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阳明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由此,国内外掀起了一股阳明热,但众多关于王阳明的图书或只是介绍他的一生,或只是介绍他的思想,或只是介绍他的著作,很难找到一本集三者于一体的图书,鉴于此,廖春红编著的《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和传奇大儒王阳明一起修心成事)》旨在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首先要让心灵达到一定的高度,即人们需要以一颗虚静清明的心去认真思考人生,正如儒家经典《大学》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心灵达到宁静、安稳的境界后,人才能够洞察万物之规律,这时考虑问题才能周详,处理事情才能完善。也正如王阳明所劝诫的:放松你的心,使你充盈的“天理”立刻就会出现在眼前。
《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和传奇大儒王阳明一起修心成事)》集众家之所长,通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和传奇大儒王阳明一起修心成事)》由廖春红编著。
人人都拥有的巨大能量——心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一天,王阳明的妹夫兼得意门生徐爱问了一个问题:“只在心中探求至善,恐怕不能完全阐明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吧?”对此,王阳明回答说:“心就是天理,天理都在心中,世上哪还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
心即理,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所创之心学的核心思想。对“心外无物”这个问题,王阳明和朋友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王阳明和一位朋友游南镇,朋友指着岩间的一棵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可见,在王阳明看来,世界上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上得到答案。正如他在《咏良知》一诗中所写:“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心,成为一种巨大能量的象征。亦如美国著名作家露易丝·海在书中写的那样:“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友谊、美妙的职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成功。首先我们要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然后释放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和生活方式,深入内心去感受这种力量,因为它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好的。如果我们愿意把生命交给至高的爱和支持我们的力量,就将拥有成功并充满爱的生命!”
现代的脑科学、心理学及生理学认为,人的潜意识里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不同程度地被各种消极心态、消极信息所形成的“自我”压抑着,于是这些潜能在平时不能显现。但如果在某些时刻,人的心理处于特定的状态下,压抑潜意识的消极因素解除,内在的无穷潜能便能够激发出来。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运动员的握力经测量得出是100磅,他在常态下调动了全身的力量也不能使指针突破100磅。一个高明的催眠师将这个运动员催眠至“丧失自我”的深层意识状态,然后告诉他:“你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你的力量之大,连你自己也会吃惊。”当运动员在深层意识里接受这个观念后,再一次测量握力时,他非常轻松地使指针突破了110磅。 在整个过程中,催眠师并没有给他增添什么外界的实际力量,更没有给他服用兴奋剂等违禁药品,只是将他导引进一种丧失自我的状态中,让他心灵深处的意识接受一个他拥有强大力量的观念,就让他把自身的潜能大幅度地发挥出来了。实际上,那种强大的力量和基本能力,始终存在于他的心性之中。
由此可见,只要人们排除旧的“自我”意识的干扰,就能让真正的自我的力量——心的力量显现出来。当一个人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人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现在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钱、地位、名利这些身外之物,忘记了自己的心也需要一种高度。许多时候,人们把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成功的学问当做让心灵强大的法宝,疯狂地实践它们,却收效甚微。因此,人们时常疑惑:为什么我天天读卡耐基还是将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团糟,为什么我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我日夜学胡雪岩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这些大人物的模仿未得其精髓,只学得其形,未学得其神。说直白些,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和那些大人物一样的心路历程,光是模仿他们的行为是没有用的,这进一步论证了“心”的重要性。
人们在处理一个问题或做一件事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整个身心全部投入,以全部的心力去探究其本质,于问题本身发掘事物内在联系,这样,心性内在的巨大力量,将会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找出答案,解决人生中的现实问题。
重返童心,找回真实的自己
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今必日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原来是明白清楚的,可由于气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模糊了。如果人们只是想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却不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舍弃了自我的良知,本心被蒙蔽,自然就看不清善恶的原因,体察不到真假的异同。
只有当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被清除,本心恢复纯明,才能真正激发心的巨大能量。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回到初来人世时那头脑空空的初心之境,具体就是重返童心,做回心灵上的儿童。这也是李贽在王阳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说”的基础。 关于童心,继承王阳明思想的明代哲学家李贽作出如下解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在他看来,所谓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不掺杂任何虚假的纯真,是人内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间萌动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压制了。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
人们初临人世的时候,只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婴儿,只懂得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不懂得男女之间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荣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以一颗纯真的初心,好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的每一丝欢乐。
随着人们渐渐长大,原本纯洁的心沾染上世俗的尘埃。人在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闻见和理性道理一旦进入主人的心灵,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听到、看到的道理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就不复存在。
童心一旦失去,说出的话便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的文章,也无法明白畅达。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
当你用虚假面对世界时,世界回应你的也只能是虚假。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就无不虚假,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有加。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在这样一个虚假的世界里,看不到真相的人们难免做出错误的决定,走上错误的道路,做出错误的事情,而这一连串错误所累积而成的人生必将痛苦不堪。
要想摆脱这虚假、痛苦的生活,必须寻回童心,从此时此刻起开始重返童心,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P2-5
点一盏心灯
乘坐飞机的人能够体验到: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越了雷电交加的云层时,将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往下看去,尽管云层下面电闪雷鸣,下着倾盆大雨,云层之上却无一丝阴云,充满着朗朗阳光。这时的飞机,丝毫不受下方恶劣环境的影响,平稳地飞行着。
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在一定层面下,也许有种种乌云遮蔽心性的光明,使我们生活在黑暗的阴霾里。然而,当我们的心灵超越了那个层面时,同样会发现。其上晴空万里,心灵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自由。当我们带着这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回到现实中时,智慧和聪明就仿佛被提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能用独特的眼光来看事物,能发现一些以往不会注意到的细节,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和磨难,从而使自己的决策和行动更加遵从自己的内心。正如王阳明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认为,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如果我心不动,以顺万物之自然,只是触机神应,就能够发挥良知妙用。在他看来,人的“心”本来就有着神奇的作用,如行云流水般变动流转于万事万物之中,反映着各层次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人能静下心来,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把事情做得近乎完美。我们心灵的能力之所以没有被发挥出来,是由于它被各种诋毁、赞誉等利害关系遮蔽了。如果能摒弃“自我”的束缚,保持我心不动,顺应万物之自然对待各种事情,心灵就能根据其客观规律,作出自己精准的判断。将别人看似异常神奇的良知妙用发挥出来。
虽然人心中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具备认识万物的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并非明明白白地摆放在那里。因为每个人的心中虽然都有一个深藏的宝库,潜力无穷,但由于我们的心灵罩已为物欲、私欲、人欲所蒙蔽,我们无法挖掘出自身的潜能,并将其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为自我和物欲蒙蔽,不仅不能获得那种本能的智慧,就连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会丧失。而为了获得这种高层次的智慧和能力,需要进行自我思想锻炼,即正心修身。 正确认识自我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是获得更高智慧的前提。古人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心灵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深更远的地方。心境提高了,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质也会随之提升。
然而。要让心灵达到一定的高度,人们应以一颗虚静清明的心去认真思考人生,正如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心灵达到宁静、安稳的境界后,人才能够洞察万物之规律。这时考虑问题才能周详,处理事情才能完备。俗话说得好:“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真正的生活在内心,一切斗争皆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点亮一盏心灯,释放内心的光芒与力量,修得一颗强大的内心,就能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从而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
本书的编写参考和借鉴了很多学者的论著与研究,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编写者本身能力有限,对于先儒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并不能完全把握,难免有所疏漏,望广大读者朋友们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