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国家地理》是著名作家朱千华创作的一部人文地理作品。作为作家、旅行者,朱千华始终致力于寻找他心中的桃花源。多年来,朱千华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地理》等杂志撰稿,成为资深的人文地理作家。本书的大部分作品,都曾在这些杂志上发表,部分删节的内容,本书亦已补齐。这是一部绚丽的画卷,融人文情感和传奇色彩于一体,尤以亲身经历、实地采访最为可贵,读之令人惊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人的国家地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千华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国家地理》是著名作家朱千华创作的一部人文地理作品。作为作家、旅行者,朱千华始终致力于寻找他心中的桃花源。多年来,朱千华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地理》等杂志撰稿,成为资深的人文地理作家。本书的大部分作品,都曾在这些杂志上发表,部分删节的内容,本书亦已补齐。这是一部绚丽的画卷,融人文情感和传奇色彩于一体,尤以亲身经历、实地采访最为可贵,读之令人惊喜。 内容推荐 朱千华所著的《一个人的国家地理》这部作品是人与大地的结合、地理与文化的结合。《一个人的国家地理》中,我们即将看到许多似曾相识但依旧陌生的秀丽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以及瑰丽的塞外风光和神秘的边境风情,这些人文地理、历史背后的故事,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生活在远古自然之中的先人们变得生动可感。从地理史到自然史,从异域风情到中原厚土,全方位关注中华地理文化的内涵、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这是对这片古老土地及其人类文明的一次重新寻找与发现。 目录 第一章 无定河——一条河的信天游 第二章 下马关——一个人的长城 第三章 千年窑火——广西宋代古瓷秘录 第四章 帕米尔高原——中国西极的冷峻与绚丽 第五章 去往阿须镇的路上——追寻格萨尔王的脚步 第六章 东极——乌苏里风情录 第七章 小寨天坑——世外的桃花源 第八章 行走在宁夏腹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九章 银坑村移民史——“鬼村”的伤痕 第十章 九道村一饮一瓢水就是天堂 第十一章 岭两座,隔三秋——寻找秋天的图腾 第十二章 石漠化的山野——“石魔”狂舞,绝地逢生 第十三章 寻找“阿着底”——水与石间的天堂 试读章节 读过中国古代史的人对于无定河的印象,更多的是它的苍凉与悲壮。“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两句诗太有名,意象太凄美了。在灿若星河的唐代诗人中,陈陶并不有名,但他在诗中把人世的这种悲剧写到极致。生与死决然峙立,却又浑然统一在相同的时空里,产生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无定河边已是白骨累累,那个可怜的江南女子还在闺中望穿秋水。若有一天她醒来得知梦中人已化为白骨,她该如何绝望? 但无定河从不是一条简单的河流,它在很多时候碧水澄澈,一派塞北江南的景色。两岸红柳金沙,碧水蓝天,五彩缤纷,苏东坡曾写下“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其江南雪絮春”的名诗。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嘘唏感叹的同时,恰恰忽视了无定河那种神秘莫测的魔幻意味。河流的所有特征都能在它身上找到,只是你无法确定它在什么时候会显露。无定河在很久以前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作晃忽都河,即恍惚,模糊不清,难以捉摸。恍惚首先表现在它的河道经过毛乌素沙地时常常改变,这种改变与黄河改道有很大的区别:黄河是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改道,而无定河常常断流,它忽然就在沙地里不见了,去向哪里也不知道。有时到第二年春天,它又在别处汩汩流淌,这就是“无定”二字的主要由来:河道无定、浅深无定、季节无定、水量无定、清浊无定等等。 无定河跨越长城内外出入沙漠,是一条著名的“北方之河”,是塞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条动荡不定的河,给整个塞北边陲带来旷日持久的动荡,同时也带来了农耕与游牧文化的相互融合。无论无定河怎么变幻无定,那都是一片空阔无垠的荒寒野水。真正永恒的,是苍茫天穹下风吹草低、无定如带,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北方山河。 ◎无定河,为什么改道? 2010年秋天,我和杨摄影师行走在陕北榆林——那是我第一次和无定河的亲密接触。我们打开地图一遍又一遍地寻找着无定河的源头、走向以及它所经过的土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无定河像一条完美的弓背向着北方。“弓”的寓意在这里特别明显,似乎在诉说着“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三千年边塞烽火。“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从秦汉开始,直到宋明时期,这里一直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大漠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热土。古老的氐、羌、鲜卑、匈奴等民族在这里留下了征战的痕迹,每个行走于无定河边的人都能感到远古的战马嘶鸣、鼓声如雷,喊杀声震耳欲聋。 摄影师说,无定河也像一道完美的彩虹。尽管把无定河满是风沙弥漫、丘壑纵横的荒漠景象与彩虹联系在一起又有些牵强,事实上这里曾经是彩虹满天的地方。秦汉时期,无定河一带沃野千里、仓稼殷实、水草丰美、群羊塞道,是个丰饶的农牧业区,在这青山碧水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出了秦汉辉煌的农业文明。如今的无定河也有了一片广阔的湿地,良田苇丛交接,野鸭天鹅翩跹。你无法相信塞外大漠有如此生动的水泽风光,如果此际天边升起一道彩虹,一定是绝美的景致。 但是,饱经沧桑的无定河更像一位年迈的母亲,她佝偻着腰在大漠里行走,越过风沙滩涂、河源深涧、丘陵沟壑等荒凉之地。她用自己的躯体年复一年地阻挡着鄂尔多斯高原凛冽的寒风和毛乌素大漠的沙尘。 无定河是黄土高原的主要河流,发源于陕北定边、吴旗、靖边三县交界的白于山,在唐代以前叫“奢延水”。白于山是陕北几条大河的发源地,洛河和延河都向东南流去,唯有无定河由南向北,将自己的身影淌进北方大漠。 气候干燥,沙漠中的河流容易蒸发,渗漏。秋冬季节,水浅流缓,没办法把泥沙带走,河床逐渐堵塞,升高,有的地方甚至高过河岸。到来年春末,上游水又卷带着泥沙冲刷而下,河床就不得不改道。这样年复一年,河流不断地在地面上变更着主河道。旧河床堵了,新河床又产生,以致没有固定河床,没有一定流向,也因之被称为无定河。 无定河曲折迂回,在大漠里画了一个弧形,绕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头梁峁,经榆林地区,最终在清涧县与奔腾的黄河交汇。 ◎无定河的水从何而来? 根据《陕西省志·水利》记载:唐代,无定河下游沿用“奢延水”之名,上中游改名“无定河”;宋代通称“无定河”。干流源于定边县东南白于山北面的长春梁东麓,有多条河发源于白于山。如此说来,白于山一定是个森林茂盛的风水宝,抑或是个山水相依的桃花源世界了。 P2-4 序言 山苍苍,水茫茫 七年前,我毅然辞去了工作,结束了长期以来朝九晚五的刻板生活。 2006年6月6日,我离开了长期生活的维扬古城,来到陌生的岭南大地。这些年来,我一直行走在岭南山水之间。对我而言,那种深居简出闭门造车的书写时代已经过去,我把写作的笔触转向了“人文地理”、“田野”、“民间”、“行走”等领域,我称之为田野笔记写作。而这样田野笔记风格的文字,很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欢迎,并一直得到杂志总编辑单之蔷老师的鼓励与支持。 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提供资助,我有了行走山南水北的机会,并找到了让我的写作绵延下去的新气息。生活环境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我与山水自然的因缘。 在维扬时,我每天从古运河上的徐凝门桥经过,而现在,旅居邕城,则日日倾听邕江不息的涛声。我常常一个人站在清川大桥上眺望滚滚东去的江水——岭南的阳光有着赤裸裸的光芒,那种在水面上的炽热映照,泛起热流,像纺纱时飘忽的纱线,丝丝缕缕地袅上天空;江面上的阳光反射到身上,一触到皮肤就往肉里钻。这时,我就知道一个炎热而灼人的夏日开始了。 邕江之水,向东之后谓之西江,成为珠江的上游。很多次,我沿着邕江顺流而下,前往广东,常常在深夜里还能听到江水的浪涛。有时,我循着它的声音到远处的山坡下寻找,几乎找不到,所见的只是林木葱茏之间弥漫的水雾,有时也在矗立的山岩上看见一两处飞溅的水花,我不知道它流经了附近的多少山谷。它诱惑着我,在将近七年的时间里,我变得忙碌,频繁地穿越两广腹地,一直在寻找蛮烟瘴雨中的岭南。 通常情况下,只要有机会我都要进入邕水中畅游一番,无论是西江、韩江,还是北江、东江。我天性喜欢水,我觉得水的温柔如同春风的抚摸。只有在水中我才感觉到生活的真实,因为身体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最具体的。最近一次与水的亲密接触,是在梧州的西江。七巧节那天,梧州人半夜就下水游泳,并取了江心之水回家,说也奇怪,这水可清热解毒,贮藏一年都不变质,甚是奇异。我好久没有如此畅游过了,西江之水像春天的阳光,从我的脊背上一寸一寸地漾过。 岭南之水也不像中原江河那样单一,而是奔流而下,河道断续,秀水潆洄,两岸奇峰峻峦,村屯错落,时而穿山人地,时而汪洋激荡。著名的巴马盘阳河100多公里的流程中,五进五出于地下溶洞。湖泊呢,有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无法相信,一个面积有400多亩的美丽湖泊,一下子从人间蒸发,不留一滴水——仿佛从来就没有在世间存在过一样。 那是我来岭南后遇到的最离奇的事件之一。那个柔美旖旎、鱼虾成群的淡水湖,俊秀明媚得像个山村少女。但是在2007年3月9日傍晚,随着一声神秘的惊天巨响,那个鲜活的湖泊就像一个轻梦,一缕青烟,瞬息飘散,说没就没了。 岭南对我而言是个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是我一直旅居南方的原因之一。七年的时间里,我只回过扬州两次。因为我还在当地考察,一是扶绥县岜盆乡的白头叶猴,二是完成南方巫蛊文化的调查报告。 有时我真羡慕那些生活在岭南的百越人。他们恪守着造物主所赋予的原始而坚韧的秉性,热爱自己的家园,从不迁移,悄无声息地扎根在岭南的千山万水之间。他们的血液里充满了花香、风声、河流、密林、阳光,还有大自然的和谐与神秘。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内心总是充满欣喜,充满对于岭南山水的无比热爱与向往,并让我在一种静谧的心境下观察、沉思和记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