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哥老会:子虚乌有的《金台山实录》
哥老会秘籍《海底》中的《金台山实录》,也是个有关该会缘起的传说故事,不过,从来没有人见过其内容,仅能从民国年间四川“汉留巨子”刘师亮所著《汉留全史》中知其大概: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皇帝在吴三桂的追赶下逃入缅甸,缅甸王为了讨好清廷,便把永历皇帝送给吴三桂,吴用弓弦将永历帝勒死。当时,郑成功在闽南公开高举反清大旗,同清军对抗。清廷以其父郑芝龙无法招降郑成功,而将其全家杀害。消息传到台湾,郑成功悲痛欲绝,发誓复仇。于是年九月,与所部兵将结拜弟兄,定名“金台山明远堂”,参加者达四千之众,是为洪门(哥老会)创立之始。郑成功派遣其部将蔡德忠、方大成、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等潜入福建少林寺出家。又派遣部将中精明干练者分赴内地,组织汉留,开山立堂。康熙元年六月十八日,郑成功逝世,其子郑经继位。康熙十九年,郑经兵败厦门,次年以忧愤死,次子郑克坎立。康熙二十二年,台湾为清将施琅所攻占,郑克坡遂将天地会之秘籍《金台山实录》用铁匣沉之海底,然后自刎身亡。郑成功之部将陈近南探知吴三桂或能灭清复明,遂前往四川雅州,,于康熙九年开荩忠山。旋知吴三桂虽然反清,却是为己,不是为明,大失所望,遂至湖广白鹤洞出家,称白鹤道人。道光十五年,郭永泰赴福建厦门探望其叔,闲暇时出游,偶憩民家。见其盖米瓮上有旧书一本,封面署《金台山实录》,并盖有“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之图章。知系郑成功遗物,问所由来,渔民称其父生时业渔,善泅水,于海底得一铁匣,内藏金珠数件,小玉印一方,旧书一本。永泰以百钱购得《金台山实录》,又以白银十两赎回。道光二十八年,郭永泰从厦门回到四川,在四川永宁开荩忠山,参加会盟者有四千多人,所传各令并汉留组织之秘籍,即名日《海底》,又名《金不换》。
人们对于哥老会秘籍《海底》有着不同的解读。
胡珠生在《天地会起源初探》中提出:洪门秘书向称“海底”,四川郭永泰开荩忠山时,其海底原本系道光十五年得自福建厦门渔家,相传为郑成功遗物——《金台山实录》,书面盖有“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印”。又说:刘师亮在《汉留史》中提到,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在台湾开金台山,命陈近南往四川雅州,于康熙九年开荩忠山。可以大致断定它(指天地会——引者)起源于清初郑成功经营的福建、台湾,再由福建、台湾而转入广东、四川。
朱琳在《洪门志》中写道: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据守台湾,推进“汉留”组织,开山立堂,定名为“金台山”、“明伦堂”。并遣派部将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等向中原发展,化装至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九连山的少林寺,投方丈智通。该寺有僧128人,均精娴武艺。嗣有郑君达(郑成功之侄)素怀大志,随父郑丹书在粤经商。父死,闻叔郑成功有部将蔡德忠等隐居少林寺,遂偕妻郭秀英,妹郑玉兰,及子道德、道芳,相投依附,共图义举。康熙十一年,西鲁国王寇边,清兵征讨,屡受重创。清廷惊惧惶急,悬榜招贤。少林寺僧郑君达与众商议,前往投效,以图“反清复明”。
下面便接续少林寺僧帮助清廷打败西鲁,反被残害的故事。
康熙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陈近南等人在“红花亭”聚会,一同结义,建立天地会,并称陈近南“原名陈永华”。戴魏光撰写的《洪门史》,并未完全依据会内秘籍,而是使用了魏源的《圣武记》、《清史列传》等史籍。但史籍中并无天地会的记载,他便用推想的方法对史籍加以附会。如:《圣武记》中提到“成功既有台湾,与所据金厦二岛相犄角,又礼处士陈永华为谋主”等语,遂附会为:“成功励精图治,宵旰勤劳,不惜礼贤下士,罗致豪杰,以备他日作战之需。洪门基本干部之养成,亦必于此时。”又见《清史列传》之《郑芝龙传》提到康熙二十二年清将施琅进兵台湾,郑克壤、刘国轩等迎降,上交“延平王金印”及“招讨大将军金印”等,遂附会:“当(郑克壤)出降之时,将领被斩者七十余人,官员被斩者三百余人,士兵被斩者一千余人。郑成功部属于痛恨之余,遂相率加入秘密会党以图报复。”故得出结论说:故洪门萌芽于成功人台之前,培养于成功入台以后。
笔者则认为,《海底》中的《金台山实录》乃是会内之人所编造,因为郑克壤并非自杀身亡而是投降了清朝,他在降清时,上交了全部文书、档案,清廷并未发现郑氏政权与天地会有关的内容。哥老会并非郑成功所创立,而是由四川的咽噜演化而成。
3.青帮:胡编乱造的《通漕》
青帮的缘起也被帮会中人弄得混乱不堪,他们编造的《通漕》,大肆宣扬青帮源远流长,有着光荣历史,以抬高青帮的身价和扩大其社会影响。为此,他们称青帮系来自佛教禅宗的临济宗,并且把青帮的起源提早到明代,为青帮编造出所谓“前三祖”和“后三祖”的神话故事。前三祖包括:金祖碧峰,是明朝永乐年问的文渊阁大学士金纯,后来出家,修道于山西五台山之紫霞洞;罗祖即罗清,是明万历年间户部尚书,青帮秘籍还为他编造了一个神话故事:
明天启三年,“北国造反”,朝中无人能敌,魏忠贤因遭罗清弹劾,故意举荐罗清前往征讨,欲借北国之力除掉罗清。罗清率领二十万兵马来到北国边界,北国兵将见明朝兵多将广,遂不战而退。罗清得胜回朝,魏忠贤又诬陷罗清私通敌国,天启皇帝遂喝令将罗清打入天牢。万历年间,复有吐蕃使臣来京,献上《石函天书》一部,声言明廷如有人能识天书之文字,并以同样文字作一复书则罢,否则要求明朝向其称臣纳贡。万历皇帝只好从天牢中请出罗清。罗清不仅将天书朗读,并以天书中文字作答。吐蕃使臣回报国主,从此不敢轻视天朝。
陆祖名陆逵,曾任明江右镇总兵,明亡后隐居于茅山,因仰慕罗祖为人,前往五台山求道。但连访三次未遇,最后因应了“红雪齐腰,芦芽穿膝”之前兆,始被罗清收为弟子。
青帮又有所谓“后三祖”,包括:翁祖本姓朱,明朝宗室,即朱三太子化名,因国变逃亡,奔走江湖,阴结义士,图谋光复;钱祖本姓刘名经;潘祖本姓黄名明月。三人同拜陆祖为师。三位祖师为了发展组织,受陆祖秘言,下山引领漕运行帮,广收义士,至乾隆时,帮务大兴,粮船水手、纤夫俱为帮内之人。以上便是青帮秘籍《通漕》里有关青帮缘起的记载。
对于《通漕》中的内容,人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读。
史家李文治先生在《清代漕运》一书中,依据乾隆三十三年(1768)闽浙总督崔应阶奏折,对青帮内部传说进行解读。崔应阶奏称:杭州府北新关外拱宸桥地方,向为粮船停泊之所。明季有密云人钱姓、翁姓,松江人潘姓,三人流寓杭州,共兴罗教,即于该地各建一庵,供奉佛像,吃素念经。于是有钱庵、翁庵、潘庵三名。李先生据此提出:“清门的创始人为钱坚、翁岩和潘清,称清门三祖。”据陈国屏《清门考源》记载:钱是江苏武进人,翁是常熟人,潘是杭州人。《考源》所记三人籍贯与崔应阶等奏折不同,又谓三人为异姓手足,同隶天地会,后来以部分天地会会员及部分罗教徒为基础,组织清门教。至清门教之内容,《考源》一书记述极为详尽,可补崔应阶等奏折之不足。
清末民初,三大帮会呈现合流趋势,于是,一些帮会中人又把青帮的起源与天地会联系起来。陈国屏说:清门之翁祖、钱祖,原为天地会会员,潘祖亦因翁、钱之故而加入天地会,其后,三祖即以一部分天地会会员,一部分旧罗祖教徒为基础,另行组织一安清道友会。飞烈在《洪门搜秘志》一书里更提出:清廷对洪门中人不断监视仇杀,株连被害甚众,致使洪门志士活动维艰,遂又推广组织,另立社团,而以翁、钱、潘三人组织安清帮,协助清军运粮。表面上似辅助清廷,实则为洪门之间谍耳。后来,此说不仅被帮会中作者所认同,而且也被一些学者所采用。陶成章在《教会源流考》中也曾提出:“哥老会既出现之后,乃又有潘庆者,窃其余绪,以组织潘门,或日潘家,又日庆帮(俗讹作青帮)。其分立之原因,盖由潘庆为贩卖私盐之魁,哥老会之徒,皆湘勇,则又为捕贩卖私盐者也,势成反对,故别立旗帜。然湘勇之捕盐枭也其名,而暗通也其实,故虽有反对之名,而无其实。且其源流本出洪门。”著名清史专家萧一山先生也说:青帮是一个大姓潘氏兄弟窃洪门之绪余而组织的,叫做潘门或潘家,别称安庆帮,因为安庆的道友会是发源地或说庆帮,遂讹为青帮。李文治先生也说:关于潘清等融合罗教、天地会创立清门教之目的,据《清门考源》谓在反清,借教为号召,以避世人耳目,考此说颇近事实。
马西沙和程□两位学者对青帮的起源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结论,青帮形成于同治年间,由信奉罗教的漕运水手行帮演化而来,否定了青帮始于明代之说。
P10-15
秦宝琦教授长期关注中国地下社会研究,从天地会到青帮、红帮。他对天地会源流的考证,曾经引来广泛争议。一个长期研究江湖的学者,对江湖文化却深恶痛绝。
——香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近代中国帮会种类之多、分布之广、成员之众、活动之烈、影响之大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秦宝琦教授走出书斋,走进电视、广播的讲坛,以三百年为尺度,为大众讲述了中国帮会到黑社会的演化历程、组织起源、历史流变、成员结构和社会功能与影响,很好地传达了他精湛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一如既往的现实情怀,值得期待。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戴逸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江湖史为鉴,可以正天下。有别于坊间流行的传奇、戏说之类,秦宝琦教授的《江湖三百年》忠实记录了从帮会到黑社会蜕变的兴衰全景,形象再现了江湖社会的历史特写,兼具知识性与故事性,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透视三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独特窗口。在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中,本书无疑是一部重要的警世之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王大伟
近年来,由于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活动猖獗,尤其是2009年重庆“打黑”行动取得辉煌成果,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的帮会和黑社会的关注。在重庆打黑活动取得初步成果的2009年9月初,有人把我在《中国地下社会》一书中有关哥老会起源的章节,冠以《重庆历史上真实的黑社会》的标题,摘要发表在新闻媒体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之后,凤凰卫视的编导邀请我做客《世纪大讲堂》,以《中国地下社会三百年》为题,讲述了清代的帮会和民国年间的黑社会。事后,我感到帮会和黑社会的内容复杂,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很难把问题讲清楚,特别在涉及帮会历史方面,尚存在诸多误解,有待澄清。不久前,《华商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从帮会的角度研究民国》(2011年11月27日)的书评,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遗憾的是文中在涉及帮会起源问题时,仍然沿袭以往帮会中人的说法如“洪门,是清末最大的民间力量,郑成功开创,陈近南发扬”,“青帮,本是雍正为了分化民间势力而设,原为‘安清帮’——其创帮老祖本是奉洪门首领之命‘潜伏敌营”’等。类似说法在近年来有关帮会历史的著作中,仍然俯拾即是。还有许多著作或通俗读物,干脆把帮会同黑社会等同起来,认为历史上的帮会,就是今天的黑社会。这些误解,均有待澄清。为了使广大读者对帮会的历史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我萌发了撰写一本有关帮会与黑社会的通俗历史读物的想法。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遇见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武云博士,同她谈起这个设想,得到她的鼓励和支持,增加了我撰写此书的信心,于是有了本书的诞生。
本书撰写的宗旨,在于希望使读者能够对帮会和黑社会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如今人们在谈论帮会和黑社会时,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均称之为“黑社会”。这是一种误解,二者虽然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本质性的区别。帮会是由历史上下层社会的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和游民组成的社会组织,虽然有危害社会的消极方面,如聚众打架斗殴、抢劫夺财、绑架勒索、走私贩毒等;但是,也具有某些积极方面,如平时在成员之间施行互济互助和自卫抗暴,在社会矛盾激化时,往往进行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清代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多为帮会(有些是教门)所发动和领导。帮会在反抗外国侵略方面也曾作出过贡献,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天地会和哥老会等帮会曾经在推翻清王朝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于历史上帮会的这些积极作用,不应抹杀。而民国年间的黑社会,如上海的青帮、四川的袍哥,乃是由帮会蜕变而来,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鹰犬,有些成为军阀、官僚争权夺利的工具,有些成为危害社会的土匪。总之,黑社会乃是社会的毒瘤,其存在毫无积极意义。总之,帮会和黑社会虽然在行为方式和具体活动中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在性质上却有所不同,不应把二者混为一谈。
目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是否就是黑社会?这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
我国官方一般把人们通常所说的“黑社会”称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而不是直接称之为“黑社会”。我国《刑法》第294条把具备以下特征者界定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组织结构比较紧密,人数较多,有比较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较为严格的组织纪律;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通过贿赂、威胁等手段,引诱、逼迫国家工作人员参加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范围内,以暴力、威胁、滋扰等手段,大肆进行敲诈勒索、欺行霸市、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那么,“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是否就是“黑社会”呢?我个人理解,“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其实就是“黑社会”。因为把一个犯罪组织确定为“黑社会性质”,那么,这个犯罪组织当然就是“黑社会”。
人们在谈到帮会和黑社会时,往往均以“江湖”称之,那么,“江湖”与帮会、黑社会是何关系呢?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何谓“江湖”?有人考证,“江湖”一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在《庄子·内篇》中提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不过,庄子在这里所说的“江湖”,同后来人们所使用的“江湖”,其内涵完全不同。“江湖”一词是对江河湖泊的抽象化,用来专指那些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社会群体,人们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江湖”这个概念的。在历史上,“江湖”成员多为下层社会的游民,他们不仕、不农、不工、不贾,居无定所,浪迹四方,行为飘忽不定又神秘莫测,稍不如意就不惜使用暴力,因此人们便用游移不定和波涛汹涌的江河湖泊来形容他们。历史上,“江湖”作为非主流社会的群体,几乎涵盖了除士农工商以外的所有人群,包括医卜星相、贩夫走卒、退隐官员、落魄文人、说书卖艺以及骗子、窃贼、强盗、侠客、乞丐、清客等各色人物。“江湖”中人大多属于身无恒业的流浪者即游民,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拉帮结伙,组成帮会。许多人加入帮会就是为了闯荡江湖,混口饭吃。这种行为在洪门称为“跑码头”,青帮称为“靠码头”。这是因为哥老会的形成同川江上的水手、纤夫有关;青帮的形成,也同漕运水手行帮有关,所以帮会习惯于把其活动据点称为“码头”。这些“码头”一般设在茶馆酒肆,作为联络据点或帮会成员外出闯荡的歇脚点。为了确认来者是否具有帮会成员的身份,便创造了诸多不为外人了解的隐语、暗号、切口和帮规、戒约,于是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即所谓“江湖文化”。江湖文化虽然也有某些可取之处,有些内容已经成为民俗的一部分,江湖文化中有许多用语,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如“龙头”、“老大”,便是哥老会首领的称谓;再如“摆平”、“落马”、“结梁子”等,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但总的看来,江湖文化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他们常常打着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旗号,谋取私利,进行各种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犯罪活动,甚至不惜公然蔑视法律和道德规范,破坏公共秩序,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江湖文化所推崇的“哥们儿义气”,被许多人奉为处世原则,遇事不问是非曲直,一味袒护自己的“哥们儿”。一些人为了获取私利,一些官员为了升迁或以权谋私,不惜拉帮结伙,结成小集团,这些都是“江湖文化”的遗毒!
从上述内容来看,帮会乃是“江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黑社会是否也属于“江湖”的范畴呢?回答是肯定的。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民国年间的黑社会,如上海的青帮和四川的袍哥,就是由清代的帮会蜕变而来。其次,帮会与黑社会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两者无论在阶级构成、行为方式上,还是在具体活动上,均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而且往往同时并存,帮会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蜕变成黑社会。所以,黑社会也属于“江湖”。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清代的帮会与民国年间的黑社会,阐述了从帮会到黑社会的演变历程,因此取名曰《江湖三百年——从帮会到黑社会》。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当今黑社会的行为方式、处世原则和活动内容,同历史上的帮会和黑社会大多相同或相似,因此,熟悉历史上的帮会与黑社会,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黑社会的本质,使人们远离黑社会,免遭其荼毒;公安、司法机关也可以通过了解帮会与黑社会的历史,更好地实施社会控制,尽可能地把黑社会组织消灭在萌芽状态,以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江湖三百年——从帮会到黑社会》是研究秘密社会史的权威专家秦宝琦教授在做客香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讲稿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江湖三百年——从帮会到黑社会》真实再现中国三百年间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江湖社会;从地下走向公开,从民间走向官场,从极盛走向没落,从互助抗暴到祸害民众;清代三大帮会天地会、哥老会、青帮的组织起源、人员结构、联络方式、帮规戒律;帮会的主要活动及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民国三大帮会蜕变成黑社会的全景再现;上海青帮三大亨从崛起到覆灭的神奇故事;四川袍哥沦落成军阀争斗工具的复杂过程……
《江湖三百年——你从帮会到黑社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金庸小说中的天地会的现实源头在哪里?四川、重庆的袍哥怎样演变成黑社会?雄霸上海滩的青帮为何从辉煌走向覆灭?……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当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秦宝琦在《江湖三百年——你从帮会到黑社会》中为你全方位、多角度揭秘扑朔迷离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