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内容包括各种感人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启发性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的教育(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意大利)埃得蒙多·德·亚米契斯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埃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内容包括各种感人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启发性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 内容推荐 《爱的教育》是流传世界各国的一本儿童名著,作者为意大利作家埃得蒙多·德·亚米契斯。全书采取日记体形式,以淳朴的儿童语言,生动地描述了19世纪后期意大利一个外省城镇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课堂内外生活,记录了一个少年道德情感的成长过程。日记从十月份开学第一天开始,至第二年七月份结束,共计一百多篇,其中穿插了父母如何劝诫、启发安利柯,教育他成为一个善良、诚实、勤奋、懂得爱和被爱的人。日记还包括九篇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例话”,讲述了一些少年高贵无私的行为,赞美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父母朋友的爱。这一百多篇日记,叙述了国家民族之爱,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不仅表现了高尚纯真的人性之爱,而且告诉读者应该如何去爱,告诉父母、教师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爱。 目录 第一卷 十月 始业日 我们的先生 灾难 卡拉布里亚的小孩 同窗朋友 义侠的行为 我的女先生 贫民窟 学校 少年爱国者(每月例话) 烟囱扫除人 万灵节 第二卷 十一月 好友卡隆 卖炭者与绅士 弟弟的女先生 我的母亲 朋友可莱谛 校长先生 兵士 耐利的保护者 级长 少年侦探(每月例话) 贫民 第三卷 十二月 商人 虚荣心 初雪 “小石匠” 雪球 女教师 访问负伤者 少年笔耕(每月例话) 坚忍心 感恩 第四卷 一月 助教师 斯带谛的图书室 铁匠的儿子 友人的来访 维托利奥·埃马努埃勒国王的盛大葬礼 勿兰谛的斥退 少年鼓手(每月例话) 爱国 嫉妒 勿兰谛的母亲 希望 第五卷 二月 奖牌授予 决心 玩具的火车 傲慢 劳动者的负伤 囚犯 爸爸的看护者(每月例话) 铁工场 小小的卖艺者 “谢肉节”的末日 盲孩 病中的先生 街路 第六卷 三月 夜学校 打架 学生的父母 七十八号的犯人 小孩的死亡 三月十四日的前一夜 奖品授予式 争闹 我的姊姊 洛马格那的血(每月例话) 病床中的“小石匠” 加沃尔伯爵 第七卷 四月 春 温伯尔托国王 幼儿院 体操 父亲的先生 痊愈 劳动者中有朋友 卡隆的母亲 寇塞贝·马志尼 少年受勋章(每月例话) 第八卷 五月 畸形儿 牺牲 火灾 六千英里寻母(每月例话) 夏 诗 聋哑 第九卷 六月 加里波第将军 军队 意大利 九十度的炎暑 我的父亲 乡野远足 劳动者的奖品授予式 女先生之死 感谢 难船(最后的每月例话) 第十卷 七月 母亲的末后一页 考试 最后的考试 告别 试读章节 灾难 二十一日 本学年刚开始就发生了意外的事情。今晨到学校去,我和父亲正谈着先生所说的话,忽然见路上人满了,都奔入校门去。父亲就说: “出了什么意外的事情了!学年才开始,真不凑巧!” 好不容易,我们进了学校,人满了,大大的房子里充满着儿童和家属。听见他们说:“可怜啊!洛佩谛!”在人山人海中,警察的帽子看见了,校长先生的光秃秃的头也看见了。接着又走进来了一个戴着高帽子的绅士,大家说:“医生来了!”父亲问一个医生:“究竟怎么了?”先生回答说:“被车子轧伤了!”“脚骨碎了!”又一先生说。原来是一个名叫洛佩谛的二年级的学生;上学来的时候,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忽然离了母亲的手,在街路上倒下。这时,街车正往他倒下的地方驶来,洛佩谛眼见这小孩将被车子所轧,大胆地跳了过去,把他拖救出来。不料因他来不及拖出自己的脚,反被车子轧伤了自己。洛佩谛是个炮兵大尉的儿子。正在听他们叙述这些话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妇人狂也似的奔到,从人堆里挣扎着进来,这就是洛佩谛的母亲。同时另外一个妇人跑近拢去,抱了洛佩谛母亲的头颈啜泣。这就是被救出的小孩的母亲。两个妇人向室内跑去,我们在外边可以听到她们“啊!洛佩谛呀!我的孩子呀!”的哭叫声。 立刻,有一辆马车停在校门口,校长先生就抱了洛佩谛出来。洛佩谛把头伏在校长先生肩上,脸色苍白,眼睛闭着。大家都静默了,洛佩谛母亲的哭声也听得出了。不一会儿,校长先生将抱在手里的伤者给大家看,父兄们、学生们、先生们都齐声说:“洛佩谛!好勇敢!可怜的孩子!”靠近点的先生、学生们,都去吻洛佩谛的手。这时洛佩谛睁开了他的眼说:“我的书包呢?”被救的孩子的母亲拿书包给他看,且流着眼泪磊:“让我拿了吧,让我替你拿了去吧。”洛佩谛的母亲脸上现出微笑了。这许多人出了门,很小心地把洛佩谛送上马车,马 洛佩谛到底做了非拄杖不能行走的人了。昨日午后,先生正在说这消息给我们听的时候,校长先生忽然领了一个陌生的小孩到教室里来。那是一个黑皮肤、浓发、大眼而眉毛浓黑的小孩。校长先生将这小孩交给先生,低声地说了一二句什么话就出去了。小孩用他黑而大的眼看着室中一切,先生携了他的手向着我们: “你们大家应该喜欢。今天有一个从五百英里以外的卡拉布里亚的莱奇阿地方来的意大利小孩进了这学校了。因为是远道来的,请你们要特别爱这同胞。他的故乡是很有名的地区,是意大利名人的产生地,又是产生强健的劳动者和勇敢的军人的地方,也是我国风景名胜之一。那里有森林,有山岳,住民都富于才能和勇气。请你们亲热地对待这小孩,使他忘记自己是离开故乡的,使他知道在意大利,无论到何处的学校里去,都是同胞。” 先生说着,在意大利地图上指着卡拉布里亚的莱奇阿的位置给我们看,又用了大声叫:“尔耐斯托·代洛西!”他是每次都得一等奖的学生——代洛西起立了。 “到这里来!”先生说了,代洛西就离开座位走到卡拉布里亚小孩面前。 “你是班长,请对这新学友述欢迎之辞!请代表譬特蒙脱的小孩,表示欢迎卡拉布里亚的小孩!” 代洛西听见先生这样说,就抱住那小孩的头颈,用明亮的声音说:“来得很好!”卡拉布里亚小孩也热烈地吻代洛西的颊。我们都拍手喝彩。先生虽然说:“静些静些!在教室内是不可以拍手的!”而自己也很喜欢。卡拉布里亚小孩也喜欢。一等到先生指定了座位,那个小孩就归坐了。先生又说: “请你们好好记着我方才的话。卡拉布里亚的小孩到了丘林,要同住在自己家里一样。丘林的小孩到了卡拉布里亚,也应该毫不觉得寂寞。实对你们说,我国为此,曾战斗了五十年。有三万的同胞为此战死。所以你们大家要互相敬爱。如果有因为他不是本地人,无礼对待这新学友的,那就是无资格来见我们的三色旗的人!” 卡拉布里亚小孩回到座位。和他邻席的学生有送他钢笔的,有送他画片的,还有送他瑞士邮票的。 同窗朋友 二十五日 送邮票给卡拉布里亚小孩的,就是我最喜欢的卡隆。他在同年级中身躯最高大,年十四岁,是个大头宽肩、笑起来很可爱的小孩,却已有大人气。我认识了许多同窗的友人,有一个名叫可莱谛的我也喜欢。他着了茶色的裤子,戴着猫皮的帽,常说着有趣的话。父亲是开柴店的,一八六六年曾在温伯尔托国王部下打过仗,据说还拿过三枚勋章呢。有个名叫耐利的,可怜是个驼背,身体怯弱,脸色常是青青的。还有一个名叫华梯尼的,他时常穿着漂亮的衣服。在我的前面,有一个小孩绰号叫做“小石匠”的,那是石匠的儿子,脸孔圆圆的像苹果,鼻头像个小球,惯能装兔的脸孔,时常装了引人笑。他虽戴着破絮样的褴褛的帽子,却常常将帽子像手帕似的卷叠了藏在口袋里。坐在“小石匠”的旁边的是一个叫做卡洛斐的瘦长、老鹰鼻、眼睛特别小的孩子。他常常把钢笔、火柴空盒等拿来买卖,在手指甲上写字,做种种狡猾的事。还有一个叫卡罗·诺琵斯的高傲的少年绅士。这人的两旁有两个小孩,我看是一对。一个是铁匠的儿子,穿了齐膝的上衣,脸色苍白得好像病人,对什么都胆怯,永远没有笑容。一个是赤发的小孩,一只手有了残疾,挂牢在项颈里。听说,他的父亲到亚美利加去了,母亲走来走去卖着野菜呢。靠我的左边,还有一个奇怪的小孩,他名叫斯带谛,身材短而肥,项颈好像没有一样。他是个粗暴的小孩,不和人讲话,好像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可是,先生的话,他总目不转睛地蹙了眉头、闭紧了嘴听着。先生说话的时候,如果有人说话,第二次他还忍耐着,一到第三次,他就要愤怒起来顿脚了。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个毫不知顾忌的有着狡猾相的小孩,他名叫勿兰谛,听说曾经在别校被除了名的。此外还有一对很相像的兄弟,穿着一样的衣服,戴着一样的帽子。这许多同窗之中,相貌最好最有才能的,不用说要算代洛西了。今年大概还是由他得第一的。但是我却爱铁匠的儿子,那像病人似的泼来可西。据说,他父亲常要打他的,他非常老实,和人说话的时候,或偶然触犯别人的时候,他一定要说“对不起”。他常用亲切而悲哀的眼光看人。至于最高大的和最高尚的,却是卡隆。 P4-7 序言 名家导读 《爱的教育》是流传世界各国的一本儿童名著,作者为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全书采取日记体形式,以淳朴的儿童语言,生动地描述了19世纪后期意大利一个外省城镇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Enrico)的课堂内外生活,记录了一个少年道德情感的成长过程。日记从十月份开学第一天开始,至第二年七月份结束,共计一百多篇,其中穿插了父母如何劝诫、启发安利柯,教育他成为一个善良、诚实、勤奋、懂得爱和被爱的人。日记还包括九篇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例话”,讲述了一些少年高贵无私的行为,赞美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父母朋友的爱。这一百多篇日记,叙述了国家民族之爱,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不仅表现了高尚纯真的人性之爱,而且告诉读者应该如何去爱,告诉父母、教师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爱。 亚米契斯于1846年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奥奈格里亚(Oneglia)。当时的意大利还处在国土分离、民族分裂之中,国内爱国主义情绪不断高涨。亚米契斯二十岁时从军校毕业,加入军队。作为一名军人,他把大部分的青春献给了意大利的民族复兴运动,曾参加1866年解放意大利的战斗,为争取祖国的独立、统一、自由和民主而战。在军营中,亚米契斯开始撰写一些短篇故事,发表在当时的军事刊物《战斗的意大利》,其中以1868年的处女作《军营生活》最负盛名。亚米契斯这时的作品以爱国主义为主,忧国忧民,热情颂扬为祖国解放、复兴而战斗的精神。1886年,亚米契斯写就了《爱的教育》,这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也标志着他创作生涯的顶峰。亚米契斯后来离开军队,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他擅长景物描写,漫游世界各地,写了很多游记,著名的有《西班牙》、《荷兰》、《君士坦丁堡》、《摩洛哥》等等。 作为以弘扬爱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一本著作,《爱的教育》中有不少描述爱国少年的感人篇目,如《少年侦探》、《少年鼓手》中的小英雄,为了祖国,英勇参战,或失去双腿,或贡献出自己的生命。而《少年爱国者》中的贫穷少年,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不受嗟来之食。父亲还告诉安利柯很多为了民族统一解放而奋斗的意大刑英雄故事,像加沃尔伯爵、加里波第将军的故事等等。安利柯的同学们性格迥异,父母们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爱的教育》着力弘扬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最典型的是《卡拉布里亚的小孩》。一个从卡拉布里亚地区来的小学生转学到安利柯所在的丘林,老师告诉大家,意大利曾经为卡拉布里亚征战了五十年,有三万同胞为此牺牲,要同学们亲切地对待他,让他感觉到大家都是意大利同胞。作者赞扬了意大利所有地区、民族对刚刚从分崩离析中获得统一的整个国家的认同感和热爱。 除了爱国情操,书中大多篇目宣扬了超越阶级界限的人类平等之爱。在学校里,出身不同阶级的子弟在同一课堂学习。各个阶层的入在学校实现了平等,穿着考究的绅士和头上包着手巾的工人或手上拿着篮子的小贩共同讨论学校之事。在安利柯的眼中,“在学校里,无论什么阶级的人,都成了平等的友人了”。最典型的是《卖炭者与绅士》,卡罗·诺琵斯因为自己出身上层社会,非常傲慢,从而侮辱了卖炭人的儿子培谛。诺琵斯的父亲得知情况后,斥责了自己的儿子,让他向培谛道歉,又向卖炭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于是,绅士的手和卖炭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书中并没有直接点明安利柯的社会阶层,但读者可以根据多种生活记录判断他出身于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安利柯的父母让他邀请同学来家里做客,并不分等级,其中有绅士的孩子,商人的儿子,也有劳动者的子弟。父亲告诫他要多和劳动者的子弟交往,对劳动者的儿子要特别敬爱,不应根据财产和地位的高低来评判他人。在《小石匠》中,安利柯邀请同窗“小石匠”来家中做客。“小石匠”穿着父亲的旧衣服,上面沾满了石粉。安利柯发现他坐过的安乐椅背沾上了这种粉末时,想用手去拍,却被父亲阻止。后来父亲告诉安利柯,当着朋友的面这样做,会让朋友难堪。更重要的是,“小石匠”衣服上的石粉是劳动留下的痕迹,而凡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东西都不会是脏的。 平等不仅表现在不同阶级之间,也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爱的教育》通过安利柯的所作所为和人生感悟,告诉人们不能以强凌弱,对于弱势群体,无论幼小的、残疾的或是年老的,都要给予关爱,不能欺侮。在所有的同窗中,卡隆最受安利柯敬佩,因为他保护弱小者,代表了社会的正义和平等。驼背的耐利遭到其他孩子的嘲弄,卡隆挺身而出,担当耐利的保护人。卖菜者的儿子克洛西手有残疾,也是卡隆保护他不受欺侮。作者借助安利柯和他的父母,表达了给予社会下层的劳动者和贫弱者以温暖与同情的主张。然而,对于贫弱者的帮助和施舍,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这才真正体现了人类之爱。在《贫民窟》一篇中,安利柯陪同母亲、姐姐到贫民窟赠送布匹,意外地发现一位贫穷妇人的儿子正是自己的同班同学,即手有残疾的克洛西。母亲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忙让安利柯不要做声,担心克洛西看到自己的母亲接受朋友的施舍会难为情。安利柯的父亲要他多参与给穷人施舍的行动,因为穷人更能接受小孩的施与,而直接接受大人的施舍,往往会觉得羞愧。在同情和施舍时,要保全对方的自尊心,顾及他人的情感。真正的爱是时刻为他人着想。安利柯的母亲去残疾儿童学校时,把安利柯留在门外,唯恐那些残疾孩子看到安利柯这样的健康小孩会心里难受。驼背耐利到安利柯家中做客,父亲事先把挂在墙上的驼背滑稽画摘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安利柯的父母就是这样在日常点滴中教会安利柯如何尊重和同情那些命运不幸的人。 书中还写到了亲子之爱,通过父母和老师对安利柯的教导,告诉每一个孩子,要热爱父母,还要承担对家庭的责任。“每月例话”中好几篇都是关于年幼的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故事。《少年笔耕》中的叙利亚每天深夜瞒着家人替父亲做抄写工作。在《洛马格那的血》中,洛马格那虽然顽皮,却在关键时刻用幼小的身躯抵挡歹徒的刺刀,保全了祖母的生命。《六千英里寻母》中的玛尔可,只身到美洲的阿根廷寻找失去音讯的母亲,在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病重的母亲,在关键时刻给了她生的希望。对父母的爱并不只表现在这些危难关头,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木柴店主的儿子可莱谛每天在店里帮忙,早上五点钟给店里运柴,为买主称柴、算钱,还一边复习功课。安利柯和姐姐误听了父母的谈话,以为家里经济困难,就告诉他们,不要再给他们俩买新衣服新玩具了,他们要和父母一起共渡难关。安利柯的一次不尊敬母亲和一次因父亲的责备而怨恨,均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 安利柯的日记也充盈着师生之情,里面记录了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其中有他自己的老师、低年级的老师、校长、弟弟的老师,还有父亲的老师等等。父亲告诉他,老师是精神上的父亲,老师的名字是世间最尊贵的名字。书中还写到手足之情,朋友之情,同学之谊等等。作品在宣扬超阶级之爱的同时,也告诫人们要警惕人性的弱点,例如诺琵斯的傲慢,华梯尼的虚荣等等。 《爱的教育》以真情实感打动读者,展现了一部文学作品的情感魅力。日记中所记叙的人物都是普通人,并不是理想化的完人,但他们力求不断接近更高的道德标准。安利柯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他会犯许多错误,有时也会不尊重他人,但父母都及时地予以提醒纠正。虽然作者对每个人着笔并不多,但都显得活泼动人,特色鲜明。作者抓住每个人物最具特色的一点,如卡隆的正直、代洛西的优秀、卡洛斐的精明、斯带谛的勤奋等等。因为是日记体裁,故事和人物都是从安利柯的视角叙述的,所以人物性格也随着安利柯认识的不断加深而渐渐丰满。安利柯刚开始时只是很喜欢卡隆,但卡隆保护弱小的侠义行为很快就赢得了安利柯的尊敬,他的善良、正直让安利柯十分佩服。代洛西不仅功课好,品行也好。他虽然是富商的儿子,却从不傲慢。在得知克洛西的父亲并不是去了美国,而是在狱中服刑时,他便急忙让安利柯不要声张,之后对克洛西亦愈加关爱。探访“小石匠”的病时,代洛西在门口摘掉了胸前的奖牌。代洛西的平等意识、善良和为他人着想,都是通过安利柯所见到的点滴举动表现出来。铁匠的儿子泼来可西的故事被分散在四篇中讲述。第一次是刚开学时安利柯对泼来可西的最初印象,他脸色苍白,神情悲戚。第二次提到泼来可西,是写他的家中生活困顿,父亲只知喝酒,酒醉后经常无故打他,又不给他饭吃。但泼来可西却从不在人前抱怨,反而总是替父亲辩护,在恶劣的环境下努力学习。泼来可西的努力和孝行得到了学校的认可,被授予二等奖,终于感动了父亲。最后,作者描写铁匠邀请安利柯参观自己工作的工场。这时的他,已经因为儿子的种种表现变成了一个努力工作、负责任的好父亲。泼来可西忍辱负重,维护父亲尊严,最终改变父亲的行为就这样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爱的教育》中,即使着墨不多的人,其性格的表现也有层次感,最典型的是卡洛斐。卡洛斐是杂货店老板的儿子,精于算术,在学校里买进卖出,不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吝啬鬼。他最珍视的是花了两年工夫积攒的邮票簿,据可莱谛说,卡洛斐即使为救母亲的性命,也不会舍弃邮票簿的。可在《雪球》一篇中,卡洛斐不小心用雪球打伤了一位老人的眼睛,虽然有心隐瞒,老人却宽恕了他。卡洛斐去看望老人,临走时留下了邮票簿。这让安利柯大吃一惊,卡洛斐竟然把视为生命的邮票簿当做报答老人的礼物了。卡洛斐虽然唯利是图,却仍然有一颗善良的心。 《爱的教育》展示了一种“网状”的写作结构。全书由一篇篇独立的日记和插叙组成,每篇的内容均不相同,作者将它们交错安排,从而“立体”地表现了爱的教育的主题。例如,第二卷十一月的日记共有十篇,外加“每月例话”。其中四篇关于安利柯的同窗卡隆、可莱谛和代洛西的记叙。《卖炭者与绅士》和最后一篇《贫民》述说不分阶级的平等意识和对弱者的帮助和关爱。记叙师生之情的有两篇,分别以安利柯所在学校的校长和弟弟的老师为线索。还有一篇是关于安利柯的父亲教导他要尊敬母亲的事情经过。《兵士》和《少年侦探》则赞美了少年英雄对祖国的热爱和自我牺牲精神。其他各部分的结构也大体类似,不同内容的篇目相互交错,恰到好处。尤其是作者把记叙日常生活的日记同表现人们在危急关头行为的“每月例话”结合在一起,两种角度,相互补充来表现了人类之爱。“每月例话”讲述的大多是少年英雄的故事,多是在国家、民族或个人命运的危难关头,这些少年挺身而出,靠着惊人的勇气、决心和奉献精神,为国家、父母或朋友做出牺牲,表现出一颗高尚的心。然而,爱并不只出现在这些危难关头和特殊时刻,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安利柯的一篇篇日记就记述了平常生活中的点滴之爱。人们的日常行为往往能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因为生活本是由一些小事组成的。学校的课堂上、家庭聚会中,如同战场上打仗一样,也能表现善良、自私、诚挚、自负这些性格的品质和缺点。 《爱的教育》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日记,因而语言朴实无华,又有孩童语言的真挚,读起来非常动人。日记中还包含有若干安利柯的父母写给他的箴言。因为出自安利柯的父母之手,所以这些话除了通俗易懂,用词更加讲究,文体也显得更为庄重。此外,“每月例话”是老师要求同学们每月抄写的故事,语言稍为复杂,但因为是给小学生读的,总体还是明白易懂。《爱的教育》的语言风格总的是以平白、朴实为特点,其中也穿插了略为庄重、复杂的文体。意大利原文主要采用佛罗伦萨语,因为作者亚米契斯是意大利作家马志尼(Alessandro Manzoni)的崇拜者,认为佛罗伦萨语应当是意大利的标准语言。随着《爱的教育》成为意大利学校的必读书,本书的语言也深刻影响了现代意大利书面语的形成和发展。 《爱的教育》自1886年问世以来,一百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被翻译成各国文字,读者遍布全世界,并且多次被改编成连环画、电影、电视、广播剧和动画片。1924年,夏丐尊先生将此书译为中文。夏先生在译序中说,自己第一次见到这书,曾流泪三日三夜,日后翻译时还时时被深深打动。《爱的教育》意大利原名是Cuore,翻译过来是“心”的意思。英文译本也译为《心》(Heart)。夏先生以为,“心”在汉语中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含义,又鉴于书中叙述的主要是关于情感的教育,因而译为《爱的教育》。夏先生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爱的教育》一书以及夏先生的话,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教育不应当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道德情操的培养。一千年前,韩愈先生在《师说》中就阐明,“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明显把道德培养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如今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往往更看重知识和智慧,忽略道德与情感,而后者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生却更为重要。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兼有智慧与情感,知识与道德并举。爱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包含了尊敬、同情、诚实、纯洁、无私、温柔等最高贵的品质;而如何去爱,如何培养爱,也是一门大的学问。《爱的教育》不仅表现了爱,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培养爱。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陈丽博士 2014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