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争议的英国业余史学家加文·孟席斯推出新书《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书中声称,一支中国舰队在15世纪曾携带了一批中国科技典籍到意大利,从而带动了整个文艺复兴运动;而文艺复兴中的巨匠里奥纳多·达·芬奇的许多有关机械的设计图也与这批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古代机器“不同寻常地相似”,孟席斯表示,毋庸置疑,达·芬奇的发明设计事实上是来自于这些中国古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英)加文·孟席斯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备受争议的英国业余史学家加文·孟席斯推出新书《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书中声称,一支中国舰队在15世纪曾携带了一批中国科技典籍到意大利,从而带动了整个文艺复兴运动;而文艺复兴中的巨匠里奥纳多·达·芬奇的许多有关机械的设计图也与这批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古代机器“不同寻常地相似”,孟席斯表示,毋庸置疑,达·芬奇的发明设计事实上是来自于这些中国古籍。 内容推荐 2002年,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宣布: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中国人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 这一观点让全世界为之震惊!连中国学术界也有些意外。6年后,孟席斯在这本《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扔出了更大的爆炸性观点。这次,他宣布文艺复兴也是中国人引发的。 孟席斯爬梳了大量中国史料,在每个细节上都力图严谨。《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展示了一些中国古代发明的机械的设计图,这些图均出自于中国古籍,包括1313年问世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于15世纪30年代以前问世的中国古代书籍。通过与达·芬奇等人的设计图对比,会发现达·芬奇等人震惊后世的许多机械发明设计图,其实是从中国舰队带去的古代科技典籍中获取的灵感,许多机器设计图和中国古籍《农书》里的图片“惊人相似”。 孟席斯这一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再次激起历史学家们的批评声浪。而孟席斯却说:“当前历史教材中的理论才是彻头彻尾的垃圾,对这些垃圾执迷不悟的家伙并不是我这个‘幻想家’,而是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 目录 序言1 第一部分 背景叙述 第一章 最后一次航行3 第二章 皇帝的使臣9 第三章 整装待发,前往蛮夷之邦23 第四章 郑和的领航员对纬度和经度的推算36 第五章 红海之旅46 第六章 开罗和红海尼罗河运河58 第二部分 中国点燃了文艺复兴之火 第七章 到达尼科洛·达·康提居住的威尼斯75 第八章 保罗·托斯卡内里的佛罗伦萨102 第九章 托斯卡内里见到中国使节117 第十章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世界地图127 第十一章 约翰内斯·肖纳尔、马丁·瓦尔特泽缪勒和郑和将军的世界地图140 第十二章 托斯卡内里的新天文学167 第十三章 佛罗伦萨的数学家托斯卡内里、阿尔贝蒂、库萨的尼古拉和雷吉奥蒙塔努斯178 第十四章 列奥·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和列奥纳多·达·芬奇196 第十五章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中国发明209 第十六章 列奥纳多、迪·乔尔乔、塔科拉和阿尔贝蒂222 第十七章 丝绸和稻米248 第十八章 大运河:中国和伦巴底260 第十九章 武器和钢铁273 第二十章 印刷术291 第二十一章 中国对文艺复兴的贡献300 第三部分 中国的遗泽 第二十二章 运航中的灾难:被海啸摧毁的郑和船队325 第二十三章 西班牙征服者的遗产:胜利的圣母351 致谢365 参考书目393 引用来源410 图片致谢413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最后一次航行 1421年夏,朱棣皇帝下了一个巨大的赌注。这样做的后果,是他丧失了对中国的控制权,并最终因此葬送了性命。 朱棣的梦想过于庞大了,即便是在15世纪初的中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权,仍旧不能召集各方面的力量来实现这位皇帝的宏图伟志。在着手建造紫禁城、明十三陵和天坛的同时,中国还为郑和的舰队建造了两千艘船只。这一系列宏大的建设耗光了帝国境内的木材。其结果是,一些宦官被派往越南掠夺那里的木材。但是越南人的领袖黎乐运用其熟练的作战技巧和勇气迎战中国人,致使中国军队耗费了巨大的财力,也在精神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最终占领了越南,比法国和美国早了600年。 中国在越南战场节节败退时所消耗的军费,花光了其用于建筑和维持其所重视的舰队的资金,而这位皇帝就是想通过这支舰队,设法用纳贡体系把整个世界置于儒家和谐社会统治之下。这支舰队由宦官率领——那些勇敢而绝对效忠于皇帝的、永远安分守己的、准备为之牺牲一切的水手。不过,这些宦官也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并且经常是贪赃枉法之辈。朝中的文武官员憎恨他们,这些受过良好正规教育的朝中行政官僚阶层,支撑着每一个国民的地位都明确定位的儒家思想统治体系。 那些杰出的行政官员、文武大臣在财政危机面前主张采取紧缩策略。他们反对宝船舰队出海进行奢侈浪费的探险活动;他们认为,舰队的范围广大而遥远的探险开发活动,会将他们置于与那些“长鼻子的野蛮人”接触和交往的更加不利的地位。在元代(1279—1368年),朝中官员地位相对更低。不过,到了明朝以后,在洪武皇帝,也就是朱棣的父亲统治时期,颠倒了旧有的阶层体系,转而更加宠爱朝中大臣。 朝中大臣计划让洪武皇帝攻击他的儿子朱棣,即燕王,洪武皇帝早就把这位燕王放逐到了北平。与此同时,宦官起来支持朱棣,从南方接应他一起攻人南京。朱棣在1402年取得胜利之后,为了表达对宦官阶层的感激,便指定由宦官来率领这支宝船舰队。 蔡石山对朱棣,也称永乐皇帝,作了栩栩如生的刻画: 他是一位卓越的统治者。他应该因建造了雄伟富丽的北京的紫禁城而受到赞扬,这个建筑群至今仍矗立在北京,引得各国远道而来的多得数不清的游客对其称奇不已。他也应该因派遣回族宦官郑和将军进行传奇式的远洋探险活动而受到褒奖,这个历史遗赠至今仍活生生地保留在许多东南亚人和西非人的历史意识中。他强化了他父亲洪武皇帝创立的专制主义皇权的政权结构,并将中华文明的触角延伸到了明帝国的其他一些附庸国之外的越南、朝鲜、日本地区。他缓和了同蒙古人之间的关系,他的父亲洪武皇帝曾经从蒙古人手中恢复了汉族人统治的帝国。他统治时期下令编纂了各种各样重要的中文文献,其中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永乐皇帝(也就是朱棣)还是一个篡位者,手上沾满了无数政敌及其亲族的鲜血。而他屠杀的不仅仅是这些人。在登上皇位之后,他编织了一个由宦官参与的密布全国、环环相扣的情报网,而这些宦官是他父亲在位时特意排除在统治中心之外的那些人,他们负责侦查文官(大臣)中有谁可能挑战永乐皇帝的合法性和专制统治。 在朱棣的统治之下,文武官员都降格去筹集建造舰队的资金。但是此前文武大臣世世代代的职责都是治理明朝政府的,而且编纂了差不多所有中国历史文献资料,而郑和率领的远洋探险是对这条正道的一次偏离。朝中官员想尽一切办法贬低郑和的功绩。正如爱德华·L.德雷耶指出的那样,《明实录》中郑和的传记故意被放在一系列分组为“佞幸”的阉党、“奸臣”、“流贼”,“都是一些内心险恶的人”的前面。 只要航海业兴盛,朝贡物资能够回流这个中心帝国,给这支舰队的远洋探险提供资金,朝臣和宦官之间蓄势待发的敌对和怨气就会得到抑制。然而,1421年夏,朱棣的统治极其严重地走入了歧途。首先,耗费了大量资金建成的紫禁城,在一次雷电引起的大火中化为灰烬。紧接着,皇帝本人因性无能而被自己的妃子们嘲笑奚落。在最后一次轻辱事件中,这位皇帝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这匹马是帖木儿的儿子沙哈鲁进贡的礼物。看起来,朱棣这位天子失去了上天的恩宠。 1421年12月,当时穷苦的农民都落到吃草维生的地步,而朱棣却又开启了另一件“盛事”。他率领庞大的军队进入北部的大草原,前去攻打阿鲁台的蒙古军,原因是阿鲁台拒绝进贡。 对时任户部尚书的夏元吉来说,这太难以忍受了;他拒绝为这次劳师远征提供资金。朱棣把他连同反对远征的刑部尚书一起投入大狱。而兵部尚书方宾见此情景竟然自寻短见。在财政破败不堪,朝臣群起反对出征的情况下,这位皇帝还是挥师进入了北方大草原,结果一到草原就被阿鲁台所智取,明朝大军处于劣势。1424年12月,朱棣驾崩。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即位当了皇帝之后,立即推翻了他父亲在位时的一些弊政。夏元吉恢复了户部尚书职位,采用了极其严格的财政紧缩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状况。朱高炽在1424年9月7日登基后的第一项敕令就取消了这支宝船舰队:他下令禁止所有装有财宝的船出海;所有停泊在太仓的船只返回南京。 朝中大臣又回到统治中心地位,伟大的郑和和他的海军将领及舰长们统统被弃用。宝船在它们停泊的地方慢慢腐烂。南京干燥的码头被水淹没,而计划建造中的另外一些船只则付之一炬。 其后,没有任何征兆,在1425年5月29日朱高炽突然死去。他的儿子,也就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继承了皇位。 朱瞻基似乎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的。他比朱棣更加小心谨慎,却又极其聪明。他很快意识到中国退出“航海皇后”的位置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尤其是蛮族将不再朝贡。 P3-6 序言 我写作《1421》时,真正令我感到疑惑不解的是许多历史专业的学者对该书的内容不感兴趣。 毕竟,此前学界都认为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美洲的。不过,早在哥伦布扬帆启航的18年前,他就已经得到了一张美洲地图,这一事实在他稍后的航海日志中得到印证。事实是,早在他第一次启航之前,哥伦布就曾同西班牙的国王和王后签订了一份协约,该协约指定他为美洲总督。1492年跟随他一同启程的一艘船的船长马丁·阿隆索·平松,也看到了一张美洲地图——现藏于教皇图书馆(the pope's library)。 怎么能够说在你事先已经得到一张该地地图的情况下发现了那个地方呢? 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质疑麦哲伦。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是用这位伟大的葡萄牙探险家的名字来命名的。1520年,麦哲伦船队抵达该海峡时,船上可吃的东西已经吃光,饥饿的水手们只好吃船上的老鼠。更糟糕的是,传言说他们已经迷失了方向。埃斯特班·戈麦斯领导了一次哗变,控制了圣安东尼奥号,目的是率领部分探险队员返回西班牙。麦哲伦宣称他们并没有完全迷失方向,并镇压了这次叛乱。他的探险队中的一名船员这样写道:“我们都认为那(海峡)是条‘死胡同’,不过船长知道他必须带领船队通过一条非常隐秘的海峡,因为他曾在保存于葡萄牙国王国库里的一张航海图中看到过这条海峡。这张航海图是由波西米亚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马丁绘制而成的。” 麦哲伦是在一张航海图上看到这条海峡的,那为什么还要用他的名字来给这条海峡命名呢?这不合情理。 如果事先真的没有绘有麦哲伦海峡的地图,没有环太平洋地区的地图,那么这种观点还不算自相矛盾——就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麦哲伦宣称事先看到过一张地图是虚张声势。但实际情况是,的确存在这两张地图。马丁·瓦尔特泽缪勒(Martin Waldseemtiller)早在1507年就出版了他的美洲地图和太平洋地图,这比麦哲伦启航要早12年。1515年,也就是麦哲伦启航前四年,约翰内斯·肖纳尔(JohannesSchoner)出版了一张标明了据说是麦哲伦“发现”的这条海峡的地图。 当我们更加仔细地考察这两位制图者——瓦尔特泽缪勒租肖纳尔时,只是加深了事情的难解程度。难道这两位老迈的“船长”曾在麦哲伦之前进行过英勇无畏的横渡太平洋的航行吗?我们能用肖纳尔的名字来给这条海峡重新命名吗?事情还很难说。 肖纳尔从来没出过海。他就读于爱尔福特大学时,许多考试科目都不及格,也因此没有拿到学位。1515年,他成为一名见习牧师,却因为无法领颂弥撒而被降级到一个小村庄,对他的惩罚是让他主持那里的早间弥撒。所以,一个来自德国乡村的没有任何航海经历的年轻人怎么能够在麦哲伦发现太平洋之前绘制出一张太平洋地图呢? 瓦尔特泽缪勒与肖纳尔一样也从来没有见过大海。他于1475年出生在弗莱贝格县附近的沃芬威勒尔(Wolfenweiler),他的职业生涯是在法国东部的圣迪耶度过的,在那里,他是一个制炮工匠。那个地方因盛产李子而闻名于世,但却丝毫没有航海传统。瓦尔特泽缪勒同样是大学肄业。不过在麦哲伦到达太平洋和巴尔博亚抵达美洲海岸之前,瓦尔特泽缪勒的美洲地图就绘制出了墨西哥的塞拉·马德雷和北美洲的塞拉·内华达。 这两位来自乡野的制图者并不是仅有的对未知大陆具有超乎寻常的预见性的欧洲人。早在1419年,在欧洲的远洋探险尚未开启以前,阿尔贝丁·迪·维尔加(Albertin di Virga)出版了一张标示出了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半球地图。这又是一个在库克船长“发现”这块大陆的350年前就已有地图的实例。无独有偶,巴西在第一个葡萄牙人——达·伽马启航驶向巴西之前,就已经出现在葡萄牙人的地图上。在欧洲人到达南极的400年前,南舍德兰群岛就已出现在皮尔·里斯(PiriReis)的地图之上。 伟大的欧洲探险家们是一些勇敢而意志坚定的人。但是他们什么也没有发现。麦哲伦不是第一个进行环球航行的人,哥伦布也不是第一个发现美洲的人。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历史学家们要坚持传播这种想象的产物?为什么详尽记述了欧洲探险家的历次探险的《泰晤士世界探险地图集》(The Times Atlas of World Exploration)仍然在各个学校中讲授呢?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一代会如此被一再误导呢? 《1421》出版之后,我们创建了www.1421.tv这个网站,至今已有数百万名访问者光顾。此外,我们还收到了来自《1421》的读者的几十万封电子邮件,其中许多人对我们正在关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证据。在我们收到的批评中,最频繁的指责是有关我未能在书中写到中国舰队在文艺复兴即将开启之前到访过欧洲的大事。 两年前,一位华裔加拿大籍学者王鹏翔(Tai Peng Wang,原名王大鹏),发现在中国和意大利的历史记载中确实都提到,在朱棣统治期间(1403—1424年)和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中国的使团曾经到过意大利。这自然引起了我本人以及我的研究团队的极大兴趣。 在王鹏翔这一发现公布后不久,我的妻子玛赛拉和我及一群朋友就动身前往西班牙。十几年来,我们夫妇俩跟随这帮朋友,游历了常人似乎很难抵达的地方——穿越过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还曾循亚马逊河顺流而下,驻足过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登临过玻利维亚的高原。在2005年,我们踏上了普拉塔之路,从塞维利亚,也就是从当时的西班牙美洲征服者出发驶往新世界的地方,一直北上到达他们的家乡埃斯特雷马杜拉。沿途,我们拜访了西班牙美洲征服者们出生和成长的市镇。其中之一就是托莱多,也就是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曾浓墨重彩描画过的地方。引起我特别的兴趣的是这个有着防御工事的山间小镇有套建造于中世纪的抽水设备,它居然能从地势比它低得多的河流中汲水。 一个晴朗的秋日,我们沿着山坡向上走到可以俯瞰托莱多全貌和四周乡野的大教堂。一行人把行包堆放在成为大教堂围墙一部分的小旅馆的房间里,然后出发前去探险。附近摩尔人的一座宫殿建筑里正在举办展览,这次展览是题献给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的马德里笔记的,展出的焦点是他的水泵、导水管、水闸和沟渠——所有跟托莱多城密切相关的物品。 展会上有一则注释:“列奥纳多着手对水道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剖析。1490年在帕维亚与弗朗西斯科·迪·乔尔乔(Francesco di Giorgio)的相遇,是列奥纳多受训期间的决定性时刻,是他的一个转折点。列奥纳多打算写一部有关水利的专著。”这段话令我感到疑惑不解。从前我在学校里学到,列奥纳多曾设计了全欧洲第一批水道和水闸,是第一个用图解的方式展示了水泵和喷泉原理的人。那么,为什么与此相关的训练是从弗朗西斯科·迪·乔尔乔——一个我完全陌生的人那里学到的呢? 经我研究发现,列奥纳多曾经得到迪·乔尔乔的有关民用和军用机械装置方面论文的一个副本。在这篇论文中,迪·乔尔乔曾用图示的方法详细描述了一系列令人称奇的机械装置,稍后,列奥纳多以三维空间图形的形式再现了其中的许多机械装置。论文中的插图并不仅仅局限于水道、水闸和水泵,还包括降落伞、水陆两栖坦克、机关枪和数百种民用和军用的实用机械装置。 这让我吃惊不小。看起来似乎列奥纳多更是一个插图画家而不是一个发明家,更大的天才可能是迪·乔尔乔。不过,迪·乔尔乔是不是这些奇妙的机械装置的最初发明创造者呢?还是他也是从别人那里抄袭来的呢? 我了解到迪·乔尔乔从另外一个意大利人手中继承了一些笔记和论文,此人名叫马里亚诺·迪·雅科伯·蒂托·塔科拉(Mariano di Jacopo ditto Taccola,所谓塔科拉是“乌鸦”的意思)。塔科拉住在锡耶纳,是公共建设工程部门的一个职员。他从来没有见过大海,也没有参战,不过他仍旧设法画出了种类繁多的航海用机械设备——装有旋转船桨的小船、潜水员、甲板起重装置,连同一系列使用火药的兵器;他甚至改进了制造火药的方法,并且设计了一架直升机。看上去似乎塔科拉设计了后来经迪·乔尔乔和列奥纳多改进的几乎所有机械装置的插图。 因此,再一次,我们遭遇了我们熟知的困惑:一个居住在意大利偏远山区小镇的职员,并且是一个从来没有出过海,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怎么制作出这些令人称奇的机械装置的技术图纸呢? 本书旨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以及少许与之有关联的难解之谜。在此过程中,我们偶然发现与塔科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保罗·托斯卡内里寄给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葡萄牙国王的那张美洲地图,麦哲伦在葡萄牙国王的藏书室里见到过。 像《1421》一样,本书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世界范围内成千上万的人的帮助,我永远也不会写成。我并没有给每一个难解之谜都提出确定无疑的答案。这是一项仍在进行中的工作。我真诚地希望读者能够加入进来,与我们一起寻找和分享答案——就像许多读者曾对《1421》所做的那样。 不过,在开始写作中国舰队到达威尼斯接着又抵达佛罗伦萨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论述一下派遣伟大的宦官郑和作为使者出访欧洲的宣德皇帝。一则日期标明为1430年6月29日的宣德诏书写道: 本书的前三章描述了为了完成使命,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所做的为期两年的准备工作,也就是为这支史无前例的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开始一次环球航行的正式启航和食物给养作必要的准备。第四章解释了中国人是如何在没有仪表和六分仪的情况下计算经度和纬度的——这是为一块新大陆绘制精确地图所必需的先决条件。第五章和第六章叙述了舰队是如何驶离印度的马拉巴海岸,驶过连接尼罗河和红海的运河,然后沿着尼罗河顺流而下一直抵达地中海的。有人也主张说,没有任何现存的中文史料表明郑和舰队曾经离开过印度洋。第五章和第六章罗列的许多在中国、埃及、达尔马提亚、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教皇国发现的资料中都描述了这支舰队的航海之旅。 在第二十一章中,我讨论了在1434年间,发生在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极其广泛的文化知识的交流。这些知识交流起源于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历经几千年在亚洲创造出一个先进的文明;这些知识在欧洲从罗马帝国衰落之后近千年的停滞状态中兴起之时注入了欧洲。 传统上把文艺复兴描绘成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一次复兴。在我看来,到了该重新评价欧洲中心论史观的时候了。尽管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理念在文艺复兴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仍主张中国知识资本传人欧洲是点燃文艺复兴之火的导火索。 因特网的出现彻底变革了史学家的行业,尽管读者不一定非得访问《1434》的网站,不过它的确囊括了大量的有关中国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的信息。我有时在文中提到的一些特别的话题,在网站上都做了大量而详细的讨论。我相信许多到访者会觉得非常有趣。《1421》的网站已经变成一个论坛,而我希望《1434》的网站也能成为这样的论坛。你读完本书后,请告知我们你是否同意书中的结论。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书,而是一部非常享受的轻松读物。 ——《书单》 孟席斯的观点石破天惊,震惊世人。 ——《卫报》 这是一部构思伟大,观点骇俗的书。 ——《泰晤士报》 孟席斯不仅是一个学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关于这个世界——过去和现在——的知识,还是一位历史侦探家,探寻那妙趣横生的历史…… ——《纽约每日新闻》 孟席斯对真相的执着令人钦佩。 ——《中国日报》 孟席斯把历史彻底颠倒了个个。 ——《亚利桑那每日星报》 令人震惊的观点……应该把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颁给孟席斯。一路追随他吧。那一定会是充满欢乐的旅程。 ——《圣比拿迪卢太阳报》 充满激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加文·孟席斯提出的观点将彻底改写历史。 ——《纽约时报书评》 翻开《1434》,你会发现它绝非哗众取宠之作,相反,它在每个细节上部力图严谨,其中爬梳的中国史料,相信绝大多数中国读者闻所未闻。……这是一本比《明朝那些事儿》更扎实、更有趣的著作。 ——《北京晨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