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自己的梦想改造家。
《走进建筑师的家》是作家兼建筑家中村好文的随笔集。中村好文曾获多项建筑大奖,并为村上春树设计住宅。亲访24位建筑师,记录24种温暖惬意生活。
24位建筑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梦想打造完美之家。
这样的家不是精美的展示品,而是人生温暖的港湾。只是看一看,就会舒心一整天。
16开精装全彩印刷,柔和雅质纸完美呈现百幅照片、手绘图纸与温馨文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进建筑师的家(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中村好文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就是自己的梦想改造家。 《走进建筑师的家》是作家兼建筑家中村好文的随笔集。中村好文曾获多项建筑大奖,并为村上春树设计住宅。亲访24位建筑师,记录24种温暖惬意生活。 24位建筑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梦想打造完美之家。 这样的家不是精美的展示品,而是人生温暖的港湾。只是看一看,就会舒心一整天。 16开精装全彩印刷,柔和雅质纸完美呈现百幅照片、手绘图纸与温馨文字。 内容推荐 《走进建筑师的家》是作家兼建筑家中村好文的随笔集。 住宅是生活的容器。居住在其中的人,能不能不造作、不畏缩、不顾虑、不忍耐,自然而然、畅畅快快地生活,是最需要关注的地方。 走进建筑师的家,把他们如雷贯耳的名气放到一边,也把他们的思想和主题放到一边,观察建筑师在家里如何放松自我,如何与家人真实地生活在其中。 这样的家,不是精美的展示品,而是人生最温暖的港湾。 目录 前言 有中心的家 冈山之家 层叠之家 VEEN ZIG HOUSE/ZAG HOUSE 札幌之家 Dog House GAZEBO 府中的住宅 阳明山之家 我们的家 森林中的独栋住宅 能代的住宅 TANAKA RESIDENCE CASA-K Foo 筑波之家Ⅰ 尼尔斯的船屋 而邸 诺维拉腊之家 N House 分居 寻常人家 House SA 后记 试读章节 “建筑师因独栋建筑而永存于人们的记忆中。”这是埃里克·门德尔松(1887—1953)的话。 这句话意蕴深刻,让人不禁想时时玩味一番。如果你喜欢建筑,想必早已发现,独栋建筑的杰作多为建筑师本人的住宅。没错,这句名言也可以换个说法:“建筑师因自己的家而永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在新的连载里,我并不打算对建筑师自己的住宅评头论足。我想探访这些设计了自己住宅的建筑师们,轻松地聊聊天,天马行空地畅想一番这些住宅诞生牛的背景和魅力。 第一个出场的是刚邵勤先生。 阿部先生和我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鼠年生人,都喜欢说让年轻人无语的冷笑话,都爱享受住宅和生活,而且都以幽默和游戏的态度对待人生。此外,他还是个不自以为是、不强加于人、不装模作样的人,所以我擅自将他视作知心好友。(其实他的资历比我深得多。前辈,失敬了。) 阿部先生居住了三十多年的房子,掩映在一片树林之中。我仔细欣赏完房子的外观,向室内踏入第一步,脑海里首先浮现出“巢穴”这个词。这不是小动物的“巢穴”,而是某种温柔的大型动物的“巢穴”。这个印象或许源于阿部先生那配音演员般富有磁性的低沉嗓音和那敏锐的双眼。(有时我觉得阿部先生长得和毕加索一模一样。)不仅是我,来到这里的人大概都有种直觉,感到这里是“男人的家”。阿部先生现在是独自一人居住,即使考虑到这一点,这栋房子也令人惊讶地完全没有女人和儿童的气息,但也没有“孤苦伶仃的单身男人”式的寒酸和杂乱。即便他告诉我,这里曾居住着一位年轻美丽的夫人(钢琴上有她的照片),也曾有一个小男孩在此处长大成人,我还是无法想象这里过去的情形。有一个念头盘踞在我心头久久不肯离去:世上的确有所谓的“男人之家”。伊斯兰国家和韩国的“男人之家”的特色,在阿部先生家里浓浓地体现出来。 带着这个念头仔细观察室内,我不禁越发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阿部先生就像《一千零一夜》中的国王一般,稳居全家的中心,让自己喜爱的事物侍奉在周围。(偶尔或许还有妙龄女郎加入其中。)整个家因此有种后宫的感觉。四周最引人瞩目的是各种空间。明亮的空间、昏暗的空间、狭窄的空间、挑高的空间、宽敞的空间、封闭的空间、有尽头的空间、水泥空间、木头空间……在这些空间里,看似随意地摆放着精心挑选的杂货、小物件、玩具、家具、餐具、绘画、古董、各种乐器、书籍、绿植等。它们不仅在室内,还像波纹一样蔓延到室外,最后是院子里的树木,环绕在阿部国王周围。通过微调墙面的开口位置,延伸开来的波纹或是微微错开,或是完全重合,如同层叠的布景墙,创造出错觉画一般的空间效果。(P4-10) 序言 那是一九九六年初夏。 我和一位编辑朋友刚刚完成了一项费神的杂志方面的工作,来到一家常光顾的酒馆,举杯犒劳自己。聊到各自的工作时,我不禁感叹自己都快五十岁了(当时我四十七岁)。三十二岁那年自立门户之后,我一心扑在建筑设计上,但自己做得到底好不好呢……真想在五十岁之前把学生时代神往的二十世纪的名宅都看一遍,来客观地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啊……听我说到这里,一直笑眯眯的朋友突然严肃起来,盯着我认真地说:“既然你都想到这一步了,那要不要挨个儿把那些房子都看一遍,写个纪实性的观后感?要是有兴趣,我就给你留个连载的版面……” 没过多久,这个策划就实现了,真是无心插柳。就这样,我开始在《CONFORT》杂志上写一个叫作“住宅巡礼”的专栏。从一九九六年秋天到二ooO年六月的三年半中,我探访了世界上现存的十分喜爱的住宅,并写下了观后感。 在连载过程中,除了日本,我还去了美国、墨西哥、法国、意大利、瑞士、丹麦、瑞典、芬兰八个国家,总共探访了十七所二十世纪住宅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宅。连载时我过于投入,直到结束后才发现:我所写的十七栋住宅里,有八栋都是建筑师本人的宅邸,也就是他们自己的家。此外还有三栋能算半个家(比如母亲家,客户居住后又卖给建筑师的房子等)。也就是说,十七栋里。有十一栋都是建筑师自己的家或同类住宅。 由此可见,建筑师自己的住宅多是杰作。要问个中原因,不用在乎客户的脸色,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大概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且在自家住宅的设计中,除了理想、思想、信念,建筑师的知识、经验、技术、构思、灵感、美感乃至人生观,以及他的能力、才华与人格,都能巨细无遗地体现出来。这也是杰作诞生的条件。 不止外国,在日本,也有很多住宅杰作是建筑师自己的家。从藤井厚二、土浦龟城、谷口吉郎、吉村顺三、村野藤吾、前川国男、增泽洵、清家清、丹下健三、安托宁.雷蒙德、白井晟一等人,到东孝光、伊东丰雄、内藤广……真是不胜枚举。“建筑师因自己的家而永存于人们的记忆中”,此言的确不虚。 七年前,在《INAX REPORT》上开始写关于建筑师自家住宅的文章时,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两个原则。 一是除了探访那些“一提到建筑师的家就会想起此人”的如雷贯耳的人物外,还要尽量造访不为人知的名作、杰作、佳作。 二是将建筑师自己的思想和主题等姑且放到一旁,注重观察建筑师在家里如何放松自我,观察他与家人如何真实地生活在其中。 这一连载起初是以三年为期。接近尾声时,对方问我要不要再多写几篇。我每次都被截稿日期追着,拼命赶稿子,但一直想看看国外的佳作,便以此为条件继续连载。最终连载了六年之久,探访了二十四栋住宅。本书收录的便是这二十四栋房子。出版社希望起一个日文书名,我便把连载时的标题“Architect at Home”意译为“建筑师的家”。 我希望各位读者能以“at home”的心情,阅读这本收入了众多建筑师名宅的书。 后记 菲利普·约翰逊(1906—2005)是二十世纪建筑界的教父级人物。人们认为他总是自由奔放、随心所欲地工作。但即便是约翰逊,也无法完全驾驭“客户”这个怪物。在一部名为《一个古怪建筑师的日记》的纪录片中,约翰逊亲自做向导,带着观众走访了自己位于康涅狄格州新迦南的家。在影片中,他充满讽刺地说:“客户是最差劲的!对我来说,唯一优秀的客户就是我自己!”我看到这里也不禁有些同感。约翰逊便是凭借自己的住宅“玻璃之家”这一杰作进入建筑界,树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回归正题,当《INAX REPORT》问我要不要做个建筑类小品文的连载时,我首先想到了约翰逊这句话,于是制订了一个计划,访问那些找到了最佳客户的建筑师的家。 但当计划正式付诸实施后,给连载起什么名字让我小小伤了一番脑筋。“探访建筑师的家”这样的题目太没味道,而最关键的标题都起不好,恐怕采访会变得没有主心骨,这让我提不起劲来。 左思右想之后,我终于想到了“Architect at Home”这个题目。奇妙的是,当我决定“就是它了!”之后,宛如一阵东风吹过,连载也一路顺风地扬帆远航了。 最后,我想感谢编辑森户野木先生。他让这本书得以诞生和成长,并不时激励生性散漫的我努力前行。我还想感谢相原功先生。他作为摄影师(有时还是司机)和我一起采访,拍摄了众多气氛宁静的at home的照片。 我尤其要感谢的是在《INAX REPORT》连载期间,始终温暖地支持着这一系列经常跑题的连载的读者们。在此,我想向各位读者表达由衷的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