反过来,图书行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朝和五代时开始应用雕版印刷术印书,北宋时有了很大发展。当时开封府、杭州、西川、福建都是印书的中心。南宋临安府更是印书业最发达的地方。保留到现在的宋刻本非常珍贵。据说在旧上海滩,如果一个大宅院里能够保存一套宋代刻本,就可以自夸为“宋本楼”了;如果有两套,就可以大吹特吹为“双宋楼”了。 第二,我是浙江台州人。我的家乡及其周边地区,至今深深留下了南宋的历史印迹。贾似道、谢道清等人都是我同乡;家乡见证了南宋开国和亡国两代皇帝的逃亡历程。我所出生的小镇,因为在南宋的时候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在当地渡口上船,前往临安赶考中了进士,而被称为“张家渡”。据说,这位进士为家乡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之后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层出不穷。至今,城内的文庙还保留着这些先贤的事迹。如果读者您也是出身在东南地区,或者前往东南游历过,相信对南宋历史会有更深的感受。 小的时候,在被春草包围、苔藓侵蚀的石人石像之间奔跑游戏,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步入社会后,我才发现儿时与历史的亲密接触是多么的珍稀。 我们需要感谢南宋的还有很多,从类似的流传下来的历史记忆到刚刚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不一而足。 本书的写作缘起是什么样的呢? 我之前写过的书稿,偏重于历史专题类的,一直想写一本断代史类的稿子。刚好我对南宋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国庆期间我前往武夷山旅游后感触良多,回北京后就确定了本书的选题。我认为武夷山可以看作是南宋历史的一个缩影。武夷山优美秀丽、文化底蕴深,人们纷至沓来,却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没能长时间的驻足观察与思考。 其实我们可以从南宋历史上看到若干当代的影子。我在最初的选题策划单子里是如此书写创作缘起的:“南宋不是中国历史上割据东南的唯一朝代,但却是故事最多,上场人物最多,对后代中国影响也最大的朝代。其中的许多情况(比如承担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发展成本,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政治平庸,临安的膨胀,王朝的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有着借鉴意义。南宋的繁华是一种脆弱的繁华,它深受外部军事压力、政治平庸和思想剧烈转变等‘慢性病’的折磨。全书是一本借古喻今的书,试图阐述这样一个主题:经济和社会的繁华与高速发展并不是历史的全部,并不是人们所需要的全部。” 现在书稿写完了,有没有完成最初的创作意图,还需要读者您来评判。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全书的内容框架。 全书分七章,基本按照时间的顺序,逐步展现南宋历史。其中第一章写的是南宋仓促的建立和初期的危机。岳飞和赵构是第一章的绝对主角。岳飞之死透露出来的许多制度性的问题贯穿了南宋政治的始终。同时,北宋的灭亡给汉人君臣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问题”。泱泱大国输给了之前被视为蛮夷的女真人,不仅是读书人,就是普通百姓在心底都接受不了。尽管没有实力反攻金朝恢复中原,但复国梦想像梦魇一样一直笼罩在南宋的历史岁月中。第二章写南宋喘息初定的情况,是一个过渡性的章节。它的繁荣、它的文坛等都是之后的南宋历史的开端。第三章是平缓的一章。南宋的最高统治者的情绪和皇位传承。南宋最高统治者几乎都经过了一个从有心作为到走向平庸,最终归于平淡的过程。“太上皇现象”频繁出现。这样的一个政治过程令人玩味。第四章说的是在南宋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物:韩侂胄和朱熹。两人虽然都不是成熟的政治家,但他们分别代表了权臣和文人群体的榜样。他们的互动深深影响了王朝发展。第四章也介绍了影响深远的朱熹理学的发展情况。第五章分析南宋社会的繁荣。有些行业数据和史实是严肃的,可能读起来有些枯燥,但非常能够说明问题。同时,这一章也介绍了金朝的灭亡。金朝南迁后,一边抵抗蒙古和西夏的两面进攻,一边又发动了对南宋的侵略,其实已经到达了最后挣扎的态势。遗憾的是,南宋朝野没能从金朝的灭亡中吸取经验教训。第六章写的是南宋灭亡的过程。之前南宋的决策和发展隐藏的许多问题,在蒙古人的总攻面前都暴露了出来。蒙古军队基本是以摧枯拉朽的态势灭亡南宋的。为什么?在利益甚至是生面面前,人们如何应对?第七章写的是南宋流亡朝廷的最后挣扎。这一部分可以显现一个王朝真正的骨气,给人心许多安慰。其中的许多事迹都是脍炙人口的。 这七章的安排,既可以比较全面地展现南宋的方方面面,又可以单独成章,让读者对某一块内容有一个专题了解。 四 接着,我“坦白”交代一下本书的史实来源和资料引用情况。 首先,我要感谢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之前在汗牛充栋的纸质《二十五史》中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一两天时间的特定人物、事件等搜索工作可以在电子版《二十五史》中通过简单的“关键词搜索”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完成。为了从纷繁复杂的相关解读中脱离出来,探究历史的原貌,有所新发现和私人感悟,我主要以脱脱等人撰写的《宋史》的原始记载为资料展开写作。我所引用的《宋史》是从南开大学文学院多媒体中心整理的《二十五史》上下载的电子版本。 其次,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五册、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是我最主要的参考资料。凡是不同的资料来源中史实有冲突,一律以《中国通史》的记载为准。其中第五章南宋经济发展主要引用了《中国通史》第五册第八节第一部分《经济的发展》(第359页到382页)的资料;金朝灭亡部分的史料也基本以《中国通史》第六册为主。 此外,周一良、邓广铭、唐长孺、李学勤等名家编的《中国历史通览》(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1月版)也是全局性的参考资料。本书的历史年表主要参照该书的附录和《中国通史》编制而成。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李亚平先生的《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北京出版社2004年9月版)对第一章的写作帮助很大。吴蔚的《宋史疑云》(海南出版社2007年4月版)、梅毅的《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6月版)、赵益的《西风凋碧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对中间几章的写作帮助很大。我有关理学的论述主要以姜广辉德《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一书为准。周膺的《宋朝那些事儿》(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对浙江地区,尤其是杭州在南宋的繁华景象有非常详细而专业的描述,对本书相关部分的描写帮助很大。史为民的《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三联书店1994年10月版)一书无论史料选裁和行文我都很喜欢,在写作最后两章时,也参考了该书的内容和笔法。此外,本书的政区和地名查阅了《中国历史政区沿革》(中国历代政区沿革编写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一书。 本书各章节的许多观点和史料参考了下列文章(按作者名拼音排序):程民生著《汴京文明对南宋杭州的影响》,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7月;陈泳超著《“白蛇传”故事的形成过程》,载于《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邓小南著《关于“泥马渡康王”》,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方如金著《南宋临安的文化》,载于《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何忠礼著《“绍兴和议”签订以后的南宋政治》,载于《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胡保峰著《略论金都南迁后金朝形势与宋金关系》,载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12月;姜锡东著《岳飞被害与昭雪问题再探》,载于《郑州大学学报(析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李传印著《韩侂胄与开禧北伐》,载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李国荣著《秦桧科场舞弊案》,载于《光明日报》2000年03月31日;靳华著《嘉定议和后的宋金关系》,载于《北方论丛》2002年第6期;任崇岳著《南宋末年“买公田”述论》,载于《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王茂华著《南宋降将与宋蒙(元)战争进程》,载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l期;王曾瑜著《关于秦桧归宋的讨论》,载于《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杨金梅著《宋词中的南宋都城杭州盛景》,载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喻学忠著《晚宋士大夫奢靡之风述论》,载于《江淮论坛》2006年第5期;喻学忠著《晚宋士大夫贪墨之风述论》,载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俞兆鹏、郑锋著《论贾似道现象》,载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10月;岳毅平,刘群英著《论宋王朝重商的财政背景》,载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姚兆余著《宋代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影响》,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掌心著《宋朝那点事儿》,载于《招商周刊》2007年第15期;赵甫秦著《北宋“开禧北伐”前后事》,载于《深交所》2007年第8期;。[美]赵冈著《南宋临安人口》,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期。所有文章都是我从“中国知网”上下载的。这个网站原来叫做“中国学术期刊网”,在我的六年大学生涯中帮了我很大的忙。我戴硕士帽的那一天,有人自称是该网的工作人员,用一张面额200元的会员卡换取了该网对我硕士论文的相关使用权益。这张卡就换来了上述论文的成功下载。 我并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在史料的选择和观点的阐述上难免存在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本书初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次承蒙群言出版社不弃,加以再版。我要感谢群言出版社朱前前编辑的辛劳付出,感谢群言出版社各位同仁的专业工作。我特别要感谢唐琳娜在写作期间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她的陪伴。 谢谢大家! 张程 二○一五年七月改于王府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