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诵《百家姓》以便日用;懂《千字文》通晓义理”,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代表的启蒙读物,堪称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在历史上对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幼儿启蒙教材,俗称“三、百、千”。古人云:“蒙以养正,圣功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者黎娜)除收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本最具影响力的蒙学经典外,还收录了《千家诗》、《弟子规》、《幼学琼林》、《重订增广贤文》等历代经典著作,汇集了中国古代有关文史哲经、风俗人情、礼仪道德等多方面内容。
古人云:“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学就是启蒙教育,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仁智……品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阅读经典的蒙学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者黎娜),对于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甚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幼儿启蒙教材,俗称“三、百、千”。所谓“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诵《百家姓》以便日用;懂《千字文》通晓义理”,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代表的启蒙读物,堪称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在历史上对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之一。
寓意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释
①一作《无题》。寓意:寄托某种不愿明说的情意。②晏殊: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夸属江西)人。真宗景德年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仁宗即位后,官至集贤殿学士。谥“元献”。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诗词文章都著名于时,原集散佚,仅存《珠玉词》及后人所辑《晏元献遗文》。③油壁香车:古代妇士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④峡云:巫山峡谷上的云彩。暗用与楚囊王在梦中幽会的巫山神女故事。出自宋玉《高唐赋》中神女自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⑤溶溶月:月光似水一般地流动。⑥伤酒:犹言“病酒”。饮酒过量导致身体不适。⑦萧索:萧条冷落。禁烟:指寒食节禁烟火。⑧鱼书:指书信。古代有凭鲤鱼寄信的传说。
解析
这是一首写别后相思的恋情诗,首联追叙离别时的情景:上句起笔蕴藉飘忽,兴象玲珑,伊人乘着油壁香车而去,从此再也没有机会重逢,引起深深的怀念,也表明了诗人对再度相逢的期待;下句用“峡云”飘忽无迹来譬喻车中女子不见踪影,暗用楚襄王与神女梦中相会的美丽传说,渲染出哀艳的悲剧气氛,并对诗人与那女子的关系作了暗示。颔联承首联,寓情于景,同忆当年花前月下的美好生活,进一步描写诗人不堪回首的心情:昔日相会时何等温馨旖旎,如今只剩下如水的月色和淡淡的清风。这里既有今昔对比的凄凉,又有回忆良宵的甜蜜,似悲似喜,难解难分。颈联叙述自己目前寂寥萧索的处境,揭示伊人离去之后的悲苦情状。尾联由设问自答来结束全诗,表达对所恋之人的刻骨相思之情,以及无处传达情愫的悲哀和绝望。这种绝望情绪在首联已透露,然后曲折写来,到结尾方正式点破。诗的主旨写相思之怨,字面上却不着一个“怨”字。从诗意看,诗人所怀念的很可能是一位浪迹天涯的歌女,却又无一笔对那女子的正面描写;涉及了与那女子的往事,却又写得扑朔迷离,若有若无。此类题材在晏殊的词中随处可见,不过他这次没有用长短句,而用一首律诗来表现,风格、情调都与长短句相近,含蓄婉约,清新流丽,韵味浓郁。
寒食书事
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竞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释
①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书事:记事。②赵鼎:字元镇,宋解州闻喜(令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累官开封士曹、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绍兴年两度拜相,举荐张浚等,以图兴复。后因与秦桧不舍,谪岭南,绝食自杀。孝宗时追谥“忠简”。著有《忠正德文集》。③插柳:宋代风俗,寒食节插柳枝于门。④粤人国:当时赵鼎被贬至岭南吉阳军(今广东省崖县)。⑤上冢:上坟,扫墓祭祀。庞老:指后汉隐士庞德公。曾有另一隐士司马徽去见庞德公,适值庞德公独自上坟去了家中只有他的妻子儿女。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⑥汉寝唐陵:即汉唐陵寝。指宋以前的皇家陵墓。麦饭:麦粒煮成的饭。指粗粝的食物。⑦一樽:指一樽酒。竞:尽,喝完。⑧暮笳:夜晚的笳声。笳,胡笳,从西域传来的一种类似笛的管乐器,其声悲凉。
解析
诗人在晚年因支持岳飞进兵收复失地,反对秦桧的妥协投降,被贬岭南。诗即作于此时。当时岭南比较偏僻闭塞,风俗习惯也与中原、江南地区不尽相同。首联先说明地点和时间:荒凉贫穷的村庄里,家家插柳枝的寒食节。颔联突出描写岭南风俗之异:寒食节不禁烟火,全家老少一起上坟祭祀。颈联承前句上坟而宕开一笔,联想起前朝的皇家陵墓,竞无人祭祀,只有周围山溪野径旁如雪的梨花在默哀。诗人言下之意为,那些生前显赫的人物,死后连边远之地的村民也不如,以此观之,人生在世,功名爵禄不过是过眼云烟,毫不足取。因此尾联表明人生态度:放任自适,有酒即醉,醉了就藉苔而卧,不管它暮色复临,时光流逝,不管它城头悲笳,似怨似慕。即便如此,诗人对同事的忧虑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依然显露无遗。诗人以风俗的不同表明所处的荒僻,暗示贬滴之怨恨和怀乡之深情,又以上坟风俗古今之殊,表达对世道的愤慨不平和对国事的忧虑。通篇全用曲笔,寓强烈的感情于清新自然的笔调之中,意兴无穷,婉而多讽。P158-159
古人云:“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学就是启蒙教育,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仁智……品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因此,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甚至也受到同时代一衣带水的日本、朝鲜等的欢迎。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蒙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阅读经典的蒙学书籍,对于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甚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蒙学经典大都出经人史,集百家之精华,并参以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处世方略等,易学易懂,朗朗上口。传统蒙学读物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幼儿启蒙教材,俗称“三、百、千”。所谓“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诵《百家姓》以便日用;懂《千字文》通晓义理”,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代表的启蒙读物,堪称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在历史上对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本书将中国历代蒙学经典基本上全部予以收录,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幼学琼林》、《重订增广贤文》等历代经典著作,汇集了古代圣贤的智慧,涉及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仪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及传统的中华美德。其中,《三字经》为南宋王应麟撰写,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内容包括了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广博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全文按韵语写成,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编成的,其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千家诗》囊括了唐、宋、五代、明众多名家名篇,题材丰富,包括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等,广泛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最佳读物。《幼学琼林》一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增广贤文》约写于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全书用民间久已流传的格言警句结合经书要义,深刻而全面地记述了中国社会文化。这些蒙学精品,思想健康向上,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仅在历代蒙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当代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范本。
为了方便渎者阅读,本书编排整理过程中,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针对原文中的生僻字、繁难词句、典故出处等做r详细的注释和准确的泽文,并从蒙学经典的文化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生平等方面做了简洁生动的题解指导读者阅读和鉴赏,以帮助凄者更深刻地领悟蒙学精髓,立君子品,做智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