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卷)(精)
分类
作者 龚海燕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书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中期在上海地区出现著名作家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及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内容推荐

本丛书是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主持并策划编纂的文学大系《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该文学大系中有50多位被历史烟尘湮没的海派作家浮出水面,占丛书篇幅的1/5,填补了文学史的部分空白。

该丛书入选作家中既有闻名遐迩的大师、巨匠,也有叶小凤、蒋敦复、彭康、潘黛柳等被文学史家忽略的作家。这其中包括最早准确预测了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这一大事件的晚清上海名医、小说家陆士谔。

本书为其中一册。

目录

凡例

前言

蔡元培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赖斐尔(欧洲美术小史第一)

 美学观念

 康德美学述

 夏瑞芳传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

 以美育代宗教说(一九一七年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词)

 美术的起原

 何谓文化(在湖南第一次讲演)

 美术的进化(在湖南第二次讲演)

 美学的进化(在湖南第三次讲演)

 美学的研究方法(在湖南第四次讲演)

 美术与科学的关系(在湖南第五次讲演)

 美术的价值(一九二○年十一月四日)

 美学讲稿(一九二一年秋)

 美学的趋向(一九二一年秋)

 美学的对象(一九二一年秋)

 美育实施的方法

 美感(一九二四年三月十五日)

 在史太师埠中国美术展览会演讲会之演说

 真善美(一九二七年)

 美育

 与《时代画报》记者谈话

 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美术部分)

 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书杜亚泉先生遗事

 新文学大系总序

陈独秀

 论戏曲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

 现代欧洲文艺史谭

 现代欧洲文艺史谭

 读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有感

 文学革命论

 答曾毅(文学革命)

 三答钱玄同(文字符号与小说)

 偶像破坏论

 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答吕澄(美术革命)

 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随感录(研究室与监狱)

 告新文化运动的诸同志

 基督教与中国人

 致周启明信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在中国公学第二次演讲会上的讲演

 致周启明信

 随感录·上海社会

 谈政治

 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

 太戈尔与东方文化

 评太戈尔在杭州上海的演说

 亡国的上海!

 上海大屠杀与中国民族自由运动

 对于上海五卅纪念运动之感想

 革命的上海

 十月革命与东方

 革命与武力

 革命与民众

 孔子与中国

 我对于鲁迅之认识

 实庵自传

 五四运动时代过去了吗?

 告少年

 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作于四川江津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论短篇小说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尝试集》自序

 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

 《尝试集》再版自序

 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

 易卜生主义

 十七年的回顾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海上花列传》序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

 蝴蝶

 鸽子

 老鸦

 关不住了!

 “威权”

 一颗遭劫的星

 一笑

 我们三个朋友

 希望

 晨星篇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试读章节

(二)优美之解剖

(甲)超逸

凡吾人所以下优美之断定者,对于一种表象而感为愉快也。虽然,吾人愉快之感,不必专系乎愉美,有系于满意者,有系于利用者,有系于善良者。何以别之?日,满意之愉快全属于感觉,利用及善良之愉快又属于实际,此皆与美学断定相违之性质也。满意者亦主观现象之一,例如日山高林茂,此客观之状态也;日山高林茂,触目怡情,则主观之关系也。满意者,吾人之感官,受一种之刺触而感为满足,故亦不本于概念。利用及善良则否,利用者,可借以达于一种之善良者也。善良者,各人意志之所趋向也。利用为作用,而善良为鹄的,二者皆丽于客观,皆毗于实际,皆吾人意志之所管摄者也。所以生愉快者,由于有鹄的之概念,而或间接以达之,或直接以达之。

满意也,利用也,善良也,各有相为同异之点。满意之事,不必有利而无害,幸福之生涯,恒足以使人满意,而不必同时即为善良,此其差别之显然者也。其相同之点,则三者皆有欲求之关系是也。饥者得其食,百工利其器,君子成其德,其所以愉快者,皆由于有所求而得之。差别之点,惟其一属于感觉,其二属于实用,其三属于道德而已。夫吾人之有所求,由于吾人之有所需。所需者,不特吾人所见之表象,而直接于表象所自出之体质。其体质有可享受,或可应用,或可实现,非人生最后之鹄的,即吾侪日用之利益。是皆主观与客观间有体质之关系,而主观之愉快,乃发端于客观之体质焉。

始有所需,继有所得,而愉快之感以起,是皆有关实利之愉快也。有一种愉快焉,既非官体之所触,又非业务之所资,且亦非道德之所托,是非关于实利也,是谓优美之感。吾人欲认识优美之感之特性,莫便于举一切快感而舍其有关实利者。夫有关实利之快感,不外夫满意、利用、善良三者,然则快感之贯于此三种者,惟优美之感而已。

夫吾人优美之感既全无实利之关系,则吾人之于其对象,非所嗜也,非所资也,非有所激刺于意志也。既非所趋之鹄的,又非所凭之作用,则纯粹之赏鉴而已矣。纯粹之赏鉴足以镇定嗜欲,奠定意志。盖意志之与赏鉴,常为互相消息之态度。意志者,常受一种对象之冲动,而赏鉴则反之。意志之状态,动作也,皇急也,阢陧也,而纯粹之赏鉴则永永宁静。吾人对于一种之对象,而求其全无嗜欲之关系,势不能有利于纯粹之赏鉴,而纯粹赏鉴之对象,势不能有外乎形式。种种物体,各凭其性质而有以满足吾人之需要,若仅即形式而言之,于吾人种种之需要,均无自而满足也。而赏鉴之者,乃别有一种满足之感,是谓美感。而其所赏鉴者,谓之优美。

凡吾人之所需要及嗜欲,常因依于一种之体质,而借此体质以餍其欲望,为愉快之所由来。此等愉快不能不有所羁绊,而且一得一失,动为死生祸福之所关,故其情又至为矜严。纯粹之美感则不受一切欲望之羁绊,故纯任自由。且亦无与于人生之运命,故恒不出之以矜严,而出之以游戏焉。康德之述美学也,尝谓为兴味之学。兴味之义,在官体者常非其所需要,而在习俗者,又常不关于道德。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需要故也。而所谓美味,则初不以充饥而解渴。道德之律,守之则安,违之则悔,为责任心故也。若乃揖让之仪,馈赠之品,颂祷之词,初不必出于敬爱之本心,而自有所谓行习之兴味。以此例推,则于自由之美感思过半矣。满意者,官能之事也,善良者,理性之事也,美感者,官能与理性之吻合也。人类者,既非如动物之有官能而无理性,又非如理想之神有理性而无官体,故美感者,人类专有之作用也。

(乙)普遍

凡实利之关系,常因人而殊,一人之中,又因时位而殊。一人之所需要,在他人有视为无用者,亦有视为有害者。且同一人也,今日之所求,难保其不及他日而弃厌之。故自善良以外,有关实利之愉快,皆专己主义者也。循环而言之,以小己为本位而认为专有之快感者,常有实利之关系,而关系实利之快感,常有种种之不同,如人与人之互相差别也。夫差别之快感,其关系实利也如此,而美感之愉快,乃独无实利之关系。然则美感者,非差别而普遍,非专己主义而世界主义也,故人举一对象以表示其优美之感者,不日是于我为优美,而日是为优美,是即含有普及人人之意义焉。

有因优美之普遍性而疑其基本于客观之现象者。果尔,则为概念之断定,人论理之范围,而不属于美学。美学之断定,以快与不快之感为基本,而初不本于知识。丽于主观之状态,而初不原于客观。吾人于论理断定与美学断定之间,求过渡之状态而不可得。然则两者非程度之差别,而种类之差别也。

美学之断定,既不属于概念,故其所断定者,为单一之对象,而不必推及于其同类,是为单一断定。例如对一蔷薇花而日,此花甚美,此美学之断定也。如由是而推之日,凡蔷薇花皆甚美,则构成概念,而为论理之断定矣。又如日,此花甚适意,则虽亦单一之断定,然为专己性而非普遍性,为满意而不为美感矣。对于单一对象之断定,而又可以通之于人人,是则美感之特性也。

满意者,感觉界之愉快也。吾人必先觉其为满意而后以是断定之,故快感常先于断定。夫断定之先,已有快感,是其快感不出于赏鉴,而发于物体之激刺,是为感觉界之经验所羁绊,而不能印证于人人。快感之可以印证于人人者,其表示也,不在对象断赏之先,而常随其后,以其根本于纯粹之赏鉴也。

凡赏鉴一种对象,不能不及影响于表象力。表象力者,形容作用及把持作用之结合也。形容作用演而为想象,于是有直观之写照。把持作用演而为理解,于是有合法之统一。两者合同而后有断定。断定者,常有普遍性者也,惟属于论理者常受规定于概念,而属于美学者则否。故美学之赏鉴不关于知识。知识者,形容力与想象力之结合也。而在赏鉴,则二者为不相结合之符同,故谓之想象力与理解力之游戏,亦或谓之无宗旨之调和。盖徒有想象力与理解力之调和,而初不以认识为宗旨也。

P22-25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一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后记

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真有什么灵魂的话,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的思想组合应该是当仁不让。蔡元培先生称得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庇护神。因为他的存在,北京大学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祥地。陈独秀是老革命党人,因为他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校园文化转变成为巨大的社会思想潮流。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他的作用在于给新文化开辟新路。所谓思想实验,所谓小心求证,都始于“我的朋友”胡适之。想来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三位思想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物,怎么会走到一起的呢,而且结合得那么完美无缺?

蔡元培1860年生于浙江绍兴,1940年病逝于香港。这位晚清进士事业成长的时期,正是国难当头的时期。眼见着大好江山因为腐朽政治的影响,弄得国不像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八国联军的入侵,袁世凯的称帝,凡是种种,让蔡元培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单单政治夺权还不能使中国脱胎换骨,走上富国强民的康庄大道,唯有文化革命、思想革命、教育革命,传播新思想、新意识、新观念,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新人,才能让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健康之路。在他的眼中,所谓现代化的国家榜样,就是西方世界的自由、民主、科学。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怀宁,1942年病死于四川江津。与蔡元培稳定的性格稳定的思想稳定地生活不同,陈独秀一生都是风里来雨里去,过惯了漂泊的生活。他的思想也如同狂风暴雨,具有摧枯拉朽之力。胡适曾高度评价陈独秀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贡献,称赞他具有“一往直前的精神”。陈独秀真正是一枝独秀式的人物,做人做事在水火之间跳跃,来不得半点犹豫和妥协。以他的名言为证,他说“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人监狱,出了监狱就人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监狱和研究室之外是不是还有世界文明的发祥空间,这可以留着讨论,但陈独秀自己的思想的确是在监狱与大学中磨练出来的,这样的思想人物,也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中最为光彩的。胡适1891年生于安徽绩溪,1962年在台北逝世。尽管胡适热衷于政治,但在后人的记忆中,他的身份是学者。作为学者,胡适是当之无愧的,这有他身后的浩浩长卷《胡适全集》为证。但胡适不是一般的学者,他是知识界的名流,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他不甘于做一位教授,他要想让自己的思想言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的影响。除了倡导白话文学运动,他还办刊办报,加人人权大同盟,向国民党要人权。他心中的理想世界,大概就是美国式的民主,所以,面对苏联斯大林咄咄逼人的铁幕,他更是旗帜鲜明地强调“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之都是饱经人生风雨,遭遇无数坎坷的思想人物,对他们的个人评价,至今为止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但这些不同并不影响他们在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稳定的地位。研究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进程,不谈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大概是不行的。从地域空间看,论及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的思想,而不讲上海对他们人生事业的影响,大概也是一种遗憾。上海对于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而言,是重要的思想舞台和个人成长的空间,他们的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动,都是在上海进行的,他们的很多代表性的思想言论,都发表于上海的报章杂志,而且他们始终是将上海作为考察中国社会的一个独特空间。从这一意义上讲,编选这样一本合集来纪念这三位气息相投的现代思想人物,或许也是可以的。

龚海燕

2009年元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9: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