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月编著的这本《蒙古族服饰(全彩图文版)》为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之一。全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认识高度来剖析蒙古族服饰与文化,全面介绍蒙古族服饰的概况,同时也说明其形成的原因及相关风俗礼仪、传说故事,以及服饰与生态、服饰与时代、服饰与生活等内容。书中有大量的彩色照片,更增加了欣赏性和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蒙古族服饰(全彩图文版)/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
作者 | 亮月 |
出版社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亮月编著的这本《蒙古族服饰(全彩图文版)》为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之一。全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认识高度来剖析蒙古族服饰与文化,全面介绍蒙古族服饰的概况,同时也说明其形成的原因及相关风俗礼仪、传说故事,以及服饰与生态、服饰与时代、服饰与生活等内容。书中有大量的彩色照片,更增加了欣赏性和可读性。 内容推荐 亮月编著的这本《蒙古族服饰(全彩图文版)》作为《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之一,为了满足读者和旅游者的实用需求,将草原服饰的历史沿革、实用到美观的演变,服饰的审美观、服饰的文化属性,以及服饰与生态、生活的关联作了通俗易懂的介绍。让读者可以通过《蒙古族服饰(全彩图文版)》更深入的了解蒙古民族。 目录 服饰与人类 服饰与生态 服饰与生活 服饰与民族 服饰与时代 草原与牧人的服饰 浑然大气的男装 精美艳丽的女装 象征尊严的帽子 大方实用的袍子 功能独特的腰带 便捷舒适的靴子 蒙古男人的佩饰 蒙古男士的发型与胡须 异彩纷呈的部族服饰 阿拉善服饰 阿鲁科尔沁服饰 乌拉特服饰 鄂尔多斯服饰 察哈尔服饰 苏尼特服饰 乌珠穆沁服饰 阿巴嘎服饰 巴林服饰 科尔沁服饰 布里亚特服饰 巴尔虎服饰 翁牛特服饰 服饰与身份 贵族服饰 平民服饰 赛马服饰 摔跤手服饰 年龄段服饰 萨满服饰 喇嘛服饰 图案工艺 服饰与时空 蒙元时期的蒙古族服饰 明清时期的蒙古族服饰 现当代蒙古族服饰 附录 一、明朝人萧大亨眼中蒙古人的服饰 二、十三世纪西方传教士眼中蒙古人的服饰与铠甲 三、十八世纪德国旅行家帕拉斯眼中卡尔梅克人、蒙古人及布里雅特人的服饰 四、十九世纪一位法国传教士眼中的蒙古妇女服饰 五、考古学资料中反映的蒙古族服饰 后记 试读章节 服饰与生态 众所周知,人类服饰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越发明显。环境决定了人类服饰的基本款式、薄厚及市才质,在不同气候和场台条件下,人们穿不同的衣服,带不同的配饰,这是人本身的怖质适应能力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差距造成的。也就是说,迄今为止,人类的绝大多数成员光着身子或穿着一币中服装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生存下去。所以不同季节或地区的服饰起到了相当于动物皮毛的作用。早期的服饰是人类皮毛功能的补充物或代用品,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然产物。然而这种理解虽然正确,但也不够全面。人类的服饰与其说跟环境有关,不如说与生态相关更为恰当。 自然环境的温度、湿度和风力等因素是服饰制作中必须考虑的客观条件,而服饰的材料一般来源于矿物质(宝石、色素等)和动植物,如皮毛,棉花、丝绸等。人不仅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其作为调节者对生物链的影响是别的任何生物望尘莫及的。我们知道,人类早期服装的好与坏、多与少取决于生物品种的质量和数量。人类的服装生产能够直接左右生态系统的平衡状况。伴随着人类进入火器时代,人们捕猎动物能力大大加强,其结果使很多皮毛珍贵的动物走向了灭绝之路。与此同时,制作服装的作物种植面积无限扩大,从而使生态的原有平衡被打乱,地球环境的恶化加剧,最终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利益。由于人类加工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合成纤维的发明减轻了服饰对动植物的依赖程度,这似乎表明服饰对生态的影响趋于淡化,但是事实上化学合成物的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又污染了环境。看熹人类服饰生产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依或相克关系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无疑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 生态系统有两条神奇的“生产”原则,一是不过剩生产,二是无污染生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各币中利益不但“过剩”生产不实用的服饰,还肆无忌惮地制造着各种污染。当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对“人造物质”的完全有效分解功能时,人类在极其短暂的时间之内创造了文明的奇迹,制造了地球上原本没有的财富,其结果是我们对地球越发熟悉时,地球反而对我们越发陌生起来,甚至排斥了我们的财富,抗议了我们的行为。另外从根本上来讲,包括化台物在内的全部服饰材料都来自地球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是发现或利用了物与物、物与能量之间的形态与性能转化的可能性,从而“创造”了一些新的合成物质,币斗学证明人类从来没有凭空创造过任何“物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的服饰生产从对生态的依赖走向了对生态的破坏之路,服饰与生态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当我们追求舒适而美丽的装束时,应该多加关心人类生长的摇篮——地球生态系统。 服饰与生活 很多人已经注意到,生活在大体相同区域的不同民族(部落)的服饰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风格款式。如在历史上匈奴、突厥、契丹等草原民族都穿长袍、大靴子。同一时期的阿拉伯游牧民族与亚洲北方民族服饰也大致相当。而同一民族的不同部族,如东北亚民族的森械部落和草原部落的服饰之问有很大的差别。这说明服饰与百姓的谋生手段一一生活方式有关系。通俗意义的生活方式就是指百姓的衣、食、住、行,四者缺一不可。食、住、行的全部过程当中人都要穿衣服(或盖被子),而“衣”什么、怎么“衣”却取决于后三者。食肉者多半穿兽皮,住房者盖棉被,步行者穿鞋比穿靴方便。因此,生活方式相同或相似的百姓在他们的实践中很容易创造使用了风格相似的服饰。历史上的马背民族如匈奴、突厥和如今的草原蒙古人都穿长袍系腰带,同一时期的汉民族一一务农者也穿着长袍大褂,但不系腰带。汉民穿靴子的习惯也是汉朝以后受北方骑兵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局限于军队和贵族阶层,在祖祖辈辈币中地的农民中末能普及。因为放牧和币中地是两币中不同的生活方式,百姓是从生活、生产的便利出发设计和创造服饰的。生活方式相同的不同民族一一甚至生活在地球的不同区域,却能创造出风格相似的服饰,其原因就在于此。当然,不同民族或地区服饰趋于相同的原本动力是文化交流,否则,再相同的生活方式也不能造就出完全相同的服饰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生活方式理所当然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应到服饰包括其内容风格、款式、颜色和市才质。如古代蒙古人冬天穿兽皮长袍,元朝以后改用棉、丝服装,喇嘛教传入蒙古之后盛行棕红色外衣。近代以后蒙古人的服饰受到了内地和世界服饰文化的影响。另外由于从事传统游牧业的人数减少,蒙古服饰的实用范围在缩小,与此同时,游牧生活的市身也发生了变化,食、住、行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内容,谋生方式或多或少的改变,在穿着打扮中都能得到体现。大游牧业已经成为历史的今天,牧民在有限的草场内不需要骑马放牧,自然长袍、大靴子的实用价值被降低,成为一种标志服饰(相当于礼服、宴服),注重表达的是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我们知道实用和审美是各民族服饰的两项基本功能,实用是古代服饰创造的基础,而当代服饰更强调美的休现。从广义来讲,美也是一种用途,因此,我们认为服饰永远不能脱离它的实用一一生活方式。 古代生活方式中生产力的水平是有限的,所以服饰的群体特征浓一些,而到了近、当代,伴随着生产力的发达,生活方式多样化,服饰的个性特点得到了充分展现。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上的服饰分为猎民、农民、牧民、官人、士兵、教徒等类型,生产力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崛起促使人类服饰有了无限的多样化及其可能,当代世界服饰包含了流行共性的同时突出了职业个性,职业化的个性服饰最终也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 P2-5 序言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古老传统的民族。他继承了亚洲草原几千年来的游牧文明传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民族的服饰文化影响。公元1206年,铁市真用武力统一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从此,蒙古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地域性统一共同体一一蒙古族。 蒙古民族的形成把草原服饰文化提高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和版图的扩展,欧亚两洲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云集蒙古地区,这在客观上为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物质材料,达到了“他们的日常服饰都镶以宝石,刺以金镂”(《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费尼所言)的程度。大蒙古国和元朝是对亚洲草原几千年的游牧文明进行规范,并把它提高到封建制高度的创新时期。在服饰领域也不例外,规定了很多制度,如蒙哥汗于1252年、忽必烈汗于1275年都颁布了法令。除包括官场礼服一一质孙服的穿着规定以外,从皇帝到百姓,在什么场台、什么地点穿着什么样的服饰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1368年,元朝统治者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蒙古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而变化多端的“北元”历史时期。北元政权同明朝政府打打和和,到了阿勒坦汗时期与中原建立了固定的商贸关系,土默特和东部出现了农业种植区,部分蒙古人改变了游牧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全面引进西藏佛教,蒙古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这两件大事在表达审美意识的服饰文化中得到了体现。北元晚期在蒙古服饰中出现的另一个较大变化是各个部落服饰开始形成,这与蒙古故土上存在的“六万户”行政制度及其相对稳定的区域游牧方式有关。到了清代,清朝政府在基本不破坏蒙古游牧封建制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盟、旗制,施行“分而治之”的统治,甚至主张旗与旗之间的服饰差异,这无疑促进了蒙古部落服饰的形成和定型,出现了巴尔虎、币斗尔沁、巴林、喀喇沁、乌珠穆沁、阿巴嘎、苏尼特、察哈尔、土默特、乌拉特、鄂尔多斯、阿拉善、喀尔喀、布利亚特、翁牛特等服饰。 近现代的蒙古服饰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三种变化。从明末开始逐渐形成,而到清朝中期基本定型的农牧混合型生活方式成为部分蒙古人的谋生手段。传统的长袍、大靴子显然不适合农业生产,于是产生了有所保留蒙古传统风格的新型“三段式”服饰一一上衣、裤子和鞋。清朝末年,随着满清统治的结束和蒙古封建势力的衰弱,服饰等级趋于消亡,贵族和庶民服饰之间开始相互融合。除此之外,西方工业文明渗透到蒙古地区,20世纪20年代,蒙古族知识分子就开始穿着西服革履。 各民族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从其构成来讲,有帽子、袍子、坎肩、汗子、腰带、裤子、套裤、靴子、鞋等。这些服饰“构件”,由于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职业分工以及环境季节的不同,就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一样,独领风骚,各具特色。但蒙古族服饰也像草原上的鲜花,顺应北方气候,扎根于温馨的土地一一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其中,男装倾向于浑然大气,女装呈现为精美艳丽。加之五彩缤纷的佩饰,蒙古族服饰总体上表现为自由大方而不缺细琢精雕的沉稳风格。 此书是一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知识性读物。其目的以通俗易解的语言(包括必要的图画)为那些对蒙古族服饰及风俗习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精神“快餐”。但是为了避免无味的陈列而保证“快餐”的“营养”成分,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尽量坚持了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在客观的历史框架内,把蒙古族服饰理解为生活观念的物化载怖,并把这种物化载怖与他们长期坚持的生存方式相结合,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认知高度来剖析诠释。二是在较全面地介绍蒙古族服饰概况的同时也说明其形成的原由及相关的风俗礼仪、传说故事等,从而使得此书能够拥有较多的信息量。三是适当阐述了各民族服饰共有的幕些基本属性。例如,服饰与生态、服饰与时代、服饰与生活方式等。旨在让读者对服饰文化有一个初步和整体的了解。 有关蒙古族服饰方面的历史文献颇为丰富。《蒙鞑备录》(1221年)、《黑鞑事略》(1237年)、《帕朗嘉宾蒙古行纪》(1245~1247年)、《鲁布鲁克东行纪》(1253~1255年)、《史集》、《世界征服者史》、《元史-舆服志》、《蒙古及蒙古人》(1892~1893年)、《蒙古饰物》、《中国古代服饰史》等中外经典著作都程度不同地介绍或分新了蒙古人的服饰文化。20世纪80年代至今,内蒙古各旗县的地方志陆续出版(约80多部),加之各币中刊物上发表的介绍性文章(约200多篇),蒙古族服饰文化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国已故学者哈·宁布先生于19g3~1994年在《内蒙古社会币斗学》(蒙文版)刊发的《蒙古服装史》和内蒙古已故学者普日莱桑布编著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于1977年出版·蒙文)是这个时期介绍和研究蒙古族服饰方面的拳头性著作。2003年,在上述两部专著的基础上重新编著了《蒙古族服饰文化》一书。 近年来,我们在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了对民族物质形态文化及风俗习惯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欣然接受了《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中的《蒙古族服饰》这一专题的写作任务。此书付梓出版之际,认识到了书中的不足和缺憾,不过此时也想起了一句哲人名言:人问不存在完美,只存在对完美的追求。只能以此话自慰了。 此书是在2003年出版的《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编著的,其基本内容没有改变,只增加了“翁牛特服饰”与“阿鲁科尔沁服饰”等两个部分内容。并且原前书中引用的黑白图片都换成了彩图。 特别在此鸣谢为我们慷慨提供文字或图片资料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乔吉、布和朝鲁、巴图吉日嘎拉、刘蒙林等学者及协助给我们提供图片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信用社那木太苏荣、内蒙古民族服饰协会白金昌、文化出版社扎市苏、赤峰学院政法学院图门巴雅尔、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图布行吉雅、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拉苏蒙中李玉石、呼和浩特市蝴蝶树摄影屋娄斌、呼和浩特市森吉德玛、民族服饰公司总经理浩斯巴亚尔、赤峰市巴市市右旗孟和那顺、锡盟东乌旗额尔顿乌拉嘎查阿拉坦苏和等先生和《内蒙古妇女》杂志社美术编辑乌日娜女士、通辽扎鲁特旗乌力吉市仁学校淑梅女士、赤峰市巴市市左旗林东蒙古族小学叁丹艾士。 编著者 2012年5月于呼和浩特 后记 《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是一部专门展现内蒙古独特旅游资源,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大众化旅游读物。 时值该《丛书》出版之际,恰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于2013年3月提出“8337”发展思路,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为更好地体现这一重要的发展思路,同时满足更多旅游者和广大读者的需要,2013年初,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提议,决定重新编撰出版《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为内蒙古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尽绵薄之力。 此次出版的《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由《内蒙古古塔》、《内蒙古古城》、《内蒙古寺庙》、《内蒙古清真寺》、《内蒙古自然奇观》、《蒙古包文化》、《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民俗风情》、《蒙古族饮食文化》、《春天里盛开的映山红——达斡尔族风情》、《天边那绚丽的彩虹——鄂温克族风情》、《高高的兴安岭——鄂伦春族风情》、《内蒙古考古大发现》组成。此次出版,对2003年9月出版的《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进行了调整,将原《来自森林草原的人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风情》,一分为三:《达斡尔族风情》、《鄂温克族风情》、《鄂伦春族风情》,同时,除整合《丛书》初版时的个别分册之外,还增加了《内蒙古考古大发现》一册作为《丛书》之一种。同时,每种图书,增加了大量的彩色照片。即将出版的《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共计13册,170余万字。 经过《丛书》全体新老作者近一年的不懈努力,《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的编撰工作已圆满完成,并再次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宗教局等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丛书》付梓之际,我谨对付出辛劳的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丛书》的出版,得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领导、各汉文编辑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武连生副总编在《丛书》的总体策划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永真 2013年11月 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