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位全程参与朝鲜战争及战后重建的陆军上将白善烨亲笔著述!
首度从“最应该的主角”韩国人的角度解读朝鲜战争
全程再现朝鲜半岛60多年前的真实战争场景
对韩国的战后重建及韩军的现代化首次进行全面解读
军事专家戴旭、空军少将乔良、资深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节目主持人朱克奇、军旅作家贾松禅倾力推荐!
白善烨著的《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精)》讲述了不可逾越的三八线,难以逃脱的宿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韩)白善烨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韩国首位全程参与朝鲜战争及战后重建的陆军上将白善烨亲笔著述! 首度从“最应该的主角”韩国人的角度解读朝鲜战争 全程再现朝鲜半岛60多年前的真实战争场景 对韩国的战后重建及韩军的现代化首次进行全面解读 军事专家戴旭、空军少将乔良、资深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节目主持人朱克奇、军旅作家贾松禅倾力推荐! 白善烨著的《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精)》讲述了不可逾越的三八线,难以逃脱的宿命! 内容推荐 白善烨著的《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精)》讲述了不可逾越的三八线,难以逃脱的宿命! 朝鲜战争结束60多年后的今天,三八线上依然硝烟弥漫,作为战争中“最应该”的主角韩国人,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命运之痛时,又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呢? 朝鲜战争不仅直接导致了今天朝鲜半岛上两个国家的对立,而且由于中国、美国、苏联等大国的介入,这场厮杀的主角已悄然改变。虽已过去60多年,但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似乎中国才是这场战争的领衔主演。然而,朝鲜战争的真相,真就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吗? 洛东江战役的死里逃生,多富洞大捷的欣喜若狂,进驻平壤的意气风发,兵败汉城的绝望无奈,停战谈判中的现实无助,创建韩军的踌躇满志……作为韩国唯一一位全程参与朝鲜战争及战后重建的陆军上将,朝鲜战争“活化石”白善烨对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进行了最深入的解读。白善烨为何会离开平壤投奔李承晚?“战神”麦克阿瑟为何会惨淡退出历史舞台?身先士卒的李奇微又是如何在朝鲜战场上运筹帷幄?晚年的李承晚又是如何在韩国政坛做垂死挣扎?韩国第一猛将白善烨将在这本酝酿60年之久的回忆录中给出最权威的答案。 目录 推荐序从对手的角度看自己的战史 第1章 序幕拉开三八线上燃起战火 1.凌晨急报:开城陷落 2.一溃千里的汶山防线 3.木筏上的渡江战役 第2章 决战洛东江300公里大撤退 4.7月拉锯战 5.兵临“最后的防线” 6.死守洛东江 第3章 北进!北进!遭遇中国志愿军奇袭 9.沿着后退的路线打回去 10.巧施“巴顿战术”,进军平壤 11.平壤入城,人生巅峰 第4章 再次后撤北进平壤成泡影 15.立石整军待命 16.“圣诞节攻势”带来的灾难 17.惨淡的“1·4”大撤退 第5章 重返三八线生死线上的角逐 19.波谲云诡的汉江 20.挥泪告别第1师 21.决战还是后退? 第6章 战争得失停战谈判的艺术 24.我的停战谈判生涯 25.从僵局到破局:边打边谈 26.准备与游击队的战争 第7章 狼烟再起释放战俘事件 29.在压力重重下就任总参谋长 30.处理军队堆积如山的问题 31.打破“四星上将只能是国王”的铁律 第8章 签订协议战争终于结束了 35.进现代化军队面世 36.加快战后重建步伐 37.被饥饿、死亡阴影笼罩的人们 第9章 战后回顾美军与韩国的前世今生 38.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 39.战争爆发前军队左右派的血腥对抗 40.建军以来最严重的违纪事件 译后记 军事术语 试读章节 第3章 北进! 北进! 遭遇中国志愿军奇袭 就在第1 师成功占领平壤继续北进的时候,云山却突然传来韩美联军遭到中国志愿军埋伏并被炮袭的急电。就在我们为形势突然恶化而感到震惊之时,战场外传来了另一个更加令韩军焦虑不安的消息——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直奔朝鲜而来…… 13 落入中国志愿军的圈套 收复平壤之后,我将师部设在朝鲜最高人民委员会大楼(原平安南道政府大楼),并原地待命,金日成的办公室就在这座大楼里,房间里保持着原样,里面挂着巨幅的斯大林照片。我还在他的椅子上坐了一会儿,看得出房间里的物品都很坚固耐用。 当初开进平壤的韩军第1 师和美军第1 骑兵师被命令撤到平壤郊区驻扎,只留下美军第2 步兵师的“文件收集组”在市内。城市历来有腐蚀军纪的特点,为了避免军队与当地百姓发生不必要的接触,一般情况下军队在城市内的停留时间都要限制在最短时间内。因此,我在这个充满儿时回忆的地方,只不过停留了两天。我们还要向北行进约170 公里才能打到鸭绿江边。 在占领平壤后,麦克阿瑟将军的联合国军司令部便开始准备空降作战,以切断朝鲜军队北窜的道路,并营救在战争中被俘的我方人员。按计划,美军第187 空降团将于10 月20 日和21 日分别在平壤以北56 公里处的肃川和平壤东北部60 公里处的顺川实施空降,以阻断通往鸭绿江边新义州和满浦镇的道路。 空降作战不同于常规作战,如果空降部队不能及时与地面友军会合的话,就极有可能被敌军围歼。因此,英军第27 旅和我师被选为美军第187 空降团的地面接应部队。为了配合此次作战,我师向顺川展开进攻,而英军则负责进攻肃川。10 月20 日中午,空降部队乘坐C-47和C-119 运输机从金浦机场起飞,经过2 个小时的飞行,在目标上空实施了空降。这次空降作战,不仅空投了人员,还空投了吉普车、小型卡车、通信设备、90mm 反坦克炮以及17 门105mm 榴弹炮和1 000多发炮弹,重量共计600 多吨。特别是空投105mm 榴弹炮,这在空降作战史上还是第一次。 为了尽快与空降部队会合,由朴珍锡上校率第12 团的一个营同葛罗登的坦克营协同,作为先头部队向顺川全速推进。但到了会合地点才发现,对方早已跑得无影无踪。空降部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只是救出了被囚禁的美军俘虏,并找到了几十具被枪杀的美军战俘遗体而已。我们还在肃川地区歼灭了一个团的朝鲜军队,战果比当初预计的要小得多。 10 月21 日,麦克阿瑟将军同美军第5 航空队司令斯特拉特迈耶中将乘飞机在空中对战况进行巡视后,降落在平壤机场。他预言,朝鲜目前只剩不到3 万的兵力,其中一半将会被美军第187 空降团、第1 骑兵军和韩军第1 师所消灭,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 当初在联合国军突破三八线后,因担心中国志愿军介入,麦克阿瑟将军特别划定了定州—宁远—咸兴一线为北进终点,被称为“麦克阿瑟线”。但现在为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条线已北移到宣川—古仁洞—丰山—城津一带,这实际上把原来的限制取消了。 但是麦克阿瑟将军的这次预言却没有言中。因为就在10 月中旬,中国志愿军已越过鸭绿江,并在狄踰岭一带埋伏下来。而我军对此毫无察觉。 在完成配合空降部队的作战后,我师随即继续北上。10 月22 日,我军用两天的时间穿过军隅里北部的木桥,越过清川江,经宁边抵达云山。从平壤向清川江进军的途中,我们见到大量的朝鲜残兵,他们行进在公路两侧,并都脱去军装,换上便服。我忽然对他们怜悯多于仇恨,希望他们能平安地回到家乡,过上安稳的生活。 在云山,我将师部设在宁边农业学校里,在这里我接到了战争结束前最后的作战命令。命令要求我师各部从云山向西北方向进击,经鸭绿江边的昌城和朔州,占领永丰大坝。美军第1 军其他部队的作战任务是:第24 团从博川出发,经龟城向义州方向进攻;英军第27 旅经定州和宣川向新义州进攻;而作为美军预备队的韩军第7 师(师长申尚澈准将)被命令向北,抢在美军第24 团和英军第27 旅前到达鸭绿江边。 美军第1 骑兵师留在平壤,任务是保证镇南浦一带后方的安全。处于美军第1 军右翼的韩军第2 军第6 师(师长金钟五准将)已经占领了古场和妙香山北侧的熙川,距鸭绿江不到20 公里。第8 师(师长李成佳准将)则在攻陷德川和球场后,正在向江界挺进。东部战线上的韩军第1 军(军长金白一少将)也在攻占北青和利原后,一路高歌地沿东海岸向北推进。 但是,我师在越过清川江后,沿途超乎寻常的寂静反倒让我不安起来。路上的朝鲜残兵和逃难人群突然都不见了,而且气温骤降,这让还穿着夏装的战士们冻得直发抖。北上的道路都被群山峻岭所环绕,可战士们丝毫没让路上的情况及气候的变化影响情绪,仍旧士气冲天地高喊着“进军鸭绿江!”。 云山郡是以金矿出名的一座小城,可奇怪的是,现在里面空无一人。10 月25 日这天,反攻以来一直如行云流水般顺利的战事终于画上了终止符。冲在最前面的第15 团(团长赵在美上校)在经云山北上途中突然遭到对方军队迫击炮袭击。而左翼的第12 团(团长金点坤上校)也遭到奇袭。同第12 团一起行进的美军第6 坦克营则有坦克被对方穿甲弹击毁。形势突然变得严峻起来。 后来跟上的第11 团(团长金东斌上校)在受到攻击后,迅速与99第15 团、第12 团以云山为中心组成环形防御态势。这不禁让人想起美国西部片中当马车队受到印第安人袭击时,用马车组成圆形防御阵形的场面。原来,我们中了隐藏在山中的中国志愿军的埋伏。他们早就埋伏在那里,等着我们进入云山的山谷。这是我们同中国志愿军的第一次交手,令我刻骨铭心的“云山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战役的第1 天,第15 团抓到了一名中国俘虏,我急忙命令他们将俘虏送到师部让我亲自审问。这位俘虏看上去35 岁左右,穿着带纫线的厚棉袄,这种棉袄外面是卡其色的,里面的衬层是白色,反过来穿时可以在雪地里伪装。他还戴着带护耳的棉帽,穿着胶鞋.他说他是广东人,是中国志愿军的正规军。当他说到云山附近已经有数万中国志愿军埋伏在那里时,我不禁为之一惊。于是,我赶紧请米尔本军长到师部来,让他直接审问以确认中国志愿军已经介入了这场战争。[8] “你是哪里人?” “中国南方人。” “你是哪个部队的?” “39 军。” “这之前你们部队在哪里?” “这之前一直在海南岛作战。” “你是中国志愿军里的朝鲜人吗?” “不,我是中国人。” 米尔本将军随后将这个情况立即通过第8 集团军司令部发送到东京的联合国军司令部,并报告给了麦克阿瑟将军的情报处处长。但当时麦克阿瑟和他身边的人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对战局的发展保持着极其乐观的态度。他们回复说不必太在意战俘的话,那只不过是中国志愿军中的朝鲜人而已,是作为朝鲜义勇军参战的。当然,一个战俘的话是不会让联合国军司令部陷入紧张的。但问题是这件事显现出美军情报系统巨大的疏漏。 就在我们越过三八线向北开进的时候,杜鲁门总统和麦克阿瑟司令曾担忧过中国是否会参战。但两人在会面之后,一致认为中国不会介入。现在的情况和他们的判断一发生冲突,他们便开始用否定的态度来回避现实。这种误判持续了约1 个月的时间,结果给韩军和联合国军都带来了巨大的伤亡。[9] 这时,我突然接到调令——我被任命为韩军第2 军军长。这虽是升职的喜事,但在战事面临急转直下的情况下,我实在是没有心情去庆贺。 将第1 师的师长职务交由副师长代理后,我便动身前往位于价川郡军隅里的第2 军司令部,在那里我和刘载兴少将完成了交接。而刘载兴少将被调到陆军司令部任副参谋长,他随即起程奔赴汉城。第2 军参谋长李翰林准将(中将军衔退役,曾任建设部长官)和作战处长李周一上校(上将军衔退役,曾任国家重建最高会议副议长,监察院院长)接下来就向我汇报了前方出现的紧急情况。 第2 军的美军首席顾问是吉莱特上校。1946 年我在釜山任第5 团团长时,他曾任美军托管下的庆尚南道军政长官。那时,我曾找他请求补给过粮食和被服。而在这时,他同样对战况深感忧虑。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情况,我马不停蹄地立即下到各师巡察。第6师的师部设在龙门山洞龙窟的附近,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金钟五师长却因负伤在老百姓家卧床休养。原来,他在检查了对方军队藏在洞龙窟的弹药库后,乘车返回途中发生了车祸,导致下巴受伤不能说话了。 第6 师是个善战之师。无论是在战争爆发时防守春川正面阵地,还是在向洛东江后撤时参加阴城地区战斗,第6 师都立下过赫赫战功。这次进军鸭绿江,他们也冲在最前面。第6 师第7 团(团长林富泽上校)攻占古场后,眼看着就要到鸭绿江边了。而第2 团(团长咸炳善上校)也已打到温井。 不幸的是,现在这两个团都已被中国人分割包围了。两个团一路赛跑,谁都想第一个冲到鸭绿江边,结果是两支部队之间出现了一个90 公里长的大缺口,并与后方部队相距近50 公里,于是被中国志愿军切断了退路。 被包围的各部队纷纷要求提供补给支援,特别是在最北面的林富泽团长通过电台求援: 我们的弹药和补给品都用光了,请求紧急空投! 只有第19 团(团长金益烈上校)的情况还好,由于要接应第8 师,他们留在了熙川。第8 师虽然毫发未损,但李成佳师长来电不无忧虑地报告说:一听说中国志愿军参战了,官兵们的士气一落千丈。 返回军隅里后,我立刻召集军部参谋和吉莱特上校开会研究空投补给的问题。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实在找不出什么好的方案,大家都一筹莫展。 正在这时,刘载兴少将突然乘L5 轻型飞机回到军部,他传达了陆军司令部的命令:在战事危机解除前,我们各回原岗位任职。也就是说,刘载兴少将重新回到第2 军任军长,我则回到第1 师任师长。不到三天的工夫,我又重新越过清川江,回到宁边。这段时间里,被困云山的第1 师几乎不分昼夜地在和中国志愿军激战。虽然只做了几天的第2 军军长,却使我对战况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这对我日后的作战行动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不能不说,这是个正确认识当前形势的大好机会。现在,我们的对手变成了中国志愿军。他们由几十个师编成的大军埋伏在山中,引诱我们进入包围圈后,再切断退路进行围歼。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面对一场全新的战争! 10 月27 日,在乘吉普车穿越清川江水中桥返回师部时途中,我不断地安慰自己,以缓解紧张情绪。回到师部后,为了了解战况,我立即与我的副官金培根少尉和作战处长文亨泰一起乘车前往云山前线。为了防备不时之需,我们在吉普车后面还拉了一个拖车,上面放了帐篷、毛毯和一些日用物品。就在经过龙山洞并刚要进入“骆驼头高地”处的一个S 形弯道时,我们突然发现前方300 米处有人设了路障,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中国人干的。金培根少尉一门心思光顾着开车,听到我喊停车,他才反应过来,急忙掉转车头。虽然从跳车、解开拖车、掉头后又把拖车挂上只用了几十秒,但对我来说如同过了半个世纪。 我们只好又返回龙山洞,沿着三滩川的河边小路费尽周折才到了云山。经过连续作战,士兵们都已筋疲力尽,而且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大家都没有冬装,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特别是在夜里,当中国志愿军用“人海战术”展开进攻时,铺天盖地杂乱的军号声和铜锣声,给士兵们造成巨大的恐惧感。葛罗登中校的坦克营也没能逃得过夜间的战斗,好在美军空军空投补给了一次弹药和油料,他们才算苦撑下来。 战争初期,临津江战役中朝鲜军队的坦克轰鸣声曾让我的士兵们一度患上“坦克恐惧症”。而在这场战斗中,中国人的军号声和铜锣声再次让他们陷入惶恐。军号声、震耳欲聋的铜锣声以及他们进攻时的吼叫声,就像是从夜空中传来的魔鬼嚎叫一般。经过顽强抵抗,我们暂时顶住了中国志愿军的攻势,但战局没有出现一丝转机的迹象。P66-69 序言 从对手的角度看自己的战史 作为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军人的后代,韩国军史上第一位上将所著的关于那场战争的回忆录,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今天,距离那场战事结束已经整整60年。60年,即使在硝烟散去时出生的孩子,现在也成了花甲之人,而那场曾经牵动整个世界神经的战争,却从未在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半个多世纪来,描述那场在朝鲜半岛上展开血腥厮杀的著述,即或不能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起码也可以说难以数计。想想看,连我和我的合作者王湘穗先生也写过一本探究那场战争的小书:《割裂世纪的战争》,便可知那场打了三年的战争,对于每个真正的军人及战史爱好者来说,有着怎样磁石般的吸力。 战争的迷雾总是要比战场的硝烟散去慢得多。人们对某场战争的认识,也只有在迷雾褪去时,才会逐渐厘清它的轮廓。而厘清的办法,除了等待双方战史档案的解密,就是战争的亲历者们留下的文字。这些生动鲜活的文字往往比呆板的作战计划和战场总结更让人着迷。 与我所钟爱的朱可夫元帅的《回忆与思考》,艾森豪威尔将军的《远征欧陆》,古德里安将军的《坦克,前进!》,蒙哥马利的《元帅回忆录》比起来,白善烨将军的这部《最寒冷的冬天——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似乎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但当你读完全书后,你不得不承认,这部韩国将军朝鲜战争回忆录的不可替代性。作为三年战争的全程经历者,白将军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而这是我过去在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以及前苏联人的关于朝鲜战争的著述中,不曾获得过的视角。 战争是人类整体的不幸,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军人的幸事。因为它能为他们提供功成名就的舞台。尽管绝大部分军人都没有这份运气,但每场战争终会有幸运儿脱颖而出,如有神助般地避开子弹和炮火的追击,并在弥漫的硝烟中尽情发挥他们的才能,直到最后登上成功者的领奖台,一次次演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喜剧。白将军从朝鲜战争之始担任师长,然后在三年时间内由师长到军长,到军团司令,再到陆军参谋长,直至官拜上将,也再次映证了这个道理。这么说,丝毫不影响历史对白将军在那场战争中的评价,孰功孰过,自有公论,因为历史从不会偏心。 尽管在阅读全书时,读者会时不时地感觉到,白将军对于韩军以及他本人在与中国志愿军交手时遭遇的失败,常常轻笔带过(这是许多战争回忆录的通病),但即便如此,你也必须承认,白将军是个诚实的人,起码他既不讳言遭遇的失败,也不回避自己在这些失败中应负的责任,这是应该让人敬重的。何况正是从白将军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我们令人骄傲的父辈是多么的顽强和英勇,正是他们让从未尝过败绩的美军包括威名赫赫的麦克阿瑟将军蒙羞。因此,我在这里向这位没有刻意掩饰或歪曲这段历史的白将军表达我真诚的致意。 近些年来,人们对朝鲜战争的关注和探究已逐渐超出了战争本身,而把它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去观察,人们逐渐地把这场战争与中国的崛起联系起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美国也许不会对中国军人有半个世纪之久的敬畏之心,而同样,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许不会四十年后才真正启动。是耶?非耶?谁能说清?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每个国家都有她自己的历史宿命。中国如此,韩国亦如此。这两个国家在经历了那场战争之后,最终都创造出了经济腾飞的奇迹,这,也是历史宿命。 是为白将军大作序。 中国·空军少将 乔良 2012年11月10日 后记 2010年是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这一年,我第一次有机会拜读了白善烨将军的回忆录。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如饥似渴地用最快速度把它读完。 白善烨将军这本书的最可贵之处,是从亲历者的视角向我们诠释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从1950年6月25 E1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作者亲身参与了开战之初的大撤退、洛东江防御战、登陆后的大反攻、攻占平壤、志愿军入朝参战导致的“1·4”大撤退、五次战役、停战谈判、胶着战,以及停战谈判后的换俘工作等事件。全书以作者个人经历为主线,让读者非常明了地对朝鲜战争有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今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两建交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60年前的那场战争,一直是妨碍两国人民加强彼此间了解和互信的障碍之一。两经过20年的交往,虽已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两国人民间的隔阂就始终无法消融。本书恰恰为读者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 以此为出发点,坚定了我要把这本书译成中文并介绍给中读者的决心。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9月末这一年内,我利用休息时间,终于将该书翻译完成。 借此前言,我想感谢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过宝贵支持的几位老前辈。他们是:前国会议员、未来韩国财团理事长、陆军准将许和平先生,前韩国第2军军长、陆军中将金吉夫将军;还有我的恩师、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前副院长崔成德教授。特别是白善烨将军作为韩军界中元老级的人物,翻译此书须获得他的认可。为了让白将军同意我作为他这部著作的翻译人,崔成德教授、许和平前国会议员以及金吉夫将军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再次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真诚地希望通过它的面市,能够增强读者们对历史事件的谢,珍视中韩间来之不易的友好交往关系,增进两国百姓之间的相互了解,共同为东亚的持久和平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金勇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三年战争的全程经历者,白将军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而这是我过去在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以及前苏联人的回忆文章中,不曾获得过的视角。 ——空军少将乔良 作为事实上的配角之一,韩国人对于朝鲜战争的感觉,也是作为主角之一的中国人需要了解的。难得白善烨上将相对客观、全面的叙述,给中国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军事专家戴旭 朝鲜战争是一场众说纷纭的战争。究竟谁挑衅,谁到底做了什么事,现在已不太重要。既然是众说纷纭,不妨多听听其他人,尤其是韩国人是如何解读这场战争,本书或许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就是一次难得“兼听则明”的机会。 ——资深军事评论员宋忠平 以白善烨为代表的韩国军人在朝鲜战争中作战英勇,赢得了美军的尊敬和信任,颇有点韩国足球队的拼劲儿。 ——凤凰卫视军事评论员马鼎盛 对于62年前朝鲜半岛上的那场战争,历史提供的视角更多地集中在中、美两方。白善烨可谓朝鲜战争中韩国“第一名将”,他的这本战争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韩国视角,其中不乏充满血肉之感的细节,也使我脑海中的朝鲜战争图景更为丰富、更为整体。 ——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节目主持人朱克奇 关于朝鲜战争,我们所能看到与听到的著作或声音大多来自中国和美国。唯独这场战争中最理所应当的“当事人”却被大家忽略和遗忘了。韩国历史上的首位上将白善烨将军的这本回忆录价值巨大,同时这本书也为这段令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添上了更详细的注解。 ——知名军旅作家贾松禅 韩军能够发展,可以归功于曾经带领韩国军队在休战会谈上签字、领导过16个师的年轻指挥官白善烨。他的正直、勇气和卓越的能力都让我深感敬佩。 ——时任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司令、美国四星上将马克·克拉克 一本记录了朝鲜战争老兵白善烨将军为祖国和同胞奉献一生的历史性文献。 ——韩国知名记者、作家郑飞石 一位名将诞生了,他就是指挥过朝鲜战争的白善烨将军。军事技术可以在学校里学到,但是名将只可能绽放于战场之上。 ——日本前文化厅厅长、知名作家三浦朱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