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得中国者得天下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日)周政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界汽车产业专业调研公司首次在中国公布,针对中国汽车产业的20年研究成果。

本书通过日本汽车产业咨询公司Fourin的独特视角,全面系统地剖析、解读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与竞争态势,并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汽车消费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背景,并对未来的中国汽车市场动态做出了大胆的展望。

内容推荐

日本制造商认为能否把握和获得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汽车市场将决定日本汽车产业未来走势。

本书凝聚着对中国汽车市场20年的专业调研成果。介绍了如下内容:中国的城市化及汽车普及程度;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竞争;中国汽车制造商间的并购案例;今后汽车制造商间的并购预想;伴随美国三大汽车巨头败落的全球重组动向;丰富的中国汽车产业基础资料。

目录

第1章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发展中国家到世界大国

 以美元为基轴的国际金融秩序的调整及中国的作用

 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政策及振兴汽车产业政策的效果

 GDP能否由“黑”转“绿”

第2章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实力震撼世界

 中国摩托车产业独占鳌头

 世界制造商聚焦中国高级车市场

 世界首位的中国货车市场

 世界首位的中国微型车产业

 专栏 日本企业在家用家电市场的教训

第3章 中国的城市化及汽车化社会的进展

 快速的城市化推动汽车化社会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热潮

 多样化行政方针下各城市的不同汽车需求形态

 移动工具改变生活方式

 与汽车相关的社会代价

第4章 农村市场·内陆市场和汽车普及

 备受瞩目的中国国内新兴市场“农村市场”

 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需求转移加速

 内陆地区的事业强化①:吉利布棋内陆

 内陆地区的事业强化②:华泰布局鄂尔多斯

 内陆地区的事业强化③:扩张经销网络

 专栏 支撑世界工厂的“农民工”的今后

第5章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倾向

 中国人喜欢的汽车10万元左右、略大型三厢车

 各地区的品牌喜好:大众品牌的特殊意义

 中国人的面子观、新人类与汽车喜好

 业已开始的研发设施、试验跑道建设竞争

第6章 得中国的制造商得天下

 丰田:内陆战略步伐稳健

 大众:胜利方程式

 通用:孤注一掷

 本田:最大收益来源

 现代汽车:迅猛出击

 奇瑞汽车:多品牌战略

 吉利汽车:扩张战略和产品开发

 专栏 中国的“自主品牌”乘用车确立

第7章 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竞争

 比亚迪的选择与集中

 大众的TSI+DSG战略

 通用推出混合动力汽车

 日本制造商在华新能源战略的迷失

 城市公交优先推广新能源汽车

 专栏 掌握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核心技术

第8章 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产业兼并重组

 相对于市场机制更加重视行政指导的政府重组方针

 截至目前的中国汽车制造商间的并购案例

 今后汽车制造商间的并购重组预想

 专栏 伴随美国三大巨头衰落的全球汽车行业重组

附录A 中国汽车产业基础资料

附录B 北京富欧睿汽车咨询有限公司调研报告精选

试读章节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发展中国家到世界大国

中国是一个深受汉字与儒家文化规范的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因此注定将成为“世界大国”。历史证明中国曾经也是一个具有悠久辉煌历史的“世界强国”。据国际货币基金测算,在清王朝全盛时期的1820年左右,中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GDP)占全球GDP的33%。而该时期的美国仅占2%、英国5%,中国可谓是无可匹敌的超级大国。

不过,中国在其后却日渐衰落。在国家经济实力因长期的内战和动荡被严重削弱的同时,人口不断增长,国民人均所得及消费能力不断下降。直到1978年左右国内环境最终实现稳定时,整个国家的经济已濒临崩溃。

其后的30年间是为赶超世界而推行以出口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开放政策时期。但是,当时的经济开放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而是?先在部分沿海城市试行后再利用其成功经验逐步推广,直至20世纪90年代全国才实现经济开放。

截至2009年中国总人口约13亿,约占世界68亿总人口的1/5,但这一数字却低于百年前所占的比例。这是因为印度、巴西等并未采取人口控制政策的新兴国家一直保持着高出生率。另一方面,中国占世界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在2008年约为7%(名义值),创造了过去一百多年间的历史最高水平(见图1-1)。

中国凭借其人口规模及国土、埋藏丰富的资源,将经济资源集中投入到制造业中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频频被外国称为“世界工厂”,正是由于以沿海地区为中心的出口型制造业的发展及迅速壮大。

支撑出口型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工资低、工作意愿强烈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还有沿海城市政府实施的众多“经济开发区”建设。

通过一系列建设举措,中国已经拥有在服装、电子机器、家电、摩托车等领域的全球最大生产规模,并且成为最大出口国。目前全世界粗钢的23%、彩电的25%、手机的27%、水泥的37%、汽车的40%、计算机的45%、摩托车的50%、电话机的53%、相机的72%、纺织品的85%产自中国,且生产份额均为全球最大。

中国将通过出口工业产品赚取的外汇投入到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建立起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国将其用于购买国外新设备,以此奠定发展国内高附加价值制造业的基础。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将手中持续增多的外汇的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政府的美元国债,这也使得中国政府在G20伦敦峰会(全球金融危机后2009年4月召开)等国际场合更具话语权。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历经30年,而无需30年中国就将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

曾经备受消费者欢迎的耐用消费品“三大件”,在20世纪70年代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了20世纪80年代则指冰箱、黑白电视、半自动洗衣机。20世纪90年代指彩电、全自动洗衣机、录像机。到了本世纪初,“三大件”的称呼已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住宅、私家车、大屏幕超薄电视机等高价商品。

中国的消费者如今身处的富足社会是以往人们所无法想象的。笔者每次在中国大城市购物中心购物时都会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叹不已。以洗发水为例,在资生堂、花王、狮王、宝洁等数家大型化妆用品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而在中国的购物中心不仅陈列有本土制造商的洗发水,还有日本、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大化妆品制造商的产品,仅选择哪种品牌就需花费一番工夫。

不管是手机、家电还是汽车,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当然,真正能够享受到高级公寓、私家车等高价商品的也仅是中国大众消费层中的一小部分。

但是,正如日本、韩国所经历的阶段一样,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会有更多的消费者购买高价商品,中国无疑将成为未来数十年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至少会是其中之一(见图1-2)。

P1-3

序言

中国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习俗以及庞大的人口规模,推动手机用户在不到10年内得以普及,成长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手机市场。不过,与手机相比,私家车的普及速度却相当缓慢。当然,这是由于私家车的价格比手机高出百倍甚至数百倍,从中国人年均不到3 000美元的收入水平来看,中国才刚刚准备迈进私家车普及的汽车社会。

与历经西部拓荒与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美国相比,中国长时期处于农耕社会,基本形成了移动距离较短的生活方式。因此,中国人宁愿花钱先买房,而不是先买车。而且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几乎存在同一现象,即越接近城市中心的房价越贵。

大量人口聚居于城市中心导致各主要城市的中心区人口过密,车辆拥堵及尾气排放问题也随之而来。为此,对于日渐膨胀的城市来说,如何引导居民搬迁至郊外,如何将办公区、商业区、风景区等现代化都市所具备的城市功能恰当分配到各个城市区域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定位和分散城市功能必将导

致居民移动距离的增加,可以预见轨道交通、公交车、私家车等出行工具的作用将逐渐增大。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和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市却并未积极制定普及私家车的远景规划。上海市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严格限制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截至2009年10月本书完成时仍然推行每月6 000辆以下的上牌量限制,同时要想拿到一张上海汽车牌照还必须参加公开竞拍。尽管车牌竞拍价格随市场需求变动,但近几年行情约为3万~4万元人民币。

上海的理由是仿效新加坡的做法,通过限制私家车保有量缓解交通拥堵,这个理由看起来合情合理。不过,即使从当地状况看这种办法解决拥堵相当有效,但从整个中国的角度出发这明显不是一个根本解决途径。这是因为,中国拥有300多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发展城市和城际间的交通乃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新加坡三面环海,对外运输工具主要依靠飞机,将这样特殊的案例运用照搬到全中国的城市交通政策,显然是不恰当的。

中国尚未制定普及私家车,即如何迈向汽车社会的明确国家战略,但人类最大规模的汽车社会已在这里起步。本书汇总了中国所面临的上述课题,正如汽车产业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美国,它也将彻底改变21世纪的中国。当然,在21世纪人类社会需要解决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诸多课题之际,中国的汽车社会也不可能单纯建立在造车、卖车的基础上,如何提出一个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汽车社会的明确规划值得关注。

本书立足于“中国汽车产业兴起的历史意义”,在第1章里根据中国的国力变化,明确指出支撑中国汽车产业兴盛的经济发展潜力。尤其是,重点关注2008年下半年始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及步入大幅调整阶段的2009年国际经济形势,捕捉以美元基轴货币为代表的美国单极化逐渐向多极化经济大国转变的历史走势。

接着,本书试着解答“汽车在中国普及能够带来什么”的问题。针对这个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回答的问题,本书首先通过第2章分析了伴随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大规模的中国汽车市场状况。第3章阐述了中国城市居民当中涌现的私家车热潮及其今后预测,第4章阐述了中国农村及内陆地区居民与汽车社会的关联,第5章则对中国人对于汽车这种移动工具所持有的特殊嗜好进行了考察。

最后,当然还必须考虑“对世界环境的影响”。来自汽车尾气的二氧化碳排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从而加速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进而破坏人类居住环境,如何能够终结这些连锁反应?如果汽车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得以普及,环境问题令人担忧。本书并不评判中国迈向汽车社会的功过是非,只是在进入汽车社会之前对如何应对相应的负面影响提出建议。有关社会成本、能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车领域的动向,分别在第3章的最后及第7章中有所论述。

愿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诸位读者加深对中国汽车产业及市场的理解。

周政毅

2009年10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