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草茂密的泥泞(沼泽)/探究式科普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林静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探究式科普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本书为其中一册《水草茂密的泥泞(沼泽)》,由林静编著。

内容推荐

地球上最大的沼泽区在西伯利亚西部,它南北宽800公里,东西长1800公里,这个沼泽区堆积了地球全部泥炭的40%。我国的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等地。《水草茂密的泥泞(沼泽)》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沼泽的成因、分布、类型、特征以及沼泽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水草茂密的泥泞(沼泽)》由林静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神奇秘境——沼泽

 第一节 科学探宝——认识沼泽

1.在水一方——沼泽概况

2.走近自然——沼泽的含义

 第二节 与生俱来——沼泽的形成与更替

1.水到渠成——沼泽的形成

2.沧海桑田——沼泽的演替

3.形态万千——沼泽的类型

 第三节 星罗棋布——沼泽的分布

1.南北不同——世界沼泽的分布

2.东西迥异——我国沼泽的分布

3.苔草丛生——三江平原沼泽

4.冻土变汪洋——大小兴安岭沼泽

5.长征路上的草地——若尔盖沼泽

6.禾草森林——芦苇沼泽

 第四节 元素转换——沼泽的物质循环

1.万物之本——碳循环

2.非他莫属——氮循环一

 第五节 生生不息——沼泽中的动植物

1.沼泽之灵——沼泽中的动物

2.沼泽之“发”——沼泽中的植物

第二章 地球角落——世界上的沼泽

 第一节 冰川遗产——西伯利亚沼泽

 第二节 南美明珠——巴西潘塔纳尔沼泽地一

 第三节 诗歌之水——迪斯默尔沼泽

第三章 自然瑰宝——沼泽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节 矿藏丰富——泥炭

1.最年轻的煤

2.最独特的泥炭

3.最好的花土

 第二节 野生乐园——沼泽资源

 第三节 “清洁卫士”——沼泽的环境功能

 第四节 植物“侵略者”——水葫芦

 第五节 审时度势——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发展

第四章 地球之肾——湿地保护区

 第一节 雨后春笋——我国湿地保护组织

 第二节 全民动员——我国湿地保护区域

 第三节 循章引典——湿地保护法律

 第四节 湖光山色——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

1.美丽富饶——白洋淀湿地保护区

2.鱼米之乡——洪湖湿地保护区

3.旅游胜地——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鸟类之家——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

5.得天独厚——东洞庭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

 第五节 城市风景线——我国的湿地公园

1.“三西”名胜——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2.塞北明珠——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

3.人间仙境——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4“九龙朝阙”——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第六节 继往开来——我国湿地保护与国际合作

 第七节 美丽家园——保护湿地人人有责

试读章节

1.水到渠成——沼泽的形成

沼泽的形成和充足的水源是分不开的。科学研究表明,水是沼泽形成和发育的主导因素.而低平的地貌和黏重的土质有利于土壤过湿环境的形成。这样的自然条件和因素,就为沼泽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场所。

沼泽形成有多种因素,由于沼泽是在许多自然地理条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综合而言,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受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

变化莫测——气候条件

在沼泽地带,降水一般比较丰富,土壤表层也通常十分湿润。过多的水量和过湿的土壤是沼泽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土壤水分状况主要决定于气候。

在降水丰富的过度湿润地带,过多的地表水分,过大的空气湿度导致蒸发量很弱,因此,除河网发达的地区以外,沼泽几乎占据整个地面。在低洼地貌中、在山坡、在分水岭中都有沼泽发育。沼泽成为这类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

在湿润程度不足和不稳定地带,沼泽分布面积减少,仅仅在闭流洼地、湖滨、河岸漫滩以及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地方有沼泽。在降水量少、气候干燥、水分不足的地带,很少出现沼泽,只在河流泛滥地带或地下水出露地带才有沼泽发育。

沼泽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水文条件,而且与热量状况也密切相关。只有每年沼泽植物死亡后增加的新的有机物质,大于每年腐烂的物质数量,泥炭才能形成和累积。大气和土壤温度,既影响生长期内植物生长速度,又制约着死亡植物残体的分解强度。在寒冷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期内气温低,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体增长缓慢,分解掉的数量也很少;在热带及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期内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高,植物体增长加快,有机质分解强度也增大,并超过增长的数量。但是在某些高温、高湿条件下,也有一定的泥炭的积累。

在北半球,随着气候有规律的纬度变化,沼泽和泥炭平均累积强度也向纬度地带性分布。在北极苔原地带,沼泽覆盖率达到50%,泥炭厚度仅20厘米~30厘米;在纬度向南的方向,泥炭厚度增大,针叶林地带沼泽分布最广,沼泽覆盖率高达60%~70%,泥炭累积厚度为3米~4米。针叶林地带的中部和南部,泥炭层达到最大厚度,约8米~9米,但沼泽覆盖率较小,只有25%~35%;再向南的纬度地域,泥炭层变薄,除热带雨林地区以外,很少遇到泥炭沼泽。

光怪陆离——地质地貎条件

除了气候条件外,地质地貌条件对沼泽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山谷地和盆地等容易积水的地形更易形成沼泽。新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直接而明显。

一个地区长期下沉,造成四周高、中间低洼的地貌结构,并堆积有深厚的疏松物质,地表坦荡低平,侵蚀能力弱,河流蜿蜒曲折,排水能力低,因此有利于水分的汇集和停滞。可见,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为沼泽的形成提供了充分发育的环境氛围。

我国的三江平原是新构造运动中长期下沉的地区,三面环山,中间地势低洼平坦。它的周围山区降水量多,并向平原汇集:而平原区地势极为低平,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所以区内发育形成一些中小河流,大多没有明显的河槽,属于典型的沼泽性河流,泄水能力很低。在长期下沉的过程中,三江平原的地表堆积了大量的黏土,透水能力弱,使得汇集来的大量地表水不能下渗,因此便积存起来形成沼泽。

我国著名的若尔盖沼泽区,从第四纪冰川期以后,开始长期下沉,形成海拔3400米以上的完整山原,四周被高山环绕。山原内部相对低平,受到高山冰雪融水以及降水补给,并携带大量泥沙沉积在这里。在这个基础上又堆积了相当深厚的河湖堆积物,阻碍水分下渗,导致地表水分过剩,为沼泽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P7-11

序言

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回眸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重大突破紧密相连。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类文明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不得不赞叹科技,它犹如魔法师手中的魔杖,使人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人类从头到脚都武装起来。望远镜的发明让人类视觉得到了延伸,使“千里眼”不再是神话故事中的虚拟人物;电话是人类听觉的“顺风耳”,它让即使远隔重洋的亲人也能像就在面前一样述说家长里短;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是人类脚步的延伸,日行千里、日行万里不再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当人的智慧得到延伸的时候,人的创造力被无限放大;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发展不但在物质上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上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形成新的、更加科学的世界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这仅仅是人类世界观的一个变化,诸如此类的认识变化实在太多了。

今天我们在全社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是最为基本的出发点。如果没有正确的科学思想来指导行为,就难免会走弯路,所以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的环节。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说的科普是指采用读者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可以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来说,在全社会开展科普知识教育是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曾经在科技上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广大民众的科学意识比较单薄。所以在我国民众中开展广泛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建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举办各种科技讲座等,但是相对来说,图书出版无疑是所有科普活动中最为重要和易于实施的途径。有关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多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持续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2003年以来,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2009年2月,中国科协等单位五年内在全国城乡建千所科普图书室的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2003年以来,由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已经援建城乡社区图书室16.2万个,援建图书5600万册,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科普图书,约3.5亿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对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素质。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中国社会出版社按照国家确定的学生科普知识标准,编辑出版了《探究式科普丛书》。

该套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相信这套科普图书的出版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读者对科普知识的全面需求,为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一定的基础。

是为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