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岸边,关桥看见在水里晃动的羊皮筏子心里就发虚。他憋足劲儿,猛地跨出右脚,哪知,右脚跨进了羊皮筏子,左脚却掉在了羊皮筏子外面,羊皮筏子一晃荡,关桥的身子向后倾,眼看就要落水了,霎时,母亲眼疾手快,一把抓住关桥的衣袖,使劲儿往上拉,好不容易才拉上羊皮筏子里。受到惊吓的关桥顿时嚎啕大哭,一下扑在母亲的怀抱里,紧紧抱住母亲不放……
关桥一辈子都记得,是母亲救了他一命!
母亲在临汾托关清明安排美第和关桥进入临汾师范附属中学。校院内有一座佛塔,底层有一尊诺大的铜铸佛头。关桥心想,能读上书,这也算是佛光普照给我们姐弟俩就学的福气吧!
但,佛光在哪里呢?关桥把佛塔上下打量了一番,也没看见佛光。
关桥和美第同在一个班级读书。关桥遵循母亲的吩咐,老老实实听从着姐姐无微不至的管教和关爱。
美第生性活泼,她还参加过演唱《小白菜》剧,是年级里的一名活动积极分子。
内战时期,中学生也参加军训,关桥还真枪实弹打过靶。当子弹打出去那一瞬间,关桥的双手不禁在发抖,心里怦怦地跳个不停。 那是他第一次对兵器有了初浅的认识。
辗转中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了。
教养院迁往韩城,落驻在一个离县城不算太远的村落里。
这是一家很大的地主庄园,有围墙,但未曾见到大地主。大庄子有上千户人家,从民宅看,也是老村庄,建造年代似乎很久远。
学校选在一座庄园式大宅院,大门很高大,进大门便是一条深巷子,左侧又是三座套院式大宅,右侧是大场院。学生们除男女生分院住外,还有一座院子是给校卫队的学生专用的,这些学生都是高年级学生,他们配有长枪,还要作操练。
起先,母亲带着几个孩子住在安排女生住宿的一座大四合院的厢房里,堂屋里还住着一家老乡;女生中还有光第、李秋眉等。后来,因为母亲要送美第和关桥以及关桥的堂姐弟光第、端明到临汾上学,把关堰和关敦托给同在这座大院里住的晋芬照管;这样,晋芬带着四个男孩同住在院子里的一间小屋,占半间屋子大小的火炕上挤睡着五个人。
几个孩子课余时间经常在院子里舞棍弄棒,边玩边比画着,吟诵着唐诗,兴许是无意中的动作强化了记忆,像七言律诗中的《送大将军南征》和《收日光送月光》,至今关堰仍能背诵下来。
那时,学校还有例行的日程活动,升旗仪式、训话、比赛等。一次运动会上,关堰在速算赛跑中获得了第一,算术老师对关堰倍加赞赏。
儿童教养院迁到韩城后,学习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整个教养院都在那里住宿、生活和学习。学生还编进童子军,发给童子军服。夏收时,孩子们帮老乡拾麦穗后,还可以讨口粥喝。
抗战胜利的喜悦,使大人、小孩压抑的心情得以开怀释放。
记得有一次,学校为教师们带来惊喜,每位教师都能买到一双皮鞋,这在当时简直是一种奢望。关桥为母亲能穿一双皮鞋而高兴不已!
春天的阳光照进大院,母亲让关桥在小院板凳上坐下,教关桥如何带着韵味朗读和背诵唐诗。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母亲教一句,关桥学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至今,关桥对这些温馨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他说:在小学里,谈不上学习质量如何,我的基础知识从小就没有打好,但对诗词还有点兴趣,这都是母亲的教育之功!
1946年初,那是新年前的一天,母亲分外高兴,带着关桥他们几个孩子从学校赶往城里,住进了一家简陋的旅馆,在那里,见到了久别的父亲!
那年,关桥刚11岁。
在关桥第一印象里,父亲身材魁梧,形象英俊,神情严肃,不多言。
父亲是从重庆绕道专程来韩城与关桥母子们团聚的。
父亲带着一家人在韩城看新年焰火,这是关桥平生第一次大开眼界。
广场中间,正在表演二龙戏珠。
关桥看见由许多人各举一节木柄,左右挥舞,使龙体在空中悠悠蠕动。龙头似驼头,龙眼似虎眼,龙耳似牛耳,龙角似鹿角,龙鳞似鱼鳞,龙身似蛇身。舞龙时,龙体内的蜡烛,忽明忽暗,仿佛像关桥心目中闪亮的萤火虫一般。
表演开始了,舞龙者以跑阵为主,一会儿双龙交错,一会儿呈四边形,一会儿龙头向前、龙体左右对称呈“凤凰展翅”,一会儿双龙相对、扭“8”字形呈“长蛇阵”……
两条龙追逐着两颗宝珠,时而昂首如飞于云天之上,时而低回若游于波涛之中……
令关桥赏心悦目的是,龙舞时,还伴有号角声和口吐缕缕焰火,焰火带着响声窜来窜去,目不暇接,很是开心。
这次见面中,最深刻的记忆是父亲带孩子们去壶口观黄河瀑布。P17-19
2010年10月28日下午,当在电脑键盘上敲完传记书稿的最一行字时,几个月来的压力,突然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2010年初,我们接受了这部书稿的撰写任务,虽然对关桥院士这个人以及对这类题材,我们并不陌生,但仍然感到非常的惶,因为能够撰写业内如此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的生平及业绩,是荣,也是压力——尽管落笔每一个字都秉持一种非常严肃的态度,旦还是唯恐写不到位。
我们以为,写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承诺,而且还有一份责壬。
于是,我们开始了案头准备工作,把凡是与关桥院士有关资料、报道都收集起来,想从这些繁杂而又琐碎的信息中,找寻关桥院士成长的足迹。根据采访需要,我们以作者、读的双重身份,草拟了三份采访提纲,对关桥院士、家人以及位领导和同事,问了许多个为什么,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关院士。
盛夏的一个上午,在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625所)宾馆二楼一间会议室里,我们集中采访了关桥院士。握着关桥院士厚实宽大的手,感觉有一股力量,还有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重托。
窗外,太阳肆虐。屋内,一片清凉。
关桥院士就坐在我们对面,他的桌前,放有老花镜、名片盒、手绢,很整齐、很严谨地排成一排。会议桌右角,堆有许多文件夹,按历史发展的沿革,很有序地一本挨一本。他的严谨细致,可见一斑。
关桥院士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他整理了若干年来的原始资料、照片、剪报;重新梳理了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重要活动、主要科研发明等线索;甚至详细写出了书的结构大纲,重要节点,重要内容。这为我们撰写这部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准备好了录音笔,开始聆听关桥院士讲述一个科学家成长、奋斗与奉献的故事。
在采访的日子里,每天至少8小时,中午、晚上吃饭的时间我们都抓紧时间采访。关桥院士从童年的往事说起,讲颠沛流离的求学,讲留学苏联的感想;讲科学大会的激情;讲建立“低应力无变形焊接”理论的艰辛;讲走向世界焊接舞台的兴奋;讲与妻子相濡以沫的温馨;讲625所的昨天、今天、明天……
我们走进了关桥院士位于中关村的家,见到了陈丽芳阿姨,听她回忆了与关桥院士相识、相知、相恋的往事;听她讲述了与关桥一同走过的风风雨雨而又幸福温馨的点点滴滴。
在我们的要求下,陈阿姨唱起了她与关桥相恋时喜爱的苏联歌曲《远处的篝火闪着光》:
远处的篝火闪着光,月牙儿映在河面上,小伙子和他心上人,依恋地分手在路旁……
陈阿姨轻轻地吟唱,关桥院士在一旁随着节拍也唱了起来,越唱声音越大。那时,我们被夫妻俩的默契与真情深深地感动了! 我们走进了关桥院士丰富而多彩的世界。每当他娓娓道来一个个发明创造的故事时,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坚强的、执着的关桥,形象而生动地站在了世界焊接的舞台上;我们也看到过关桥院士潸然泪下的情景,那是他叙述父母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时触及了伤痛;那是他对父母感恩与依恋情怀的真实流露。
我们走进了关桥院士所在的单位625所,采访了所长张军,党委书记王小平,副所长李志强、修德亮;采访了原625所所长吴复兴、郭恩明;采访了许多与关桥院士一同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事以及关桥院士的学生;深入到了生产现场,去感知、还原一个个科研发明创造的过程与艰辛。
我们努力地去把握关桥院士从事航空特种焊接技术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形成的过程;努力地去思考关桥院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析人物的命运与团队、与625所、与社会、与时代偶然与必然的联系;谋划书的结构,提炼书的主题,找寻叙述的角度与表达的方式。
于是,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关桥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的事迹时时在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我们进入了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之中。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用笔、用心把在采访的日子里,听一个76岁高龄的老人,讲述了他40多年从事科研的故事记录下来,告知社会,曾经有这样一位科学家,有过这样的一番人生经历,有这样的一种报国情怀,他是怎样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
在625所期间,我们的采访工作得到了所党委、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所长张军、党委书记王小平对这部书的主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副所长修德亮自始至终为我们的顺利采访提供帮助和服务;宣传部长刘娜,干事骆建利、刘毅杰等同志为我们安排好每天的采访,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我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由于关桥院士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及人生经历的复杂性,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参阅、借鉴了相关的资料,在书中没有一一注明,请见谅。对此,我们也一并表示致谢。
最初,此书是以报告文学《生命之光——记国际著名焊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出版以后,受到科学界、企业界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欢迎与好评,在短短的时间内又进行了第二次印刷,这在出版的丛书里绝无仅有。我们感到非常欣慰,这不仅是对我们劳动成果的认可,更是对关桥院士科研成果和人格魅力的最好回馈。此次,应中国工程院的要求,该书以传记的形式予以再版,略有修订,感谢社会各界与读者的支持和厚爱。
姚远刘凡君
2013年10月25日
第一章 童年往事
关氏世家
寄人篱下
逃难求学
辗转中原
全家团聚
第二章 迁徙北京
放飞梦想
柳暗花明
进入俄专
第三章 留学苏联
初出国门
又红又专
聆听教诲
包曼之恋
二度赴苏
第四章 峥嵘岁月
初试锋芒
国际会议
滞留荷兰
心系祖国
逆水行舟
第五章 科学春天
轻装上阵
主动请缨
出访英伦
两地家书
第六章 激情飞扬
一棵大树
一波三折
东京会议
天坛大佛
航空金奖
第七章 放眼世界
国际舞台
广交朋友
北京年会
赢在细节
迈向强国
第八章 社会责任
淡泊名利
历史使命
履行天职
第九章 桃李芬芳
传道授业
送书寄语
言传身教
第十章 相濡以沫
天伦之乐
相依为命
花好月圆
温馨家庭
附录1 关桥与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法
附录2 航空特种焊接/连接技术体系组织机构的沿革
附录3 航空特种焊接/连接技术体系的发展与构成概述
后记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曰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大学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l 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由姚远、刘凡君创作的《关桥传》以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以国际著名焊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桥的人生经历、科研发明为主线,记录了关桥院士从一名莘莘学子成长为一名工程师、科学家的事迹,凸显了关桥院士个人命运与时代的紧密联系,讴歌了关桥院士将自己的光和热融入到祖国的建设之中,为中国航空工业特种焊接技术走向世界付出全部精力的奉献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传奇的人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也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现代战斗机发展历史的一套难得的读物。
这本由姚远、刘凡君创作的《关桥传》讲述了关桥院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