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在短暂而又漫长的路上,我们共同扮演着起步者、学习者、领导者、攀登者这些生命全程性的角色,也都在共同践行着强健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自我、放飞自我这些人生常态化的事情。 不论是休息还是劳作,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不论是放弃还是坚持,不论是懒惰还是勤奋,不论是收获还是荒芜,生命都在前进,人生都要延伸。如何让我们在路上的行走不浪费光阴?如何让我们在路的尽头不后悔遗憾? 一切的答案都回归一个事实:我们永远行进在路上,直到肉体归于尘土、生命回归精神。在《在路上》中,作者张霖紧密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既重说理,又重解题,注重思想工作的指导性和实战性。 内容推荐 《在路上》分两个篇章向青年人展示生命成长的理念和技巧:第一部分是人生路上,我们扮演的那些角色,提出了起点概念,认为人人都是起步者,事事都是在起步,并以此为出发点,就学习者、领导者、攀登者的生命全程性角色进行了思考;第二部分是人生路上,我们要做的那些事,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的角度分别对生命中必须面对的事情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本书作者张霖长年工作在教研一线,拥有直接与青年学生打交道的丰厚经验。在本书中,作者紧密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既重说理,又重解题,注重思想工作的指导性和实战性。 目录 上篇 人生路上,我们扮演的那些角色 第一章 谈起步者——人生处处是起点 一、生命认知:稀缺与富饶 二、目标定位:物质与精神 三、心智关注:过程与结果 四、发展立足:个人与集体 五、性格塑造:积极与消极 第二章 谈学习者——破障振翅趋万里 一、我们的心灵之垢 二、我们的生存之惑 三、我们的应对之策 第三章 谈领导者——权威浑然若天成 一、为何要培养自然影响力 二、如何去培养自然影响力 三、什么在损害自然影响力 第四章 谈攀登者——壮志笃行能凌云 一、攀登者要有的意志品质 二、攀登者要练的体能素质 三、攀登者要做的条件准备 四、攀登者要抓住的机遇 下篇 人生路上,我们要做的那些事情 第五章 强健自我——登高行远须心强 一、什么构成自我 二、如何认识自我 三、怎样发展自我 第六章 经营自我——趋利避害有经略 一、用配置理念来思考 二、用成本理念来评估 三、用产品理念来定位 四、用市场理念来开拓 五、用道德理念来警醒 第七章 管理自我——切换取舍讲效率 一、管理自我的原因 二、管理自我的技巧 三、管理自我的建议 第八章 放飞自我——梦想在处尽欢颜 一、什么是梦想 二、我们应当如何梦想 三、我们怎样放飞梦想 尾声 面向阳光心来导航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谈起步者——人生处处是起点 在路上行走,不论我们走到生命的哪个阶段,都需要不停地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第—个问题,为什么现实中的我们往往接受命运而不挑战命运? 安徒生在童话《丑小鸭》中曾说:“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鸡窝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个观点曾经激励了许多人,告诉我们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是天鹅总是会飞上云霄的,出身决定未来,开局决定结局。然而,困惑来了:是先天的遗传重要,还是后天的奋斗重要?如果我是天鹅蛋,我在鸡窝里一定能够成长为天鹅吗?如果我不是天鹅蛋,生在鸡窝里的我该怎么做?类似争论至今不休,难以定论。 还有这么一则和丑小鸭开局一样、结局相反的寓言。讲的是有人发现了一枚鹰蛋,把它放在孵蛋的母鸡身下。雏鹰和小鸡们一起孵出来,长得也像小鸡。它咯咯哒地叫,在地里刨食,扑扇着翅膀,能拼命地在空中飞上几米远。几年过去了,这只日渐衰老的鹰看见空中有只神俊的大鸟,乘着疾风优美地飞翔。鹰看得入了神,问:“那是什么生命?”“那是鸟中之王,老鹰。”同伴羡慕地告诉它:“鹰属于天空,我们属于地面,我们只不过是鸡。”于是,这只鹰继续过着鸡的生活,并像鸡一样地死去,因为,它认为自己就是一只鸡。 把鹰当鸡养,鹰觉得自己是鸡,鹰就真的成了鸡。这则寓言其实陈述了又一种生命现象:金子蒙尘不被人发现,其价值就等于废石一块,鹰放在鸡窝里不把自己当鹰养就不会成为鹰。困惑同样来了:后天的环境和努力是否真的能够改变先天的遗传?鹰不去奋斗就不能成为鹰,那么鸡去奋斗能不能成为鹰? 两则看似矛盾的故事,其实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不论天鹅、鹰和鸡的结局如何,它们最终都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天鹅按照遗传的路径成为天鹅,鹰接受环境的熏染成为鸡,鸡依然是鸡。故事中任何一种结果仍然偏离不了命运的既定安排,后天的努力顶多证明了这枚蛋是天鹅蛋的既定事实。 两则故事虽然看似在倡导后天的努力与奋斗,但骨子里其实透露出人类对命运安排的无能为力感和被动接受现象,也因此就故事的意义本身产生了诸多质疑。抛开故事看人生,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生活中的每日每事何尝不是都在这样做呢?贪图小利、放弃高尚,甘于平庸、安于现状,畏惧变化、不敢尝试,逃避挑战、不求超越,等等,说的都是这种接受命运安排、不去自我实现的被动现象,而这种现象就发生在很多人身边。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人生的理想往往随着生命的延伸而淡去? 这个问题和上一个问题看似是矛盾的,上一个问题讲的是我们接受命运的安排,在起点处就听天由命、无欲无求,这一个问题讲的是我们拥有自己的理想,在起点处就有梦想追求,但在出发后逐渐放弃、回归安于现状的心态。看似不同,两个问题其实指向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在道路上为什么终将失去抗争的勇气,淡去激扬的理想,最终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接受了现实的模样? 大才子苏东坡,少年成名,才华横溢,一走进仕途就站上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起点。宋仁宗就曾指着他的进士试卷,兴奋地告诉皇后,为自己的子孙找到了宰相。然而,皇帝的吉言并没有让文豪交上好运,尽人皆知的才子名声也没能扭转命运,苏东坡的人生路不仅没有从此顺风顺水,反而出人意料地更加曲折坎坷。 1082年3月,苏东坡在贬官黄州时作《定风波》一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往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即使在受排挤的时刻,苏东坡仍然畅快淋漓地表达了自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无所惧、“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所忧心态。 当年9月,仅仅半年后,随着案情的持续发酵,现实的越发狰狞使诗人的心态出现了重大转折,苏东坡在痛苦无助之际作《临江仙》一首:“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此词一出,郡守以为州失罪人,急忙察看,却见东坡鼻鼾如雷,大醉酣睡犹未醒也。 前后半年,判若两人。从这两首诗作中,由“也无风雨也无晴”到“长恨此身非我有”的痛感渐剧,从“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豪情渐去,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少年成名、自信有为的大文豪在持续的挫折打击中,痛苦不断加深、理想不断瓦解、斗志不断动摇的那种心路历程,更能清晰地看到苏东坡真的“怕”了,他的凌云壮志已开始低迷不再,人生态度已经趋于消沉逃避。这种心态一直贯穿了苏东坡的后半生。去世前两个月,对人生已经失望的苏东坡写下绝命诗一首,简单勾勒出自己在临终时对生命整体状态的悲观看法:“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梦想,都有很多追求,都有很多期盼。年少时指点江山,笑看寰球,粪土当年万户侯,但这种激情往往在我们踏入社会后逐渐消退、难以长存,在过程中演化成如已灰之木、不系之舟的无为感与挫败感。为什么我们起步时的远大志向、本能般的向上追求总是随着生命的前进而萎缩、下沉?P3-5 序言 人的一生,充满了抗争。这种抗争,是对渺小自我的求证与强健,是对短暂生命的抢救与延展,是在身处世界的价值奋争与岁月留痕,是对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心灵蔑视与行为反击。 人的一生,充满了悲欢。这种悲欢,来自于生命诞生的偶然与肉体消亡的必然,来自于生命过程的时而浓烈与时而清减,来自于不知悲焉知欢的成长体验,来自于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的人道循环。 人的一生,充满了梦想。这种梦想,可以是征伐现实的心灵战歌,可以是超脱物质的精神涂鸦,可以是前进的动力与前行的障碍,可以是放下的包袱与留下的遗憾,可以是为之奋斗的理想甚或南柯一梦的幻想。 人的一生,充满了未知。这种未知,就是我们没有选择的那些路到底通向何方,就是我们努力前行的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就是我们的生命长度是否能够丈量那长长的欲望账单,就是我们直到即将离开世界才浮上脑海的那些遗憾与执念。 人的一生,不可复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无法抄袭别人,即使那条成功之路在自传中写得那么清晰入微,甚至主人公跳到你面前手把手地教与带也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只能走一条路,我们无法选择更多的路,也无法回头再走,生命列车有进无退;我们难以更改自己的路,时间长河一去不回,即使感觉上重新回到起点,但实质上此点已非彼点。 人的一生,遍布诱惑。与人伴生的懒惰、贪婪、自私等这些原生的诱惑,常于不经意间从灵魂深处走上前台敲打我们的道德良知,冲击我们的做人底线,不断诱导我们在放纵中放逐自我,在沉沦中沉淀平庸。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物质的享受越来越多样便捷,精神的拷问也越来越经常直接,不论富裕还是贫穷,富贵还是潦倒,每个人身边都出没着如幽灵一般的诱惑,让我们的人生因此而丰富多彩,让每个人的路因此分出高下优劣。 人的一生,总在变化。随着时间维度的单向位移,身体样貌在变,雄心壮志在变,智慧能力在变,身心修养在变,诸如此类的变,是生命的伴生变化,需要我们去接受这些不可避免的变,改变或延缓那些不好的变。随着生命长度的自然延伸,身份角色在变,环境形势在变,标准方位在变,周围的关系人都在变,诸如此类的变,是外界的客观变化,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需要我们去巧妙运用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变,规避或者摆脱那些困扰行进的变。 人的一生,总在求索。我们所追求的,既是前人所追求的,也是后人所追求的,正如西西弗斯一样,推着石头上山顶,看着石头下山脚,又推着石头上山顶,周而复斯地劳作,却难于创造终极的价值实现,以至于多数的人在生命的终点处,都没有能够满足地说一声,我实现了我一生的梦想,我无愧于我的人生。 人的一生,总在迷离。一个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新的发展起点出现。一段人生的体验,意味着新的生命历程开启。不知不觉中,我们随着成功而偏移,随着拥有而改向,生命的坐标在试错中不断更新。努力努力再努力,也许到了某一节点,一路春风得意的我们,会突然惊觉这也许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会恍然明白原来自己一直迷失在生活的多彩迷雾中,会警醒原来人生还能有如此多样的选择。 人的一生,总在路上。不到生命最后一刻,我们不相信自己会死亡。直到吐出最后一息,我们才放弃生命的留恋。不论是休息还是劳作,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不论是放弃还是坚持,不论是懒惰还是勤奋,不论是收获还是荒芜,生命都在前进,人生都要延伸。即使我们终将死亡,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所创造的价值仍在路上,不断地发挥作用,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展履行每个个体的族群责任。甚至即使我们堕落,即使我们一无是处,即使我们毫无贡献,我们也在承担反面教材的作用,向在路上行走的其他人树起专供指指点点的警示牌。 生于抗金事业大兴,殁于抗金事业再兴,唯独年富力强时未逢征战机遇的志士辛弃疾有《鹧鸪天》词一首:“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问行路难。”行路难,从古至今,人尽同感,人尽此慨。 《列子·天瑞篇》中有语:“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墓碑上刻着两个字:“归去”。是的,我们永远行进在路上,直到肉体归于尘土,生命回归精神。 希望通过本书帮助读者朋友更好地强健心灵、修养自我,更快地步入坦路,走好路上的每一步,让生命之光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让人生此行创造更加荣耀的尊严。 后记 评判一个人是否变老的心理标志,是看他有没有开始品味过去、怀念往昔。我今年43岁出头,貌似正当壮年,然而心灵实质已经迈入了怀旧思昨的门槛。 从第一本书出版开始,迄今已经整整十年。由青年到中年,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是躯体最健康的一段时期,也是创造力最活跃的一个阶段。十年一瞬,诸多往事历历在目,恍如就在昨日。这一段岁月,能喝酒,能吃肉,能走路,能熬夜,能挣扎,能忍耐,能站在喧嚣街头浮想天外,能游戏虚拟世界快意恩仇,能写些自己想说的文字,能做些自己愿做的事,能把兴趣职业并轨复用,能在打拼之余还留下几卷文字助兴,何其快哉。这一切“能”都源于一个基本的认识:生命过于短暂,自我必须珍惜,简单明白地活,不枉到这世上短短一遭。基于这一认识,十年内我虽经历了三个岗位,面临诸多考验,身历各种环境,仍写下了三本书。 2006年的《印象管理》是从外显层面,对我们如何管理好自我的内隐印象和社会的外在印象,从而更加美好地思考。2009年的《超越者》是从内心层面,对我们如何以及从何处入手,实现生命的浓烈升华而进行的感悟。现在的《在路上》,是基于对人生全程的盘点,围绕我们必须扮演的角色和应当做的事情进行的推演。三本书,浓缩了这些年读书学习的积淀,承载了数十场和青年人对话的体验,折射了这十年思想修炼的历程,是值得我回忆,也是彰显我进入心理老年的标志产品。 生命苦短这句话尽人皆知,人皆可说,但真正有深切体会的应该是40岁以后。年轻人说这话只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青春伤感,并没有真正痛彻到心底、紧迫到行动上。甚至现实中很多真的在变老的人,也是犹豫观望,总在发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茫然杂感,直至终点才真知其短、痛惜其短。《在路上》这本书,从“人生处处是起点”这一立论起步,从起步者这一角色开始发声,其实就是想给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说:人生永远在路上,读完本书再出发,一切都不迟。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现实中我们常有无力感,有痛心疾首的遭遇,有背后挨砖的体验,有沉重难卸的包袱,有难以忘怀的伤害,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有不得不忍的压力……无力无助的感觉会伤害我们的生命质量,让我们本就短暂的生命因此更趋短暂。《在路上》这本书,其实就是想抓住如何让自我更强大这一主题,引导我们有准备且平静地面对生命中那些不得不当的角色和不得不为的事情,既然不得不,那就干脆做好吧! 生命是极其珍贵的。现代宇宙学研究发现,宇宙产生生命的概率微乎其微,一些基本的宇宙常数倘有丁点儿的偏差,生命都不可能存在。以至于有位天文学家把宇宙产生生命与“一场龙卷风袭击废旧汽车场时凑巧完整装配成一架波音747飞机的可能性”相比。如此巧妙诞生的这条生命,如此不容易的这一趟生命旅程,做什么事情更能匹配这种来之不易的珍贵?做什么事情才能不辜负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在路上》这本书,围绕生命的稀缺属性,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成功学等多个领域的视角,思考人生的价值所在,探讨创造价值的实战方法,为生命打桩立界,为人生清障排棘,目的是把我们在路上的这段时间用得最有价值、创造出最大产能。 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智慧果而有了智慧,被驱逐出了伊甸园,被罚终生辛苦劳作,被逼遭受各种苦难。这个神话故事,暗示着我们获取智慧的代价就是承受痛苦。读书与写书,都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也是被痛苦无限折磨的一种体验。写作本书的两年时间里,我没有潜心思考的条件,没有静心码字的环境,碎片化地、时断时续地思考与动笔,过程是较为艰辛的。幸运的是,以价值观重塑为主题的成长教育是我的职责,我的思考也因此最大限度地贴近我的工作需要,让我不至于工作和学习研究脱节,少了思与行的分裂之苦,更不会因此而给人留下不务正业的印象。在这里,真诚感谢我的同事们,他们分担了诸多杂事琐事,承担了太多烦恼困扰,让我保持比较纯粹的精神力量,去进行思想的交锋。他们的名字,将铭记在我的心中和通讯录里。 任何回忆,都将不可避免地追溯到生命的源头。我的父母都已经进入75岁的高龄,爱说“老的健康是小的福”这句老话,常在驻马店的各个广场上快步疾走,早晚都要煮上一锅各色杂粮粥,每次见面总要说些不贪不占、知足常乐这样的劝诫,每天都会把报纸从头到尾连广告一起用放大镜看个遍。这就是张宪法、苏国风,两个已经退休20多年,乐观生活不服老、信任他人不怕骗的普通人,祝福二老健康快乐。 家庭是本书起航的港湾。现在和即将陪伴我一起到老的妻子郭明妹,经历和见证我正在变老的女儿张开颜,她们是我生命中的主角,本书中许多思想发端于她们,启迪于她们,甚至受教于她们。家庭是任何一个人幸福的基石和源泉。没有美好的家庭,很难拥有美好的心灵。有稳定的家,人生的路才可能行得稳、走得正。在本书收尾的时刻,妻子正面临一些复杂的生命困扰,孩子己身受高考竞争的巨大压力,祝福她们心想事成。 我在32岁的时候,开始撰写第一本书,当时发下宏愿:穷一生之力,写三本有价值的书,以此立言足矣。不知不觉,十年转瞬即逝,我自觉已经完成了任务,但写下去的愿望似乎仍然没有穷尽,思绪在随着时代的裂变式发展而不断蜕变延展。也许,我会把人生中著述立言的目标定得更多一些,毕竟,谁确切知道未来的走向呢?正如曾国藩所说:“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未来的事情不去想,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做,过去的事情不留恋,恰恰可以反映我当下的心境:顺其自然,实事求是,不定指标,不图名利。不论外界如何变迁,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唯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是发展自我。我同样坚信,我的生命永远在路上,我的终点永远在前方,我将在本书出版后再出发。 有意思的是,录下本书全部文字的国产笔记本电脑,也已经用了lO年。这台换过一次键盘的机器,在我手下先后码出了三本70余万字的书稿。虽然挣取的稿酬已够买10台新笔记本电脑,但我仍然恋旧不舍,期待这台老机器会敲打出新的思想火花,期待我这个老男人能创造出新的智慧产品,供读者诸君在人生道路上且行且品鉴,也祝福你们凯歌行进。 事不过三。三生万物。“三”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数字。诚挚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再次援手,让我生命中至关重要的第三本书得以如愿付梓。 张霖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