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到一朵云上找一座山(穿行滇南)/行走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老勰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老勰编著的《到一朵云上找一座山(穿行滇南)》是行走文丛系列丛书中的第二本,通过真实详尽的描述,求证自然人生的本态,超脱文本带来的束缚,有着诸多“亲历性”的体验。文字整体以诗意的叙述,展现西南边地农人不为人知的生活,赋予其自然人生之精神性质和价值观。并辅以大量图片,使内容更显直观、立体,是了解边地之乡村中国难得的作品。

市场上关于旅游的书不少,但大多数有泛泛而走、旅游攻略之嫌,我们策划的这套文丛,在行走的过程中加入了对历史文化的探讨和品味,使得旅途中增添了一抹厚重的历史感。

内容推荐

有着十余年西部行走经历的作者,多次深入中国西南边陲,体验乡村生活,了解“边缘人”的生存状况。有人与自然的故事,有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边境的群山或江畔,看森林的苍茫、听飞鸟的啁啾、闻花草的芬芳、读云雾的诡谲,文字透出忧伤的唯美。将长期以来他所倡导的“大乡村理念”与“自然中心主义”熔铸其中,思考人类与自然如何在对立中找到共同的合点。《到一朵云上找一座山(穿行滇南)》通过真实详尽的描述,求证自然人生的本态,超脱文本带来的束缚,有着诸多“亲历性”的体验。文字整体以诗意的叙述,展现西南边地农人不为人知的生活,赋予其自然人生之精神性质和价值观。并辅以大量图片,使内容更显直观、立体,是了解边地之乡村中国难得的作品。

《到一朵云上找一座山(穿行滇南)》由黄老勰编著。

目录

序:徒步行走、草木认知与山河判断

第一章 高处闪亮的鸟鸣

第二章 花草的香打开了记忆

第三章 “阿蜜诺,我爱你”

第四章 漂泊山谷的小寨子

第五章 瑶家山“度戒”的原始图像

第六章 独坐幽篁不发长啸

第七章 土卡河寨,边境最低点

第八章 一脚踏三国

第九章 到岳宋寻找娜美姑娘

第十章 在边城把自己边缘化了

第十一章 山谷里的那些脚印

第十二章 把衣裳晾在了云上

第十三章 朝着山的耳朵大喊一声

第十四章 来到了“美女蛇”大山

第十五章 一座山比一朵云遥远

第十六章 鹰和雷电谁更快

第十七章 在时间的另一侧

第十八章 被阳光泡酥软了的茶

第十九章 后来,我更像一匹驴子

后记:一座山的本态

试读章节

第二章高处闪亮的鸟鸣

元月寒冬,我和老驴去了趟黔东南,这个季节也是黔地最寒冷的季节,整日小雨下个不停。后又转雪,到黎平的第二天就遇到了十年来罕见的大雪。大雪下了一天一夜。雪后又是雨,雪雨让山路变成了冰路。公路管理局宣布封路,两天后解除通告,但路面依然湿滑,大小事故频频发生。当晚,兰海高速黔南州贵定县某路段发生了一起大客车翻车事故,造成多人死亡,多人受伤,事故原因判定为大雪湿滑所致。这个可怕的消息,让我们的行程计划因此不得不改变。黔地“有雨就是冬”,让我真真切切体验到了。那些日子,黔地山区乌云密布,冷雾弥漫,雨雪不断。车行泥泞坑洼的山路,道弯坡陡,颠簸不止。有时所乘的车严重超载。这十七天,我们经过了黎平、肇兴、锦屏、剑河、镇远、黄平等县以及这些县下面的乡镇村寨。爬山越岭,涉江趟河,吃尽了苦头。

十七天恶劣天气的行程,让我先前预想的诗情画意荡然无存。想象中的“十万里清辉、八千瓣柔雪。远近江水,一叶小舟悠然”的美妙之境不复存在。进入眼帘的,是羁绊了身心的冷瑟凄凉,是枯槁了苍茫冰雪的地老天荒。行程到了最后,我几乎不相信是怎么度过这十七天的。若不是为了回京与家人过春节,有可能还要这样继续走下去。

老驴却兴致勃勃,满怀激情。他坚定“做好一件事”,对自己的内心有个慰藉。作为多年的老同学、十几年的驴友,我不能让他瞧不起,因此义无反顾,陪他把这个行程顶了下来。这“一件事”非同寻常,是在黔东南贫困山区建一座希望小学,投资方的资金去年夏天就到了贵州省青少年基金办。这是老驴再次去黔地考察,而要援建的小学也是这次考察后决定的,是黎平县新平小学。这个小学校覆盖5个村、16个自然寨子,共有1~6年级苗、侗、水三个民族245个学生,几位教师和学生有130多人住一栋危楼。这个危楼是村委会老房子,水泥地板和墙体都严重破损,露出了生锈的钢筋和石粉末儿的混凝土,窗框门板破烂不堪。若是发生地震,这种楼是抵抗不住的。建新楼和新教室迫在眉睫。回京后,老驴向投资人作了汇报。抓紧时间绘制了小学校的规划图纸,并快速将这些图纸传真给黔东南黎平县教育局,那边也迅速作了回应。下一步,就开始实施了。

跟随老驴参加这次希望小学的选址任务,我感慨良多。艰苦行程不说了,感受最深的是农村“教学点”的设点没有规划性,致使真正贫困、交通不便的山区孩子爬山越岭住校,过早失去了童年快乐、过多失去了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还有,就是那些不为民生之艰考虑的地方官员的嘴脸,体会到了他们对投资资金的觑觎心态。因为先前老驴选的地点是从江县往洞乡则里村,一遍遍给从江县打电话,那边就是慢腾腾的不积极,有时甚至不接电话。原因是当从江县委知道了这笔资金在省里,由省教育局控制而他们无权掌控资金时就改变了事先的积极态度,还要求改建地点和增加投资款项,他们想用这笔资金在另一地方建一座教学楼,这个“另一地方”却比则里村的条件好得多。为什么要改变呢?老驴琢磨了好久终于琢磨出了门道,这个“门道”肯定是一种猫腻。老驴讨厌与搞猫腻的人打交道,决心自己找对教育重视的县。省教育局便推荐了黎平县。当然这往返机票、十七天的路费和吃住费用,都是我们个人承担,我和老驴AA制。就连黎平县教育局负责人请我们吃饭,也是我们把账抢结了,将他们请变成我们请。原则上不给他们添一丝一毫的麻烦。这次的行走考察之旅,我已在另篇长文《雪地冰天黔地行》中有描述。而这次黔地之行,我并非完全像老驴那样,是为了让内心得到慰藉,去“做好一件事”的扶贫济困。我的初始愿望,其实就是跟着走一圈儿——我是为了散散心、玩一玩而已,这是实话。但是这种艰苦的玩法儿,得到的最大收获我无法说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把自己钢筋铁骨的腰脊椎给重重扭伤了!以至在返京的飞机上,不得不向空姐要条毛毯垫腰。我,一个多年奔波在西南边陲的驴子,一路上忍受着腰痛的折磨,硬撑着回到了北京。回来后,北京的干燥气候,让腰肌劳损逐渐有了好转。那段日子,我晚上早早躺在床上看书,白天也要躺着看书,只偶尔起床喝喝茶,在电脑上敲几个字,其余大量时间,就是与驴友钟喝喝茶、聊聊天、谈谈摄影。或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待过完了春节,疼痛的腰脊椎奇迹般地好了。这二十余天的“休整”,却让身子又胖了许多。

下面说说我的这位常来喝茶的驴友钟。

钟从2008年开始就发誓,要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决心。在我看来,钟和老驴都比我有出息。钟的人生意义和老驴“做好一件事”,似乎有些不同。钟开始想搞写作,又无信心。偶然一次在我的引荐下,认识了著名摄影家

“鸟人”薛,当钟瞪大眼睛,看着薛电脑里几千张玲珑可爱的鸟片时,惊讶得合不拢嘴,突然发现自己挺适合搞摄影,他恍若看到头顶天空竟然有这么多天仙般的小精灵,那些绚美多姿的翅膀纷纷向他飞来。在薛的影响下,钟终于确立了最适合自己的志向:要像薛那样,做一个真正的

“鸟人”,把全天下所有鸟儿都拍到!梭罗这样说:“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如果你造了空中楼阁,你的劳苦并不是白费的,楼阁应该造在空中,就是要把基础放到它们的下面去。”

钟开始了行动,将原先的狗头镜换成牛头镜。又狠心投入几万块,购置了一只顶级的高倍定焦镜头。锐利的武器起了作用,那些鸟儿在他面前翩跹起舞。钟恍若发现了新大陆般地欢喜不已!做事“一根筋”的他,在尝到了几次甜头后,毅然决然地专心投入到这项宏伟蓝图的奋斗中。他的勤奋和吃苦耐劳,让他收获丰硕。P8-13

序言

我的家乡在辽南古镇辰州,古时隶属登州府。前汉时有铁官盐官设置,到唐朝时有大将薛礼征东驻此,并在此地击败过犯境的敌军大将盖苏文,从此得名盖平。辽金时设节度使署统辖南北诸县。这座古城,城廓方正,有东、西、南三座关隘,北边叫北桥头。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中以鼓楼为中心点,向两翼延绵堞垛城墙。新中国成立后,曾改名为盖县,上世纪九十年代撤销盖县,设立盖州市。

盖州是富庶之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传有“东有柞蚕,西有鱼盐,南有瓜果,北有皮棉”的民谚。更令人称道的是,这里一城“两水”,西边是广阔无垠的渤海,南边是浩荡奔流的大清河。大清河又分有吕王河、三道岭河等一级支流二十一条。大清河沿途有石门、三道岭、周家子等大小水库十五座。辽南地区饮用大清河水的人达百万之众。民国时,来自天下八方的手执罗盘的阴阳先生穿巷过街随处可见,都把古辰州城当作建宅楷模。因为这个地区风水上有“龙罩”和“虎靠”之吉位。“龙罩”是:西与南有渤海、大清河水保护;“虎靠”是:东与北有大山丛林做屏障。

大清河曾记录下古辰州大地“九省通衢”的盛景,大清河曾记录下古辰州中国“大农业”的文化缩影。

我的家就在大清河边。大清河的命名我不敢判断是否在前汉就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与“大清”的名号不谋而合,因此在大清朝时就格外受到皇家的看重,被视为上天赐予的吉祥之河。它与苏子河、鹿向河一样,是记载满族英雄光辉历史的河。河水从上游一个叫老龙头的山谷流过来,流经几个县乡和村子。急流处,浪遏飞舟,有惊无险;缓流处,水面如镜,幽幽青山。两岸草木茂盛,鸟类繁多,每到春夏秋季,鸟儿飞起飞落,鸣声闪亮。走在滩岸,在蜂飞蝶舞的草丛灌木中还能找到鸟蛋。大清河盛产鱼虾、河蚌与螃蟹,我常和邻家小伙伴去河边钓鱼捕虾,夜晚在沙滩摸螃蟹掏河蚌,每次都收获得筐满篓满。那种人间桃源美境,深深烙在了我的思念里,成了我常读常新的心灵山水。那个叫“老龙头”的山谷,是一个有着原始森林的深山,英雄的努尔哈赤家族,就是从那里发源壮大的。我小时候曾想跟着大人去采人参、山药和山菜,大人为了不带上我这个累赘,说深山里有猛兽出没,因此老龙头山对于我来说,一直是座神秘的山。直到今天,我仍在自己的想象里勾勒着那个神秘的山谷、那片藏着猛兽的森林和心中那个迷人的家园。

但是今天,我故乡的河——大清河,干涸得瘦尽了水的丰骨!河岸两边山里的森林稀疏了,滩涂被挖得坑坑洼洼,一片狼藉。春夏秋季也没有了颜色变幻,冬天明澈的天空,也被漫无边际的沙尘取代。那个老龙口也不神秘了。我每次回故乡,都会站在这条大清河边,怅触万端地想:这条河怎么这么快就没有了水?

河流的消亡让我每每想起都心情沉郁。故乡的大清河被时代的“建设”浪潮损灭得再难以复活。甚至可以说是永久性地消失。这个消失,预示着像我这样远离故土的人,将永远地失去故乡!就像一枚孤独的落叶,并不是飘回根部,而是不知所往。我的精神世界从此断了滋育生命的水脉。梭罗说:“你留驻的地方,离你生命流动的水渠越近越好。”在我看来,这句话应该理解为精神的留驻地。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的留驻地。它是一个流动着清澈溪河之虚实的梦境之地。这个梦境之地,能让人的精神山河一下子清亮起来、丰实起来、璀璨起来。如果,连这样的美好之地都要被扼杀殆尽,让怀念它的人无法映像,那么,我们对待自然的破坏,可想而知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

由此,我所看到的是:在举国上下经历了众多“建设”的今天,一种似是而非的、缺少前瞻性的建设,将原本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完全丧失掉了,从而改变了这块大地应有的风貌。过去乡村纯朴的生活本态,与时下城市消费的经济走向,在经历了社会与时代诸种改变的一代人的内心深处,发生着残酷的博弈。这种博弈最大的改变,是一代人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社会的变革,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对比昨天,今天我在一些地方所看到的,是一些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的建设,将一个好端端的大地,变得疮疤处处。山没有了仙气,水失去了灵气,森林变得脆弱起来。让自然的大地在不到一个世纪时间里,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快速凋敝、破败、苍老。使我每每在电视新闻和报纸媒体看到山体滑坡、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难时,内心都深感不安。

我担心现在还有一些“原生态”的云南,会不会如此改变?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关注云南大旱。2001年1月我行走怒江大峡谷,当时峡谷生态还保持着相当好的景观。十一年过去了,我愈来愈听到一些不好的传闻——修建梯级水坝,滥砍滥伐森林,淘金挖沙采矿导致的山体河床毁坏,堆放工业废料造成的水污染,土地变卖,污染超标的工厂企业,一些支流大量生长水葫芦致使水质下降……都让我对未来生存处境感到担忧、惊怵和惶惑。云南连续三年干旱,水库见底,良田干裂,三百余万人饱受旱灾之苦……一个曾经风调雨顺的富庶之地,如今变成这样,怎能说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没有关系?

河流是人的生存命脉。失去了河流,大地万物生灵就失去了应有的鲜活,一切都将变得委顿。几年前,我在景洪的澜沧江段就看见江水枯竭,农人原有的土地被政府占用修建大型娱乐广场,农人们只好在滩涂上刨开无水的河床种菜的情境。2012年2月,我在飞往云南的途中读《春城晚报》,抚仙湖的水位已下降到了历史最低。抚仙湖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是玉溪乃至整个云南比较大的湖泊,这座湖的水位下降,说明了大旱的严重程度。如此有悖自然的现象的出现,说到底,祸在人类!无限的资本积累,让最大的利益集团欲壑难填。如果再不停止对山河的破坏,美丽的云南还会大旱,或者说大旱还会加剧。国家应及早叫停这些破坏山河的行为,否则,就只能如我这般徒有对自然痛心的回忆了。

自然山水是在寂静中存活的,它相当脆弱。自然山水的存活与人类有关。自然山水若是有人的喧闹,就意味着它的生存已达到了极限,其改变如一朵花的绽蕾、盛开和凋落,最后化作尘埃。每次行走云南,我和老驴们都不愿意去那种人为开发的景点。我的观点是:一小块山坡或一小片田野,一道小溪或一片草滩,只要没有人“开发”的,就是纯自然的。这些地方虽小,却能让我读出自然的诗意。

我是一个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自然中心主义”的行走者。我渴望能读到中国文坛诞生的“大生态文学”,这种大生态文学能唤醒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让我生存的大地的绿色再多一些。可惜如今我很少看到这样的作家,我只能读王维和孟浩然,或者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蕾切尔·卡逊、爱默生和梭罗。我也到处寻找心灵的山水,渴望能映现故乡的影像。我希望西南山区成为我精神层面一个纯美的空间,锻铸我的人生诗学。当然,我不是什么贵族,但我崇敬灵魂高贵的人,我崇尚那些在内心深处将山河视为自然神灵并为之虔诚膜拜的入,我崇尚那些在清贫之地默默活着、依然保持着高贵的精神本态的人,尽管他们在当下的“文明世界”里难以生存。

比如,十一年前我在怒江大峡谷遇到的傈僳族人,他们跋山涉水去一座山的教堂去做礼拜。也许他们丢失过许多,但对信仰却从未丢失过。他们衣衫破旧、身只影单,走崎岖的山路,背着包袱带着干粮,让我这个坐越野车的“行走者”自愧弗如。

高贵者并不是从衣服或外表来界定、判断,应是心灵。一个心胸狭窄的政客、一个精于算计的商人、一个内心肮脏的文人,即使表象光鲜,其灵魂并不高贵。那些处于边缘之地、衣衫破旧、敬天法祖的人,才是纯洁的人、高贵的人。怒江峡谷的傈僳人的生活方式不为人所知,他们祖祖辈辈天不变道不变地活着,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精神秩序和价值判断、有自己的纯净的信仰,悲天悯人,尊崇祖训。灵魂因此高贵。

我和老驴们“自助式”的行走,既锻炼了生存能力,也发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美好的存在。那些珍贵的影像记录,在我看来,要比文字更有冲击力。特别是在一个核心价值观无法得到认同的时代,文字已无法道尽和显现那些卑微人生的生存理想。惟有读图,或许能冲击一下麻木已久的心灵。摄影家们以干辛万苦的行走,换来了难得一见的自然地理图像。那些图像带着山河的气息、草木的颜色、鸟儿的歌吟,也带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是那些貌似高贵实则不名一钱的“滥情文学”无法企及的一种天地艺术。

十一年来,我与老驴们行走怒江大峡谷、翻越高黎贡山、暴走金沙江虎跳峡谷、穿越滇南原始森林、踏寻澜沧古寨、探险中越边境当年战争的堑壕、探访边境群落、探秘茶马古道、登临“一眼望三国”的十层大山等。所走行程,有万里之遥,得到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山谷、江边、深壑、森林,我们释放着自由人生才有的生命本态,让自己也变成草木,体验风霜雨雪给灵魂带来的摇曳,切实感受着人在自然面前的卑微和渺小。

但我并不是宣扬某种观念性的东西,也不是为了出行寻找理由或借口。本来这个时代,需要感悟或醒觉的就太多。山河自有抵达之谜。而时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又实在太少,甚至来不及细想,岁月就从身边快速溜走。从健康因素来看,找从小体质脆弱,不是那种身体强健的人。如果没有行走,恐怕就是一个病怏怏的人,或者说是一个一蹶不振的人。我很感谢生命中有诸多行走历程。行走,让我的身体和精神迅速强健起来,更能从容地与自然的大地进行灵魂的对话,让我有资格对草木正确认知,对山河准确判断。

后记

一座山的本态应是沉默的、低调的、隐忍的,才不会被侵扰伤害。这样一座山,须有“隔世”效能。即所谓“山静如太古,日长如小年”的仙灵。在时间的单元里,山是精神的驿站,可以让远行的疲惫得以放松。时间不会到达它的边际,欲望不会蠡测它的深度。反之,一座山高调出世,涂上了人的痕迹,随时有被伤害的可能,人的精神也无法找到安顿之地。

一座山,须有峦顶、陡坡、茂密的森林、纵横的峡谷沟壑、起伏的峰岭、隐秘的溪涧江河、飞瀑流泉和四时花草,有大兽小兽、灵鸟昆虫等,才成其为一座丰赡的、内外兼修的山。这样一座山,必是灵物们演义生死轮回、三界超度的山。而且,没有人类之工业污染和开发的伤痕。它沉默世外,不举旗,不嘶喊,不藏匪,不窝寇,不纳浊污,朦朦胧胧,不露真颜,才会把自身的高贵和峻峭,以尊严之态呈显,尽现生命的极美。

人类不是山的神明,山却是人类的神明。人对山有危机,山对人有恩赐。有时候在山里喊一嗓子,山会接住人的声音、收藏人的声音,不让它丢失。山能收藏人的灵魂,人的灵魂是以声音的状态存活的,声音截取了花草树木香气最柔软的一段,落地生根在山的某一处。

我寻找这样一座静寂得如爱伦坡所言“能听得见黄昏时夜的黑暗倾倒世间的声音”的山。它拓展纯净空间,呈智者之不卑之态,显勇者之不亢之势。我因此喜欢山里的鸟儿。鸟儿熟悉山中溪流湖海每一处浮力气流大小。它们的灵魂闪烁在山里任何一处。花草、溪流、瀑布、山风、树木、山崖、雨丝、云雾,都属于灵魂的一部分。白天,阳光尽情挥霍亮度;夜晚,风把月光全吹进了山林石岩。月光、清风和溪瀑,令山的品格,超凡脱俗。

山,内蕴风雷雨雪,随时来,随时去。一只小松鼠从一个树枝跳到另一个树枝,整个森林成了它玩耍取乐的一棵大树。当然,它也要不在意走在林子里的狮子和虎豹。

然而,这样的山到哪里寻找?现世的山,因为人的进入而改变。如仅仅是原始的生存者倒也罢,毕竟他们创造了山的田园气息。问题是现代大工业的伐戮、油渍玷污,实乃山之灾难!山的原始性受到了动摇。故此我认为:一座山,既要有神明居住的圣殿,亦要有人烟无争的房舍、田园;既要有脚步从容的进出,也要有刀镰扫除蓁荆荒蛮。但绝不可携带斧锯、火种和挖掘机铲车和工业毒气进入。一座山,是上帝的神明,人类该尊重它,方可获得救赐。

我寻找这样没有受到人类伤害的山,向往纯净的山风山泉洗心洗身,渴望鸟鸣润魂润魄。我之魂依附的山,须是闪映圣灵之大气象的山。如此纯然之山,才是真正的山中之山。

寻找这样的山,我愿用一生的时间。

十余年来,我和齐亭利先生、郑春龙先生、钟建光先生、薛舜尧先生、李春华先生、张子栋先生等,多次进入滇西北、滇西南大山,努力寻找原初自然大境。尽管无法走遍横断山的峰峰岭岭,却是乐趣无穷。因为寻找,让行走有了动力。在此,向与我一起“到一朵云上找一座山”的这些友人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7: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