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里来?为什么会选择留在西藏?从哪里来?八十年代后,西藏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基本的内容是原始土地,纯净湛蓝的天空,有着坚定信仰的淳朴的民众,遥远的天堂香格里拉。它成了城市化进程中感觉不爽的人们的一个白日梦。梦的内容是关于自我的清明,从庸俗的生活中救赎,回归原始单纯的生活,男男女女多少有着梦想,能逃离旧日生活,人们渴望奇迹,这是无可救药的。逃亡,逃亡,流浪和漂泊,我们是整个集体的逃亡者,逃亡是我们孩童年代的梦想。西藏是最好的选择。
《藏漂十年》张苹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藏漂十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苹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从哪里来?为什么会选择留在西藏?从哪里来?八十年代后,西藏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基本的内容是原始土地,纯净湛蓝的天空,有着坚定信仰的淳朴的民众,遥远的天堂香格里拉。它成了城市化进程中感觉不爽的人们的一个白日梦。梦的内容是关于自我的清明,从庸俗的生活中救赎,回归原始单纯的生活,男男女女多少有着梦想,能逃离旧日生活,人们渴望奇迹,这是无可救药的。逃亡,逃亡,流浪和漂泊,我们是整个集体的逃亡者,逃亡是我们孩童年代的梦想。西藏是最好的选择。 《藏漂十年》张苹著。 内容推荐 《藏漂十年》是一本关于旅行生活的文学作品。《藏漂十年》作者张苹在本书记叙了她在藏地十年间流浪和漂泊的经历。新世纪伊始,为了从庸俗的生活中救赎自己,为了追求自我的清明,为了孩童年代的梦想,她和男友来到陈丹青画过、马原和扎西达娃写过的西藏高原,一住十年。他们和一群“藏漂”年轻人为伴,隐伏在装载各式人等的城市里,在架上画画,在电脑上写字,在那里养育后代。人在高原,空气明澄稀薄,日月之光嘹亮,寺院和山云,思绪也变得轻捷。西藏的生死与内地不再等同。物质的简朴和思想的空犷成为两极,在无霜期很短的人生中,支持生命的开花…… 目录 序言 张苹的西藏/陈村/V 自序 到山上去,以梦为马/Ⅸ 壹 高原 火光/1 在北京/1 水和虚无/5 到来与开始/7 贰 西藏 漂荡/15 荆棘鸟/15 子宫里的酒吧/20 豆子的茶花/24 生活在别处/27 丹杰林路的烟火世俗生活/35 白地上的小O/40 漂泊的贝司手/44 杀手猎艳传奇/50 伤痕累累上西藏/56 董姐的白湖生死/60 谭永林的幸福生活/65 班戈有仙女吗?/73 藏二代李姐和她的父亲/77 留在西藏的理由/81 叁 拉萨日常/87 住在药王山/87 拉萨日常/99 老街老情结/109 过个藏历年/113 有情苟生/115 肆 骨中之骨,肉中之肉/121 乐金刚山里的娘热沟/121 朗若小姐/127 拉萨女人节/131 草根女人生/134 MEDIA/146 纳木错的山湖纠结/150 DANCING BAR的女孩/155 我是女人,方便之所/160 伍 杜撰一个藏地爱情/167 S到山南/167 亮晶晶的眼睛/170 杜撰一个藏地爱情/172 蒙古族姑娘雅如的西藏情缘/176 朋友Anne/180 德珍、八诺和他们家的狗/184 陆 幻觉,失去和得到/189 石头/189 正果/196 生一个孩子/201 在拉萨眺望故乡,归家/210 后记/219 跋/223 试读章节 拉萨日常 藏面 有朋友上西藏来,那是一定得去尝尝藏餐,就像去拉萨一定要去逛逛八廓街、看看布达拉宫,也许像想认识一个重口味的藏族姑娘一样, 那是幻觉落到实地的感觉。藏餐金贵呀。 平常藏族人的饮食,拉萨人的饮食,主要是藏面,甜茶酥油茶,糌粑。 虽然被称为藏面,用的主料还是以小麦面粉为主。本地的青稞属裸麦,产量是很低的,在尼木县这样的山区,亩产两百斤就了不得了。现在也在陆续地引进青海、甘肃的品种,像是北青10 号,亩产达到五百斤, 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情。我闹过一次笑话,下乡采访时,听错了亩产量, 多加了几百斤,草稿里为西藏人民增收了多少粮食呀,酿成青稞酒都能把我醉死。虽然藏民在六七千年前就开始学会种植春小麦,但西藏本地的小麦产量是很低的。用藏小麦做成的面粉,“做馒头粘牙,做面条成段,包饺子露馅”,况且小麦种植对海拔有要求,必须在海拔三千米内的地区种植。 在山南的农区村庄,一天能吃上一碗藏面,我就深深感谢菩萨恩赐, 看见孩子快速捞吃面条,喝完最后一滴汤汁,觉得幸福呀。在拉萨就没有那么幸福,甜茶馆里藏面、酸萝卜和甜茶那是日常食物,藏面就是面条, 它就是牛肉汤面,两块钱一碗,佐菜酸萝卜片或者酸萝卜条,或者辣酱。藏面可当作早餐、中餐、晚餐,在不想手抓糌粑的情况下,在不想自己做饭的状况下,打发了事轻松方便;朋友交流谈事八卦间,就吃饱了肚子。藏面也是藏区旅行时,在人口聚集的小镇小城的甜茶馆里能够选择的少数主食之一;喂养我们的肚子和精神,为追求生命形而上的意义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和动力。 藏面的做法有些特别之处,要事先压出来煮熟,然后晾干待用,吃时在汤锅中煮沸,再盛入碗中,加入牛肉汤料,撒点牛肉丁,矮小长桌上一放,配一碟酸萝卜,随意加入辣酱。之所以被称之为藏面,有三种说法。第一,据说在面条里加入部分青稞粉,增加了面条的韧劲。这个我表示怀疑,青稞只能用来做炒面,劲道一点谈不上,而且藏面下两次水, 口感类似于用开水冲泡面,里面硬,外面软,这个叫劲道?第二,牦牛肉的汤锅。这个实在是要赞的,藏族人不吃葱蒜,牦牛汤锅是很实在的, 有做餐饮的朋友在尝了我做的卤煮牦牛肉后,说这牦牛肉堪比神户牛肉, 我没有吃过神户牛肉,所以也没有办法说什么。三,藏式辣酱。好的藏式辣酱是水调的,加入香料和盐,香味和油泡辣酱不同,很有特色,辣酱初入口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但有后劲,在嘴里转几圈,辣味就一点点出来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喜欢吃盐井加加面,做的方法类似,量少,两大口吃完一碗面,一个小个子,如我,也能吃五碗。五个空碗一字排开, 如同小时候过家家的游戏,那个开心啊,饱了。 甜茶馆 1913 年英国人进入西藏,留下了很多遗迹至今,江孜宗德炮眼废墟还在那儿,甜茶则是深刻事件之一。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一些事情无心无为,以自己的时间和速度在空间里流动。英国人可没有体会茶在东方的禅道和精神传递,爱吃甜食和肉的民族,什么都搞得花哨,在清苦的茶里生生加入牛奶和糖, 消解午后的无聊和湿冷的空气,有聊生出英国茶文化。 英国人在印度将茶培植成功后,又加进了生姜和香料,弄得更加香艳了,西藏人不喜欢这样。但是好像话也不能这么说,八廓街的很多店铺都卖尼泊尔和印度的咖喱、香料、各色的染发剂、印度歌舞的CD。我曾在为数很少的藏族人家里品尝到了加印度香料的甜茶,上溯家族历史才发现有渊源。这是极少数的,西藏人民爱甜茶。 从茶马古道运进西藏的砖茶终于不再清苦了,牛奶让它滑腻温暖, 糖一遍一遍地挑逗舌头——我们爱甜食。 在西藏,在拉萨,甜茶馆遍地开花,那是比在家待的时间更多的地方。它什么时候在这里形成的?它和藏族人们仿佛生活了千年,西藏人想他们的祖辈的祖辈就应和甜茶在一起。 甜茶馆形成于20 世纪20 年代,从贵族客厅到公众场所,当牛奶不是稀罕物,固体的奶粉很廉价时,整个西藏都喝上了甜茶。 甜茶馆,是拉萨最日常的公众场所,也是营业时间最长、消磨时间最好的地方。就算现在,甜茶馆的女客人也不多,上了岁数的阿佳拉(已婚中年妇女)和嬷拉(老年妇女)不在此列,在八廓街转经路上的甜茶馆经常坐满了手持转经筒的嬷拉,带着自家的狗休息歇脚喝喝甜茶。甜茶馆在一开始就是一个男性场所,所以难免被定义为灰色地带,男人们自在是因为放松,是因为可以做一些家里做不了的事情。现在功能化的灰色场所更多,更加细化,甜茶馆里的女人就多了些。 甜茶馆给人的印象:烟火熏得黑黢黢,奶渍油渍滑腻腻,矮长桌长凳, 几束阳光照进室内,桌凳摆到院子里。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氛围生意才好, 原来“老革命茶馆”没有换新地之前,人是排着队往里挤,后来干净了敞亮了,生意反而大不如从前。P98-100 序言 张苹的西藏 “清晨,站在娘热乡半山腰的格里空巴的金顶往下望,拉萨正在晨曦中闪光,薄薄的雾霭轻轻笼罩在布达拉宫的金顶上。这个狭长的河谷,在高山间静静地偎依着,山色明暗下,城市被光照得通透,耳边没有这个城市的喧嚣,风声流动,车像一只只小甲虫忙碌爬行,那些像盒子一样的建筑里,也许人还在熟睡。” 张苹宁静地开始她对拉萨的叙述,她所记的也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2000年,新世纪开始,她和男友来到陈丹青画过、马原和扎西达娃写过的西藏,一住十年。他们和一群“藏漂”年轻人为伴,隐伏在装载各式人等的城市里,在架上画画,在电脑上写字,在那里养育后代。人在高原,空气明澄稀薄,日月之光嘹亮,寺院依山傍水,思绪也变得轻捷。西藏的生死与内地不再等同。物质的简朴和思想的空旷成为两极,在无霜期很短的人生中,支持生命的开花。 后来我看到她的一些画——在网上和杂志上看的。较新的一组被收在一个标题为“尖叫练习曲”的帖子中,有画成的作品还有之前的练习。画中有现代生活的道具,汽车、自行车等。练习中有像唐卡或敦煌壁画那样超凡脱俗的人像,人物造型有一丝卡通的意味,取其润泽之意,不夸张不媚俗。她画在莲花上拈指微笑的佛,头颅有婴儿的圆拙,其中明示母性的喜悦。 我没去过西藏,那里的故事和风光对我是二手信息。我没见过张苹,她的故事是别人转述的,是她自己写的画的。跟开在青藏高原的格桑花一样,她没传奇人生。或者,旁人觉得传奇,她自己并不在意。了解西藏、了解张苹,应该是要去那里看看的吧。那时才有感觉,才会生出那种文字。在《拉萨日常》的文章里,她是这样写格桑花的,平起实起,一步步走向烂漫: “到了夏天,八廓街里有专门卖格桑花的嬷拉、阿佳拉和普姆,她们把一捧捧黄灿灿的格桑花用草扎成一束束,多年前是一束一块钱,现在涨到了一束三块。买花的藏族人多是把花插到放了水的塑料可乐瓶子里,就放在转经筒的旁边,或者别在一个石刻的佛像旁边。夏天的时候,你要是到岩摩石刻那(在药王山的南面),石头壁上大大小小的诸佛菩萨被厚厚的颜料涂抹得鲜艳无比,拙朴热情,一排排的格桑花或立着或躺着伴着青灰的石头,石头上方是鲜艳的菩萨结金刚跏趺坐,石头下面的格桑翠绿的叶子顶着鲜黄的花朵,空中飘着的五色绚烂风马旗呼啦啦地扯着风,真不知道这是不是法国印象派失落的调色板呢。” 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别人很难揣摩。我们但可看她的经过之地。她真切接触的是藏面、甜茶馆、酥油茶、夏布劲(生牦牛肉酱)、风干肉、青稞酒、格桑花、黄蘑菇。她说:“酥油搁在糌粑里。酥油涂抹在女人的脸颊上做护肤品。酥油涂在伤口上。” 张苹就这样从日常之美起,不避讳伤口。她在天高云淡之地去寻觅不寻常的色彩,寻觅佛的启示和佑护。她将这十年的看见变为油画,变为文字。我们在此跟她邂逅。 是为代序。 陈村 2011年9月20日 后记 这些文章搁在电脑里三年,如果电脑突然崩溃,它们就死了。我备份了又搁在其他的硬盘里,就像早期很多架子上的作品,搬来搬去的,莫名其妙地没有了。我认为它就会是这样,一直在我的行囊里,是记忆跟随肉身,那是一件属于自己的痕迹。 有没有想过它可能出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分享?偶尔想过,没有往深了想,因为怯懦。我跟自己说,回到事情的初衷,那一刻起心动念的缘由是什么?是表达。我是个不停漂泊的异乡人,有着敏感和骄傲,一路走,要对着心唱个长调,供养我的灵魂和肉身同样重要,在某些时候,供养灵魂更重要些。我不停在速写本上画着看到的一切,不够,还有话说,只好写了出来,一个字,一个句子,一个片段,就写在本子的边角。 对一棵卑微的野草而言,它太多情了,既想唱唱阳光的恩赐多么温暖,又还记得牛羊踏过身体的疼痛。我有什么办法?火烧着我,我往前走,慢慢写着;今天的阳光弄疼了你,某天的一场雹子打落了三根睫毛,如果不记下这些事情,明天早上起来就会遗忘今天,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遗忘记忆。忘记那些疼痛怕什么,但要是记不得那个关于青草的梦我会觉得可惜:欢叫着从一棵草跳到另一棵草,从一朵花的身体滚过另一朵花的身体…… 我总是不停修改,隔上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改一遍,再看看,再改一遍。因为写的时间跨度太长,我也没有准备一开始就成为一个作家,在一开始就有着清晰的结构,所以总是在修改,总是在追求表达的准确性上纠结,总是在不停尝试和调试,总是在体会语言流淌过身体的感觉。有尊长劝我,不要再改了。好吧,我保留一个过程中的粗糙坚硬、幼稚和拧巴,这是我,不能再有这样一个十年了。 和朋友们围坐在篝火旁,我看着他们的脸,火光映红他们的面庞,闪闪发光,同样也知道,这光照耀了我。我们分享着存在、迷惘、坚守和梦,来了去了,来了又去了。从哪里来,怎么会知道?像一个梦,也许不是梦,现世和梦的光芒,怎么分得清呢。一起喝酒,有人不停地说话,有人扶着陌生人的肩头哭,有人沉默着喝更多的酒,有人要唱一首新歌,有人抱在一起,有人去洗手间呕吐,有人在发呆,有人去门外抽烟,有人哭着说我要回家,有人跳上桌子伸开双手说自由自在……是呀,在某个街角,有人在亲吻,有人在和朋友再见,有人在打电话奔赴另一场酒,在那么多的房子里有人在相爱,有人在憎恨,有人在磨刀子,有人在安眠,猫儿在闹春,狗儿在睡觉,路灯在发光,深蓝的天空里云层在走路,月亮挂在天上准备赶赴明天。 这一张平淡的脸,内心汹涌,矛盾安宁。总是在路上,写写路上的风景,听听风和石头的歌声。感谢一路碰上的朋友们,我们擦身而过,我们在喝酒和唱歌,我们彻夜长谈彼岸的荼□花,尼采在拉萨酒吧被燃烧,凡·高还在蒙蔽生活,人住进了山上的修行洞,要学习一种古老的文字,要爱上一个藏族姑娘,要保持一种虚空和无常的生活,敬礼佛诸菩萨护法神仁波切……你给我故事,我写下来给了文字。我如果告诉你,这里除了他们的名字没有任何虚构,你相信吗?我说错了,这就是虚构,真实的片段经过组合,那就不是完整的真实,那也是虚构,是一个痴妄者梦呓我执,他正偷偷告诉你要相信所有的谎言。 张苹 2012年6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张苹宁静地开始她对拉萨的叙述,她所记的也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2000年,新世纪开始,她和男友来到陈丹青画过、马原和扎西达娃写过的西藏,一住十年。他们和一群“藏漂”年轻人为伴,隐伏在装载各式人等的城市里,在架上画画,在电脑上写字,在那里养育后代。人在高原,空气明澄稀薄,日月之光嘹亮,寺院依山傍水,思绪也变得轻捷。西藏的生死与内地不再等同。物质的简朴和思想的空旷成为两极,在无霜期很短的人生中,支持生命的开花。 ——陈村(著名作家) 这不只是一本自传,而是一个在世间行走的人怀疑的心灵告白,她的挣扎,她的茫然和转化。这本书也不仅关乎心灵,更关乎现世人生,关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这个无常世界里的命运变幻,甚至,菩萨照耀下,对罪的认识,精神上的还乡,这,才是最重要的。 ——张慈(著名作家) 世界的屋脊——西藏,是人类海拔的高度,也是人类精神的巅峰。因而无数人怀揣各自的目的,向这高地进发,演绎出了无数种版本的故事。张萍将这些躁动的灵魂,入木三分地镌刻在文字上,将飘逝的时间,飘逝的记忆滞留,让其鲜活地存在。叙述里没有西藏高地的神话和玄幻,有的是灵魂和肉体撞击炙热阳光时的疼痛和安详,是迷失和解脱,是沉沦和挣扎。西藏让人宁静,也让人啜泣。这就是本真的西藏。 ——次仁罗布(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