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整体分析与评价。该书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历史价值,线索清晰,史料翔实,是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反映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信史。该书的出版,不仅可以满足社会需求,而且也为国史、党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史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顾洪章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整体分析与评价。该书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历史价值,线索清晰,史料翔实,是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反映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信史。该书的出版,不仅可以满足社会需求,而且也为国史、党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史料。 内容推荐 本书分六章和结束语,它是依照上山下乡历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分章。第一章:叙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缘起,时间上溯到1955年,下限至1961年。这一期间,尚处于倡导和个别试点阶段;第二章:叙述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时6年;第三章:叙述“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揭示了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接受“再教育”的政治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第四章:叙述了党和政府如何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上山下乡运动,同时反映了知青“大返城”后给城镇就业造成压力,以及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转机;第五章:叙述国家在关心下乡知识青年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第六章:叙述下乡知识青年为国家分忧所做出的贡献,及其经受的磨练;结束语:是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程的整体分析和评价。 目录 第一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缘起 第一节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提出和界定 一、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理论依据 二、拉开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序幕 三、毛泽东发出到农村中去的号召 四、刘少奇南下考察中小学毕业生的安排问题 五、知识青年下乡被纳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第二节 50年代知识青年下乡的特点和做法 一、初期下乡上山基本上由地方政府自行安排 二、先有回乡,后有下乡,两者交织进行 三、采取多种创业形式,试办集体安置 第三节 兴建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始末 一、创建青年垦荒队的来龙去脉 二、知名度较高的几支垦荒队 (一)第一支垦荒队在萝北县创建“北京庄” (二)上海青年垦荒队在江西创建“共青社” (三)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 (四)开发建设大陈岛的浙江青年垦荒队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在“大跃进”中一度沉寂 第二章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一节 实行调整方针,度过困难时期 一、“大跃进”的恶果及其关键性的转折 二、整体调整工作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三、果断地压缩两千万城镇人口 第二节 把知识青年下乡上山作为长远方针 一、由安置精简职工逐步转向动员城镇青年下乡 二、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开始有计划地展开 第三节 插队成为主要安置方向 一、下乡插队的提出 二、插队经验的推广 第四节 中央领导人进一步推动插队工作 一、周恩来倡导嘉兴经验,坚持插队方向 二、谭震林亲自总结插队工作的实践经验 三、邓小平指出插队为主是一件长期的大事 第五节 中央发布指导知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决定(草案)》的出台 二、《决定(草案)》的基本要点 三、《决定(草案)》的配套措施 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人物 第六节 知识青年下乡工作的发展 一、要把知青下乡作为长远事业去办 二、调整安置布局,开发山区经济 三、倡导城市开办劳动后备讲习所 四、推广农村业余教育,试办耕读学校 五、研究制定全国知青下乡的长远规划 第七节 五年的回顾 一、百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 二、一份历史性的答案 三、比预想的结果要好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第一节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与下乡知识青年回城“造反” 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二、下乡知青回城“造反” 三、动员下乡知青就地“抓革命,促生产” 四、下乡知青再次回城“造反” 第二节 上山下乡运动的前奏 一、红卫兵运动的衰落与转向 二、“老三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危机 三、“四个面向”的提出 四、走在上山下乡运动前列的红卫兵 第三节 把上山下乡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一、毛泽东号召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 二、兴起支援边疆和老区的热潮 三、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下乡 第四节 高潮之后的低谷与回升 一、上山下乡运动的低谷 二、“三突破”与上山下乡运动的再度兴起 第五节 毛泽东批复:知识青年问题容当统筹解决 一、毛泽东亲笔给知识青年家长复信 二、周恩来主持研究落实“复信”精神 三、组织全国性大检查,印发毛泽东的复信 四、召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 第六节 毛泽东再次批示:知识青年问题似宜专题研究 一、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 二、毛泽东把问题提交政治局 三、国务院再次组织知识青年问题大调查 四、一场“扎根”与“拔根”的大辩论 五、推迟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 第四章 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上山下乡 第一节 上山下乡步履维艰 一、重新评价知青插队 二、农场人满为患,要求停止增人 三、知识青年问题既敏感又棘手 第二节 顺应民心,调整政策 一、突破禁区 二、为彻底解决知青问题做准备 三、中央领导层商议大政方针 四、一次具有重大决策性的会议 五、《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文章 引起的波澜 六、中央批转会议文件,知青工作走向新的转折 第三节 一场回城风波 一、农场知青集体上访、罢工、请愿 二、王震、程子华苦口婆心做工作 三、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商定平息措施 四、“回城风”蔓延各地 第四节 为继续解决好知青问题创造条件 一、开展慰问活动 二、加强舆论宣传 三、号召安定团结 四、表扬好人好事 五、交流工作经验 第五节 亮起终止上山下乡的红灯 一、改变插队政策取得初步成果 二、进一步放宽政策 第六节 把知识青年问题纳入城镇就业制度改革的轨道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二、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广开就业门路 三、举办劳动服务公司 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五、多年积累的知青就业问题基本解决 第七节 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一、关于插队知青的工龄计算问题 二、关于已婚知青的安排问题 三、关于已在外地工作的老知青子女回原城市就学人户问题 第五章 国家关心下乡知青所做出的努力 第一节 经费和物资上的扶持 一、拨出专项经费和专项物资 二、不同时期经费补助标准 三、对知青场(厂)队实行税收减免 第二节 调整安置政策,改进安置形式 一、安置政策的调整 二、改进安置形式 第三节 选派带队干部 一、选派带队干部的缘起 二、各地选派带队干部的一些做法 第四节 为下乡知青创造学习条件 一、把知青点当成学校办 二、各地举办业余教育的一些做法 第五节 结合安置青年,城市支援农村 一、北京支援延安地区 二、上海支持重点安置地区 三、推广株洲经验,城市支援农村 第六节 对迫害知青的犯罪活动进行坚决打击 第七节 加强知青工作的领导和办事机构 一、安置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二、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三、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四、“文革”初期的安置办公室 五、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第六章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中的作为和贡献 第一节 活跃在农垦战线的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 第二节 为建设新农村立下汗马功劳 第三节 他们将生命献给了“第二故乡” 第四节 老知青依然眷恋当年奋斗过的农村 结束语 一、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引发和持续的经济原因 二、上山下乡运动走入歧途的政治原因 三、“知青”的历史奉献功不可没 四、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旧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附录 附表1 1962—1979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 附表2 1962—197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 附表3 1962一1979年城镇知识青年跨省区下乡人数 附表4 1974—1979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参加各级领导班子人数和城镇派带队干部人数 附表5 1962—1979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调离农村人数及去向 附表6 1962—1979年国家拨付知青经费数及供应木材和建房数 注释 试读章节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在“大跃进”中一度沉寂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胜利之后,毛泽东主席、党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想用最短的时间改变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于是从1958年春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场“大跃进”运动(注1—4)。“全民大办钢铁”,农业大放高产“卫星”,邮电、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业都开展了“全民大办”的跃进热潮。那个时候,一片“大办”声,到处急于增人,而且说要就要,来不及层层请示。因此,经国务院批准,劳动部就把劳动力调配权下放给省、市、自治区;省、市、自治区又下放给地、县。层层下放,实际上失去了控制。一时间,原来为解决就业问题发愁的城镇,竟然感到劳动力远远不足,还得大量从农村招工。这就为职工队伍的膨胀开了大口子。到年末,全国职工人数由1957年年底的3101万人,猛增到了5194万人,一年内增长77%。不仅历年来尚未安置的失业人员都充分就业,而且一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也都基本上参加了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这样,动员知识青年下乡的工作也就在大部分地区沉寂下来。这年年终,劳动部宣布:“彻底地完成了消灭失业现象这一历史任务”。 与此同时,又掀起一个规模巨大的支边浪潮。在全国兴起“大跃进”的形势下,根据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要求,为使边疆与内地能够齐头并进,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8年8月17日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要求从1958年至1963年5年内,由内地动员570万青年到这些地区去。支边对象除大部是农民外,还要求适当配备一套包括各行各业人员在内的班子,以利在荒原上平地起家,建起小社会。10月1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在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号召全国广大青年,包括机关青年,到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去,参加那里的开发和建设事业。 这次支边行动,涉及地区之广、动员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从1959年初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了两年。由于“大跃进”的悲剧,加上自然灾害,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动员内地青年支边的工作也于1961年初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停了下来。 在两年里,除河北、内蒙古未按《决定》行动外,其他有关的16个省、自治区及部队共动员安置支边青壮年和退伍兵99.7万人(另有随迁家属44.6万人)。其中山东去东北三省37.8万人,江苏、安徽、湖北去新疆25.1万人,河南去甘肃、青海18.7万人,浙江去宁夏8.1万人,湖南去云南2.3万人,统筹安排退伍兵去四川省西部、广东海南岛和湛江地区6.8万人。在这些支边青壮年中,有49.8万人参加农垦系统开荒建场,有21万人插入偏远的农村人民公社,有28.9万人到了工交战线。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作出了可贵的奉献。 这项支边的宏伟蓝图没有实现,不仅仅是因为3年经济困难被迫中断。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决策不慎,工作失误,行动盲目,超越客观条件,一年远距离调动上百万人,企图在最短时间里创造历史奇迹,是无法办到的。这次支边行动,虽然是不成功的,但为后来的全国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提供了历史经验。 历经3年的“大跃进”运动给生产力带来严重破坏,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失调,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损失。实际上,在1958年秋冬之间,党中央就开始察觉到运动中出现的尖锐矛盾。这年1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就提出要纠正已觉察到的“左”倾错误,要收回某些已经下放的权力,加强中央调控能力。 1959年1月5日,中共中央通知各地,立即停止招收新职工和固定临时工,各省、市、自治区的年度劳动计划,必须报中央审批。 同年6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大力紧缩社会购买力的紧急指示。决定年内减少县以上企业职工人数800一lOOO万人,从而减少工资支出15—18亿元。6月29日,毛泽东在庐山同一些领导人谈话时指出:现在有些无政府主义,“四权”(人权、财权、商权和工权)过去下放得多了一些,快了一些,造成混乱。应当强调一下统一领导,中央集权。下放的权力,要适当收回。 从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可以看出,中央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从劳动力管理方面来说,一是停止招工,二是精简1000多万从农村来的新工人。至于城镇劳动力如何统筹安排,当时还排不上日程,更顾及不到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 回顾50年代的历史,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处于探索中的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工作也是千头万绪,尚未走上有序的运作轨道。但为我国第二阶段有计划有组织的下乡上山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P21-23 序言 20世纪中期,发生在中国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那段历史,从5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前后经历了27年。它伴随共和国的坎坷步伐,走过了兴衰跌宕的历程。在此期间,最震撼人心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其下乡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社会影响之深远,令世人瞩目。 今天,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题材的小说、影视、歌曲、绘画及回忆录等作品所形成的知青文化潮,大都是老知青用他们自己的心血和笔墨,深情地描绘当年那一段色彩斑谰的人生轨迹,重温那些酸甜苦辣的逝去年华。他们说,“不堪回首,却要回首。那段特殊而平凡的历史,既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不幸,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自豪。艰难困苦生活赐予我们的恰恰是无价财富:勇敢、执著、坚韧、奋进。我们理解,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的平凡劳作。我们今天依然平凡,平凡也将成为历史”。这正是中华大地千百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以青春和血泪谱写的历史回声。 岁月在流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风云,必将成为文学艺术的不败主题。但这远远不够,历史需要正视那段岁月,人民需要了解历史的真实。真实、全面地反映那段历史,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全面地、系统地、真实地反映有关那段历史的发生、发展、演变和结束,并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不同角度去揭示其历史原因及其影响。基于此,曾在原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过的一些同志,毅然挑起组织和编写这部史书的重担。他们在国家劳动部的指导下,并得到中央档案馆、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和各地方劳动部门的热情支持,经过两年多的通力合作,将两部书奉献给历史,呈现于读者眼前。这两部书:一部是《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部是《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前者分章记述史实,兼及史论;后者按年记其要事,近乎事典。两书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便于参照查阅,可谓姊妹篇。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全书分六章和结束语,它是依照上山下乡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分章。第一章:叙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缘起,时间上溯到1955年,下限至1961年。这一期间,尚处于倡导和个别试点阶段。第二章:叙述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时6年。第三章:叙述“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揭示了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接受“再教育”的政治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第四章:叙述了党和政府如何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上山下乡运动,同时反映了知青“大返城”后给城镇就业造成的压力,以及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转机。第五章:叙述国家在关心下乡知识青年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第六章:叙述下乡知识青年为国家分忧所做出的贡献,及其经受的磨炼。结束语:是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程的整体分析和评价。 参加撰写本书的老同志都已年逾花甲,甚至年过古稀,他们曾长期从事过知青工作,占有较多的历史资料,比较熟悉上层决策过程,对于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坎坷经历知之较深。参与编写本书的还有当年下乡的老知识青年,。他们亲身经历过插队和支边生活,熟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群体的境遇和感受。所以,编写人员本身就是可靠的历史见证人,他们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加之国家有关部门的有力指导和帮助,确保了两书的历史价值和权威性。 我们很早就希望以这样一部忠于史实、史料丰富、观点鲜明的上山下乡知青史,献给当年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及其亲友们。同时,也为编写国史、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学艺术工作者进行研究或创作提供基础史料与线索。今天,总算了却了我们那一份魂牵梦绕的心愿,使我们心灵上有所安慰。 然而,毕竟时过境迁,有些资料已经散失,编写本书时虽经多方搜集,仍难免疏漏。至于本书中的观点,也未见全都得当,作为一家之言,并非最后结论。望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在编辑过程中,得到许多热心同志的帮助,特别是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厅(局)提供了许多史料,在此一并谨致谢意。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编委会 1996年6月·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