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策划与炒作
何谓炒作?《汉语辞典》有解释,指新闻炒作。这个解释不全面,应当修改。其实,炒作不限于新闻,也不限于当代。炒作是策划学中约定俗成的名词,已被民众普遍接受的术语。它与包装的意思相近,但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炒作,就是热卖,就是通过特定的方式吸引人注意。炒作是使信息放大,增加内涵,使之尽快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几乎任何事项都可以炒作,如政治事件、科技成果、商业活动。但是,从全社会看,商业性的、文化性的炒作居多,成为社会上炒作的主流。《太平御览·人事部》说:“智而好谋必成。”
炒作的性质有两类,一类是贬意:提到炒作,我们很容易想到在街头吆喝着的小商小贩。还有厨师,在大火中翻来覆去的炒菜。炒作这个词不太好听,与贬意联在一起了。恶性炒作导致社会混乱,混淆了视听,产生了一批文化垃圾。
另一类炒作是中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策划过程中,不能没有炒作。很多事情需要预热,预热的过程,也许就是炒作。为了把一件事情推向高潮,也需要炒作。传统京剧演出之前,要打很长时间的锣鼓,人物才徐徐登场,这就是炒作。如举办电影发行式、图书讨论会,都是炒作。要端正对“炒作”的认识,在策划中的炒作是必须的。
商贾文化中的炒作,有可能性与必然性。我们这个时代有炒作的社会土壤。不炒作不成事。得炒作者,得天下。所谓眼球经济、美女经济,都与炒作有关。如果你是一个小报的总编,为了提高销售量,你就不得不让记者做一些炒作的报道,增加吸引力。如果是大报,其关注的一般是公众的热门话题,品味要高一些,也需要高一层次的炒作。中国的小市民、青年人往往容易成为被炒作关注的群体,策划者乐于忽悠这类人群。一些影星歌星不时有小道消息传出,以便引起人们注意。策划者因势取材,利用社会认同的这种形式,即所谓的社会之公器,达到预期效果。
炒作的类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炒作概念。如提出一个概念,引起人们注意。二是炒作事情。如对事情忽悠:明明是狗咬了人,有些新闻却说是人咬了狗。仔细一看,原来是渲染其事。对事情恶搞,有时有些无聊,如有人用老牛拉奔驰车,以极大的反差,引起人们关注。
炒作的方式有多种,中国传统的三十六计都可以运用于炒作,常见的炒作方式有:引起媒体关注,再通过媒体让社会关注。或者,玄秘其事,制造悬念。如电视栏目访谈节目,找人,到处找,然后插播广告,通过广告赚钱。有些言情小说,故意在字里行间留下一些方框,作为不便写出的文字,吊人胃口。或者,夸大其事,如农民造飞机、造潜艇。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炒作要注意的问题:要在法制与道德许可的前提下炒作。要有品味,以智慧取胜。不要令人讨厌恶。不要鹦鹉学舌。不要只做一锤子买卖,如“告别三峡游”,扬言三峡大坝蓄水之后就没有风景了,严重影响了三峡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酝酿炒作的人,当被炒作的东西引起社会关注,炒作者是不可能控制得住的。舆论传播起来,其影响是难以控制的。策划却是在掌控中的事情,否则就是失败的策划。
炒作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孔子与关公分别被炒成了文圣人与武圣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双子星座。孔子与关公生前并不显赫,是后人抬起来的。历史上美的、丑的,都有炒作的层面,需要理性分析。作为学习策划的人员,应当正确对待炒作,不能因为这个词有江湖气味就鄙视炒作,而应精心用好炒作手段,完成策划的预定目标。
民国年间的书商沈知方在出版图书时,有恶意炒作的嫌疑。他曾和常州人许指严合谋,出版了许指严伪造的太平天国时期的文献《石达开日记》,使得许多人购买其书,把历史的真相搞乱,而世界书局大赢其利。此事受到学术界的批评。据《石达开日记》记载,石达开在大渡河畔被川军唐友耕俘虏后,在狱中曾写有日记4册,这4册日记后来下落不明。当时的世界书局却称找到日记真迹,印了出来。许指严擅长写掌故小说,但嗜酒成癖,经常欠账,情急之下,就想出这个办法。并得到沈知方支持而得以出版。《石达开日记》完全不合史实,荒唐无稽,但因迎合了小市民的猎奇心理,所以出版后畅销,一再重印。这个许指严是一酒徒,但也是一才子,其才气用到正道上,也许可以成为策划人才。
在长江流域,江苏人、浙江人、湖南人都善于炒作,如电视节目“超级女声”、“非诚勿扰”都是策划与炒作的成功案例。同样一件事,经过他们的精心炒作,往往效果就大不一样。如张家界举行“驾机穿越天门洞”,虽然飞机最终没有穿越天门洞,但目标实现了,提升了地方和企业的知名度。相反,如果对一些事情不炒作(顺其自然),那怕题材再好,也难以引起社会的关注,更不会产生经济效益。
由以上可知,策划可以分成许多类别,仅从策划的概念上就有诸多类别。任何一件策划,都是人的智慧结晶,反映一定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的水平。策划的过程,就是认识、分析、推理、构思、创意、想象、规划的过程。策划是“三分思维,七分科学”的系统理性活动过程。策划在本质上是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更佳效果的智慧,它是一种智慧创造行为。策划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一个能够实现锻造自我、超越自我的职业。策划是丰富的知识经验、大量的信息、大胆的创造、科学的论证所凝聚成“灵感”。
好了,在这一章,我们浏览了全书的第一个智慧展厅,把全书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以后各章。同时,此章也举了许多长江流域的一些生动实例,意在预热,让读者渐人佳境。现在,让我们一同进入到《商海智慧——长江流域的儒商与策划》的历史长河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吧!
P36-38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文化策划的时代。邓小平是一名伟大的策划师,实施了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任务。随着全国的重心转向经济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随着儒家的复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文化力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长江流域的“商海智慧”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从20世纪晚期以来,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转变,时代进入到新的文化经济模式。文化经济,从商业角度而言,就是放大了的传统商业,是对传统商业的新发展。在文化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长江流域涌现出许多亦儒亦商的人士,他们以文化搭台,以经济唱戏,以市场为平台,以政府的政策为导向,形成了智力为内核的文化策划业,促进了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推动了全社会的综合发展。
这些年,我在华中师范大学从历史资源角度开设了一门《文化策划学》的课程。时逢刘锋先生一行来到学校商谈续编《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一事,我受邀负责第四编《商贾兴衰》。这一编之中正好有一个选题《商海智慧——长江流域的儒商与策划》,与我研究的文化策划相近,于是,我就承担了这一分册的撰写。
谈到文化理论,我还有一些基础。谈到商贾,我还没有什么积累。尽管二十多年前我主编过一本《沉与浮——中外企业家纵横谈》,但一直没有认真研究过商贾历史。我一直想补这个缺,以便完善我的知识结构,这次写作实在是个推动我学习的机会。一年多来,我放下其他的事,专门读了一些商贾方面的书,边学边写,完成了拙稿。在写作中,我越写越喜欢商贾的策划,悔不该原来轻视商业及其文化,恨不得将来就专门研究这个领域。
本书大致是按时间展开写作,从先秦一直写到当下。俗语说:读史增智。每章尽可能把历史大背景作一个交待,以便扩大读者的视野。书中涉及到的信息,均是言必有据,避免写成了野史。在此之前,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于2006—2008年期间推出《中国商人谋略坊》丛书,涉及长江流域的分册有《话说徽商》《话说沪商》《话说川商》《话说浙商》《话说苏商》《话说汉商》《话说滇商》,这套书是按区域介绍商群的书籍,对于我们从地缘角度了解商贾兴衰有参考价值。
本书对商贾的介绍,不求全,但求专。虽然写商贾,重点却是在讲其策划。通过策划,反映商贾们的智慧。归纳商贾的思想精华,以期对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人们通常说商人精敏而有智慧,如果我们把商贾的智慧发掘出来,借鉴过来,运用起来,岂不是可以使我们更能适合智业的时代么!过去,人们总是鄙视商人,认为“无商不奸”。我们这本书是为商人正名,纠正人们在商业观念上的误区。
本书虽然写智慧,其实也从反面讲述了教训。善于读本书的人,不妨从反方向阅读此书,就有可能体会到智慧的反义词:愚蠢、迟钝、笨拙、木讷亦在本书的字里行间。《史记·淮阴侯列传》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通观长江流域的大商贾,有起有落,如黄楚九等一些策划高手,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得心应手,而贪图利益,栽在房地产上面。
其实,展智与犯愚是对立统一的。人生在世,有时还需要犯愚,难得“聪明型”的糊涂。俗称大智若愚,清代金缨有言:“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六韬·武韬》说:“大智不智,不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汉代刘向在《新序》中说:“智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长也。”
有人说:儒商的出现是对“官商”的否定,也是对“奸商”的鞭笞,也是对俗商(一个单纯地以收入产出来计算的商人)的抛弃。我们认为言之有理。儒商以儒取胜,所谓“儒”,就是雅致的内涵,内涵包括了智慧、道德。这些内涵扎根于历史之中,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积淀,是优秀的文化遗产。
商海智慧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往今来的事例无穷无尽,对我们的启示也是无究无尽,如果我们认真吸取其中的奥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智者,就获得了无穷的动力,就可能一往无前!
在撰写这部书稿的同时,我任课的学生中有几位同学对策划学非常感兴趣,他们是杨懿娟、龚丽姝、史明立、许蕾、廖依雪、张菡笑、王文涛,分别撰写了几篇简短的习作,我认为有一定的价值,就收到了这本小册子中,让他们分享铅字的快乐。王升在中国海洋石油服务公司从事国际商务工作,为此书搜集了不少的资料,特别是民国商贾与企业家的资料,并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撰写。
总体而言,本书的内容丰富,资料性很强。但是,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均衡性,本书写作中,形成了厚今薄古、厚东薄西的特色。这实在是不情愿的事情。由于上古的商贾资料较少,由于我们对长江上游的资料掌握得不多,加上上游的商贾比中下游的商贾确实要少一些。因此对上游的商贾写得很单薄,古代的商贾也写得单薄,甚为遗憾。丛书的主编要求我们把此书写成史话体,尽量不用注释,不引用古文,以便读者轻松地阅读。但是,每个人的写作风格一当形成之后就很难改变,因此,本书的有些章节仍然写得较为生硬。平心而论,此书仍然有一定的学术性、思想性、独创性、可读性。
特别要说明的是,本书参考了许多已有的学术成果,从网上也引用了一些资料。因此,本书是对学界成果的汇集,此处特别要表示深深地谢意!本书写作中参考和采用了一些资料、图片,因篇幅和时间所限,加之一时无法查找,未能标注,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谅解。
《商海智慧——长江流域的儒商与策划》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因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商业的时代,经济的时代,文化取胜的时代。我国正在实施从文化资源大国变为文化强国的战略。如果我们能从古往今来的儒商实践中吸取智慧,无疑是有益于当代的文化建设。
但愿读者能够喜欢这本书!
作者
2013年3月
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是文化,文化的精髓是智慧,智慧的精髓是策划。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的民族,更是擅长策划的民族,还是乐于奉献的民族。踏着历史的步子,先民从洪荒的远古一路走来,直到沸腾的当下,传承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策划乐章!
从空间俯视,在辽阔的中华大地,有两条大河,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她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她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起步,挥舞着6397公里的飘带,带动着1808500平方公里流域范围,策划着生生不息的文化。
长江流域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灿烂的文化。在流光溢彩的长江流域文化之中,尤其以商业文化最令人夺目,最令人称奇!君不见,长江流域有一个个商业城镇,有一个个商帮,有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商人,有一个个商业故事,有一个个成功的案例。呵,商之大道,尽在于斯!可爱的长江,可爱的长江人,可爱的长江智慧,可爱的长江商贾策划!您令我们着迷!毋庸置疑,长江流域商贾的策划是奇妙的智慧宝库,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最精彩的文化遗产,更是值得全中国人民骄傲的资本,还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阅读这本书,了解长江流域商贾的智慧与策划,对读者来说,相当于是在历史长河画卷中的愉悦漫步,是流连往返的痴迷陶醉,是五千年文明大餐中的精神享受!可惜,笔者才疏学寡,没有能力完成这样一本书,难以刻画出长江商贾文化的冰山一角,只能是提供一份粗糙的草稿,供后世的才子作为垫脚石,玉成其事。
记得很久以前,有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人生还有来世,我愿投生为江南的商人,那是最有智慧的一类人,在他们那个群体成长。才是真正的哲人。又还记得,有一位曾经在长江流域经商的成功人士说过,如果重新选择人生,我愿仍然做商人,商人是长江经济文化的弄潮儿,是对民生最有贡献的策划人物。“到中流击水”,那才是真正应当选择的人生。还有人说,中国当代政治领袖人物的家族背景不乏长江商人血统,商人的智慧或许给他们的政治智慧提供了基础。果真是这样吗?
好了,让我们打开这本小书,走进长江流域,走进长江人的智慧,走进长江人的商贾策划,一同漫步,一同品味,一同分享吧!
长江流域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灿烂的文化。在流光溢彩的长江流域文化之中,尤其以商业文化最令人夺目,最令人称奇!君不见,长江流域有一个个商业城镇,有一个个商帮,有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商人,有一个个商业故事,有一个个成功的案例。呵,商之大道,尽在于斯!可爱的长江,可爱的长江人,可爱的长江智慧,可爱的长江商贾策划!您令我们着迷!毋庸置疑,长江流域商贾的策划是奇妙的智慧宝库,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最精彩的文化遗产,更是值得全中国人民骄傲的资本,还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阅读王玉德编著的《商海智慧:长江流域的儒商与策划》这本书,了解长江流域商贾的智慧与策划,对读者来说,相当于是在历史长河画卷中的愉悦漫步,是流连往返的痴迷陶醉,是五千年文明大餐中的精神享受!
王玉德编著的《商海智慧:长江流域的儒商与策划》叙述的是商贾,以长江流域儒商的策划为视点。资料丰富,在内容上厚今薄古、厚东薄西。全书有一定的学术性、思想性、独创性、可读性,适合文化人、商人、企业家等一切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阅读。
好了,让我们打开这本小书,走进长江流域,走进长江人的智慧,走进长江人的商贾策划,一同漫步,一同品味,一同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