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传奇的人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也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现代战斗机发展历史的一套难得的读物。
这本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编写组编写的《冯培德传》讲述了冯培德院士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冯培德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编写组 |
出版社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传奇的人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也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现代战斗机发展历史的一套难得的读物。 这本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编写组编写的《冯培德传》讲述了冯培德院士的故事。 内容推荐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编写组编写的《冯培德传》记录了航空工业院士们的成长足迹,不懈追求科学真理、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爱党报国的民族精神,以及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时任中航工业总经理林左鸣为丛书作序,2010年以后陆续出版。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父亲 母亲 母系亲属 妹妹 第二章 自觉磨炼 初露锋芒 选择北大 力学为本 关心时政 劳动锻炼 严格训练 拓展领域 “社教”风云 “文化大革命”洗礼 再教育课 第三章 步入航空 奔赴618所 惯性导航 艰难起步 向实践学习 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第四章 艰苦创业 初始对准领域的开拓 惯导原理样机的研制 访问学者的生涯 冲击二代惯导的尝试 型号研制的考验 更上一层楼的挑战 第五章 勇挑重担 走上领导岗位 廉洁奉公的好干部 61,8所改革的带头人 实现由户县到西安的搬迁 向科研生产经营型研究所迈进 对外合作推进研发进程 总理视察一 第六章 是帅是将也是兵 “帅才”彰显 “大将”风度 “兵趣”拾贝 第七章 情系航空 关注航空机载事业的发展 关注大飞机 坚守在科研的最前沿 第八章 导师风采 “人才培养是头等大事”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要教书,更要育人” 第九章 壮心不已 航空机载设备领域的第一名院士 全国科协系统的政协委员 尾声 一心为了航空事业的发展 执着追求不懈探索 桃李芬芳师者风范 试读章节 父亲进入仁立毛纺厂后,很快得到了工厂高层的认可和赏识,长期担任染整车间主任。1947年,他兼任了工厂的襄理,即总经理助理,协助其工作,对工厂早期发展颇有贡献。 仁立毛纺厂的创始人朱继圣先生在京津两地名声显赫,他清华毕业,1915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工商硕士,解放后曾任天津工商联副主席、民建主席、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在20世纪30年代创建的仁立毛纺厂是当时英租界有名的华资企业。1954年12月1日,仁立毛纺厂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1月12日,毛泽东主席和陈毅副总理视察了仁立毛纺厂。在这一段时期,工厂有了较快发展。父亲的身份是仁立的资方代理人。据相关档案记载,父亲当时的工资为月薪270元,这是在实行货币工资后远超出工程师系列等级工资的“保留工资”。 据冯培德讲,他对父亲的印象是工作踏踏实实,业余爱好是打网球,在大学期间曾获全国双打冠军,此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都没有放下过网球拍子。解放后,父亲还与当时的天津市市长(老同学的弟弟)一起打过网球。有时开运动会,父亲还曾被邀请去当裁判。除了打球之外,父亲也爱看球。20世纪50年代,父亲经常带冯培德到天津体育馆看篮球、排球比赛,有一次只弄到一张票,还想方设法把冯培德“夹带”进去。总的来说,冯培德的父亲不太过问政治,也不善钻营,但他是爱国的,也是拥护共产党的,解放后政治运动不断,父亲的处境可以想象,然而却没有听到他有任何怨言和牢骚。相反他在分享着“站起来了”的中国人的那份喜悦。父亲曾跟冯培德讲到,30年代有一天他骑自行车上班被后面飞驶而过的洋人汽车撞倒,十几个小时无知觉,洋人却强词夺理,拒不承担责任,后来还是仁立毛纺厂承担了医疗费用。在冯培德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比较随和的人,但每次谈到此事便愤愤不平。这大概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来的人对新中国、对当家做主的自豪吧。 解放后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时期,父亲态度鲜明。据全国工商联的史料记录:“1951年6月3日,仁立实业公司总经理朱继圣、副总经理凌其峻代表仁立公司宣布捐献喷气式飞机一架,命名‘仁立’号,这是全国工商界向抗美援朝前线捐献的第一架飞机。”父亲也是七名发起人之一(他是七人领导班子之一)。对于这样一件在当时很轰动的大事,父亲并没有在家人面前渲染。在冯培德的记忆中,只记得著名演员常香玉曾捐献过一架飞机,也记着自己作为小学生参加过“千元运动”(当时的千元就是一角钱),但直到父亲病故后,他才从妹妹那里得知父亲也是捐献飞机的积极参与者。由此可见,父亲政治立场鲜明,爱国之心坚定。 1958年4月,父亲被调往天津毛蔗纺织研究所、天津和平羊绒厂(两单位合一)工作,他的工作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从档案上可以见到他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据冯培德记忆,20世纪60年代,仁立毛纺厂的王书记被调到克勤毛纺厂,到了那里后,他感到该厂技术力量偏弱,就向上级提出把父亲也调到克勤毛纺厂。1966年,这个厂更名为红旗毛纺厂。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冯培德在南京航空学院(现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念研究生,家中那时也遭遇抄家,抄走网球拍、麻将牌、首饰、家具等“四旧”。但父亲没遭遇过重点批斗,只“享受”过陪斗,后来就下放到染整车间跟班参加劳动。也许是由于父亲懂技术,做事认真,所以他带班干活期间,从来没有出过质量方面的问题,工人师傅对他评价还不错。父亲下放劳动一年左右,就又返回科室,恢复待遇。后来父亲又被调到另一个厂,在天津机场附近,离家很远,每天要换好几趟车,天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去上班,这对于一个60岁出头的老人来说非常不容易。但即使天天这样辛苦,他也毫无怨言。好在没多久,父亲又调回纺织工业局当顾问,同时在河北工业大学兼课。70岁后,父亲退休。1988年,父亲去世,享年81岁。 冯培德的母亲朱铭新女士出身于名门望族。 母亲的祖父朱庆澜是民国时期的知名人士。朱庆澜老先生,字子桥,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山东长清。自幼孤贫,但勤奋好学,投军后受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赏识,随后赴川,19lO年升任陆军十七镇统制管,因同情、支持辛亥革命被推为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1912年调任总统府军事顾问部,陆军中将。1916年后任广东省省长,拥护孙中山先生,将省长亲军30营交孙中山,被孙中山称之为“难能可贵的朋友”“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1922年,朱庆澜出任中东铁路护国总司令,兼东三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抗战后组织“后援会”,支持冯玉祥、宋哲元抗战。晚年从事慈善工作,1928—1930年陕西大旱,四处募捐百万元,亲自押运灾粮赴西安,以至于于右任先生面谢朱将军称“我等陕西子子孙孙永远不会忘记您”。 在近代文化文物保护方面,朱庆澜功绩卓著。北至黑龙江省的哈尔滨有他修建的极乐寺;南到上海,有他保护的静安古寺。陕西塔寺林立,古迹遍布,朱庆澜建树甚多。1937年,朱庆澜还为重修法门寺开展广泛募捐经费的义赈活动,这是1609年法门寺建成后328年第一次大规模整修。为了妥善保管文物,朱庆澜专门成立了文物保管委员会,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制度,以便相互监督和制约。P11-13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曰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大学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l 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