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随笔选》是李镇西老师早期的一本教育论文随笔选的修订版。此次修订,一是替换了少量篇目,去掉了明显过时的文章,而增加了作者近年写的随笔;二是在“整理附记”中,作者以今天的眼光对过去的一些思考进行了再思考。阅读次此书,对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有裨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随笔选/大夏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李镇西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随笔选》是李镇西老师早期的一本教育论文随笔选的修订版。此次修订,一是替换了少量篇目,去掉了明显过时的文章,而增加了作者近年写的随笔;二是在“整理附记”中,作者以今天的眼光对过去的一些思考进行了再思考。阅读次此书,对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随笔选》是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早期教育随笔选,尽管多数文章是他从教早期所写,但当年的思考和做法,至今仍有借鉴和启迪意义,尤其是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文章再现了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的历程,从中可以总结出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和内在规律。 本书一大亮点在于,在“整理附记”中,作者又以今天的眼光对过去的思考和做法进行了再思考,值得年轻教师细细品读。 目录 代序 是否还保持着最初的童心? 第一辑 情寄教育 用童心报答童心 教育漫笔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纪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诞辰80周年 关于培养学生平等意识的实践 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恰同学少年》序 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 童心:师爱之源 甜蜜的“苦差事”——谈班主任的苦乐观 我为什么主动要求当班主任? 第二辑 若有所思 中小学国情教育刍论 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若干思考 引导学生选择真理 “习惯”、习惯思维及思想教育——高考作文阅卷随感 沉重的思考——中学德育的危机及其原因初探 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 论考试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兼评“混班交叉”的考试方法 “解放班主任!” 做一个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再谈“解放班主任” 民主教育: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兼谈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 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第三辑 “素质”漫谈 素质教育系列谈 不仅仅是“少布置作业”——也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 素质教育:一个无奈的概念 第四辑 心灵写诗 应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一次调查的启示 浅议“早恋” 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正直 团结 勤奋 创造——关于“未来班”的实验报告 培养胸襟开阔的爱国者 引导学生发现美 让班级管理更加科学、民主——再论“权威转化”兼答李荼晶同志 你们是我永远的青春礼物 后记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试读章节 童心:师爱之源 常有人把教师称为“娃娃头儿”“孩子王”,不管这称呼是褒还是贬,至少说明教师总是与孩子们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心灵总是年轻的。的确,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而且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童心视为“师爱之源”。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但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儿童般的情感。裴斯泰洛齐在《与友人谈斯坦兹经验的信》中这样深情地写道:“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来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儿童看来却是非常自然的。而变“不可理解”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优秀教师赢得学生心灵的可贵之处。某校初中班有一位性格开朗、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子,有几天她在课堂上却神情忧郁、无精打采。班主任一了解,原来不久前这位女孩子家里的一只小花猫死了,她因此非常难过。班主任没有批评她,而是买了一个精美的瓷器小猫送给她,并温和地对她说:“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但在你的生活中,还有比死去的小花猫更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你的学习。振作起来吧!”这以后,小女孩逐渐恢复了开朗活泼的性格。如果说这位班主任对这位女生思想开导得很成功,那么,他的秘密就在于他首先是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否则,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儿童般的兴趣。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固然应平易近人,但切不可显出过分的孩子气,因为这样会使教育者丧失起码的尊严。但我认为,只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并注意环境、场合,教师任何“过分的孩子气”都不会是多余的。作为成人,教师当然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但班主任的职业却要求我们应该保持一点儿童的兴趣。“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也许你并不喜欢足球,但你的学生在课间谈起马拉多纳便眉飞色舞,那么你最好关心一下电视台的足球赛转播;也许你对港台流行歌曲并不太感兴趣,但你的学生对此如痴如狂,那么,你也不妨多少听听刘德华、郭富城;也许你并不爱看武侠小说,但你的学生有时连上课时都在偷偷地读金庸、梁羽生,那么你也不妨硬着头皮读读《鹿鼎记》《倚天屠龙记》……这绝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带他们去郊游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而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时,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儿童般的思维。我们常常说要多理解学生,但有时学生的言行,站在教师的角度看,是很难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这当然不是说要把教师的思想降低到学生的水平,而是说如果我们学会点“儿童思维”,将更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学生,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并教育学生。正是具备了儿童般的思维,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韩凤珍同志在教育中努力发现孩子们身上缺点的可爱性。韩老师曾在《彻底解放那些被冤枉的孩子》一文中举例分析说:“一个低年级小学生家住三楼,家里水管坏了,她看到爸爸妈妈常到一楼提水,并很注意节约用水。有一天,她学习刷锅洗碗后,又坐在小板凳上,在锅里洗起脚来。爸爸妈妈一见,全都惊叫起来:‘你怎么能在锅里洗脚呢?’那小女孩却回答说:‘我洗完了碗,见锅里的水还很清,倒掉多可惜啊,就洗了脚嘛。’……此类事例举不胜举。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的美好的动机去做事,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寻求心理满足。但是,他们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考虑事情欠周到,常常把好事做成了坏事,这是很自然的。因此,我们把孩子们做的那些动机好、效果坏的蠢事,称之为‘可爱的缺点’。”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只有学会“儿童思维”,教师才能够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 儿童般的纯真。童心,意味着纯朴、真诚、自然、率直,而这些也正是人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品质。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但是,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假恶丑的毫不妥协,火热的激情,正直的情怀,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当教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他就开始置身于几十位学生的监督之中,哪怕表现出一点点矫饰、圆滑、世故、敷衍塞责、麻木不仁、玩世不恭……都逃不过学生那一双双明净无邪的眼睛,并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上留下阴影。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许会有几副面孔,但面对学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诚实!须知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正因为如此,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告诫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1995年6月1日 整理附记 本文发表在1995年7月10日的《光明日报》上后,我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有人在信中提出疑问:“童心固然可贵,但童心怎能取代教育?”我回信说:“童心当然不能取代全部教育,但教育者的童心是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果某个教师不具备童心,那么他最好改行干别的,因为若勉为其难,他很痛苦,学生也会很痛苦。所以,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 2014年6月8日 P61-64 序言 是否还保持着最初的童心? 从教近32年了,但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天走进乐山一中校园的情景。 那天早晨,我很早就起来了,骑着自行车来到校园时,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还没到校呢!我一个人站在操场上有些激动,仰望天空布满的朵朵花儿一般的朝霞,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张灯结彩地祝贺我,祝贺我这个新老师。我想,我就要在这里开始我的教育人生了,在这所学校里,我也许会工作几年,也可能是十几年、几十年,直至退休。当然,也许我会中途调离,但我这一辈子都会做教育,这是毫无疑问的。 学生们陆陆续续进校了,我朝教室走去。“老师好!”一个声音响起。我没有反应,继续朝前走。“老师好!”声音大了一些,我仔细一看,是迎面而来越走越近的一个男孩发出的,他分明是在对我说。啊?原来是在向我问好啊!我赶紧很认真地大声回道:“你好!”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我说的“老师好”,那份激动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因为这声问候提醒我,我已经是老师了,以后所有学生都会对我说:“老师好!”那一刻,我的眼前春暖花开。 31年后的今天,我问自己:“我还保持着最初的童心吗?我现在已经是许多人眼里的所谓‘专家’了,可是,我内心深处还拥有当年第一次走进校园、踏上讲台的那份纯情,那份憧憬,那份真诚吗?” 然后,我又无愧地回答:“是的,我依然保持着!”我为此自豪。 2012年,我请北京的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来我校的附属小学讲课。我们刚走进校园,一群孩子看见我,便飞奔而来,一边跑一边叫:“李老师,李老师……”跑近后,也没有什么事,就往我怀里钻,在我身上蹭,嘻嘻哈哈,叽叽喳喳。当时王老师说:“李老师,孩子这么喜欢你啊!你看,一见了你就直往你怀里扑啊!” 孩子们喜欢我,是因为我也很喜欢孩子们。而这种“喜欢”正是我当年踏进校园最原始、最朴素的原因。30多年后这份情怀依然纯净,我很自豪。 无数人问过我:“李老师,你有没有过产生职业倦怠的时候?”我说:“如果我说我也有过,你们可能会觉得我很真实,会认为李老师‘是人不是神’,但那恰恰不真实,因为真实的情况是,我从来没有产生过职业倦怠。我知道现在有人也许会认为我的答案很假,但我必须诚实。” 想想,时刻保持着最初的童心,随时都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一块儿,这是何等的开心!从事如此开心的职业,怎么会倦怠呢? 怕就怕本来一颗纯净的心渐渐蒙上灰尘。工作的第一天,面对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老师好”,你会感动,会欣喜,进而也激动地大声回应“同学们好”;但十年之后呢,同样是面对孩子们叽叽喳喳的问候,你可能已经不激动了,只是用鼻子“嗯”一声,算是回答;再过二十年,当又一批孩子们同样叽叽喳喳地对你说“老师好”的时候,你甚至可能因为习以为常而不屑搭理了——如果真的这样,说明你的童心已经失落,而幸福则已经离你远去。 职业倦怠往往体现为不再激动,不再欣喜,校园里的一切对你来说,都司空见惯,一切都是“就那样”。 第一天踏上讲台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的纯粹。没有功利心,没计较过收入,没想过如何算“工作量”,也没想过什么“教坛新秀”“市优青”“省级骨干教师”之类,想的只是怎样把眼前的这一堂课上好,怎样把眼前这群孩子带好,那时候,教育就是教育,而不是“荣誉”,不是“职称”,不是“论文”,不是“课题”……课堂上孩子们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下课后孩子们一声声无邪的笑声,就是我们全部的追求。 因为单纯,所以快乐。 2013年12月27日 后记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这是我的一本早期教育随笔选,初版时间是1999年10月。尽管书中的文章大多是我20年前甚至30年前所写,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认为,我当年的思考和做法,至今还有意义,尤其是对刚入职的年轻老师来说。这是这本书修订再版的原因。 所谓“修订”主要体现在:第一,替换了少量篇目。去掉了明显过时的文章,比如初版中专门有一辑是谈语文教育的,我全部删除,而增加了近年写的随笔。第二,在“整理附记”中,以今天的眼光对过去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进行了再思考。第三,我重新写了序言和后记。 本书的主题是“成长”,灵魂是“教育”,色彩是“青春”。这是我献给年轻同行的“致青春”。修订完本书,觉得意犹未尽。因此我打算在这篇“后记”里,补充说说关于幸福与优秀的话题。 常听年轻老师跟我诉说刚参加工作便“热情冷却”“理想碰壁”,问我如何才能“坚守教育信念”、如何才能“成为优秀教师”。我总是这样回答:“坚守教育信念是对的,但目的不是为了什么优秀,而是自己快乐。别在意优秀不优秀,要在乎你自己每天是否幸福。因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您现在是著名教育专家,名也有了,利也有了,却叫我们‘别在意优秀不优秀’,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想到我的年轻时代,那时候我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除了激情一无所有。那时候,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没学会走就直接跑,当然也有无知带来的无畏,于是语文教改有声有色,于是班主任工作有滋有味,于是也引发无数争议,但我不管,每天都乐呵呵的,用比较文艺的说法,叫“意气风发”;我每个星期天、每个寒暑假,都和孩子们泡在一起,在小溪里捉鱼,在岷江边戏水,让风筝在海洋般的蓝天上优雅而自信地“写诗”,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青春……而这一切,几乎都受到非议,但我不管,开心就行!有时候领导批评我,我也不觉得委屈,因为这一切都是我“自找”的。什么“中高”什么“特级”,不给我评没关系!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自由而幸福的心更重要的了。一直到2003年评上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之前,我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荣誉。但我真的很坦然——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身被名缚,哪来自由?心为形役,何言幸福?更何况现在评优选先有很多水分、很多人情因素,托关系,走后门,搞勾兑,拉选票……很累的。就算优秀了,幸福却失去了。 当然,年轻时的我也不是不追求优秀,但我更追求自己认可的优秀。这里的“优秀”就是我给自己拟定的“好老师标准”——课上得好,班带得好,分考得好。只要做到了这三好,家长信任我,学生依恋我,我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我就“万事不求人”。我因此也就拥有了行动的潇洒和心灵的自由,除了忠实于自己的良知。我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行事,更不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在一次和我校一位年轻老师谈心时,我说:“作为普通教师,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世俗的名利——‘优秀’呀,‘先进’呀,‘学科带头人’呀,‘特级教师’呀,我们理应感到自豪,因为这是我们价值的标志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这些‘优秀’你都没有,也不要紧:我不优秀,但我很幸福啊!这也就够了。” 我现在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的,是否卓越更无关紧要,最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 所谓“优秀”,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我们做得比别人相对出色一些的工作及成果;二是指我们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不管是在哪个意义上使用“优秀”这个概念,我都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如果是在第一个层面上说优秀,那么我们总要和别人比较,因为优秀总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比较(攀比),我们求胜心切,我们精益求精,我们永不满足,我们“欲壑难填”……当然,从积极意义上看,这正是我们上进的表现,“永争第一”嘛!但同时,在这比较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失去了从容自如的心态,失去了“慢教育”的智慧,也失去了教育的优雅与情趣,甚至我们潜在的或者说沉睡的功利心渐渐苏醒,让我们备受折磨,于是,教育的幸福也不知不觉离我们而去。 如果是在第二个层面上说优秀,那么我们免不了要关注教育以外的人和事,因为优秀与否不能自己说了算,总得人家来评比和选举。也许你的工作的确比别人做得好,去年高考你也“培养”(其实,哪是你一个人培养的啊)了一个县状元,于是你自认为优秀,可这次学校却只有一个“优秀”的名额,而还有比你更优秀的——和你同一教研组的一个同事今年还“培养”了一个市状元呢!于是,这“优秀”的桂冠便落到了他的头上。你想“优秀”也不能。何况,如果你所在的学校风气不那么正,即使你的工作和成果的确出类拔萃,可是你不善于搞庸俗的人际关系,更不善于和领导拉关系,那无论是群众投票,还是领导推荐,人家就是不让你“优秀”! 想优秀而不得,怎么办?我的回答是,那就别管什么优秀不优秀啦,还是追求纯粹的教育幸福吧!因为—— 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 幸福,源于心态;不幸福,也源于心态。我曾给年轻的老师们评论过网上流传的一些段子,比如:“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维持人。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得快。六等教师班主任,累死讲台无人问。”我说,这类段子初看觉得很解气、很痛快——“终于有人为我们鸣不平了”,但实际上这些段子大多似是而非,夸大其词,不但不能减轻自己的郁闷,反而会增加自己的痛苦。而且段子中的教师职业也完全可以置换成医生、警察等职业。不要老觉得自己最不幸,不要老觉得自己遇到的最不公平。放眼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更多的人比我们更苦、更累。我经常对老师们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 我不是主张面对不公不平要逆来顺受,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权益。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时候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种种不公也不可能在一个早晨彻底消失。那怎么办呢?还是得调整心态,从容应对。何况,很多时候缠绕我们的不过是一些琐碎的烦恼,完全可以一拂了之。李白有一句诗:“空长灭征鸟,水阔无还舟。”不是天空中没有飞鸟,而是晴空万里,辽阔无边,一两只鸟简直微不足道;不是水面上没有船只,而是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一两只船也就微乎其微了。这是胸襟,也是心态。某种意义上说,拥有了好心态,便拥有了幸福。 应该说,在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里,教师的优秀和幸福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和谐统一。领导正直,同事善良,评价科学,程序公正,幸福的老师怎么可能不优秀呢?于是,因为自己突出的业绩,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这时,我们也不用刻意推辞,完全可以坦然而无愧地接受。因为这是教育给我们的馈赠。只是我们把这份馈赠仅当作意外的收获,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冲着这些荣誉而工作的。没有这些荣誉,我们也不会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教育关系着我们自身的幸福。 优秀的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千千万,而且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2014年6月1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