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学得到》这套丛书在清华等一流学府的专业课程设置之外,从认识自我、领导素质、经营技能、创业准备、人际技能、学习方法、个性塑造、人生规划等视角,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等高度综合设计出的来自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
本书从四个角度来阐述沟通的技能,即从基础知识、技能开发、人际沟通的艺术以及组织沟通的艺术,从沟通是什么讲起到有效的写作技能,从倾听的含义到赞美的艺术,梳理归纳了沟通技能的方方面面。
无论你是正在攻读学位的学生,还是已经迈出学校门槛的创业者;无论你是一个成功者,还是一个失败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启迪,告诉你如何成功地做人、做事,指导你更好地走在人生旅途之上。
在这个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在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之外研修来自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并日趋融入主流教育。
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外、北科大这几所京西毗邻大学里的青年教师们,策划并执笔编撰了《北大清华学得到》这套青年素质教育读物。书中融会了他们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教学心得和工作经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这一称谓的崭新内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
本系列图书自1999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历经四次修订改版而持续受到欢迎。十年后的这次全新修订,历时一年有余,对各个分册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增加和删改,使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活泼,以期成为当代青年素质教育领域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经典读物。
沟通意味着什么
沟通首先是意义上的传递。如果信息和想法没有被传递到,则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也就是说,说话者没有听众或写作者没有读者都不能构成沟通。
其次要使沟通成功,意义不仅需要被传递,还需要被理解。如果写给你的一封信使用的是你一窍不通的西班牙语,那么不经翻译就无法称之为沟通。沟通是意义上的传递与理解。完美的沟通,如果其存在的话,应是经过传递后被接受者感知到的信息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
尤为重要的是,一个观念或一项信息并不能像有形物品一样由发送者传送给接受者。在沟通过程中,所有传递于沟通者之间的,只是一些符号,而不是信息本身。语言、身体动作、表情等都是一种符号。传送者首先把要传送的信息“翻译”成符号,而接受者则进行相反的“翻译过程”。由于每个人“信息——符号储存系统”各不相同,对同一符号(例如身体语言)常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向别人伸出时,象征“OK”这个词;在日本,表示钱;在阿拉伯人当中这种动作常常伴随以咬紧牙关,表示深恶痛绝。问题在于,许多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忽视了不同成员“信息——符号储存系统”的差异,自认为自己的词汇、动作等符号能被对方还原成自己欲表达的信息,但这往往是不正确的,而且导致了不少沟通问题。
另外,良好的沟通常被错误地理解为沟通双方达成协议,而不是准确理解信息的意义。例如,当意见分歧发生时,不少人常常将分歧归因于对方未能完全领会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良好的沟通是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但是,你可以非常明白对方的意思却不同意对方的看法。事实上,沟通双方能否达成一致协议,别人是否接受自己的观点,往往并不是由沟通良好与否这个因素决定的,它还涉及双方根本利益是否一致,价值观念是否类同等其他关键因素。例如在谈判过程中如果双方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冲突,即使沟通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噪声干扰,谈判双方沟通技巧十分娴熟,往往也不能达成一致协议,但沟通双方每个人都已充分理解了对方的观点和意见。困难重重的巴以和谈即是典型的例子。
沟通的信息是包罗万象的。在沟通中,我们不仅传递消息,而且还表达赞赏、不快之情,或提出自己的意见观点。这样沟通信息就可分为:事实;情感;价值观;意见观点。如果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类型理解与发送者不一致,就有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信息失真。在许多发生误解的问题中,其核心都在于接受人对信息到底是意见观点的叙述还是事实的叙述混淆不清。比如,“小王常常在单位的组织生活会上发言”和“小王爱出风头”是两人对同一现象作出的描述,一个良好的沟通者必须谨慎区别基于推论的信息和基于事实的信息。也许小王真的是爱出风头,也有可能是他关心集体事业,畅所欲言,踊跃给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另外,沟通者也要完整理解传递来的信息,既获取事实,又分析发送者的价值观、个人态度,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P5-6
行健不息须自强——清华大学教授魏杰作序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清华”二字常在人们耳边响起。提起清华大学这所著名高等学府,人们不禁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半个多世纪以来,跨入清华园,接受清华教育,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天下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
清华园何以如此魅力四射?清华精神又何以名扬四方?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校。清华学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以“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为宗旨,培养学生钻研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学校教育质量很高。1928年正式成立清华大学,其后清华大学虽历经几个发展阶段,却一直倡导一贯的校训、宗旨和学风,并以高质量、严要求闻名中外。前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就公开说:“未来的中国部长、总理,就是要从清华出。”
清华大学一直倡导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这一传统。“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多少青年学子陶醉于清华园这种“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的文化氛围,以青春的理想和行动努力体味和实践清华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著名学者王佐良后来所概括的:“做学问要有最高标准,而取得学问却是为了报效祖国。简单地说,就是卓越和为公。”
清华大学虽偏重于理工,但一直全力改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致力于“教育出一个真正懂得建设、懂得做人、懂得自己和人生的完善的青年”。
如此的清华园走出的清华青年,忘不了清华岁月,割不断清华情结,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这16个宇,是新中国跨世纪总理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镕基,在母校生日时,写下的广大清华学子的肺腑之言。
这就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总比同龄的青年,在撇开专业技能之外,具有更为全面和厚实的成功素质,具有潜在的巨大可塑性,拥有更大成功概率的真正缘由所在。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目前的中国,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还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能继续高中教育,能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者也是百里挑一,而能上清华这样的一流学府读书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则无缘在清华园研习不朽的书卷,体味和实践清华精神。但清华园之外的人们也渴望成才,希冀成功,这主要源于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实现自我驱动,这种驱动已经促使人们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已不仅仅是“小儿郎”了,而立、不惑甚至年逾古稀的人们照样要学习充电。在清华等一流学府之外研修来自清华等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并日趋融于主流教育。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大清华学得到》这套丛书,正是顺应这种潮流,在清华等一流学府的专业课程设置之外,从认识自我、领导素质、经营技能、创业准备、人际技能、学习方法、个性塑造、人生规划等视角,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等高度综合设计出的来自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
无论你是正在攻读学位的学生,还是已经迈出学校门槛的创业者;无论你是一个成功者,还是一个失败者,都可以从这套丛书中得到启迪。这套丛书告诉你如何成功地做人、做事,指导你更好地走在人生旅途之上。
你可能无缘在清华等一流学府学习,但你却可以通过这套丛书学得到来自清华等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
是为序。
魏杰(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
素质教育的图书不下几百本,唯有这套书以中国青年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能够真正满足青年人成功成才的学习需求。我认为,青年人应该在课后或业余时间系统地读一读这套书。
——《中国企业报》副总编辑 刘彤
我会把《北大清华学得到》这套书推荐给我的学生、朋友和亲人,相信这套书会给他们指明一条成长、成才、成功的道路,令他们真正适应当今的新时代。
——人大附中教师 谢颖辉
这套书令人“轻松并思考着”,当你在灯下打开扉页,你将开始一段有关人生技能和方法的精神之旅。
——华点通国际顾问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苏珊
这套书告诉你如何成功地做人、做事,指导你更好地走在人生旅途。你可能无缘在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学习,但你却可以通过这套丛书学到来自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 魏杰教授
憧憬北大,却未必要迈进北大;向往清华,却未必要到清华。如果未能进入北大、清华是人生中的一个缺憾的话,那么这套丛书以及书中所揭示的成功道理,也许是对这一缺憾的可贵的弥补。我的成才、你的成才,让我们一同来圆成才之梦!
——北京大学知名学者 仓道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