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沅的《逆袭民国(那些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女子)》介绍了一系列绝代芳华的民国女子。民国多才女,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张爱玲、王映霞等,她们令人又爱又敬又怜又叹。”民国女子”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作者从历史尘封的档案中发掘那曾经备受瞩目的传奇故事,传奇女子的魅力人生,在阅读中,读者可以欣赏她们、了解她们、亦获得几段珍贵的人生体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逆袭民国(那些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女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承沅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承沅的《逆袭民国(那些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女子)》介绍了一系列绝代芳华的民国女子。民国多才女,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张爱玲、王映霞等,她们令人又爱又敬又怜又叹。”民国女子”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作者从历史尘封的档案中发掘那曾经备受瞩目的传奇故事,传奇女子的魅力人生,在阅读中,读者可以欣赏她们、了解她们、亦获得几段珍贵的人生体悟。 内容推荐 刘承沅的《逆袭民国(那些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女子)》介绍了一系列绝代芳华的民国女子的生平事迹。 《逆袭民国(那些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女子)》:民国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国难深重下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经过一个世纪的洗练和沉淀,我们开始用另外一种视角去审视,层层毕剥,探寻时代的脉搏,人物灵魂最深处的悸动--尤其是那些奇女子林徽因、张爱玲、陆小曼、凌叔华、冰心、秋瑾、张幼仪、赵一荻、阮玲玉…… 她们谋爱,谋自由,亦谋生之璀璨。 她们,风华绝世,惊才绝艳,是乱世民国一道最绚烂的风景; 她们,兼具了贵族的气度、文士的风骨、志士的气魄; 她们,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完美诠释。 目录 序言 卷一 才华馥比仙 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张爱玲: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美衣袍 凌叔华:人生如梦亦如客 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壶 苏青:世俗里的高贵优雅 萧红:呼兰河上的孤独之旅 卷二 寂寞烟花冷 陆小曼:寂寞烟花,只为寻一世灵魂伴侣 吕碧城:绛帷独拥人争羡 唐瑛:歌尽桃花扇底风 卷三 如果这都不算爱 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 潘玉良: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 孙多慈:慈悲之恋 赵一荻:因为爱,不顾一切 卷四 爱,需要涅槃 张幼仪:痛苦中涅槃的凤凰 王映霞:半生飘零半生恨 张兆和:爱你是你的不幸 卷五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孟小冬:绕梁遗韵落芳尘 阮玲玉:命薄怎因畏人言 胡蝶:蝴蝶飞走了 周璇:旧上海的时光与风情 试读章节 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浮光掠影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取自《诗经·大雅》中“大 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为避免9当时一位作家林微音混淆,故改名徽因。她的祖父林孝恂为清朝翰林,曾在浙江金华、孝丰等地为官;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长诗文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晚年号双栝庐主人。林徽因1904年6月出生于杭州,5岁时由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后举家搬至北京,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自1920年起,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与此同时,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开始写诗。1924年。 林徽因9梁思成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后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半年。1928年,同梁思成结婚并回国,在中国开讲建筑学。1930年到1945年年间,林徽因夫妇二入游历全国,考察全国建筑,开展建筑科学研究,并从事文学创作。1949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从而开启了她的宏伟蓝图:保护文物古建筑、挽救传统文化工艺、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国徽。1955年,51岁的林徽因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死因为肺结核。 人物心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是你,是花,是梦,打这儿过/此刻像风在摇动着我/告诉日子重叠盘盘的山窝/清泉潺潺流动转狂放的河/孤僻林里闲开着鲜妍花/细香常伴着圆月静天里挂/且有神仙纷纭的浮出紫烟/衫裾飘忽映影在山溪前…… 缄默之环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或许这个世上真正懂得林徽因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不论是从那个年代近看,还是如今我们再去追忆,徐志摩的追恋,梁思成的惊喜,金岳霖的坚守,众人都为之唏嘘不已,也惊慕不已……人们用浪漫而温软的笔调叙述她,琢磨她,却仍不能深入她的内心世界。 自古美女多如云,才女却寥寥无几,美貌与才华兼具者,更是少之又少。林徽因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成了引人瞩目的焦点:一个女权主义萌芽的时代,她本可以用她的笔,来绘出美丽的画卷;也可以用她轻柔的文字,写出更好的诗歌或散文,但她竟通通将之放到了最末位,而把所有的寄望都放在一个本该是男性一统天下的行业——建筑学。这个寄望,在她的大半生中,不论是光彩夺目,还是沦落潦倒之时,都不曾放弃,或者建筑学本来就是她一生的追求,乃至信仰了——而她却绝非是自不量力的:如果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学有奠基人一说的话,她无疑是其中之一。她对建筑专业教育、建筑史的整理、建筑理论营造学的贡献不在梁思成之下,可以说,她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 或许,论及这些,只是一点小小的点缀罢了,对于不懂林徽因的人,林徽因的情感或文艺风采才是最终吸引着他们去追捧,令他们把这个奇女子定位于才女或美女的范畴。而那些真正懂得她的人呢,却一个个地缄默着:徐志摩是最不甘于沉寂的诗人,面对林徽因变得婉转难言;梁思成与她是结发夫妻,人们却只能从他第二任妻子林洙那儿得到关于林徽因的只言片语;金岳霖逝世前一年,面对采访时只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们不愿来评述,不能去评述,甚至认为评述林徽因这个女子,是一种潜在意义上的误会、误解。 …… P2-4 序言 序言 一百年过去了,一个世纪的舞台终于落下帷幕,血与火的洗礼,爱与恨的纠葛,痛与悟的交融,生与死的彻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我们却注意到了这幅长卷角落里淡淡晕染的几丛幽兰芳草的倩影--那些绰约多姿,才情满溢却命途多舛的民国女子,在时代的浪潮里若隐若现,散发着幽静芬芳,留给世人无尽的叹与羡,歌与怜。 怀旧与反思潮流的盛行,令近乎要淡出人们视野的民国风情再次浮现,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焦点。民国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国难深重下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经过一个世纪的洗练和沉淀,我们开始用另外一种视角去审视,层层剥啄,探寻时代的脉搏,人物灵魂最深处的悸动--尤其是那些奇女子: 她们谋爱,谋自由,亦谋生之璀璨。 她们,风华绝世,惊才绝艳,是乱世民国一道最绚烂的风景; 她们,兼具了贵族的气度、文士的风骨、志士的气魄; 她们,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完美诠释。 我亦因此而深信,这黑白底色的民国,亦因她们而有了婉约的诗意,摇曳的风姿。不是么?无论世界多么残酷,现实多么黑暗,可生活总得继续,这个善于在隐忍负重中蜗索前进的民族,总会在生活中寻出些许亮色,些许景致,让我们于艰难前行之路获得少许心灵休憩。一百年后的我们,以更为宽容的眼光看待这些传奇女子,忽而理解了她们的美丽与哀愁,也让我们的心灵有所顿悟! 如今的我们,相比较民国那个时期,眼界却似乎真的不够开阔了!仔细一瞧,似乎那个时代才是真真正正的"碎片化":光怪陆离、风雨如晦、诸侯蜂起……这些词怎样形容都不为过。思想上,呈现的是一种类似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态势--中西文化的碰撞,引发了新文化运动与各种主义思潮的激烈交锋……民国之于后人,其文化上的影响太过深远,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艺术领域,更甚者,是对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的一种彻底反思。是批判地继承还是彻底的唾弃抛却?是完全的西化还是固守传统?其变革风潮之热烈,自我中华大文化圈形成以来,前所未见。时代大潮如此,社会风尚,民众生活百态亦一一呈现出戏剧性看点。这些传奇女子便成为了民国时的一道独特风景。 我有心想要表达对那个年代的好奇,对那些逝去的衣香鬓影的欣叹,却觉得无从下笔……直到有一天,不经意间发现了一首朦胧的旧诗,大约写于十年前,才觉得非如此不能表达我对于民国那些人、那些事的感触。 时代的真相 那耀眼的强光刹那消退 自空樽中洒了出来 从仰天痴神的那刻起 人间便失去了真相 那个年代,那个人间 已经出走太远 长夜漫漫 城市陷落得更深 买醉女的歌声渐退 酒杯和桃花,仍是那么迷人 …… 不可否认,那时我对民国的理解仍有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切实际或滑稽的。与今日今朝的理解相比,两者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如今我更倾向于研究它的文化模式,而并非欣赏表面的"酒杯和桃花"。多年的辗转,以及不断地学习,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恰逢机缘,创品书业旗下的徐编询问我有无兴趣尝试创作民国女子的题材,我怦然心动,等接收到她传来的完整策划案时,我忽然有一种多年期待,一朝得偿所愿的欣喜满足感。是的,这本书正是我想写的,也是我多年积淀升华迫不及待想要倾诉表达的--命运的安排让人惊讶,莫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想事成? 我需要感谢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将那些年的思想的体悟融到字里行间,诉诸纸上。 我一度想过将那些身在苦难之中,却又命运不同的人物单独陈列出来,用一种类似于"思维情境"的模式进行对比整合,探讨那个时代的命运流转。但在这本书中我还是放弃了,一则考虑了本书的受众;二则经反复比较仍觉得传统"史笔"叙述模式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我可以为每个人物先"正名"。例如普及常识:林徽因真正的价值在哪里,是她的诗才还是建筑学上的贡献?吕碧城真正令人敬佩的地方在哪里,是她的才名还是卓越的思想?王映霞与郁达夫"最著名的情事"始末是如何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诸如此类都该是我们首先关注的。诚然,甄别大量或真或假的资料是一项繁琐和极考验人耐性的工作,幸运的是,我从这漫长的琐碎整理工作中得到了乐趣--因为中途,我豁然发现,我到了前人未曾发掘的琅嬛福地。故而,当我提笔时,便胸有成竹,确信笔下的每个女子不是当下"民国热"中出现的脸谱化、教条化的人偶,而是活泼泼的,有坚强亦有脆弱,有感性亦有冷酷到底的决然--我想我已经深刻明白"人是一个矛盾结合体"这句话了。 民国的女子是各有特色的,并非仅是我们常常提及的那几个人:林徽因、陆小曼、张爱玲……可以说,在三十六年的民国史中,有着无数个独特的、无限风情的女子。她们当中,有的在乱世中找到了自我,"谋爱,谋自由,亦谋生之璀璨";有的难逃千年儒教文化的思维禁锢,"在通往悲剧的路途上昙花一现";有的则在中西文化的交锋中犹疑不决,并最终走向"毁灭或光明"……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它的独特性,让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历史视野里寻找出一些端倪:一面是传统礼教的压迫,一面是西方人权思潮的涌入,从这当中走出来的女性,无疑带着一种更为天然的,令现代人无法切身感受的挣扎与迷茫……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虽在有意无意中将某种类似于"悲悯"的情怀融入其中,但更多的,还是尽量将更为客观的史实呈现于读者面前,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取点有价值的信息,那便是我值得庆幸鼓舞的一件事了。在此我要感谢创品书业的徐编辑敬业地甄别史料、细致修改,以及众多朋友在背后的默默支持,最后摘录我的一首诗《时代》,以飨读者: 痴男怨女 功名利禄 为世界的虚无而哀嚎 为繁华或败落而忧叹 在烈日下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黑夜中点亮心里的灯 这都不算什么 求生的愿望本是那么强烈 对和错 谁来评判 价值是那么的孤立 很容易便被摧毁 人们集成圈子抱守一团 在许久的分离之后 他们寻找慰藉 他们揭开伤痕 刘承沅 于癸巳年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