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想天开:以百姓口碑做史
2009,在公元纪年的序列中不过是一组自然的数字,但这个数字对中国人来讲,却显得非比寻常,因为就在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建国60年的华诞,因此,一个平常的年份便有了浓重的庆典意味。
“盛世修史”,似乎是史学界的一个“习惯”。作为中国电影来说,60年的风雨历程自然也充满了辉煌与艰辛。如果说,刚刚过去不久的中国电影百年华诞(2005年)在学界掀起的史学研究的热度尚未消退,那么共和国60岁生日这一盛大庆典,又迎来了中国电影史,特别是新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又一高潮。
以目前所能够见到的中国电影史的书籍来看,大致包括以下这么几类:按时间分类,可以分成通史和断代史两类;按地域分类,可以分成国家史和地方史两类;按电影门类及电影类型分类,可以分成纪录片史、动画片史、科教片史及武侠电影史、战争电影史、戏剧电影史等;按研究角度分类,可以分为文化史、艺术史、技术史、理论史、批评史、产业史、传播史等等。然而,这些书籍大都专业性较强而读者面较小,特别是随着中国电影几十年的起起伏伏以及电影观众的不断流失,这类专业著作对读者的影响甚微。事实上,这类图书靠课题经费和研究人员个人自费出书已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因此,能否在接近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写一部能引起一般公众阅读兴趣的“新中国电影史”,就成为笔者多年思考的问题。
大众艺术与“一小撮”的享受
60年的光阴,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不但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使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力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然而,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时下国内文化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远不如经济建设那样刚性和显著。仅就电影来说,建国60年来,虽然国产电影在题材开拓,艺术理念,表现手法,制作水准,营销宣传,市场开发,票房收入,院线建设及至与国际接轨和产业化的进程上,都取得了一些进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经过几代电影人的不断努力,国产电影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已经走出低谷,并且有个别影片,开始以文化输出的方式,进入国际电影市场,使国产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不仅仅再局限于几大艺术电影节,而开始进入商业院线。但是,一个不容回避也耐人寻味的现象,则是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已经脱离一般大众的视线,而使去影院观影成为相当有限的一部分人的“奢侈”享受。换句话说,就是电影似乎已经改变了曾经被定义了上百年“大众艺术”的属性而蜕变成“小众的时尚趣味”。从根本上说,电影离不开观众,也唯有各个层次观众的积极参与,才能显出电影的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来。因此,讨论60年来新中国电影艺术所取得的各项成就,特别是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当中,电影观众的流失,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我的梦哪去了?
众所周知,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以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是中国老百姓建构共享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和影响一度超过了其他所有的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电影多年来不仅在为主流政治建构意识形态,同时也为亿万中国人提供精神家园,建构了共享的价值系统。新中国电影曾经给亿万中国人带来憧憬梦幻、生活热情乃至人生的理想,塑造了一种众志成城的认同感和无私无畏的价值观。因此,无论任何时候,当我们回顾当年这些新中国经典电影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受到其中的那种童年一样的纯真和燃烧着的激情,那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力量。这正是新中国电影留给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中国电影便每况愈下,其中,城市电影观众几乎每年减少5千万人次。资料显示:197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为27亿元,观众人次293亿,而到了199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仅为8.1亿,观众不足3亿人次。需要指出的是,这还是在20年间,电影票价已经从几角钱涨到了十几元甚至几十元钱的情形下。1998年经典大片《泰坦尼克号》在北京的票价已经高达100元,让普通百姓对电影望而却步。而许多地区为维持高票价而实行的所谓“黄金院线”,更是使电影走向“贵族化”,再加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影院门前日渐冷清,电影观众流失十分严重。
及至到了新世纪的来临,国产电影动辄百、八十元的票价,已逐渐把电影从一般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完全演变成一种“贵族化”的时尚趣味,一种近乎奢侈的文化消费。因此,当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在解决了基本温饱的问题之后,文化的消费却比物质匮乏时代反而显得贫瘠。
P3-5
一、温饱之后,让穷人有梦
异想天开:以百姓口碑作史?
大众艺术与“一小撮”的享受
我的梦哪去了?
自说自话:中国电影批评的“卡拉OK”
如履薄冰:会挨“板砖”吗?
多余的担心与不读本书的N个理由
二、现状:中国电影那些事儿
五彩霓裳:六十年之际的辉煌
2008年世界各国电影产业发展一览
脱下大褂儿:辉煌之下的苦涩解读
票房能决定一切吗?
失望与疑惑:电影《南京!南京!》与《贝拉日记》剖析
有关大片的是非曲直
中国电影里的“二头他妈”
你知道几个中国电影导演?
何日君再来:电影如今“属”于谁?
中国影人的“热脸”与奥斯卡的“凉屁股”
三、新中国电影的“五个时段”——新中国电影的
社会政治历史分期
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中国电影的
“前世今生”(1905-1949)
重温经典与历史回顾
“十七年”:几代人的银幕偶像(1949-1966)
“文革”:不堪回首的日子(1966-1976)
新时期:生机勃发与空前的辉煌(1976-1992)
十年苦涩:电影院要关门了(1992-2002)
世纪新生与凤凰涅槃(2002-2009)
四、因为经典,所以永恒:120部国产电影点评(1949-2009)
《桥》
《我这一辈子》
《赵一曼》
《白毛女》
《新儿女英雄传》
《南征北战》
《龙须沟》
《智取华山》
《渡江侦察记》
《鸡毛信》
《神笔马良》
《梁山伯与祝英台》
《天仙配》
《神秘的旅伴》
《平原游击队》
《董存瑞》
《刘巧儿》
《祝福》
《铁道游击队》
《家》
《上甘玲》
《战斗里成长》
《羊城暗哨》
《柳堡的故事》
《芦笙恋歌》
《海魂》
《永不消失的电波》
《古刹钟声》
《英雄虎胆》
《狼牙山五壮士》
《五朵金花》
《青春之歌》
《乔老爷上轿》
《林则徐》
《林家铺子》
《粮食》
《今天我休息》
《回民支队》
《铁道卫士》
《刘三姐》
《林海雪原》
《红旗谱》
《洪湖赤卫队》
《英雄小八路》
《暴风骤雨》
《红色娘子军》
《停战以后》
《锦上添花》
《李双双》
《甲午风云》
《槐树庄》
《花儿朵朵》
《哥俩好》
《东进序曲》
《地雷战》
《大李小李和老李》
《野火春风斗古城》
《农奴》
《小兵张嘎》
《红日》
《跟踪追击》
《飞刀华》
《夺印》
《冰山上的来客》
《宝葫芦的秘密》
《东方红》
《半夜鸡叫》
《草原英雄小姐妹》
《英雄儿女》
《小铃铛》
《青年鲁班》
《雷锋》
《千万不要忘记》
《霓虹灯的哨兵》
《兵临城下》
《阿诗玛》
《青松岭》
《烈火中永生》
《苦菜花》
《地道战》
《秘密图纸》
《大浪淘沙》
《闪闪的红星》
《创业》
《春苗》
《少林寺》
《小花》
《甜蜜的事业》
《天云山传奇》
《庐山恋》
《城南旧事》
《人到中年》
《一个和八个》
《黄土地》
《芙蓉镇》
《最后的疯狂》
《老井》
《红高梁》
《摇滚青年》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大决战》(辽沈战役)
《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菊打官司》
《霸王别姬》
《活着》
《阳光灿烂的日子》
《红樱桃》
《甲乙双方》
《洗澡》
《我的父亲母亲》
《鬼子来了》
《英雄》
《卡拉是条狗》
《和你在一起》
《手机》
《三峡好人》
《疯狂的石头》
《集结号》
《落叶归根》
《梅兰芳》
一个不容回避也耐人寻味的现象,则是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已经脱离一般大众的视线,而使去影院观影成为相当有限的一部分人的“奢侈”享受。换句话说,就是电影似乎已经改变了曾经被定义了上百年“大众艺术”的属性而蜕变成“小众的时尚趣味”。
中国电影“冲奥”的历程已经过了五、六年,所谓“屡战屡败”。而屡屡为了“适应”与“迎合”所遭致的失利,并不能为中国电影赢来如战场般牺牲的尊严,恰恰相反,一味地迎合尽管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借口,却让人徒增气馁。何必,非要用“热脸”去贴人家的“凉屁股”?!
假如你对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没有一点兴趣,那么大可不必为此耽误时间,有这工夫不如搓几圈麻将更来得惬意和实惠;而假如你正准备考电影学院一类的影视专业,或是读此类专业的研究生,那就更要小心,因为本书的许多观点既不学术又缺乏严谨,被你贻笑大方还是小事,万一耽误你的成绩和前程实在于心不忍。
本书的叙述将从中国电影的“现在”出发,在全面分析、研究中国电影现状的基础上,追溯新中国电影60年来的发展踪迹。这其中,对国产电影现状的分析研究将是本书的重点。因为今天既是历史的写照,又是历史的沉积,而当我们能够清醒的认识、把握今天时,对历史的梳理才有可能更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