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和传奇大儒王阳明一起修心成事)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廖春红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阳明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由此,国内外掀起了一股阳明热,但众多关于王阳明的图书或只是介绍他的一生,或只是介绍他的思想,或只是介绍他的著作,很难找到一本集三者于一体的图书,鉴于此,廖春红编著的《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和传奇大儒王阳明一起修心成事)》旨在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内容推荐

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首先要让心灵达到一定的高度,即人们需要以一颗虚静清明的心去认真思考人生,正如儒家经典《大学》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心灵达到宁静、安稳的境界后,人才能够洞察万物之规律,这时考虑问题才能周详,处理事情才能完善。也正如王阳明所劝诫的:放松你的心,使你充盈的“天理”立刻就会出现在眼前。

《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和传奇大儒王阳明一起修心成事)》集众家之所长,通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和传奇大儒王阳明一起修心成事)》由廖春红编著。

目录

第一章 挖掘人心一点“灵明”——谈心力

 人人都拥有的巨大能量——心

 重返童心,找回真实的自己

 顺应我们的性情生活

 拥有信心这种无穷大的力量

 心有良知,不有意为善为恶

 致良知,从眼前的事情做起

第二章 难能可贵的狂者胸次——谈格局

 狂者气象:引向山林的洒脱

 做到中正平和,关键在于慎独

 无论他人誉与谤,只管去说去做

 当下最大:饥来吃饭倦来眠

 顺其自然,不做超出自身条件的事

 我心光明,同流世俗不合污

第三章 心之所向,终能抵达——谈立志

 人生必须有个宗旨,下工夫才有方向

 坚持心之所想,最终将成为力之所及

 像圣人一样立大志,做大事

 相信圣人,不如自己反省探求

 切莫好高鹜远害了自己

第四章 行胜于言,知行合一——谈实践

 知和行并非两件事

 天下大乱,只因空谈多而实践少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做特定的事

 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

 修习对症下药的功夫

 有力而无巧,只是白费力

第五章 针对声、色、货、利下工夫——谈克己

 针对声、色、货、利下工夫

 圣贤不是以功业气节而闻名的

 安贫乐道,住茅草棚也快乐

 消除比较的私心

 满足需要,而不是满足欲望

第六章 吾日三省吾身——谈自省

 对内心进行“自我审判”

 谈论他人是非,不如反省自己

 人生最大的毛病——做慢

 别过分执迷于细节问题

 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

 过于在过错上下工夫,则会“文过饰非”

 过而改之,良知自然会豁然明亮

第七章 能容能恕大人物——谈包容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天下之大勇者,忍常人所不能忍

 心有良知,超然面对闲话

 把诽谤和侮辱作为进取的动力

 用安抚的方法来感化恶人

第八章 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谈静心

 修得不动心的境界

 思虑纷杂,不妨静坐片刻

 虽然听见看见,但心不随着声色去

 身处恶境,更要持重守静

 过分执著于静,易空虚寂寞

第九章 人生唯“苦”是进步之阶——谈逆境

 人生是苦与乐交织的过程

 能让人戒慎恐惧的,就是良知

 正确对待不如意之事

 面对失败,淡定是唯一的选择

 用寂寞催生心灵的成长

 修养“在事上磨炼”的功夫

第十章 做一位将心比心的仁者——谈仁爱

 仁爱的人把天地万物看做一个整体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怒火再盛,也不要迁怒他人

 对他人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

 不要为了行善而行善

第十一章 不自欺,不欺人,坦荡生活——谈真诚

 养心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诚

 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和不诚信

 不做作,待人待己皆真诚

 “言而无信”的人生悲剧

 使自身的诚意达到最高的境界

第十二章 百善孝为先,孝为人之本——谈行孝

 先有虔诚的心,才有孝的行为

 行孝,首先要使父母无忧

 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期望

 营造父慈子孝的和睦氛围

 心存孝道,生活更美好

第十三章 学习,需从心上下工夫——谈读书

 广泛地在万事万物上学习

 追求面面俱到,恰恰是一种偏执

 循序渐进,才能有长进

 掌握知识并不等于拥有智慧

 抛弃虚浮的文辞,追求经典的实质

 将知识融入人生的道德信仰

第十四章 管理的学问——谈用人

 注重人才的素质

 以身作则,用德行征服人心

 任贤使能,用人唯长

 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

 赏与罚的艺术

第十五章 游于艺的功夫——谈艺术

 经常保持身心愉快

 品山赏水,在人间诗意地栖息

 书法之中悟心法

 兵书中参破人生成败

 心体中正平和,品味音乐之美

第十六章 不以生喜,不以死悲——谈死亡

 明白昼夜变化,就知道生死

 把生命看得太重,就易迷失自己

 只要还有一丝贪生怕死的念头,就难以心安

 一心为善,生死各安天命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第十七章 此心光明耀天下——谈圆满

 让心空灵而不糊涂,就拥有了圣贤的智慧

 养心,把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上

 只要肯“下学”,自然能够成功

 踏踏实实地根据心来行事

试读章节

人人都拥有的巨大能量——心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一天,王阳明的妹夫兼得意门生徐爱问了一个问题:“只在心中探求至善,恐怕不能完全阐明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吧?”对此,王阳明回答说:“心就是天理,天理都在心中,世上哪还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

心即理,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所创之心学的核心思想。对“心外无物”这个问题,王阳明和朋友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王阳明和一位朋友游南镇,朋友指着岩间的一棵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可见,在王阳明看来,世界上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上得到答案。正如他在《咏良知》一诗中所写:“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心,成为一种巨大能量的象征。亦如美国著名作家露易丝·海在书中写的那样:“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友谊、美妙的职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成功。首先我们要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然后释放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和生活方式,深入内心去感受这种力量,因为它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好的。如果我们愿意把生命交给至高的爱和支持我们的力量,就将拥有成功并充满爱的生命!”

现代的脑科学、心理学及生理学认为,人的潜意识里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不同程度地被各种消极心态、消极信息所形成的“自我”压抑着,于是这些潜能在平时不能显现。但如果在某些时刻,人的心理处于特定的状态下,压抑潜意识的消极因素解除,内在的无穷潜能便能够激发出来。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运动员的握力经测量得出是100磅,他在常态下调动了全身的力量也不能使指针突破100磅。一个高明的催眠师将这个运动员催眠至“丧失自我”的深层意识状态,然后告诉他:“你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你的力量之大,连你自己也会吃惊。”当运动员在深层意识里接受这个观念后,再一次测量握力时,他非常轻松地使指针突破了110磅。  在整个过程中,催眠师并没有给他增添什么外界的实际力量,更没有给他服用兴奋剂等违禁药品,只是将他导引进一种丧失自我的状态中,让他心灵深处的意识接受一个他拥有强大力量的观念,就让他把自身的潜能大幅度地发挥出来了。实际上,那种强大的力量和基本能力,始终存在于他的心性之中。

由此可见,只要人们排除旧的“自我”意识的干扰,就能让真正的自我的力量——心的力量显现出来。当一个人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人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现在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钱、地位、名利这些身外之物,忘记了自己的心也需要一种高度。许多时候,人们把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成功的学问当做让心灵强大的法宝,疯狂地实践它们,却收效甚微。因此,人们时常疑惑:为什么我天天读卡耐基还是将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团糟,为什么我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我日夜学胡雪岩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这些大人物的模仿未得其精髓,只学得其形,未学得其神。说直白些,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和那些大人物一样的心路历程,光是模仿他们的行为是没有用的,这进一步论证了“心”的重要性。

人们在处理一个问题或做一件事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整个身心全部投入,以全部的心力去探究其本质,于问题本身发掘事物内在联系,这样,心性内在的巨大力量,将会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找出答案,解决人生中的现实问题。

重返童心,找回真实的自己

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今必日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原来是明白清楚的,可由于气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模糊了。如果人们只是想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却不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舍弃了自我的良知,本心被蒙蔽,自然就看不清善恶的原因,体察不到真假的异同。

只有当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被清除,本心恢复纯明,才能真正激发心的巨大能量。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回到初来人世时那头脑空空的初心之境,具体就是重返童心,做回心灵上的儿童。这也是李贽在王阳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说”的基础。  关于童心,继承王阳明思想的明代哲学家李贽作出如下解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在他看来,所谓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不掺杂任何虚假的纯真,是人内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间萌动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压制了。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

人们初临人世的时候,只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婴儿,只懂得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不懂得男女之间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荣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以一颗纯真的初心,好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的每一丝欢乐。

随着人们渐渐长大,原本纯洁的心沾染上世俗的尘埃。人在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闻见和理性道理一旦进入主人的心灵,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听到、看到的道理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就不复存在。

童心一旦失去,说出的话便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的文章,也无法明白畅达。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

当你用虚假面对世界时,世界回应你的也只能是虚假。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就无不虚假,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有加。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在这样一个虚假的世界里,看不到真相的人们难免做出错误的决定,走上错误的道路,做出错误的事情,而这一连串错误所累积而成的人生必将痛苦不堪。

要想摆脱这虚假、痛苦的生活,必须寻回童心,从此时此刻起开始重返童心,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P2-5

序言

点一盏心灯

乘坐飞机的人能够体验到: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越了雷电交加的云层时,将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往下看去,尽管云层下面电闪雷鸣,下着倾盆大雨,云层之上却无一丝阴云,充满着朗朗阳光。这时的飞机,丝毫不受下方恶劣环境的影响,平稳地飞行着。

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在一定层面下,也许有种种乌云遮蔽心性的光明,使我们生活在黑暗的阴霾里。然而,当我们的心灵超越了那个层面时,同样会发现。其上晴空万里,心灵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自由。当我们带着这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回到现实中时,智慧和聪明就仿佛被提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能用独特的眼光来看事物,能发现一些以往不会注意到的细节,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和磨难,从而使自己的决策和行动更加遵从自己的内心。正如王阳明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认为,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如果我心不动,以顺万物之自然,只是触机神应,就能够发挥良知妙用。在他看来,人的“心”本来就有着神奇的作用,如行云流水般变动流转于万事万物之中,反映着各层次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人能静下心来,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把事情做得近乎完美。我们心灵的能力之所以没有被发挥出来,是由于它被各种诋毁、赞誉等利害关系遮蔽了。如果能摒弃“自我”的束缚,保持我心不动,顺应万物之自然对待各种事情,心灵就能根据其客观规律,作出自己精准的判断。将别人看似异常神奇的良知妙用发挥出来。

虽然人心中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具备认识万物的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并非明明白白地摆放在那里。因为每个人的心中虽然都有一个深藏的宝库,潜力无穷,但由于我们的心灵罩已为物欲、私欲、人欲所蒙蔽,我们无法挖掘出自身的潜能,并将其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为自我和物欲蒙蔽,不仅不能获得那种本能的智慧,就连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会丧失。而为了获得这种高层次的智慧和能力,需要进行自我思想锻炼,即正心修身。  正确认识自我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是获得更高智慧的前提。古人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心灵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深更远的地方。心境提高了,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质也会随之提升。

然而。要让心灵达到一定的高度,人们应以一颗虚静清明的心去认真思考人生,正如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心灵达到宁静、安稳的境界后,人才能够洞察万物之规律。这时考虑问题才能周详,处理事情才能完备。俗话说得好:“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真正的生活在内心,一切斗争皆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点亮一盏心灯,释放内心的光芒与力量,修得一颗强大的内心,就能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从而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

本书的编写参考和借鉴了很多学者的论著与研究,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编写者本身能力有限,对于先儒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并不能完全把握,难免有所疏漏,望广大读者朋友们给予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3: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