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外交/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外交》内容丰富,既涉及经济和政治,又涉及科学和文化,旨在启示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外国的先进事物、科学技术,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通过反思,有鉴别地批判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加强我国人民与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为世界人民的和睦团结作出贡献,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容推荐

这里虽然看不见滚动的烟尘,却充满着玄机暗算、唇枪舌剑。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外交》以古代邦交为背景,围绕捍卫国家主权这一主题,展示了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外交斗争。古代中国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外交官,本书同时也记述了他们非凡的人和事迹。

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外交

 第一节 先秦时期中外关系的萌生

远古的“外交”一词的出现

大禹时期的外交活动

西周时期与域外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外交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外事制度

周朝的外交礼制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著名外交家

齐国宰相管仲

巧辩大师晏子

第二章 秦汉魏晋时期的外交

 第一节 秦汉魏晋时期外交概况

秦汉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路线

魏晋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第二节 秦汉魏晋时期与各国的交往

与中亚、西亚诸国的交往

与朝鲜半岛的交往

与日本列岛的交往

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

 第三节 秦汉魏晋时期的外交管理制度

秦朝的外交制度

汉朝的外交制度和外交机关

魏晋南北朝的外事体制

 第四节 秦汉魏晋时期的著名外交家

郦食其使齐受烹

张骞脱身通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

李顺出使受贿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外交

 第一节 隋唐五代繁荣的中外交流

丝绸商品出口

瓷器文明传到国外

伊斯兰教传人中国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对外关系

隋与突厥的交往

隋与西域及吐谷浑的交往

隋与南方诸国的交往

唐对突厥铁勒的平定

唐对西域、西南诸国的用兵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外交管理制度

隋朝的外交机关

唐朝的宗藩制度与外交机构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著名外交家

追求佛法的唐三藏

名扬域外的鉴真

出使难归的韩延徽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外交

 第一节 宋元时期与各国的关系

宋朝的外交格局的变化

宋与高丽、日本的关系

宋与东南亚诸国的交往

宋与南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

元与高丽、日本的政治关系

元与南海诸国的通使和战争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外交管理制度

两宋时期的外事制度

元朝的外交职官制度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著名外交家

据理力争的富弼

刀丛斥敌的沈括

放雁寄书的郝经

第五章 明朝的外交

 第一节 明朝对外关系及其变化

明代繁荣的“朝贡贸易”

明中期以后世界形势的变化

 第二节 明朝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明朝与安南的关系

明朝与朝鲜和琉球的关系

明朝与日本的关系

明朝与葡萄牙的关系

明朝与西班牙的关系

明朝与荷兰的关系

 第三节 明代的外交管理制度

明朝外交制度概况

明朝外交机构设置

 第四节 明朝的著名外交家

伟大的探险家郑和

被扣异国的傅安

第六章 清代的外交

 第一节 清朝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清代的对外政策概况

清朝与荷兰的关系

清朝与英国的关系

清朝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

 第二节 清代的外交管理制度

前清外交制度

后清外交机关的演变

 第三节 清代的著名外交家

不再退让的索额图

表现出色的托时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晏子相貌平平,身材又十分矮小,出使外国常遭到人们的嘲弄。一次他奉命使楚,楚王闻晏子个小,便想利用开玩笑羞辱一下齐国使臣,楚王让人在城门的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人都城,首先给晏子一个下马威。晏子明白楚王的用意:利用晏子的生理缺陷开政治玩笑,以便在楚齐的谈判中占据上风。晏子面对这人身侮辱,怒而不失态,平静机智地以玩笑回敬:“使狗国者,从狗门人,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人。”楚王原想羞辱晏子,不想被晏子所辱,只好命宾官敞开大门,让晏子进城。楚王一计不成,气恼之余又生一计,见到晏子时,楚王问道:“齐无人乎?”晏子对日:“(光我齐国首都)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又说:“然(既然有这么多人),则子何为使乎?”晏子见楚王出言不逊,厉声反驳道:“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王,不肖者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楚王辱人不成又被辱,更加气恼,但考虑到两国关系不致于太僵,就止住了,但总想找机会报复晏子。

后来,晏子再次奉命来到楚国,楚王处心积虑又想羞辱齐国使臣。便征求左右大臣们说:“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楚国官员就为他出了一个主意:等晏子来了,就让两名官员绑个人进来,然后楚王故意问来者何人,犯何罪,楚官要回答说:是齐国人,偷了东西被擒获。楚王听后很高兴。等晏子来访,楚王请晏子入宴,酒席中间,两名楚国人押着一名被捆绑的进来,并报告楚王说,这个人是齐国人,在楚国行窃被抓住治罪。楚王故意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晏子见楚王又滋意寻衅,便离开席位迎面反驳说:“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就自嘲地对晏子笑道:圣人是不能被嬉笑的,今天寡人欲取笑先生,没想反被先生取笑了。楚国国君鲜有贤明者,后人可从屈原的故事中略知一二。齐楚联盟经常为秦国破坏,多因楚王贪利而愚蠢。齐景公再派晏子使于楚国,晏子见楚国虽为万乘之国,但教令不明,治国无道,国王昏聩,晏子就把楚王给他的一个橘子连皮全吞进肚里,以比喻在楚国无章法可依,对外政策不能连贯。

晏子使楚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他临危不惧,从容不迫机敏善辩的才能,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一个好的外交官在反击对方时把握尺度,留有余地,不把局面弄僵而致断交。晏子是重礼义、爱好和平的政治家。这大概是后人把他列入儒家的主要原因。齐国是春秋时代的超级大国,齐庄公好恃强称霸,“奋乎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日:“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晏子主张对内实行仁政,对外恪守信义,反对以武力称霸欺凌弱国。他劝齐庄公说:“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可惜,齐庄公不听劝告,穷兵黩武,用兵无方,国疲民苦,导致国内大乱,齐庄公被臣所杀,齐景公被立为国君。

春秋礼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天下宗主周王室表示尊重。但随着各诸侯国实力增强,各大国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已见端倪,周王室威信日益下落,犯礼者也日益增多。晏子是竭力维护周王室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推崇礼义,而对无礼挑衅者则当仁不让地予以驳斥。晋平公准备入侵齐国,先派范昭来齐国探听虚实。齐景公设宴招待范昭。酒席间,范昭要用景公的酒具,景公当即让人递了过去。晏子马上传令给景公换上新樽。酒过几巡,范昭佯装喝醉了,起身跳起舞来,并要奏周之乐(周天子配舞的音乐),遭到齐太师拒绝。范昭怒而离席。齐景公大惧,对晏子说:“晋,大国也,使人来将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回答:“夫范昭之为人也,非陋而不知礼也。且欲试吾君臣(意志),故绝之。”范昭见齐国大臣非可欺之辈,就回国对晋平公说:“齐未可伐也。臣欲试其君,而晏子识之;臣欲犯其礼,而太师知之。”孔子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对晏子备加赞赏,说道:

“夫不出于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今天人们称外交官“折冲于樽俎之间”,就是出自晏子的外交故事。晏子与孔子相互尊重,相互仰慕,各事其君。晏子出使鲁国多次,与鲁国君臣有很深交情。齐鲁两国相处甚睦。晏子出使鲁国拜见国君之后,还要登孔子之门,孔子每次也“以宾客之礼送之”。但孔子为人比较迂腐,游访齐国时并不去拜会晏子,以致于齐景公问他为何不见,孔子回答说:“臣闻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相反,晏子的气量和见识高于孔子一筹。当孔子一度出任鲁国的宰相时,齐景公担心邻国会因圣人执政而对齐国构成威胁,而晏子则不以为然,他称赞孔子为鲁国“圣相”,但相信鲁国君不会接受孔子的劝谏(因为孔子喜欢当面教训别人,忠言逆耳)。果然不出晏子所料,孔子当了一年宰相就下台了。孔子想到齐国做官,景公不纳,“困于陈燕之间”。

晏子是齐国最后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晏子春秋》所记载的故事虽有些艺术加工的痕迹,并无虚构杜撰的嫌疑,它是研究古代东方外交艺术的重要史料。

P15-17

序言

从国家产生之后,就有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交往,从而有了外交。正如国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外交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古代国家与近现代国家有所不同,古代外交与近现代外交也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古代外交是不同国家之间关系的和平交往方式和手段,与战争方式和手段共同构成国家对于外部关系的两方面。历史上相互和平交往的时间一般都要超过相互战争的时间,不仅国家统一时期是这样。分裂时期一般来说也是这样,故外交在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存在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与世隔绝的.它必然要和其他国家和民族发生接触和交往。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国之间的接触和交往越来越扩大,越来越频繁,在这种频繁的交往过程中,各国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了各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研究中外关系史,就是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历史中来考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通过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贡献和世界各民族对中国的影响,证明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出现,建立了国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进入了萌生时期。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逐渐繁荣起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为扩大对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确立,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和军事保证。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阶段,这种变化的最明显特征是唐代在西域军事失利后,传统的陆路交通受到阻隔,而唐中叶以后,海上对外交通日渐突出,最多时与唐交好通使的达70多个地区和国家。宋辽金时期,国内各区域性王朝出现,在对外关系上表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宋与辽、夏、金时战时和,丝绸之路时断时续,对外交往主要在东南海路进行,其时与中国通商的亚非国家仍有50余个。至元朝,由于蒙古人的不断远征,疆域庞大,横穿欧亚大陆的陆路交通更加畅通无阻,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极其繁荣。明初,虽然因“海疆不靖”“明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禁止私人对外交往,但是永乐时期派郑和于1405~1433年间七下西洋,与亚洲各国以及非洲东岸诸国的官方往来则又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影响。直至明中期以后,以及鸦片战争以前的三四百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落后于西欧各国,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对外部世界的态度由开放交往趋向闭关保守。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范围广阔,涉及欧、亚、非、美各大洲,内容丰富,既涉及经济和政治,又涉及科学和文化,学习与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总结一些带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启示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外国的先进事物、科学技术,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通过反思,有鉴别地批判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加强我国人民与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为世界人民的和睦团结作出贡献,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13: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