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曹雪芹笔下的少女和妇人
分类
作者 王海龙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比较文学的的视野详尽点评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各层次少女和妇人,观点新颖,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

通过本书,让我们再次走入曹雪芹的内心和他笔下的少女和妇人的精神世界,重新领略一番心灵的洗礼吧。

内容推荐

《红楼梦》是整个中国人的一部心灵史。

本书剖析解读《红楼梦》女性人物,就是要让读者在读《红楼梦》同时读懂整个中国文化在一个特定时代的坐标,从而理解《红楼梦》的永恒性,理解《红楼梦》与我们今天生活的跨时空意义,揭示“红楼热”的文化之谜。

本书在人物心理结构和形象剖析中把《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和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各类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解构其现代意义,从而凸显《红楼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给读者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视角,同时提供一种解读名著的方法论,使读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

目录

绪言

壹·警幻仙姑

贰·贾母

叁·王夫人

肆·邢夫人

伍·薛姨妈

陆·赵姨娘

柒·凤姐儿

捌·尤氏

玖·李纨

拾·夏金桂

拾壹·黛玉

拾贰·宝钗

拾叁·元春

拾肆·迎春

拾伍·探春

拾陆·惜春

拾柒·妙玉

拾捌·史湘云

拾玖·秦可卿

贰拾·巧姐儿

贰拾壹·宝琴

贰拾贰·岫烟

贰拾叁·香菱

贰拾肆·尤二姐

贰拾伍·尤三姐

贰拾陆·宝蟾

贰拾柒·秋桐

贰拾捌·平儿

贰拾玖·鸳鸯

叁拾·袭人

叁拾壹·晴雯

叁拾贰·麝月

叁拾叁·秋纹

叁拾肆·芳官

叁拾伍·柳五儿

叁拾陆·紫鹃

叁拾柒·雪雁

叁拾捌·金钏儿、玉钏儿

叁拾玖·彩霞、彩云

肆拾·司棋

肆拾壹·小红

肆拾贰·龄官

肆拾叁·藕官

肆拾肆·刘姥姥

肆拾伍·赖嬷嬷

肆拾陆·李嬷嬷

肆拾柒·赵嬷嬷

肆拾捌·周瑞家的

肆拾玖·王善保家的

伍拾·吴新登媳妇

伍拾壹·柳家厨娘

伍拾贰·娇杏

伍拾叁·马道婆

伍拾肆·云儿

可口的“红学”这杯羹

曹雪芹和其时世界上文学大师的根本不同

去年的白雪如今安在:曹雪芹与卢梭、夏多布里昂

补裘、佛头著粪和美学良知

猪尾续貂:当代红楼续书人

红学不是猜谜学

后记

试读章节

警幻仙姑是神不是人,但她是女性。

是女性,就有着女性应该有的一切的优点和缺点。

警幻仙子是整部《红楼梦》的主宰或日总导演。比如,细心的读者知道,早在宝玉从神瑛侍者投胎下凡前,就“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如果按照剧情的规定洼,在刚刚开卷就已经昭示了全书的结局,我们大可不必为后来的宝黛悲剧徒伤悲。但虽有了脚本又有了导演,可文学创作的规律是角色自有他们自己的命运。只要有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往往不顾命运的摆布,会直着头往前扑,不到几乎把整个原没计搞乱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警幻的全名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她的主要工作业务专攻的是“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纵观全书,应该说,她是很尽职的。几乎每到关键时刻她都出场画龙点睛。

书前开宗明义地交代了她的总设计师资格后,在第五回警幻仙子开始正式拜坛上任履行职责。这次她是先教引宝玉,后当他的启蒙老师。启的什么蒙呢?教他的是“男女之事”。

仙姑是荣宁二府老祖宗请的家庭教师。根据剧情,贾家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已经进入了末世。他的老祖宗鉴于面临雪崩的情势,恳求警幻仙姑帮忙教导他们的后代来挽狂澜于既倒。警幻也是眷念宁荣二公的忠心及对国朝的功劳,决定破例代他们指教儿孙,于是就有了宝玉游太虚幻境这场戏。

按说,让宝玉参观神界泄露天机是上天不许的。可是聪明伶俐的警幻却自有办法。她自己亲自接引宝玉(跟全书结尾的后文比较,宝玉再次得以去太虚幻境要过多少层机关,经过多少人传达尚不得一见警幻仙姑,可知这次是何等的恩宠!),她这么礼贤下士实在是为了帮助贾家。少年懵懂的宝玉当然浑然不觉,仙姑既然愿意走后门帮助贾家,自然要泄露给宝玉一点天机,随即带他去了“薄命司”。但作为仙界中人,她又不敢直接点破,只好含混地对宝玉这个呆子说让他略微“随喜随喜”,这种暗示够调侃的。

可惜宝玉从小不爱读书,当时的古文功底不够好,看了整整一打诗词却弄得一头雾水,白白耽搁了这个千载难逢的际遇——等到全书结尾他又得以去情天幻海见到那些似曾相识的册子时,早已是物是人非,徒有仰天浩叹的份儿了。

宝玉冥顽不化,而位列仙界的警幻仙子又不能捅破这末一层窗户纸,于是她就不得不忍痛来了最后一捂用“休克疗法”下猛药医治宝玉的病。

仙姑首先点醒宝玉“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继而又以其妹化作宝玉的侄媳妇儿可卿之身诱惑宝玉行云雨之事。

警幻示之以极致、享之以极致、耗之以极致,原是以耽溺迷惘警醒其魂灵希冀物极必反让他终有启悟。没想到这剂猛药对之竟无异于泥牛入海虎口送羊。宝玉却是如食迷莲甘之若饴贪之若渴乐而忘返。

似拒实迎,似杜实唆。警幻仙子的密授以云雨之事,竞犹如一副清凉剂,对宝玉非但没能祛病却非常可口。药一旦被当成了点心吃,这就可怕了。

她的诲淫原本是为了止淫。然宝玉身在迷途却不知返、不愿返。因之,至此,警幻对宝玉的第一个疗程宣告彻底失败。

于是,警幻不得不出一末招,以“荆榛遍地,狼虎同群,黑溪阻路”,“夜叉海鬼”等地狱景象吓阻宝玉。这一招有点儿颇似希腊神话中的迷津恶渡寓言。可是到了这一步也足见警幻仙子的技穷了。她究竟没有挡住宝玉往悬崖上疾走的脚步。

小小年纪,上了侄儿媳妇的床,又有了苟合之实,一声“可卿救我”,且不必细究其他的隐晦意味,只是这个梦本身就说明所有的问题了。  更不必说,这次的经验勾引了宝玉的好奇心而唤来了即刻的实践,引来了他跟袭人的后一场戏。这次却是打开了黑暗的闸门,宝玉从此开了窍一发而不可收了起来。因之,细究起来,警幻的帮忙却是越帮越忙,越描越黑,事与愿违了。

但是,不可否认,警幻仙子挺尽职,她不偷懒,不泄气,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是个负责任的儿童辅导员。她有教无类,不只教育宝玉,连对贾瑞这个不堪的子弟都尽心教育,热心地委人送来了风月宝鉴。结果是过早地断送了另一条命。

到底是凤姐儿害死了贾瑞还是警幻害死了贾瑞?还是贾瑞自己找死?这桩罪恶为什么又要算在凤姐儿头上?自《红楼梦》诞生以来,这几乎成了个公案。只要设身处地、只要不昧良心,我们就可以理解把这条人命算到凤姐儿身上不合理,依凤姐儿的洁癖,她的洁身自爱,因不愿让这个脏猪玷污而采取的措施原本没什么不雅。无奈贾瑞找死,没有什么可以挽回他的生命。贾瑞大约还是死于他自认为的满足和幸福中。同样的题材,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有短篇小说“莫兰那只公猪”,其隋节中主人公让人同情可怜的成分似乎更多。曹雪芹不是没有^道主义思想,而是贾瑞辈实在不配。

休克疗法不行,警幻仙姑改用了鸡尾酒疗法。以后她尽量采用综合治理,但贾家已经是一座冰山,在这样满世界炎炎怒火的舔舐下,没有不消融的道理。

掌管天下情债、“放春山”的警幻仙姑呵,为了挽救贾家,她什么途径没有尝试过啊!她的循循善诱还表现在其他一系列为挽救贾府的狂澜予既倒的不懈的努力上。在整本书中,她神龙见首不见尾,时常以可卿的化身出现在不同场合来警示贾府面临败局而提醒他们提早抽身,无奈贾家人竟从无体悟。

她忠实地为各种情债而奔走。第六十六回,她不忍心尤三姐的惨死,遣三姐来见柳湘莲最后一面勾还相思债。第六十九回,尤二姐弥留之际,尤三姐又掣剑奔来找凤姐儿报仇,本想一同归警幻仙姑处评理,无奈尤二姐去意已坚,不愿意再造是非,让三姐的一腔热血无由发抒。

警幻仙姑的最后几次出场也是有声有色。第一百一十一一回,老太太已逝,鸳鸯也决定殉主,这时警幻遣妹子出现了。还是以可卿的面目。她是来给鸳鸯如何去死做示范的。同时这里也隐晦地暗示了先前可卿是怎么死的。

而到了第一一六回,癞头和尚来送还其玉前宝玉弥留中又去了一趟太虚幻境,又得读幼时读过的“情册》。这仅从写作方面而言,纯为续貂之举。东施捧心为人不屑,但她如果此时真的心口疼痛呢,谁又能拦着不让她如此?

这次前缘重续,宝玉死而无憾。她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林妹妹、晴雯,还有鸳鸯、凤姐姐、他的情感教师秦可卿等人。但是最可惜的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承认她们就是宝玉要找的这些昔日所爱的人而且对他非常冷冰冰甚至无情无礼。大约这次警幻仙姑的方法奏效了,宝玉彻底警醒了。他决定隔绝一切,抛舍一切。

他要出家了。直到《红楼梦》的结尾,警幻还是出现了,解铃还需系铃人。最后通过甄士隐的手来解脱香菱的孽债送到太虚幻境,交与警幻仙子对册。贯串全书,警幻的故事可谓善始善终。

要之,警幻仙子起初是宁荣二公委托的对宝玉实行性教育的老师,她是个勤恳的性教育工作者,很有使命感,虽然她的教育理念似有可以商榷之处。她的方法在当时或许过于新潮或过于“后现代”。她强调痛而快,先快后痛,反弹琵琶。可这个方法需要时日的验证,短见的宝玉只看其前截而忘其后截而终殆其身心、其运命。他的远房兄长贾瑞则更直捷,接到警幻的风月宝鉴后竟是只看背面不看正面而一路直赴黄泉。贾瑞的故事实在是一个象征,是简化版的宝玉故事。你能怪警幻仙子的教育没有作用吗?你能抱怨她开的药方不灵吗?世上所有的药都是好药也都是毒药,这要看你怎么使用它,在什么节儿上使用它。

在这种意义上,警幻仙子最终还是成功了。不然她为什么是神呢!红楼大梦,虚幻一场,最终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

P11-13

序言

引发写作这本书的直接灵感是海涅的一本书《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和妇人》,大约是三十年前了。

那时候我还在读中文系,也读过无数遍《红楼梦》了。可是看到一个德国人以异国人的身份可以这样诗性地解读莎士比亚而且写得这样鲜嫩多汁这样深湛精辟、这样有可读性而且美不胜收,不由地觉得佩服。

我却不能以本国人和同咆的身份解读自己景仰的曹雪芹,感到椎心的惭愧。

能不能也写一本类似的关于我心仪的神道曹雪芹的《红楼梦》的书?——没想到这个疑问自此追随着我纵横几万里,上下足有上万个日夜。

我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首先就是关于曹雪芹本人及其家世的一系列争论,这个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要写《红楼梦》,又为什么没写完?曹雪芹存在过吗,他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是个贵族还是个落魄之人?他享受过繁华吗——如果没享受过,他又何以写得出来那钟鸣鼎食风华瞻丽的岁月;他如果享受过,怎又见得这样一个大家族竞瞬间一败涂地灰飞烟灭!?

问得都对都好都有道理但又都无解。

可巧,关于曹雪芹的身份及名字遭遇过的不幸的一切莎士比亚几乎也都遭遇过了。

莎士比亚一生是个谜,虽然全世界都在读他都在观摩他的作品,他到底是否存在、他是个真人还是个“鬼作家”、他会不会写作甚至他到底是否识字都是疑问,而且上面几乎每一个课题都有人在一辈子信誓旦旦地研究。

莎士比亚比曹雪芹更惨。不止是他的身份被怀疑,连他是否存在过都是个问题。有人说“莎士比亚”整个是个骗局,他是个冒名顶替。好多学者证实他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他的真实身份有可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弗兰西斯克·培根、克里斯托夫·马洛和爱德华‘德‘尔;甚至有可能就是伊丽莎白女王本人!

此事至今依然是谜,但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位人类的天才创造出来的伟大剧作。

而即使承认莎士比亚的,有的也是一边承认他一边诋毁他,犹如今天我们伟大的作家曹雪芹所遭遇的。有的人甚至为了验证是否有过莎士比亚这个真实的存在,竟要开棺验尸刨祖坟,硬是要掘开莎士比亚的墓看看有没有这个人。动议此事的人自莎士比亚刚刚埋葬始直到今天,每个朝代都有。

莎士比亚硬是莎士比亚,他的确不简单。他是个先知。他活着的时候或者就可能预料到了这个,故他临终嘱咐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他写下的两行诗:“使我安息者都会得到上帝保佑,迁我骨骸者必将受到亡灵诅咒。”他的诅咒使得直到今天他的骨殖仍然没有人敢于去挪动!

幸而,海涅写书时并没有被上面说的林林总总纠缠进去。他一心一意地给读者和普通观众提供精神食粮和美的享受,跟我们谈心,怕我们读不懂读不透或看不明白莎剧的表演,他诲人不倦地给我们喋喋不休,就是从他的这些温婉的细语中,我们读懂了莎士比亚,我们领会了人类还有这样崇高的情感,我们的灵魂因之得到了过滤,知道了美丑,也学着做好人、做好事。

我们才不在乎什么劳什子考据、掉书袋、深刻、学者面孔、故作艰深;晚娘脸、鸵鸟腚、孔雀毛、狮子尾巴、老虎屁股哩!我们关心的就是读懂、欣赏这些伟大的作品。

即使撇开了原作者身份不谈,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坎儿绕不过,《红楼梦》曹氏没有写完,他没有写出大部分人的结局;我们今天论述这里面的女性角色,不免要参征后来完成的续书中的形象为指归。那后人的续书能不能算成是曹雪芹的书?后人的笔所撰写完成的角色能不能算作“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呢?

无独有偶,这样的故事未料也曾经发生莎士比亚身上。莎士比亚的晚期剧本即他最后的三部传奇剧作据考也很有可能是他与约翰·弗莱彻合作完成的,但后世却都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来尊崇、来欣赏、来研究。而且甚至这几部作品被公认是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被公认为是研究莎士比亚晚期思想发展的最重要的文献,没有人怀疑它们不代表莎士比亚的思想。

那么,《红楼梦》的续书(如果我们遵从主流的观点同意后边部分的确是续书)大都尊崇了曹雪芹的提纲、暗示、写作计划甚或草稿、断简残篇和未竟之卷,应该不应该算是曹氏的作品或至少是曹雪芹的追随者或合作者呢?自《红楼梦》诞生起,甚至有的学者就不承认有什么续书而认为高鹗等只是编辑整理了曹氏的未竟之作。——我非这方面的专家,也不愿意去瞠这遭浑水,此事只得存疑了。这一存疑,又是犹豫了有年。

最近两年,忽然福至心灵,有一个简单的道理让我豁然想通了:古人学习书法有习柳公权体有师颜真卿体,但不管学他们者有万千,从学得极像神形俱似的到刚刚入门略有架势的,即使是个门外汉,人们也能一眼就看出来习书者是学什么体的。学得再好,人们也只会称他/她写的是“柳体”还是“颜体”却从不管习书者本人是张三李四。这给了我启示:曹雪芹其实就是一个终极的范本,就是柳公权颜真卿,不管谁在续书、谁在学他都只是一个汲汲以求的追随者,他们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有他们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思想而只能在揣摩曹雪芹的范本,他们的笔也只能是曹雪芹的笔的延续。恰如学习书法的柳体颜体,书续得好的,我们可以看成是追慕曹雪芹的成功,续得不好的,直是“续貂”,依着葫芦画瓢,看不出柳体颜体的神韵只见其结构间架。但不管是谁在临摹,我们却只能说习书者的作品是柳体、颜体;同理,模仿曹雪芹、续写《红楼梦》者,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他们是张三李四并不重要,读者和观众关心的只是他们摹写得像不像。不管成功与否,他们应该永远是一批无名者,读者和论者关心的,应该是他们的临摹水平如何,而永远不会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创造者。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续书,特别是好的续书也应该被追认为是曹雪芹的追随者和代言人,既然他们表达的只是曹雪芹的构思和笔法,他们笔下的人物特别是被公认的杰出的续作者笔下的人物,或有资格被称为“曹雪芹笔” 下的人物。这样的先例史不乏书。而且海涅的书中也同样评议过这类“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

有海涅在前领路,我还应该怕什么?

开幕锣鼓已然奏响,大幕也已经拉开,下面我们就来一番巡礼,再次走入曹雪芹的内心和他笔下的少女和妇人的精神世界,重新领略一番心灵的洗礼吧。

我不敢保证您一定会喜欢这本书,但我敢保证您一定能从里面读到一些您以前从来没想到过和思考过的东西,不管您是个红学家还是个中学生。

后记

写完了这本书,基本上可以交卷了——这是我去年在这本书稿文件夹上用铅笔写的一行字。

像走了无尽的远途的天涯孤客,谙尽羁旅滋味,茫茫千里万里总算回了家,可以放心歇歇了。

我一直有个梦想,试图以一个普通读者的眼光来解读《红楼梦》,写自己读《红楼梦》的体会,倾诉、交流,与同好者共享。

可惜自小读《红楼梦》以来,随之也读了不少的关于《红楼梦》的书,读多了,就不免被污染,从纯真年代的自己阅读,到在中文系为做作业的阅读,到跟各类文学作品的对读,到跟更大范围的世界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读书成了任务,成了职业,成了负担,成了衣食父母,读书完全没有了童年时的乐趣。为读书而读书,质同嚼蜡,隳突了自己渎书的眼光,也丧失了读书的起码意义。这样,读书,有时候即使有了想法和见解,却不知道这想法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了。读书,知识或学问成了混纺编织出来的斑驳零碎,成了混沌的一坨,成了被污染的一汪浑水。

最可怖的更是我读了很多理论书,中国的和外国的,古代的和当代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这看似深沉,却蒙蔽了我的童心,自此看人物恰似一个医生看病人,没有看到她的美却先看到了她的胃病、雀斑,看到了她的湿疹、她的龋齿、她的骨质疏松、她的缺乏维生素D或C,根本无暇顾及她的美、她的一颦一笑、她的动人。这些理论有如一副墨镜,让批评家们戴上了不管看什么都有了固定的颜色。因而,批评家们看东西愣是跟读者老百姓看东西色彩不一样,他们也多是靠了这些形形色色来说事、来唬人的。

因此,您不必惭愧您看到的是丰富多彩而人家批评家看到的却是深沉的单———现在摄影界不是时髦黑白色调么?可惜世界却是五颜六色的。

其实,《红楼梦》不需要理论,《红楼梦》的读者也不需要大多劳什子唬人的理论。只要沉下心,谁都能读懂,都能学到东西。读《红楼梦》之前,最好避开形形色色的那些真的和假的红学家的蛊惑,不必先渎他们的指南对号入座,别听他们的虚张声势,连电视上的也别听,先读原著再说话。您别怕他们。

因之,我试图回到几十年前,以赤子之心去体会大观园里所有的一动一静一颦一笑,跟他们一起歌哭,一起感伤,一起雀跃。

这样做其实很难。因为不再是赤子,我的心也不再是一张白纸。记得毛泽东当年曾经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惜我的心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它是一张被污染了的纸,满是脏污的乱线。横七竖八,而且它已被格式化了无数次,被整得满是伤痕和横竖的道道。

我才知道,可怕的不是空白甚至不是浅薄不是无知而是偏见、是先入之见,是有知和知之甚多、自以为是或者是“言必称希腊”。

于是,我的主要任务初始,是擦干净我的心灵这张白纸,腾空场子才能搭建新的舞台;还回我的赤子之心和“还我河山”异曲同工,但任务是一样地艰巨。

第一步,就是清洗残存在自己脑子中各种各样的理论。它们多是《红楼梦》的死敌。

我觉得用“理论”应付《红楼梦》,对不住曹雪芹也对不住读者。

“世上的理论都是灰色的,惟有生命之树常青。”——德国大诗人歌德这样告诉我们。虽然这话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用来衡量拿“皇帝的新衣”之类的理论来解《红楼梦》者,更是贴切至极。

坦率地说,我懂理论,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就是搞理论的而且搞了好多年理论,也写作出版过一些理论书籍。但我在此书中却试图不用唬人的理论而是家常地跟普通红楼爱好者谈心,能用心里流淌出来的道理跟大家叙叙家常、敞开心扉,我觉得,比拉大旗作虎皮蒙人要难。  花拳绣腿或者银样枪头唬人易,但以之服人不易。毕竟我们的读者大都并不是先读了理论再来欣赏《红楼梦》,恰如普天下的蜜蜂决不会去先读什么劳什子《造蜜原理》然后再去酿蜜一样。

本书前面的“绪言”里我说过,这本书的写作受到了海涅《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和妇人》的影响,但跟海涅不一样的是我的篇幅比他长,我分析的人物也比他多。言多必失,我却希望言多有益。海涅对某些人物喜欢不加评论而直接摘引他们的对话来凸显其性格,一字不着尽得风流,因为莎剧天天上演,在当时欧洲人们对莎士比亚剧本的情节和对话非常熟悉;可是眼下一般读者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使我忐忑,我没有敢于直接采用这样的手段——虽然我也预备这样做了。我采用了妥协,在必要时引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对话,略加点染,希望用作品和人物对话来现身说法自我表现;当然,我没有放弃纯用人物对话来表现她们的企图,这些,或会在我今后的同类延续作品中再呈现。

此外,海涅的文笔如神,他的优雅美丽世无可匹,故也是学不来、没有必要去学的。他描述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和妇人有用第一人称口吻直抒胸臆的,有的借观众的口吻第二人称插科打诨评议的,更有多种文体的混杂综合;我本来也想好了采用几种这类的体裁和活泼的文体,但后来为了跟其他各篇风格统一,只有割爱了——这并不是说,我以后不会继续这样的尝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我刻意留心了自己的步法。如果我跳不好芭蕾,至少我要跳好秧歌;我的胆子还不足够大到跳得什么也不是却说自己发明的是独门秘方少林迪斯科或什么江南土风舞。分析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原有不同的写法,我今后肯定还会用别的形式来探讨。

海涅的书原本也是一种图说性质的,他是应出版商之约为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铜版画写解说的,故其图文并茂。我写这本书也采用了一些图画。很明显,我们的图之画法跟西洋画法不一样,西方画法有严格素描基础,其明暗效果好、透视和立体感皆强,他们崇尚的是现实主义、逼真;而我采用的多是清人的插图,其画法是写意,不强调真实,而表现出来的装饰效果强,表面上看比较稚拙粗疏,但意味亦隽永耐读。虽然表现力跟铜版画难比,但这种比法本身就是一种荒谬。拿中国古代的人物画跟西洋人物画相比,略似拿京剧跟西洋歌剧进行相比,它们之间几乎没有可比性。中国式的写意可以以简示繁,举一反三,以无代有,以少胜多;但我们也别把关子卖得太大了,吹得天花乱坠神龙见首不见尾,让自己都说不清楚,更让天下人都不服气,谓我们把个寒窑说成了五星级宾馆。我们的插图,当然是见仁见智,个中三昧,由您来评说吧。

实事求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我们的缺陷自己明白,但却不因为我们嗓子不够亮就不开口唱歌。还是俄国人契诃夫说得好:“自从莫泊桑的小说写得这样精绝,给短篇小说的写作设立了这样高的一个标准以后,人们就很难再写出卓越的作品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写。正如在这个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却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感到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按照上帝给它们的嗓子去叫好了!”事实证明,契诃夫并不是一条小狗,他的嗓子并不赖,他的东西莫泊桑大概也写不来。

在写作这本书的这整个一段时间里,我没有读过海涅的《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和妇人》这本书。我怕它影响我,我也怕它不影响我。我将它的文笔之美和分析之精湛的印象深藏在我心里,二三十年不忘。我更愿意用心去领会海涅和曹雪芹的精魂,而不是去沾光撕掠他们的皮毛。

感谢我的国画老师刘梦笔先生,他是一个著名国画家,当时已经年过古稀,是他第一个在我的童年给我借来了全本的《红楼梦》,当年我还是个孩子,那时还是文革晚期,但他从不把我当作孩子,总是跟我讨论书里的每一个细节,比教我国画还上心。那些谈话有的就在这本书里活着。刘梦笔老师久已成古人,现在早已是年逾百岁躺在了塞北的土地上;此书是我的一束小花对他和那段凄苦岁月的忆念。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中学老师王广亚先生,是他第一个给我们系统讲过《红楼梦》,文革后期江苏中学语文教材节选了《红楼梦》第四章的一部分命名“护官符”,王广亚先生乘机给我们全面讲述了这部巨著。他两节课的讲授打开了我的心。此后好多年,我听过了无数名人学者红学家讲《红楼梦》,都没有他的讲授那么深得吾心。也许,那次听王老师讲课的体会就如迅哥儿在《社戏》中夜里吃偷来的罗汉豆,是人间的至味,后来吃的形形色色的六一公公们的豆虽然作料多品种名贵但却没有了那豆里面的夜色和清纯。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友人余秋雨先生帮我题写书名,使本书增色不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