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个回顾。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汤姆·索亚的历险生活,对美国庸俗而又虚伪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以及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严厉的批判,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勾勒出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因此,尽管这本小说描写的是孩子们的种种冒险经历,而且富有浪漫传奇的色彩,但它也是一部写得极其完整具有严肃内容的佳作,往往需要反复地阅读,才能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非常自然流畅,读者一定会喜欢这个已经讲述了上一百年的动人故事。
《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个回顾。然而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回顾以前的生活,也是为了引起人们关注现实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形象,运用了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而在其幽默背后透漏着他对美国当时社会生活的看法和鲜明立场。作品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生活的闭塞、沉闷和死板,并对畸形的教育体质、虚伪可笑的宗教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讽刺。反映出作者极度厌恶守旧的社会生活和对理想中世界的向往。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汤姆·索亚的历险生活,对美国庸俗而又虚伪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以及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严厉的批判,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勾勒出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因此,尽管这本小说描写的是孩子们的种种冒险经历,而且富有浪漫传奇的色彩,但它也是一部写得极其完整具有严肃内容的佳作,往往需要反复地阅读,才能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非常自然流畅,读者一定会喜欢这个已经讲述了上一百年的动人故事。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人公汤姆是个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生活、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做错事后敢于承认错误的男孩儿。同时他也是个聪明好动又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他身上体现出诸多的才能——正义、智慧、领导、计谋、勇敢等。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扮演着多重的角色,有同情心、足智多谋,厌恶现实的环境,想摆脱枷锁,当个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英雄般的生活。
“汤姆!”
无人应答。
“汤姆!”波莉姨妈又叫道。
没人答应。
“奇怪这孩子在搞什么?汤姆!”
还是没人答应。
老太太拉低眼镜,从镜片上方环视整个房间,然后她又推高眼镜,从镜片下面察看房间。她很少或者干脆说她从来就没透过镜片去看小男孩这样的目标。这副眼镜十分精致,是她的骄傲,戴上它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装饰”。她看东西时,即使戴上一对火炉盖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她疑惑地愣了一会儿,然后用一种虽然不是凶神恶煞般,但足以令每个角落都能听得到的声音说:
“好,我发誓如果我抓住你,我就……”
她话没有说完,因为此刻她正弯腰用扫把往床底下捅,边捅边喘气。结果她什么也没找到,只有一只猫。
“我还从来没见过这样没规矩的孩子!”
她走到敞开的门口,站在那儿,向园子里的西红柿藤和曼陀罗丛里看去。还是没有看见汤姆。于是,提高声音朝远处大喊:
“汤姆——”
这时她身后传来轻微的声音,她连忙转身,抓住二个小男孩短外套的衣角,让他想跑都跑不掉了。
“唉,我早就应该想到你在那个小房间里。你躲在里边干什么?”
“什么也没干。”
“什么也没干?看看你的手,再看看你的嘴,怎么弄得这么脏?”
“我不知道,姨妈。”汤姆说。
“哼,是吗,我可知道。那是果酱——错不了。我已经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动果酱,不然我就扒了你的皮。把鞭子拿给我。”
鞭子高高举起——情况万分紧急。
“哎呀!看你身后是什么,姨妈!”
老太太以为有危险,急忙撩起裙子,猛地转过身去。汤姆拔腿就跑,眨眼间,他翻过高高的木院墙,消失得无影无踪。
波莉姨妈站了一会儿,随即轻声笑了起来。
“这个该死的孩子,我怎么还是这么不长记性,他玩了多少回这样的花招儿,我这次怎么还是没有吸取教训呢?老人才是最大的糊涂虫。俗话说得好,老狗学不了新招。可是天哪!他的鬼花招儿,两天就换一个新花样,谁知道他接下来耍什么花招儿呢?他好像知道我被捉弄多久,才会发火,他好像也知道怎样能让我消气,哄我一会儿或惹我发笑,他就不会再挨揍了。上帝作证,我对那孩子没有尽到责任,这是千真万确的。《圣经》上说,孩子不打不成器。可是,我太惯着那孩子了,弄得我们两个都遭罪。他是个聪明的小坏蛋,可我呢,他是我死去的亲姐姐的孩子,看着怪可怜的,我不忍心打他。每回饶了他,我的良心总会受到谴责;如果我打他,我又会舍不得。还是《圣经》上说得对,人为母生,时光短暂,充满苦难。这话说得对啊!今天下午他要是敢逃学,明天我就让他干活,算是对他的惩罚。他讨厌干活胜过一切。星期六,别的孩子都能休息,要让他干活那实在太不容易了。不过我得尽到管他的责任,不然就会毁了这孩子。”
汤姆果真逃课了,而且还玩得很高兴。他回家的时候赶上帮黑孩子吉姆干活——在晚饭前锯好第二天用的木柴,劈好引火柴——至少他赶回了家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吉姆,就这样吉姆一边听,一边干了四分之三的活。汤姆的弟弟西德已经干完了他分内的活儿,西德是一个乖孩子,不会惹是生非。
吃晚饭的时候,汤姆一有机会就偷糖吃,波莉姨妈问了他一些问题,她的话里充满陷阱,而且非常刁钻——为的是设下圈套,好让汤姆把做的事情说出来。她和许多心地淳朴的人一样,有一种虚荣心,相信自己有暗中整人的天赋,明明是一眼就能看穿的伎俩,她总自以为很了不起,好像没人能识破她的妙计。她说:
“汤姆,学校里挺热的,是吧?”
“没错,姨妈。”
“热得厉害,对吗?”
“嗯,是的。”
“你没有想过去游泳吗,汤姆?”
汤姆心里产生了一些疑惑和不安。他偷看波莉姨妈的脸,见她不动声色。于是他便说:
“没有,姨妈——我一点也不想去。”
波莉姨妈伸出手摸摸汤姆的衬衫说:
“可你的身子根本不热啊。”想到自己已经发现了衬衫是干的,谁也不知道她的用意,她很得意。可是汤姆已经知道了她的想法,干脆来了个先发制人:
“我们用水泵淋了头,我的头发到现在还没干呢。”
波莉姨妈想到自己竟然忽视了这个事实,一条计策没有成功,她很懊恼。但她立刻又想出一个新主意:
“汤姆,你淋头时,不需要把我给你缝的衬衫领子解下来吧,是吗?解开上衣纽扣让我看看!”
汤姆脸上的苦相不见了。他解开外衣,衬衫领子缝得结结实实的。
“真是奇怪。得,算了吧!我本以为你准是逃学去游泳了。好吧,我原谅你,汤姆。依我看,你是外表糟糕,内里并不坏的人。不过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她一面为自己精心的谋划完全落空而觉得惋惜,一面又为汤姆偶尔乖乖听话的表现而暗自欣慰。不料西德却说:
“奇怪了,我记得你给他缝领子用的是白线,可现在是黑线。”
“对啊,我的确是用白线缝的!汤姆!”
但是汤姆没等她说完就开溜了,临出门时还对着里面说:
“西德,为了这个我得结结实实地揍你一顿。”
等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汤姆把插在衣领上的两根大针打量了一番,针上绕着线,一根白线,另一根黑线。他不服气地说:
“全怪西德多嘴,不然波莉姨妈永远也不会发现。真讨厌!有时候她用白线缝,有时候又用黑线缝。但愿她永远只用一种线。这样换来换去的,搞得我晕头转向的。可是我敢打赌,为今天的事,我准得揍他一顿,我要好好教训教训他!”P1-3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美国著名小说家,他原名是塞缪·朗荷恩·克列门斯(Samuel Langhome Clemens),马克·吐温是笔名。1835年11月30日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的律师家庭,家中生活拮据。12岁时父亲过世,他开始自谋生计,年轻时当过报童、印刷所的学徒、排字工、密西西比河水手、淘金工人和舵手等,因此他的创作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26岁时,他成为了一名记者,并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开始发表作品。
他的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作品表现出对美国民主所存的幻想,以短篇为主,幽默与讽刺相结合,批判并不多,其作品有《竞选州长》、《高尔斯的朋友再度出洋》、《百万英镑》等;中期的作品主要以长篇小说为主,讽刺性有所加强,主要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后期的作品则由幽默讽刺转为愤怒的揭发、谴责、甚至有些悲观的情绪,主要作品有《游记》等。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的写作手法,毫不留情。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个回顾。然而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回顾以前的生活,也是为了引起人们关注现实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形象,运用了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而在其幽默背后透漏着他对美国当时社会生活的看法和鲜明立场。作品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生活的闭塞、沉闷和死板,并对畸形的教育体质、虚伪可笑的宗教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讽刺。反映出作者极度厌恶守旧的社会生活和对理想中世界的向往。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汤姆·索亚的历险生活,对美国庸俗而又虚伪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以及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严厉的批判,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勾勒出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因此,尽管这本小说描写的是孩子们的种种冒险经历,而且富有浪漫传奇的色彩,但它也是一部写得极其完整具有严肃内容的佳作,往往需要反复地阅读,才能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非常自然流畅,读者一定会喜欢这个已经讲述了上一百年的动人故事。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人公汤姆是个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生活、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做错事后敢于承认错误的男孩儿。同时他也是个聪明好动又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他身上体现出诸多的才能——正义、智慧、领导、计谋、勇敢等。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扮演着多重的角色,有同情心、足智多谋,厌恶现实的环境,想摆脱枷锁,当个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英雄般的生活。
2010年是马克·吐温逝世一百周年。时过境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然而,作为一部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却依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百多年过去了,汤姆这个美国乡村小顽童的形象已赢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读者的喜爱,并且也将继续活在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心中。用常人的眼光看来,汤姆根本不是一个“好孩子”,他喜欢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爱出风头又不切实际,而且小小年纪就早恋,凡此总总,即便是在当今的父母看来,他也是一个需要严加管教的孩子。那么,汤姆究竟有何可爱的地方呢?我想,这就在于他很真实地展现了儿童淳朴的天性。其实每一个孩子,不论他生在何地,都会有与汤姆相类似的经历,都会把汤姆当做自己的伙伴。同样,对每一个成年人来说,汤姆身上都有着自己童年的影子,汤姆代表着他人生记忆中最美好纯真的那一部分。 在这个生存压力大,竞争非常激烈、对生存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的时代,孩子们可能会比汤姆“懂事”,他们知道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功成名就。现如今,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学校仿佛牢笼一般,当我们为当今孩子们的智力水平而骄傲,为各种各样的少年天才而自豪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过,他们身上是否有着像汤姆那样活泼、纯真,趋近自然的生命力有所丧失呢?或许每个人都会有长大的一天,他的童心就必须“死亡”,然而对今天的儿童们来说,他们是否“成熟”得太快,童年是否都结束得过早了点呢?
《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当代的成人读者们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促使他们把汤姆、哈克这类纯真的儿童当做一面镜子,认真审视和检讨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汤姆讨厌乏味的功课、虚伪可笑的教义和刻板的生活环境,喜欢调皮捣蛋、招惹是非,打架逃学,同时他又富有正义感,有良知。相比之下,书中的很多成年人,包括那些向汤姆讲授宗教教义的所谓正人君子,却有着自私、贪婪、保守、懒散等陋习。仔细阅读此书,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儿童有时是成人的榜样,成人应尽力保持儿童那份纯真的心灵。
青少年时我就阅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那时候只是作为一部业余时间的课外读物来观赏。刚上大学后因为就读了英语系,便开始尝试借阅英文原著。虽然由于那时水平所限,只能是草草地浏览,但毕竟使我初步结识了马克·吐温这位文学巨匠,了解了这部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在完成这部小说的中文翻译之后,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为能够完成这部向广大读者展示一部外国文学的佳作而倍感荣幸;另一方面,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也深知责任的重大,因为作为一个翻译者应该在以遵照原文为基础,对其进行文字的“汉化”,力求中、英文意思对照流畅、和谐,使语言和文化相融合。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也并不那么容易,虽然译者已经尽心努力,但毕竟能力有限,实际翻译的效果与期望可能会存在一定差距,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