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他的经典意义一般被定位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子夜》往往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其次是现实主义理论的倡导和实践,本书编选包括作者的小说、散文、随笔、杂感、文论、书信等各种著述在内的文字,可以体现其整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以及个人生活和心路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茅盾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茅盾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茅盾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他的经典意义一般被定位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子夜》往往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其次是现实主义理论的倡导和实践,本书编选包括作者的小说、散文、随笔、杂感、文论、书信等各种著述在内的文字,可以体现其整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以及个人生活和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茅盾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他的经典意义一般被定位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子夜》往往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其次是现实主义理论的倡导和实践,包括他早期对于自然主义理论的翻译和介绍,进而使中国的现实主义逐步清晰并不断发展起来。然而事实上,茅盾的经典意义远不止于此,长篇小说之外,茅盾还有多种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有些作品,从文笔的精粹、艺术的成就甚至思想的深刻来讲,并不逊色于他的那些长篇小说;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他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无论是抒情叙事的,还是议论文和杂文,都显示了茅盾内秀、敏锐的独有个性;而除了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之外,茅盾的文学批评还涉及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重视角,他的理论视野是开阔的,他的批评文字是丰富多彩而极富个性的。 应该说,上述所有这些,才是完整的茅盾,才是茅盾经典意义的全部。本次承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培元先生邀约,使得我们有机会对茅盾的作品进行一次新的选编,在足以展现茅盾主要代表作的基础上,尽可能补充一些人们或许不太熟悉但同样是茅盾经典作品的篇章,以期读者对于茅盾及其作品的经典价值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培元先生对我们此次重新选编茅盾作品的期待,也是我们自己的初衷和愿望。 目录 前言 小说 创造 自杀 诗与散文 大泽乡 小巫 春蚕 当铺前 赵先生想不通 大鼻子的故事 官舱里 水藻行 过年 一个理想碰了壁 散文 严霜下的梦 卖豆腐的哨子 雾 虹 故乡杂记 光明到来的时候 乡村杂景 上海大年夜 雷雨前 人造丝 桑树 旧账簿 交易所速写 “佛诞节”所见 雾中偶记 如是我见我闻(节选) 新疆风土杂忆 海南杂忆 北京话旧 文论 《庄子(选注本)》绪言 从牯岭到东京 徐志摩论 冰心论 书信 致宗白华(1920年4月30日) 致周作人(1921年9月21日) 致张闻天(1922年4月6日) 致鸣涛(1923年10月10日) 致楼适夷(1939年9月1日) 致蒋锡金(1940年3月28日) 致姚雪垠(1975年7月1日) 日记 一九五三年二月(1l则) 一九五八年六月(19则) 一九六三年九月(2l则) 一九七九年十月(23则) 试读章节 虽则如此,在创造的过程中,君实也煞费了苦心。 娴娴最初不喜欢政治,连报纸也不愿意看;自然因为她父亲是风流名士,以政治为浊物,所以娴娴是没有政治头脑的遗传的。君实却素来留心政治,相信人是政治的动物,以为不懂政治的女子便不是理想的完全无缺的女子。他自己读过各家的政治理论,从柏拉图以至浩布士,罗素,甚至于克鲁泡特金,马克思,列宁;然而他的政治观念是中正健全的,合法的。他要在娴娴的头脑里也创造出这么一个政治观念。他对于女子的政治运动的见解,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如果大多数女子自己来要求参政权,我就给她们。”英国的已颇激烈的“蓝袜子”的参政权运动,在君实看来是不足取的。 他抱了严父望子成名那样的热心,诱导娴娴读各家的政治理论;他要娴娴留心国际大势,用苦心去记人名地名年月日;他要娴娴每天批评国内的时事,而他加以纠正。经过了三个月的奋斗,他果然把娴娴引上了政治的路。 第二件事使君实极感困难的,是娴娴的乐天达观的性格;不用说,这是名士的父亲的遗传了。并且也是君实所不及料的。娴娴这种性格,直到结婚半年后一个明媚的四月的下午,第一次被君实发见。那一天,他们夫妇俩游龙华,坐在泥路旁的一簇桃树下歇息。娴娴仰起了面孔,接受那些悠悠然飘下来的桃花瓣。那浅红的小圆片落在她的眉间,她的嘴唇旁,她的颈际,——又从衣领的微开处直滑下去,粘在她的乳峰的上端。娴娴觉得这些花瓣的每一个轻妙的接触都像初夜时君实的抚摸,使她心灵震撼,感着甜美的奇趣,似乎大自然的春气已经电化了她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神经纤维,每一枝极细极细的血管,以至于她能够感到最轻的拂触,最弱的声浪,使她记忆起尘封在脑角的每一件最琐屑的事。同时一种神秘的活力在她脑海里翻腾了;有无数的感想滔滔滚滚的涌上来,有一种似甜又似酸的味儿灌满了她的心;她觉得有无数的话要说,但一个字也没有。她只抓住了君实的手,紧紧地握着,似乎这便是她的无声的话语。 从路那边,来了个衣衫褴褛的醉汉,映着酡红的酒脸,耳槽里横捎着一小枝桃花,他踉跄地高歌而来,他楞起了血红的眼睛,对娴娴他们瞥了一眼,然后更提高了嗓子唱着,转向路的西头去了。 “哈,哈,哈哈!” 醉汉狂笑着睨视路角的木偶似的挺立着的哨兵。似乎他说了几句什么话。然后,他的簸荡的身形没入桃林里不见了。 “哈哈,哈,哈,哈……” 远远的还传来了渐曳渐细的笑声,像扯细了的糖丝,袅袅地在空中回旋。娴娴松了口气,把遥瞩的目光从泥路的转角收回来,注在君实的脸上。她的嘴角上浮出一个神秘的忘我的笑形。 “醉汉!神游乎六合之外的醉汉!”娴娴赞颂似的说,“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刖足的王骀,没有脚指头的叔山无趾,生大瘤的瓮瓷大瘿,那一类的人罢!……君实,你看见他的眼光么?他的对于一切都感得满足的眼光呀!在他眼前,一切我们所崇拜的,富贵,名誉,威权,美丽,都失了光彩呢。因为他是藐视这一切的,因为他是把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是非,大小,都一律等量齐观的,所以他对于一切都感得那样的满足罢!爸爸常说:醉中始有‘全人’,始有‘真人’,今天我才深切的体认出来了。我们,自以为聪明美丽,真是井蛙之见,我们的精神真是可笑的贫乏而且破碎呵!” 君实惊讶地看着他的夫人,没有回答。 “记得十八岁的时候,爸爸给我讲《庄子》,我听到‘藐姑射仙子’那一段,我神往了;我想起人家称赞我的美丽聪明那些话,我惭愧得什么似的;我是个不堪的浊物罢哩。后来爸爸说,藐姑射仙子不过是庄生的比喻,大概是指‘超乎物外’的元神;可是我仍旧觉得我自己是不堪的浊物。我常常设想,我们对于一切事物的看法,应该像是站在云端里俯瞩下面的景物,一切都是平的,分不出高下来。我曾经试着要持续这个心情,有时竟觉得我确已超出了人间世,夷然忘了我的存在,也忘了人的存在。” 娴娴凝眸望着天空,似乎她看见那象征的藐姑射仙子泠泠然御风而行就在天的那一头。 君实此时正也忙乱地思索着,他此时方才知道娴娴的思想里竞隐伏着乐天达观出世主义的毒。他回想不久以前,娴娴看了西洋哲学上的一元二元的辩论,曾在书眉上写了这么几句:“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万物毕同毕异。”这不是庄子的话么?他又记得娴娴看了各派政论家对于“国家机能”的驳难时,曾经笑着对他说:“此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都是的,也都不是的。”当时以为她是说笑,现在看来,她是有庄子思想作了底子的;她是以站在云端看“蛮触之争”的心情来看世界的哲学问题政治争论的。君实认定非先扫除娴娴的达观思想不可了。 从那一天起,君实就苦心的诱导娴娴看进化论,看尼采,看唯物派各大家的理论。他鉴于从前把两方面的学说给她看所得的不好的结果,所以只把一方面给她了。虽然唯物主义应用在社会学上是君实自己所反对的,可是为的要医治娴娴的唯心的虚无主义的病,他竟不顾一切的投了唯物论的猛剂了。 这一度改造,君实终于又奏了凯旋。P14-17 序言 茅盾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他的经典意义一般被定位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子夜》往往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其次是现实主义理论的倡导和实践,包括他早期对于自然主义理论的翻译和介绍,进而使中国的现实主义逐步清晰并不断发展起来。然而事实上,茅盾的经典意义远不止于此,长篇小说之外,茅盾还有多种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有些作品,从文笔的精粹、艺术的成就甚至思想的深刻来讲,并不逊色于他的那些长篇小说;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他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无论是抒情叙事的,还是议论文和杂文,都显示了茅盾内秀、敏锐的独有个性;而除了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之外,茅盾的文学批评还涉及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重视角,他的理论视野是开阔的,他的批评文字是丰富多彩而极富个性的。 应该说,上述所有这些,才是完整的茅盾,才是茅盾经典意义的全部。本次承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培元先生邀约,使得我们有机会对茅盾的作品进行一次新的选编,在足以展现茅盾主要代表作的基础上,尽可能补充一些人们或许不太熟悉但同样是茅盾经典作品的篇章,以期读者对于茅盾及其作品的经典价值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培元先生对我们此次重新选编茅盾作品的期待,也是我们自己的初衷和愿望。 本次选入茅盾的小说,保留了诸如《春蚕》这样人们较为熟悉的经典篇目,这些作品集中地表现了茅盾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怀与关注,充分体现了茅盾中、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而此次新选入的几篇作品,则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茅盾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画廊,诸如《大鼻子的故事》里对于旧社会大都市中儿童悲惨命运的关照,《赵先生想不通》中对于大的社会时代环境下小市民的命运、遭际的把握和描绘,《水藻行》对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男女的人性伦理问题的反映,这些作品都显示了茅盾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不同人物类型出发,对于现实社会的独特思考。茅盾尤其擅长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这不仅体现在《子夜》等长篇小说之中,短篇小说《创造》也是一个经典的代表,作品对女主人公的描写是极其深刻的,神采飞扬的,而且运用象征主义对于女性心理活动的刻画,更趋细腻和精彩,读者可以通过这篇小说更好地领略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的风采。此外,茅盾还创作了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与当时同处上海的施蛰存等人的历史题材创作相比,茅盾尤其注意史实与现实的互动,《大泽乡》就是这类题材创作的代表,作品对处于第二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底层农民反抗意识的表现和隐喻,以古喻今,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情怀,可以说是茅盾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东西,注重底层与群体的命运,这也是茅盾历史题材小说不同于鲁迅和郭沫若等人的地方。 与小说相比,茅盾的散文创作更表现出一种散点透视的特质,有着多种题材和多重角度,更能体现茅盾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的宽度和广度。茅盾散文优秀的篇章,其实并不是以往常被选入集子里的《白杨礼赞》、《风景谈》等篇,而是一些作者日常生活、人生旅途中自然挥洒而就的感悟。如此次选入的《雾》、《虹》等写景状物的小品即可以看出他对于时代情绪艺术的象征和表现,而无论是《故乡杂记》、《桑树》等描写乡村景观的文章,还是《上海大年夜》、《“佛诞节”所见》等描绘现代都市的文字,背后都包涵着茅盾对于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各种奇特世相的冷静观察和思考,体现出他作为一个现代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意识。茅盾一生为人为文的低调,也在他的散文中有真切的体现,茅盾一生辗转漂泊,去过很多地方也留下了很多文字,早年在上海的记忆,战争时期的旅途跋涉,在新疆的异域体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海南的游记,对于旧北京城生活的回忆等,构成了茅盾丰富而曲折的人生足迹。在《新疆风土杂忆》、《海南杂忆》这些文章中,我们在感受茅盾独具一格的文风的同时,也大致了解到茅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某种心绪。 茅盾的经典意义还体现在文学评论方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1916年到1925年之间,当鲁迅、郭沫若等人横空出世的时候,茅盾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创作,而是潜心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外国文学理论思潮的译介,可以说这是茅盾文学创作的积淀期和思考期,这也正是茅盾不同于其他作家的一个独特之处。他一生中写作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的评论和研究的文章,真正体现了一位现代文人“学贯中西、熔古铸今”的特质。纵观茅盾的文学道路,可以说他首先是个理论家,而且这一点决定了茅盾文学创作的基本格调和主要特质。茅盾早期对西方文学作品、思潮的大量译介,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牯岭到东京》是一篇常久被人们关注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茅盾高度理性地对于自己当时的创作过程、写作心理进行了非常冷静和客观的剖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类似遇到矛盾痛苦的作家不少,但是能够肝胆相照,写出这样文字的作家并不多。另一方面,茅盾的作家论独成一个系统,为现代文学开拓了一种新的文学评论样式,也是很有影响的,虽然包括本次选入的《徐志摩论》、《冰心论》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但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仍不断为后学所引鉴,可见是值得保留和重温的。相比之下,茅盾的一些关于古典文学研究的文章,之前很少被编入茅盾作品的集子里,此次选入《<庄子(选注本)>绪言》这篇文章,就是希望读者能更加全面地认识茅盾,认识到他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同样具有的非凡功底和才华。 作为经典作家,茅盾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丰富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之中,同时也体现在他的书信和日记当中。在茅盾的书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茅盾对于建设新文学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如在他给宗白华的信中对于翻译问题的探讨、给周作人的信中表现出的对于《小说月报》刊物建设的关心等等;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他给《中国青年》编辑部和姚雪垠等人的信中看到,茅盾对于共和国文学事业的关切以及对于文坛后起之秀的指导,而在茅盾的这些书信当中,许多观点更见敏锐和犀利。日记部分我们选取了1949年之后茅盾日记中不同时期的几个月份,相比小说、散文等文体,这些细节的、片段式的真实记录,能更加生动、具体地向读者呈现茅盾的人生经历、生活状况,从中尤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生活情趣和他关注的一些现象,这些往往是在其他作品中难以见到的。至于此次茅盾作品新编,能否达到我们的愿望,期待读者的评说。 刘勇、张弛 2010年5月12日于北京师范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