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社会经济发展因分布地区和不同支系而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主要有原始经济形态、封建领主经济形态和封建地主经济形态等不同的经济发展类型。
原始经济形态主要指拉祜族苦聪人在原始森林里从事周期游动的原始迁徙农业,主要涵盖金平、镇沅等拉祜族苦聪人地区。以金平拉祜族苦聪人(拉祜西)为例,他们缺乏铁农具,耕作技术相当原始,摩擦取火,用竹筒做炊具,不会纺织,不会制陶,生活在茫茫林海中。他们家家户户养猪,编织工艺颇为精巧。采集广泛使用木、竹工具,实行大面积轮歇耕作。农业经营主要是个体生产,辅之以血缘为纽带的集体协作。对拟耕地、现耕地以及计划使用的休闲地,都实行私人占有。集体占有的实质是另一种私人占有形式。若需要耕种则要征得土地主人的同意。商品交换主要与外族进行物物交换。个体家庭出现贫富悬殊,富的叫“蜀哈”,贫困的叫“周哈”,同时保持着古老周济的传统,粮食借贷没有利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随着财富的积累和私有制的发展,西盟拉祜族社会中不仅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而且在村社成员间也发生了一定的阶级分化,产生了穷人和富人,出现了珠米户,逐步形成珠米经济。
珠米一般都有较齐全的生产生活资料,有金银财宝和奴隶;与其他人家相比较,他们的田地较多,粮食产量也比较高。珠米凭借其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优势,通过发放高利贷、雇工、买卖奴隶等,对群众进行剥削,继续充实其经济实力。另外,珠米还能够经商,他们经常在外面跑生意,把罂粟压低价格进行收购并运到外地出卖,再买回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并在寨子内高价出卖。他们凭借着优越的经济条件,在拉祜族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经常参与村寨的重大活动和各种事务管理,对村寨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宗教活动及其他事务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金平县拉祜族富者叫“蜀哈”,贫者叫“周哈”,偶尔出现过用粮食作为支付借用工具的报酬,用货币或松鼠干巴去借幼林地,这个“借”已开始具有“租”的含义,协作与换工是普遍的互助形式。临沧市耿马芒美拉祜族在生产中广泛存在集体互助劳作的习俗。互助的主要形式是换工,拉祜语称“阿周”。这种互助换工不仅在同一大家庭内部进行,而且也在同一寨子的各家庭之间进行。
封建领主经济形态。这种经济类型由于历史原因而被纳入到傣族土司的领主制度中,其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带有相当浓厚的原始经济关系残余。傣族封建领主确立了对拉祜族的统治后,将傣族的统治机构完整地搬到了拉祜族地区,设置了帕雅、鲊等加强了对拉祜族的统治。有些地区拉祜族只是贡纳制的隶属关系,有些地区拉祜族则完全纳入到傣族农奴的编制之内。 封建领主经济主要涵盖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南部、孟连、西盟、耿马、沧源以及西双版纳等地区。例如,1599年,双江勐勐土司建制确立后标志着双江拉祜族地区也进入了领主经济时代,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归领主所有。领主制度实行“发圈”和“圈”的集权统治,领主将土地划分成官田、俸禄田、佛寺田、份田、学田等多种;按可耕种的土地总量分配到各“发圈”,发圈再分配到圈,圈再按农户需耕种的份数分到户,农民只能耕种份田;份田不得私自买卖。耕种份田的拉祜族农民承担领主的各种徭役、赋税、摊派、白工等。各村寨由村级头人(布介、布胜、布八、布甘)负责催收、保管、上缴。专为领主家族服务,如挑水、煮饭、砍柴、吹号等各种差役分给一份差役田。双江傣族土司领主制残余沿袭至1955年和平协商土地改革才彻底废除。
再如,耿马傣族土司所辖的拉祜族地区有夫田,又叫“门户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耿马傣族土司所辖的弄抗乡的弄抗、石洞寺、洛阳、弄掌、芭蕉林拉祜族村寨推行的土地类型要求农民按份田服劳役。上弄抗是土司的“舂碓夫”寨;芒福寨是土司刮粪夫寨,为土司挖厕所刮马粪,打扫卫生,有“份田”244亩。贺回沟、那小、平掌、海洛山4寨为土司跑腿送信,故有“跑信田”。石洞寺是掌太爷罕贵德的私庄,下弄抗是佛寺的私庄,为太爷和佛寺耕种荒田。
封建地主经济形态。这种经济类型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比较进步,农业生产工具与汉族和傣族大体一样,但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工序较简单。出现富人拥有水田和优质旱地,贫困农民没有或完全丧失土地。土地集中程度不同。例如,双江地主经济清代中叶渐有发展。明末清初,内地少数汉族因战争或经商等陆续到双江开垦土地,他们具有比当地民族相对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汉文化知识,富户(以汉族、傣族为主)的生产资源较好,逐渐形成地主经济。另外,清代后期,双江拉祜族先后进行过三次反抗斗争,斗争失败后一部分拉祜族出走县外,留下的土地被汉族富户购买,原来不准买卖、典当的份田变为私有,光绪十九年(1893)双江出现土地买卖契约,民国时土地买卖已成通例。土地所有制是地主经济的集中体现,包括拉祜族在内的农民受地主经济剥削,其剥削方式有地租、雇工(长工、短工、季节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款等。生产工具为刀、斧、锄、镰,少数地区有犁、耙等畜耕农具。
P41-43
作为拉祜族的一员,拉祜族历史文化是我长期关注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学时代我经常跟随从事拉祜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母亲和从事中缅外事工作的父亲,走村串寨,亲身经历体验,多次去到了缅甸拉祜族村寨。拉祜民族让我感到骄傲,拉祜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多样的文化让我流连忘返、深深热爱。20世纪90年代,我有幸进入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专门从事民族宗教研究,受到了李赞绪、邓启耀、范建华、雷波等前辈的指导,同时也接受了人生的第一个课题《20世纪中国家庭实录》之《猎虎卡些》,独自去到中缅边境的拉祜西村寨调研,与大卡些头人李四娜四波巴大家庭同吃同住。语言的高度相通,家乡同胞的情节,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大家庭友谊,从此开始了我的拉祜族研究之旅。
拉祜族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拉祜族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有关拉祜族文献1。00余篇/部,涉及创世神话、传说故事、典章制度、语言文字、社会组织、经济生活、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婚姻家庭,民族关系,支系研究、价值观念,节日庆典、风俗礼仪等内容。绝大部分研究能够客观反映拉祜族和拉祜族的发展规律,但也有少部分研究出现了研究不深入,甚至出现了某些错误。例如,20世纪初叶,人民英雄李保有的史料记载为“傈僳族”,事实上他是拉祜族,只是因他是西盟傈僳(力所)寨人,因此有人误解为傈僳族。再如至上神厄莎不仅仅是天神概念,其是一个“厄雅(阳性)一莎雅(阴性)”有机整合体等。为此,笔者还是认为有责任接受该课题,通过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检索研究,希望在自己的学术研究范围内突出拉祜族特点和民族性。
本文主要介绍了拉祜族的基本情况并力争突出民族特点,但是拉祜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散居民族、跨境民族、特困民族,民族情况较为多元复杂,文化灿烂多样。因此,笔者在书写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疏漏和不足,敬请同仁和读者们指教斧正,在拉祜族研究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探索。
最后,对我长期田野调查中帮助我和接受我调查的民族干部、拉祜族群众致以衷心感谢!感谢普洱市澜沧县、孟连县、镇沅县、西盟县、景谷县,临沧市临翔区、双江县、耿马县、沧源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红河州金平县、绿春县,玉溪市新平县等地拉祜族干部群众的热情接待和帮助。特别感谢杨志祥、胡志寿、刘沧山、渠志荣、石春云、李验波、李建华、张亚辉、张志荣、左应华、刘劲荣、饶琨、杜忠初、罗文明、杨绍珊、李洁、杨嘉才、胡志忠、孔广良、陈佳、李进参、杨春高、张鸿新、张安祥、陈雪松、张越松、李文静、李伟文、李扎拉、汤斌、张鸿新、李松泉、罗满英、黄丕铂、黄丕荣、杨棚棚、娜迫、李美芳、李红英、娜儿、普家学、吴小生、李金秀、陈云芝、李扎克、李忠平、李金荣、胡永泰、李云、李国云、李传宁、谭志兵、罗文华、王鹏、赵明生、罗辉、董礼保、周天红、石友华、周建平、汤杰、铁明亮、王斌、李应才、李德强、李正付、刘斌、刘永甜、吴文龙、何兴富、刘春云、娜袜、吴开明、李华、方绍荣、李兴无、王正荣、陈忆云、李秀萍、自培平、石翠红、李娜妥、扎努、谭春、李跃兰、张有、娜约、周玉枝、罗恒高等拉祜族和拉祜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支持与帮助。衷心祝愿他们吉祥如意,健康快乐!
特别感谢我的父亲苏崇仁、母亲肖淑琼、哥哥苏志刚、丈夫金争的一路支持相伴。他们参与了本书部分的材料收集、田野调查和书稿的修改补正工作,才使本书得以完成。
苏翠薇
2014年12月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丹珠昂奔
2014年6月26日
苏翠薇著的《拉祜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之一,从拉祜族族的族源、历史、民俗、文化、宗教、艺术、人物、民族自治等多方面,系统而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该民族的整体风貌,饱含民族感情,热情讴歌了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向读者展现了拉祜族的多彩风姿。
苏翠薇著的《拉祜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描写对象是拉祜族,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叙述了拉祜族的历史渊源、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和区域自治与现今情况等。此书的出版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