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塞纳河之灵/巴黎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柳鸣九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熙熙攘攘来往于北京与巴黎之间的学者和作家中,不少人都是一流的法国文学翻译大家和作家,他们的辛勤耕耘,使中法文化长河两岸的景观日益赏心悦目。

“巴黎文丛”很像一次关于法兰西的文学笔会。柳鸣九的《塞纳河之灵》是其中之一。作者基本都通晓中法两种语言,深谙中法两种文化,多是神奇的“画师”,他们自拟文题,用其或朴实或高雅的笔墨,从不同的视角,既形似又神似地描绘了他们所认识的法兰西精魂。

读本书很像乘坐旅游车观光,既可在时光隧道里读历史,又可在纷纭社会中看现实。总之,本书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法兰西的魅力与诱惑,同时也是对法兰西精神的记录与诠释。

内容推荐

《塞纳河之灵》一书由柳鸣九著,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法国著名作家访问记若干篇;二是巴黎文化名胜观感若干篇;三是关于法国文学的重要演讲词数篇。

《塞纳河之灵》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自序

卢瓦河之行

畅饮希龙的红葡萄酒——在拉伯雷故居

沿着巴尔扎克走过的路——在沙希巴尔扎克故居

巴黎圣母院,历史的见证

在“思想者”的庭院里——访罗丹博物馆

在圣女贞德广场上

我所见到的“不朽者”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塞利纳的“城堡”与“圆桌骑士”

“于格洛采地”上的“加尔文”——阿兰·罗伯-格里耶

耕种自己园地的娜塔丽·萨洛特

现代派文学的“工匠”米歇尔·布托

与萨特、西蒙娜·德·波伏瓦在一起

准道人生无再少——走近埃尔韦·巴赞

“铃兰空地”上的哲人米歇尔·图尔尼埃

我们不能忘记的老朋友皮埃尔·加斯卡尔

一颗不安定的灵魂——曾有过“中国缘分”的索莱尔斯

法国当代的契诃夫——罗杰·格勒尼埃散影

诗歌之园的开垦者皮埃尔·瑟盖斯

在首都文化界纪念雨果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开幕词

凝现时序的纪念碑——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致普鲁斯特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贺词

在“六长老”半世纪译著业绩回顾座谈会上的致辞

试读章节

卢瓦河之行

刚到巴黎的第二天,法国外交部文化技术司接待办公室的负责人马第维先生就告诉我们,除了我们希望安排的日程外,外交部还将招待我们作一些旅行参观,其中有一项是参观卢瓦河上的古堡。

卢瓦河上古堡林立,我早已闻名。它们是法国最古老的一批文物,不仅以其优美的风景、古老的建筑吸引着法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而且它们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历史和传说,也引起人们的遐思。

10月16日下午,我们在午夜出版社会见“新小说”派的领袖人物罗伯一格里耶。会谈才只进行了一半,谈得正热烈的时候,马第维先生来接我们了。按照他的计划,在会见以后,他带我们到离巴黎将近二百公里的昂布瓦斯城用晚餐并在那里休息,第二天和第三天以昂布瓦斯为基地,来往于卢瓦河流域的古堡之间进行旅行参观,因为昂布瓦斯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在古堡区的中心。

会见完毕已是傍晚时分,街上的商店灯火辉煌,络绎不绝的汽车在纵横的道路上用车灯织成了光的罗网,今天的巴黎之夜格外光亮,热闹熙攘,原来是周末,人流从办公室、事务所、公寓里倾泻出来,奔赴各自的娱乐场所和度假的地方。

马第维先生一边和我谈论“新小说”派,一边驾车穿过了巴黎迷宫般的街道,到了驶往外省的高速公路上。我继续向他谈我对“新小说”派的看法,但突然发现时速表上的指针指着“160”,加缪①的名字在我脑海一闪而过,于是,我赶紧中止了谈话,好让马第维先生集中精神。

马第维先生正在施展他赛车般的技巧,我耳边一直响着汽车风驰电掣所发出的咝咝声,近乎在飞机中的感觉。窗外道路两旁是黑沉沉的,飞闪而过的树丛和草坡,在幻视中就像一阵阵飘逝的轻烟。在那后面,则是向后方移动着的远处的一片片灯光。前方高速公路侧道上行驶着的一辆十二轮大货车和各式各样的小轿车,也像静止在路旁一样,一一被马第维先生超过。车灯照处,路面上白色的路标似乎是一眼看不到尽头的串珠,不断朝车身射来,又全部被吞没在车底……

车行一个多小时,最后停在一幢灯光柔暗的村舍旁,这幢建筑前面有一个极为漂亮的小花园,昏暗中我只感到一片翠绿和在翠绿深处闪闪发光的白色雕像与红红的花簇。在一棵树的枝头挂着一块陈旧而不加修饰的牌子。上面用花体法文写着“大老爷饭店”。

“马第维先生,我对您刚才的速度感到惊奇,它再一次证明了您的工作效率。”我指的是他在我们到达巴黎后安排我们的事务所显示的效率。

“不,我只是急于解决我们的肚子问题。”马第维先生幽默地表示谦虚,“由于您不止一次提到我们的效率,我想告诉您,自从1968年那次小小的‘革命’以后,我们的效率远远不如以前了。”

说着,他引我们进了“大老爷饭店”。这是一个按乡村风味布置的高级餐馆,房间格式、桌椅式样以及壁画和音乐,都在村野的气息之中,又显出了某种精致。落座后,我环视了四周,客气地发表了一点感想。

“在法国,一切都很精致,似乎精致是法兰西的风格。”我用手指着周围,实际上我说的不仅是这家餐馆,而且是指法国的房舍建筑、服装式样、机器装备、器具包装和法国人的谈吐趣味等。

马第维先生同意我的看法:“法国的一切的确精致,法国人经常能想出各种巧妙的主意,但是,现在却只能搞出一些小名堂、小玩意儿来,而造就不了大的事情。比起美国、西德和日本,就是如此。”

我知道马第维先生主要是指工业技术而言。这时,我联想到在法国看到的市容,也颇有同感。在巴黎,巨型的建筑和高楼远远不及美国多,大的超级市场的数量也明显比美国少,而布置精巧的小家店铺则像汪洋大海一样淹没了巴黎。同样,房舍家园也是一片“小家小户”的风光。很多房舍前,只有十几平方米甚至几平方米的空地,栅栏一般宽不及十尺,高也不过两三尺。那些房舍都像五彩的儿童积木一样千变万化,各异其趣。那些小小的空地都显示出了主人修饰的趣味和匠心,有的是红绿相间的苗圃,有的是色彩缤纷的花坛。即使是一条小径,也曲折有致,地面的石块呈现出各种线条或图形。法国人就是这样善于在各自小小的空间里,把生活安排得十分讲究、精美。“法国是一个小农的、小资产阶级的国家。”我想起了马克思关于这个问题的论点。历史的基调在现代化生活中仍然发出了它的变奏。

“不过,你们有历史,有丰富的历史。精致的风格和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是吧?”

马第维先生同意了我这个看法,既出于对法国的自豪,也出于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尊重。

我们的话题从一个转换到另一个,就像侍者不断送上来的汤、主菜、点心、冰淇淋和水果一样富有变化。当那两个戴着眼镜、相貌俊美的青年侍者以优雅、文明而娴熟的动作和姿势为我们更换刀叉、进酒上菜的时候,我以他们为例,向马第维先生询问起法国青年的就业情况。

P001-003

序言

法兰西的诱惑

——序“巴黎文丛”

对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法兰西的诱惑堪称世界第一。在文化人的眼里,其诱惑除了历史上那位多次击败反法联盟和镇压反动势力并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官、颁布《法国民法典》、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拿破仑,以及领导法国人民抗击德国侵略、创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和“戴高乐主义”的戴高乐,法兰西的魅力更在于那些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编织的由“陈年旧事”组成的灿烂的文化风景。

中法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中后期,欧洲视中国为“修明政治之邦”,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与好感,遂兴起“中国热”。尤其是明末清初以来,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互示理解与友情之后,汉学作为文化形态开始影响西方文化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事件。同时,法国在历史、文学、艺术与科学诸多领域,也成为中国人最为追慕的国度。

“巴黎文丛”诞生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是有意而为,也是无意巧合。1993年我开始在学海“游泳”,当游到蓝色海岸时,惊异地发现法国汉学的风光特别璀璨,遂勾起我对当年在法国执教时许多往事的回忆。20年来,我一直想从文学或文化的角度,将历史上那些中国学者和作家借助文学所再现的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及社会风情的著作钩沉出来,一展密切的中法文化关系。我想到陈季同及其之后的敬隐渔、曾钟鸣、盛成、梁宗岱、袁昌英、陈学昭、冯沅君、陆侃如、苏雪林、戴望舒、闻家驷、傅雷、郭麟阁、齐香、罗大冈、李治华、张若名、王道乾等,也想到活跃于法国文坛的程抱一、张宁静、卢岚、桔子、萧良、黄育顺、吕大明、蓬草、绿骑士、黄晓敏、山飒、戴思杰等作家,还有著名学者柳鸣九、郑克鲁、沈大力、董纯、李玉民、袁树仁、钱林森、孟华、郭宏安、余中先、金丝燕等。他们大多两栖于文化与文学之间,都在为两国的文化精神“立传”,是一直忙碌于中法文化交流的可敬的架桥人和摆渡者。

2013年我到巴黎闲居,在筹划“法国汉学研究专辑”之《汉学研究》时,这个孕育已久的想法又活跃起来,于是诞生了编辑出版“巴黎文丛”这个创意。在熙熙攘攘来往于北京与巴黎之间的学者和作家中,不少人都是一流的法国文学翻译大家和作家,他们的辛勤耕耘,使中法文化长河两岸的景观日益赏心悦目。

“巴黎文丛”很像一次关于法兰西的文学笔会。与会者所带来的作品分别是柳鸣九的《塞纳河之灵》、沈大力的《法兰西风云录》、董纯的《巴黎镜花缘》、李玉民的《法兰西之吻》、白乐桑的《我的“七〇”印迹》、郑园园的《和法国文化的美丽约会》、吕大明的《生命的衣裳》、蓬草的《七色鸟》、绿骑士的《花都调色板》、黄晓敏的《波光掠影法兰西》、岑咏芳等的《巴黎意,故乡情》和阎纯德的《在巴黎的天空下》。这些作者基本都通晓中法两种语言,深谙中法两种文化,多是神奇的“画师”,他们自拟文题,用其或朴实或高雅的笔墨,从不同的视角,既形似又神似地描绘了他们所认识的法兰西精魂。

“巴黎文丛”中只有《我的“七〇”印迹》的作者是一位法国著名汉学家,他写自己留学中国的生活,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被前任法国驻中国大使苏和先生称为是具有开拓性的好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美和源远流长。在书中,作者“既用一种西方的眼光看中国,同样也用一种亚洲的目光看西方……这正是一种相邀,彼此要加深理解,进一步考虑究竟是什么拉近我们,究竟是什么促使我们——中国人和法国人,彼此同样吸引,相互默契,往往共谋大事”。

读“巴黎文丛”很像乘坐旅游车观光,既可在时光隧道里读历史,又可在纷纭社会中看现实。总之,“巴黎文丛”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法兰西的魅力与诱惑,同时也是对法兰西精神的记录与诠释。

阎纯德

2013年12月14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