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层次
幸福作为一个很古老又很现代的话题,即使那些最善于用抽象的、精确的、高度概括的科学术语描述客观事物的哲学家、科学家们也无法为大家献上一个为绝对多数人所认可的最理想的、科学的答案。回顾以往对幸福的描述,在古希腊、古罗马奴隶制时代,幸福论具有明显朴素的自然主义特征,通常会把幸福问题同人们的现实生活、物质利益联系起来,把幸福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能够使人得到快乐的行为方式;在中世纪封建社会时代,幸福论更注重脱离物质生活的纯精神世界,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宗教神学超自然主义的幸福论,这种灭人欲的幸福论从客观上也促进了幸福论在精神方面的深入探讨。
这里对幸福概念和结构的分析肯定是挂一漏万,但我们依然相信,尽管作为一个日常概念,人人都可以对“幸福”提出自己的高见,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我们必须确定幸福的核心内容,如图1-6所示。
首先,图1-6中的幸福划分以幸福的“快乐一意义”两维度的四种类型划分为基础。大家都知道,类型和维度并不是对立的,类型的划分往往依赖内在的多种维度,尽管在进行维度划分时,研究者往往不可能将这些维度全部罗列出来。
类型划分具有如下优势:①类型保留了行为模式的整体画面;②主观提取的维度不可能包含表现个体差异的所有内容;③在类别学范围内描述个体差异可以使研究者更关注幸福感发展的起源问题,避免问题本身对统计的依赖。简而言之就是,类型划分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具有内在逻辑性。虽然其划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带有机械主义色彩,但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层面或文化层面解释研究对象的幸福感特点,具有优于维度划分的实用性。所以我们首先保留了幸福的类型划分说。
其次,图1-6中的幸福划分仅保留了幸福的“快乐”和“意义”两个维度。如上所述,幸福的内涵相当丰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阐述幸福的内容,我们必须忍痛割爱,明确我们对幸福的关注中心。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快乐的情绪和意义感的认知被更多的学者更多地提及,仔细分析其他内容更多地可以仰仗这两个维度的存在而存在。比如说“投入”,人为什么愿意“投入”?或者能够更好地“投入”,两种可能性最大:或者是这件事情本身引发个体愉悦,或者是他感到做这件事情的后果价值很大,有意义。考虑到“精简和准确”的基本学术规范,我们将以“快乐”和“意义”为基础对幸福进行研究。
最后,图1-6对幸福的描述想要避免类型划分中容易出现的误解是“快乐”和“意义”不是非此即彼的,也不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如幸福的花心模型所述的,我们相信幸福中的内部结构是分层次的,在此四类型划分中从低向高,幸福分为四种层次,如图1-6中的箭头方向所示: 第一层次是虚无主义型。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状态真是太惨了,他不仅对自己的工作毫无成就感,感觉自己的工作内容毫无意义;而且在自己的自由时间也没有任何业余爱好让自己开心。代表这种状态的就是一张毫无生气的脸。
第二层次是享乐主义型。处于这种状态的朋友往往能给你带来快乐,他们总是可以找到美食、美景、美色,可以满足你各种各样的欲望。问题是如果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只要眼前的事情能让自己开心就去做,其结果就是不容易给自己做一个长久规划。代表这种状态的应该是一张笑得甜蜜蜜的娃娃脸。
第三层次是忙碌奔波型。很多成功人士就是在这个层次,他们有责任心,他们肯付出努力,为了家庭和工作投入大量的精力,虽然在疲惫之余会安慰自己“忙过这一段就好了”,但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他们不断地为社会和家庭创造价值、提高自身价值,赢得外界的尊重,可惜他们充满成就的心里并没有享受到什么愉悦。代表这种状态的应该是匆匆不停歇的脚步。
享乐主义低于忙碌奔波型的原因,在于享乐主义往往误以为“努力等同于痛苦”,但事实上,不劳而获的人很难长久快乐。相反,忙碌奔波型虽然对自己有些残忍,但在传统道德评价体系,社会、家庭往往会给予甘于自我牺牲的个体相当的肯定。
最高层次是幸福完满型。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个人一般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不仅能锻炼个人能力而且还能让一个人体会到乐趣;与此同时,他心中有爱,不论是爱人、爱家、爱好或者是工作,他和自己的热爱合二为一,所以他的时间流逝充实而又愉快。我不知道什么能成为这种状态的Logo,因为它太美,看到它一定能使人感到勃勃生机、心生幸福。
P16-18
我一直在高校工作,一波又一波的学生提醒我作为教师的身份。坦率地说,这并不是一个美差,因为我在这2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最关心的人的发展问题让我感到越来越忧心忡忡。当然,我不想让大家误解我是一个九斤老太,要感慨“一代不如一代”;相反,我看到了那么多鲜活的灵魂,或俏皮,或乖巧,引人怜爱;或坚毅,或勤奋,让人敬佩。我想告诉读者的是,就因为.他们是如此可爱、可敬,我才希望我在本书中的隐忧是杞人忧天的。无论怎样,我希望我的观点得到您的驳斥,并恳请大家关注这个非常悲哀的幸福主题,甚至为我的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如果这本书描述的趋势能够得到哪怕一点点的抑制或者扭转,我会欣慰不已,并在私下里欢呼雀跃——考虑到我笨拙的舞姿实在不能给大家带来欢愉,只好如此!
在过去20年高校的教学和学习生涯里,作为教师,作为社会一员,我和我的学生、朋友、同事探讨我的观点和根据,他们也会开诚布公地表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由此可以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和反思。让我欣慰的是,从这些互动中我可以了解很多东西,让我坚信人有一种整合自己的力量:这些力量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心,也许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所在。
我要在此明确提出我的观念:类似于我们的听觉仅能接收.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个体也只能适应一定变化速度的社会现实。目前,如此快速的变化导致个体没有机会细细品味自己的内心感受,幸福的内核被忽视,我们能感受到的所谓的幸福仅是看上去很美而已——最多是强烈,但绝不深刻。
承认人有弱点,而且承认人的弱点不可能完全消除,看上去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这样的立论起点可以给我们最基本的警醒,从而促使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并将我们个人和社会放在一个不断反省的氛围中。想到人自我救赎的力量,我还是感到欣慰并看到了希望。
幸福是个谈不完的话题,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高校教师,同时作为母亲,这些角色将我的专注点集中在个体微观层面。的幸福起源及行为表现。
从逻辑初衷而言,我尝试着从意义感和快乐感两个角度对幸福进行分析,我希望幸福是充实的,既有意义又能快乐,但这个理想似乎有些浪漫。那么,我还是希望人要有些精神,能够为了一些本体价值而暂时地放弃一些本能的快乐,但这个期望似乎也有些不切实际。
更多的现实展示出这样一个场景:个人被表面的物质化幸福指标牵引向前,灵魂游离于自身外部,跟着外人的评价欢呼雀跃而感受幸福、快乐;人们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获得心理安慰,安放自己在幸福评价指标上的位置;在飞速变化的社会中,人的非理性思考占据上风,期望、欲望均倾向于物质化等容易衡量的事物,内心的感受或者说抽象的意义感被忽视。可以说,本书的一半内容都是讲在这个急速转型社会下个体幸福的微观表现。
10年的心理学专业训练、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作为母亲的历练,让我毫不质疑地相信以下观点:个体心理(包括幸福)的发展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的系统影响。因此,本书还就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描述。我希望教育是“全人”式的,不希望看到那么多朝气蓬勃的孩子经过我们的教育逐步成为考试的附庸。我还记得那个场景:堂妹(小学6年级)和堂兄(初中2年级)过年时千里迢迢跑去爷爷奶奶家欢聚。妹妹开始聊天后的第一个话题竟然是问哥哥成绩,然后妹妹不解地贴近我提出如下问题:“他成绩不好怎么还能那么高兴呢?”(估计大家猜出来了,我是那个成绩不够理想的哥哥的母亲)我愕然!什么时候学习成绩成了一个孩子快乐与否的依据!媒体、社会也在不断地“晒幸福”,晒的内容多是名包、名表、豪车、豪宅,嫁入豪门的千万婚礼!这和幸福是什么关系?人当然希望过舒适、安逸、达到财务自由的生活,但它们就是幸福吗?
幸福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但幸福的内核不变。你要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做出怎样的选择?为了幸福,全身心地投入到你的爱里,幸福就会陪伴在你的左右。
幸福具有终极价值,涉及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经济学、法学、生态学、生命科学、精神病理学等众多学科,同时也与哲学有不解之缘。
为了更好地理解幸福,张杉杉所著的《追寻幸福》从社会变化的角度为这一主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入口,从微观的角度描述了当代人的幸福状态,解释了处于这种状态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根源,并就幸福本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方面,当代人越来越想要获得幸福;另一方面,变化的社会促使人们具备的特点又导致人们越来越难以得到幸福。人们必须运用智慧,才能摆脱当前幸福的尴尬境地,从而提高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数。
学会理性地看待幸福,才是真实幸福的开始!
个人被表面的物质化幸福指标牵引向前,灵魂游离于自身外部,跟着外人的评价欢呼雀跃而感受幸福、快乐;人们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获得心理安慰,安放自己在幸福评价指标上的位置;在飞速变化的社会中,人的非理性思考占据上风,期望、欲望均倾向于物质化等容易衡量的事物,内心的感受或者说抽象的意义感被忽视。张杉杉所著的《追寻幸福》几乎一半内容都是讲在这个急速转型社会下个体幸福的微观表现。本书还就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