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心灵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他们是新中国的英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们见义勇为的壮举光荣伟大,英雄楷模的事迹感人至深,激励一代代人学习成长。
刘加临编著的《新时代的英雄楷模》是一部关于我国当代在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楷模事迹的通俗读物,一共选取了十五位著名人物,主要宗旨在于评介他们在作为英雄、楷模意义上的主要事迹,其他方面的建树或略而言之,或一笔带过,以免旁骛杂涉冲淡了主题。本书以人物传记为体裁,在表述上以时间顺序为经,人物事迹为纬,夹叙夹议,以叙为主。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楷模,尤其是当前社会,更需要树立英雄楷模!好的榜样是某种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对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易于理解、易于效仿,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刘加临编著的《新时代的英雄楷模》选取了在各条战线上奋斗的英雄楷模,他们都为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
1970年,张海迪15岁的时候,父母从济南被下放到农村,她也跟着父母到鲁西北农村——莘县十八里堡公社尚楼大队生活。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有一天,村西头一位大嫂抱来一个病得连话都不会说的孩子,才刚刚5岁,他就是张海迪刚刚认识的那个“小不点”。大嫂说:“你是城里的闺女,懂得多,给看看孩子是怎么回事?”
张海迪伸过手摸摸孩子身体,孩子身上发烫,凭直觉,体温大约在摄氏40度以上。一见这情景,张海迪着急了:“这孩子病得不轻,赶快去十八里堡医院!”
大嫂一时也没了主意,一阵手忙脚乱,又加上当时条件差,延误了送孩子上医院治疗的时间,那孩子最终没有救过来。
面对大嫂一家人失去儿子的痛苦,张海迪终日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我若是能治病该多好!小不点啊小不点,一个多好的孩子!”所有这一切,都使张海迪产生了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我一定要学会治病!我不能眼看着病魔这样猖狂地折磨人、摧残人!”
从这一天起,张海迪下定决心学习医学,为农村缺医少药的人治病。由于病魔缠身多年,张海迪多少懂得一点医学常识。在济南,一位军区后勤部卫生所的曹大夫曾经用新针疗法连续给她针灸过3个月,这种疗法的特点是取穴位少、下针深、刺激强,在病人精力不集中的时候找好穴位,猛一针扎下去也不痛。当时张海迪觉得这疗法有创见,于是特意买了本《新针灸法》,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下乡时,这本书也带来了,就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现在何不借此一试身手。
于是,张海迪让爸爸进城买了盒银针和一些药棉、纱布,开始学习针灸。她先把药棉捻成团,再用纱布裹成球儿,就在上面练习进针、取针,但棉花球几天就软了,针一扎就下去,一取就出来,在上面练是练不出好本领的。
张海迪首先想到自己的双腿,腿上集中了几百个穴位,它是一个最理想的、有着韧性的“海绵体”。在腿上练针,可以循着穴位,试出它的深浅,可以扎到最高限度。张海迪愉快地打开《新针灸学》,按书上说的,找出一个个穴位,每找出一个,她都要在上面用笔尖画上点儿,又一个点儿……腿上画了无数个点儿,她的腿成了花花腿。
张海迪一天天地在上面练习行针、取针。她的针法越来越熟练,选取穴位越来越准确。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之后,张海迪发觉这两条腿毕竟是死腿,尽管它俯首帖耳地听自己的调遣,心甘情愿地受她役使,但是腿的神经系统是麻木、迟钝的,有时一根三寸长的银针扎下去,也引不起一点儿反应。
张海迪想了想,放弃了双腿,又与自己的两臂、面颊、胸部交上朋友。这些部位的针感是强烈的,但有时穴位选得不准,或扎得太深,就会感觉疼,有时还要见点血。
有一天夜里,静悄悄。立在姐姐房门口的妹妹海燕,惊奇地望着姐姐海迪。只见姐姐右手捏着一根几乎看不见的长针,正对着桌上的镜子,扎自己的舌头呢。也许是扎疼了,姐姐微微一颤,但又扎了起来。海燕心里想:怪不得姐姐的舌头有些肿呢。她走进房间,挨姐姐坐下,小声问:“姐姐,疼吗?”“疼。但不怕!”姐姐冲她笑了笑,又扎了起来。海燕知道,姐姐那么坚强,是因为人们给了她温暖和力量啊!
一次次,张海迪的胳膊扎肿了,面颊也扎肿了,甚至为此晕死了过去……
不付出超人的代价,就不可能取得超人的成绩,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要学会任何东西,都要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辛苦与努力。在一无人指点、二无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张海迪完全依靠自学一点一滴地掌握针灸的要领。红肿的胳膊、斑斑的血迹,换来的是自己从一名病人逐渐到医生的转变。
慢慢地,她终于能给老乡们治疗一些常见病了。人们听说这个小姑娘能给人治病,于是,前来就医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提高她的医疗水平,张海迪想尽了办法,从此,她把自己的零用钱、爸爸妈妈过节给自己买衣服的钱都存起来,买来医学书籍、体温计、针灸针、人体模型、常用药等。在昏暗的灯光下,她以顽强的毅力读完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针灸学》、《内科学》等。
小有成就的张海迪在学医出名以后,找她寻求帮助的人非常多,一次,一个让进口药的说明书难倒的大伯来请她给翻译翻译,这可就难倒了她,张海迪望着失望而去的老人的背影心中十分难受,于是她下定决心要学好英语。
终于,她成为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在为人治病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靠在轮椅上,她的肋间神经常常感觉剧烈的疼痛,脊椎也变了形。但是,她坚强地忍受着这一切。有人半夜来敲门,她也会接待。有的病人来不了,她还会主动上门就医。她不仅能够为大家医治一些常见病,还能够医治一些疑难病。当有些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她就写信请教专家、大夫。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张海迪为村民们治病达1万余人次。在为乡亲们治病的过程中,张海迪感受到了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张海迪的父亲也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在张海迪记忆中,几乎没听他叹息过。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听见他响亮的笑声。他们在乡下那几年,每天晚上村里的男人都喜欢来找父亲聊天,父亲买了很多烟叶,放在一个小筐里,他和那些乡亲一起卷烟抽,还和他们一起用大碗喝瓜干酒。父亲喝酒海量,一次喝一斤白酒不在话下。
1973年春天,张海迪一家就要离开农村了。父亲请乡亲们到家里喝酒,他用豪饮和大家告别,他们从傍晚一直喝到天亮。
之后,张海迪跟随爸爸妈妈离开了农村,来到了城里。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了。张海迪又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开辟了一条为人民服务的路。她学画画、学音乐、学外语,在医院继续为人治病,在县广播站当一名修理工……
P8-10
这里奉献给读者的,是一部关于我国当代在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楷模事迹的通俗读物,一共选取了十五位著名人物,题名为《新时代的英雄楷模》,顾名思义,本书的主要宗旨在于评介他们在作为英雄、楷模意义上的主要事迹,其他方面的建树或略而言之,或一笔带过,以免旁骛杂涉冲淡了主题。本书以人物传记为体裁,在表述上以时间顺序为经,人物事迹为纬,夹叙夹议,以叙为主。
本书所列人物,有的是残疾作家,有的是军工专家,有的是英雄战士,有的是劳动工人;既有普通职工、战士,也有公安局长、县委书记、军队中高层领导,类型各异。但是,他们都为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他们见义勇为的壮举光荣伟大,英雄楷模的事迹感人至深。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楷模,尤其是当前社会,更需要树立英雄楷模!好的榜样是某种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对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易于理解,易于效仿,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
英雄楷模的事迹是唤起人们巨大的革命热情、激励人们无私奉献、鼓舞人们斗志的最普及、最见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部分人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榜样教育法已经过时了。这是完全错误的。新时期,党中央及时发现和树立了一大批英雄模范,这些英雄模范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必须加深对榜样教育法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榜样教育法。开展榜样教育法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榜样教育法是我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前,保家卫国是时代精神的主流,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烈士是革命时代的英雄楷模。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创业是时代精神的支柱,雷锋、王进喜、时传祥等榜样的事迹广为传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焦裕禄、宋鱼水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徐洪刚、李向群等见义勇为的精神,都是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