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其流经地域和方位看,此东瀼河即汤溪河。历史上叫做东瀼河的不止这一条,奉节县的草堂河也曾以此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称:
东瀼,在县东北,流入云安场下流入江,以水在东而名,非奉节之东瀼也。
从文献上看,汤溪之名要早于东滚之名出现。东瀼河之名估计始于唐宋时期,为汤溪河的别名。
之所以要特别把汤溪河单独大书特书,是因为这条河出产盐卤,因为有了盐卤,才有了要重点介绍的云安。同样,因为有了盐,汤溪河就显得很重要了,也对它的水道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唐代,汤溪接近云安的15里河段,“澄清如镜,舟楫无虞”,可以安全航行。但靠近长江口的15里,“皆滩石险恶,难于沿溯”。到清代后期,“小舟运载可至云安塘”。汤溪河一直是云安盐场运输的重要航道,无疑是云安的生命线。
云安镇位于一个小盆地的边缘,汤溪河穿镇而过,把镇分为南北两岸。汤溪出峡谷后,在这片相对平坦的盆地内显得婉约而抒情。它在云安镇的场头,用优美的弧线画出一大片浅色的卵石;到了镇中部一带,又随意地抛洒出秀气的长滩;接下来,又在岸边勾描出一处银白色的沙滩。
汤溪的名气并不在于它的美丽,而是它盛产的盐泉。据《水经注》记载,汤溪“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众多盐井中,以白兔井最为著名,是云安盐井的始祖。在传说中,白兔井有着悠久而动人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为准备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采纳谋士萧何的建议,与将军樊哙人蜀召兵纳贤。这年秋天,他们来到时称巴郡朐忍县的现云阳地界募兵,但收获甚微。原来是一个来自中原的名叫扶嘉的秦遗民,在人民群众中做反战宣传工作。由于扶嘉把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带了进来,深受老百姓爱戴,当地人都愿意听他的话,都不去当兵。刘邦又气又爱,决意把他收过来当谋士。
恰好有一天,樊哙在云安一带公干,当时他正饥渴难耐,突然看见一只很大的白兔从河滩前跑过,立即张弓搭箭向白兔射去,白兔被射中后并未立即倒下,而是负箭逃跑。樊哙紧紧追赶,白兔跑到山坡上一片草丛中,突然就不见了踪影。樊将军也跟着钻进草丛,不料却摔倒在地。原来这里很潮湿,不远处还冒着腾腾白雾。樊哙顺手将草拔掉,却冒出一汪泉水来。他正觉渴得慌,捧起就喝,发觉又涩又咸,但同时又觉得精神为之一振。樊哙回去后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刘邦,刘邦知道这是难得的上好盐泉,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于是刘邦通知附近的老百姓,要他们开发盐泉。
群众闻讯赶来,围着刘邦看盐泉。刘邦注意到其中一个看上去像北方人,气质高贵,与众不同。刘邦对着那人突然直接喊:“扶嘉。”那人一惊,承认自己就是扶嘉,表示既已被识破,任由处置。没想到刘邦却对他礼仪有加,要封他做官。扶嘉对刘邦不计前嫌、礼贤下士的态度很感动,但他又不愿离开,只想过平安日子。
刘邦于是尊重扶嘉的选择,答应不在本地征兵,但要他率领群众凿井汲卤、开发盐利。于是扶嘉主持了盐井的开发,以大量优质的盐输往前线,为刘邦的统一战争作出了贡献。
P13-14
盐,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物质,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同时,它还对人类身体的健康状况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古人常称盐为“五味之祖”“白色金子”等,我国原始人在石器时代就知道在江河盐池附近定居生活,开始创建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盐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始终与人类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盐的起源伴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以及由游牧转到从事农耕而来。
在盐的生产上来说,我国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以前。海盐是人类最早食用的盐。有传说称,远在神农氏时期,就有一个名为夙沙氏的人煮海为盐。紧接着,池盐与井盐的生产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古时候,因为交通不像今天这么便利,因此人类常在盐池附近聚居。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懂得“用盐佐食”。并且,彼时的食盐被当作非常珍贵的礼品贡献给统治者。
在中国,因为食盐占有非比寻常的重要地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长时间以来都由国家掌控,并成为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我国在唐代时期,就有“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说法。唐大历末年(约779年),就有“通天下之财,而计其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过半”之说,仅仅只食盐的税利收入就高达600多万缗。古往今来,盐税自始至终都和铁税、农业税一起,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起着维护政权与稳定经济的重大作用。
在我国,盐业历代以来都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盐作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日常食用物之一,成为历代官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也就是古代盐商所说的“利源之薮”。因此,中国盐业的生产所具有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历代官府对食盐的产、运、销的控制和干预是相当严厉的。封建国家对盐业的干预称之为“盐政”,并有一套管理盐的生产和流通的制度、则例和法令,即所谓“盐法”。尽管几千年来有关的“盐政”和“盐法”历经变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国家对盐业的干预一直持续着。这就使盐业的商品生产走上了一条由国家干预而畸形发展的道路(这既是中国盐业经济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封建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特点)。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中,中国丰富的盐业哺育出许许多多的青年才俊,其中有帝王将相、普通官吏、商贾之家、艺术天才、科技或宗教人物等,实在数不胜数,光照环宇。这不胜枚举的名人大家都是围绕盐业而名垂千古的。与此同时,历史上也有一些因在盐业行销方面贪赃枉法而遗臭万年的官宦。
本书借鉴了众多古代盐业研究方面专家和学者的著作和专业论述,择其要点编写成书,以飨广大读者。相信本书能为盐业研究人员和对古代盐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朋友打开一扇通往古代盐文化的知识窗口。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当和失误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盐文化》从地理、历史、考古学,从政治、经济、军事,从神话传说、诗词文赋诸多文学艺术方面,阐述论证了盐与人类生命及文化的渊源,展现中国古代盐业技术史的发展历程,史料丰富,结构宏大,深入浅出。
在地球上,盐的资源极为丰富。在陆地,在海洋,盐似乎是无处
不在的精灵。中国古代的海盐、湖盐、井盐,大体都是取卤做原料,
或柴火煎熬,或风吹日晒,水分蒸发后便能得到盐。
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盐文化》借鉴了众多古代盐业研究方面专家和学者的著作和专业论述,择其要点编写成书,以飨广大读者。相信本书能为盐业研究人员和对古代盐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朋友打开一扇通往古代盐文化的知识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