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6周年岩土工程的人和事》是个巨大思想宝库,作者黄强希望通过轻松的话语,在留恋中引发深刻的思索与总结。书中的回忆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个个“岩土人和事”,串起了当今解决岩土工程问题实践方法的理论与原始依据,展望未来岩土工程的技术创新方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中国66周年岩土工程的人和事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新中国66周年岩土工程的人和事》是个巨大思想宝库,作者黄强希望通过轻松的话语,在留恋中引发深刻的思索与总结。书中的回忆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个个“岩土人和事”,串起了当今解决岩土工程问题实践方法的理论与原始依据,展望未来岩土工程的技术创新方向。 内容推荐 黄强主编的《新中国66周年岩土工程的人和事》收编了61篇岩土工程专家学者对我国岩土工程发展的重要经历回忆,这些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岩土工程各项科研成果、标准规范的研发过程,也使后来者了解我国岩土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的发展历程。对从事岩土工程教学、科研、设计及施工人员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目录 综合篇 我国岩土工程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忆同济大学张问清、俞调梅和郑大同三位教授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熙龄先生 我与岩土工程 岩土专业体制尚未到位,年轻一代仍须努力 兰州土力学会议的回忆与感想 全国高校第一个土工试验室的创建和发展 岩土工程的研究生教育与培养 忆我们的老所长 工程勘察篇 岩土工程勘察的几座丰碑 与砥砺前行30年的中国岩土工程事业同行 脚踏实地,情寄黄土 绿色岩土低碳咨询——与岩土工程咨询事业一路走来 我的专家系统情结 岩土工程体制实践经历 昨日之梦 天然地基与基础篇 基础设计内力分析方法的感悟 开创高层建筑箱筏基础的研究 冰川冻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诞生记 复杂-简单——漫谈地下建筑物抗浮设计 地基处理与复合地基篇 地基处理情 CFG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与发展历程 走进岩土实践为先 饱和盐渍土地区强夯法的创新与工程实践 “场地形成工程”理论与实践 地基基础概念设计浅析 地基中的气压劈裂现象与利用 SDMCCM(静动联合排水固结工法)机制探索过程 往事点滴——谈软土地基处理 软岩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研发 安徽岩土工程推广点滴回忆 长板一短桩组合型复合地基研究 软土路基后处理技术的诞生与创造性思维 桩基础篇 从“碟形沉降”到变刚度调平 上海地区桩基沉降计算方法的改进 我的岩土职业若干记事 黄浦江畔忆左岸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岩土工程“共同作用”的理论与思考 空心方桩的开拓者 三十年岩土工程设计之回顾 水泥土复合管桩技术开发 我国桩工机械行业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钻孔短桩基础在北京前三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桩基础施工的新突破 历经艰辛 横空出世——国内第一台旋挖钻机诞生记 桩基室——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基坑与边坡篇 在挖掘岩土潜能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记同济启明星基坑支护设计软件的诞生 弹性支点法在我国基坑工程应用中的早期发展历程 我所经历的基坑支护与主体结构相结合技术的发展 机遇与挑战——武汉地区基坑工程的应用与发展 发展现代土力学的思考 土钉墙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人和事 一时冲动 一生岩土情 既有建筑改造地基处理及其他篇 我与数字化之缘 理正岩土软件研发中的那些事 趟过岩土河,湿了双脚 “地基应力解除法”纠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亲眼目睹我国岩土工程学的兴起和发展 我的隧道情缘 既有建筑物改造加固与病害处理工程促进岩土工程技术的新发展 试读章节 研究生阶段主要学习数学、力学等基础理论和土力学基本知识,从事土工计算机分析和土的本构理论研究。曾先生反复强调岩土工程研究要坚持理论、土工试验和工程经验相结合。他让我结合上海金山化工厂地基处理工程案例开展研究,通过大量的三轴试验研究,建立模型,在省科技厅的计算机上完成计算分析[当时全省可能只有一台计算机(国产TQl6型),采用BCY计算机语言],完成了学位论文。研究生阶段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岩土工程理论有了较全面、深人的了解,特别认真学习了临界土力学理论。研究生毕业后,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编写了《土塑性力学》讲义,开始讲授土塑性力学。期间曾得到同济大学郑大同教授的鼓励和指导,并建议出版发行。1986年邀请沈珠江和朱百里教授发起组织编写《计算土力学》,以满足岩土工程研究生教学需要。1986年底去西德留学,从事软土地基固结反分析研究,1988年春回国。几年后编著《高等土力学》,主编《工程材料本构方程》和《土工计算机分析》等著作,促进岩土工程研究生教学和土工计算机分析的发展。 1984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成立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挂靠浙江大学,主任委员是我的导师曾国熙先生。曾先生提议我担任委员会秘书,由此步入地基处理领域。在曾国熙、卢肇钧、叶政青和蒋国澄等学会领导的指导下,负责《地基处理手册》编写的具体组织工作。我有幸认识了许多我国地基处理领域的著名老前辈,系统、深入学习了地基处理技术。在叶政青先生带领下,与彭大用和叶书麟一起负责1986年在上海宝钢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的具体组织工作,与曾昭礼一起负责1989年在烟台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的具体组织工作。负责组织多次地基处理技术学习班,开始几期讲课的老师有曾国熙、钱家欢、窦宜、盛崇文、叶书麟等地基处理专家。1991年学会换届,原学会领导年事已高,推荐我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负责学会工作。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至今已举办13次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和5次专题学术讨论会,相应出版17本论文集,组织出版《地基处理》杂志,《地基处理手册》已出版第三版,发行量超过12万。在多地组织数十次地基处理新技术研讨班。30多年来我长期从事地基处理理论和技术研究,参加主持多项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机场、堆场和填海工程等重大工程的软土地基处理,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我常觉得自己非常幸运,30多年来有幸结识了地基处理领域的四代专家(1949年前后毕业的为第一代,“文革”前和中期毕业的为第二代,“文革”后毕业的又可分为二代)。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并与他们共同努力,促进我国地基处理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在学习、研究、普及、发展地基处理技术过程中,有幸创建了广义复合地基理论,促进形成了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为我国在复合地基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做出了我的贡献。 城市化推动了基坑工程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学习基坑工程围护设计,并负责组织完成了浙江大学承担的第一个基坑围护设计项目。参加项目的有潘秋元、卞守中、乐子炎、谢康和、朱向荣、严平等老师。杭州庆春路改造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很多基坑都是由我们设计的,并指导完成多篇博士学位论文。在从事基坑围护设计过程中,与学生们共同发展了多项基坑围护新技术,如:深埋重力一门架式结构围护技术、《一桩三用》围护技术、水泥搅拌土植人T(工)形钢筋混凝土桩围护技术、注浆扩孔土钉围护技术等。提出基坑工程按变形控制设计和按稳定控制设计理念、由土钉支护临界高度确定其适用范围的理念,提出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原则,较系统地研究了基坑工程环境效应及防治对策。1995年底应福建省建科院龚一鸣研究员等专家的邀请担任《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主编,负责编写的组织工作。期间自己的知识也得到不断升华。2004年由钱七虎院士和陈肇元院士创建的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分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挂靠清华大学)换届,钱七虎院士和陈肇元院士两位学会领导推荐我担任主任委员。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与其他学会领导共同努力,尽心尽力,共同促进我国基坑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P14-15 序言 2014年9月17日,由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共同策划,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与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我国建筑界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5周年而举办的学术盛会——“反思与品评——新中国65周年建筑的人和事”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召开。著名建筑学家陈志华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院士、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资深总建筑师费麟、原《世界建筑》主编曾昭奋教授、顾孟潮教授等40余位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各大设计院总建筑师们莅临本次论坛。会议以纪念的方式梳理、总结、回溯了中国建筑设计与研究走过的65载漫漫征程,揭示并发现了新中国建筑创作、发展历程上的顿挫与问题,针对当前建筑创作实践和思想理论方面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理清了建筑史实,揭示了事件内涵,传承了中国建筑师思想。整个会议活泼轻松,众多业界顶尖建筑学人弥足珍贵的讲述、老中青三代建筑师的倾情述说与追忆,展现了中国建筑在作品、理念、人物上闪耀的多元文化,并以对历史敬畏与尊重的态度、对当代建筑创作发展中的种种现象展开品评,铸就了建筑界与文博界在建筑思想史上的一次联合学术探索,成为新中国建筑65周年的一段重要记忆。 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会议,倾听建筑师们叙述展现于大地上的华丽乐章与抱憾,由此而联想到中国岩土工程师深埋于地表之下的辉煌成就,促使我萌生举办一次“新中国66周年岩土工程的人和事——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茶话会的想法。 岩土工程师为中国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国岩土工程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新中国66载岩土工程的人和事是丰富的岩土工程历史遗产,它们太值得我们回忆: 从天然地基到强夯及真空预压;从柔性桩地基处理到刚性桩复合地基及各种地基处理方法;从预制桩到灌注桩及各种桩型;从钢板桩基坑支护到灌注桩支护及土钉墙支护;从第一本地基规范到包括岩土工程各方面的几十本标准;从荷载板试验到桩基静载试验及各种试验方法…… 我们有太多的第一个出乎意料的试验结果、第一个吃螃蟹的设计人、第一个难得的试点工程、第一个人提出经验系数、第一个人得出经验公式、第一本岩土工程标准;众多的专利技术及岩土著作…… 如此多的人和事,新中国岩土工程都应该记忆;如此丰富的岩土发展历程,都应从文化与社会发展视角做出回忆与品评,这些或许是来自前辈开创者们灵魂深处的回声,更是当代中国岩土人应从中汲取力量、展望岩土工程再次创新的动力之所在。 《新中国66周年岩土工程的人和事》,是个巨大思想宝库,希望通过轻松的话语,在留恋中引发深刻的思索与总结。回忆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个个“岩土人和事”,串起当今解决岩土工程问题实践方法的理论与原始依据,展望未来岩土工程的技术创新方向。 召开“新中国66周年岩土工程的人和事——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茶话会并同时出版《新中国66周年岩土工程的人和事》,将可留下中国岩土工程界十分有益的文化记忆。 感谢所有作者对本文集的大力支持。 黄强 2015年5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