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马恒昌作为赴朝慰问团的成员,去朝鲜慰问志愿军,并在前线做了报告。当马恒昌报告了全国工人阶级在马恒昌小组运动中取得的成果时,战士们欢呼雀跃起来。在炮火硝烟的朝鲜战场上,有200多位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将士,写信表示支持和响应“马恒昌小组运动”倡议,有的甚至写了血书。马恒昌小组的英雄业绩不仅感动了广大志愿军指战员,也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同志的褒奖。同年,马恒昌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部的副部长。
“文革”期间,在谁也不敢抓生产的混乱形势下,马恒昌不顾年逾花甲,奔走呼吁,劝勉职工坚守岗位、坚持生产。此时,他晋升为厂总机械师,负责全厂的动力设备和机床的维修保养工作。虽然已经贵为厂总机械师,但马恒昌是始终不离开车间、机床。他每天早6点就到厂里,转一圈,来到组里督促生产。厂外“革命”闹翻了天,厂内马恒昌小组仍然坚守工作岗位,机床轰鸣,卡盘飞转,全车间、全厂的设备也开动起来了。“文革”还没结束,马恒昌不顾年迈体弱,率领齐齐哈尔刀具队,深入到华中、华东和华南三个地区九个省市40多家企业去学习、推广和表演先进刀具,希望在齐齐哈尔市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拓出一条新路。20世纪70年代中期,马恒昌兼任了齐齐哈尔市职工技术协会委员会副主任。他主动担起了先进技术推广传播使者的重任。他把小组和厂内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在全厂开展以革新攻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技协活动,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生产技术难关。几十年中,马恒昌和他的技术服务团队,足迹踏遍19个省市自治区。
几十年来,马恒昌和马恒昌小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累计完成了93年的工作量,多为国家和企业创造效益2620万元,累计实现技术创新成果1190项。小组先后有3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2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3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1人被选为省市人大代表或党代表。小组5次被命名为国家级先进集体,54次受到省部级的表彰奖励。
马恒昌一辈子不吸烟、不饮酒、不请吃、不吃请,这是他对个人生活的自律。
但只有一人例外,他请吃,也收礼了。
此人便是中村良一。
据史料记载:中村良一,马恒昌小组组员。他1927年生于日本,1945年6月,刚满18岁时到沈阳,在一家日本人开办的工厂当兵器修理工。两个月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村没有回国。1950年8月,他被派到马恒昌小组,成为唯一一名外国籍组员。又过了两个月,中村毫不犹豫地随北迁队伍来到齐齐哈尔。1953年根据中日协定,中村挥泪告别了中国,回到了日本。
中村在小组工作近三年的时间里,认真地带过徒弟,立过功,受过奖励,表现很突出。中村感恩中国政府在政治上不歧视他,小组工人真诚地帮助他——为他凑钱去丹东接新娘嘉美玲子,工厂把中村玲子安排在工厂卫生所工作。同时还给他们夫妇操办婚礼和解决住房,小组还为中村凑足了回国路费,中村对此万谢不止。
中村回国后,自办了一个小企业,专门生产汽车前窗的雨刷器,后来发达了,在日本小有名气,被选为日中技术交流协会副会长,为日中邦交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他率团来中国访问时,我国国家副主席王震等领导人还亲切接见过他。
一次,中村来华访问,他找个时间来见马恒昌。马恒昌对中村这次家访,原本想谢绝,但考虑到中日关系,特别是中村对小组的感情,还是接待为妥。齐二机床厂党委和行政都十分重视,还派人到马恒昌家里帮助做准备。
中村十分感激马恒昌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并为他做了那么丰盛的宴席,中村吃得很开心。他说,齐齐哈尔是他的第二故乡,说马恒昌的父母就是他的亲人。他诚恳地邀请马恒昌全家都到他的家中做客。他一再表示:一切费用都由他出,他现在完全有能力办到。
中村回国后,寄来一张他二儿子结婚的十二寸彩色照片,同时还托人给马恒昌带来一个袖珍助听器和一座台式、在半扇形面上嵌着樱花的镀金电子表,这个礼物马恒昌一直珍藏着。
马恒昌原本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后来通过努力学习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人。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1951年12月,马恒昌被组织批准去沈阳东北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文化。他克服年龄偏大等诸多困难,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投入到新的火热学习生活之中。1956年毕业后,马恒昌被提升为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总机械师。
P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