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谁为人类忏悔(嗡嘛呢叭咪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古岳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耗费20年心血潜心创作的一部生态文化大散文。这是一部纯粹的田野思想笔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哲学思考、以及宗教情怀和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这部书的独特魅力。这是一部文本意义上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情感大散文,神秘奇特的地域民族文化背景和沉静典雅的文字表达成就了这部书的奇妙篇章。这部书堪称东方的《瓦尔登湖》和《寂静的春天》,悲悯神圣的启示和缘于万物生灵的心灵随想使它具有了慈悲和智慧的力量。

内容推荐

本书的作者以亲身感受的沧桑之变的鲜活事实,用人类的良知和高度责任感,道出了森林和草原在消失,湖泊河流在干涸,地球生命面临灭绝危机的深度忧患心情。《谁为人类忏悔》这本书想用作者自己的感受唤起读者的共鸣,召唤被历史的洪流冲走的人类的理性和良知,在疮痍满目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地球家园。这是一部读了使人引起很多思考,唤起理性良知,反省重估人类文明的好书。

目录

试读章节

嗡嘛呢叭咪畔。

生为藏民族后裔,很多时候,我为自己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陌生和距离而深感悲哀。但对这六个字和它暗含的一种心灵指向却是自幼就熟悉了的。这是我的祖辈们每天自清晨至深夜一遍遍念诵的六个字。有时候,我甚至感觉,他们可以不说话,不交谈,但这六个字是必须要念的,以致到了如醉如迷的程度。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他们只要一张口,这六个字便会脱口而出,一遍遍往复轮回,仿佛永远无法自行停顿。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他们也没有停止过。好像他们的心灵就是一颗念珠,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动着,周而复始,永不停顿。

我无法确定,我失去自己真正的母语在我灵魂深处留下了多大的空白。在亦如黑洞般肆意弥漫的空白中,我在下坠,一路跌落,一路下滑。灵魂的嘶鸣已划破所有的追忆与梦想。我渴望着焚毁自己这丑陋的外壳。它的沉重与浑浊使我无法面对灵魂的冥想。冥想就栖在一枝枯枝上,像一只孤独的乌鸦。天边有谁在歌唱?是谁的歌声如夜阑飘然而至?是谁径自走在深渊的边上悄然落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祖先们,我的夏拉胡拉部落的祖先们由雪山草原而不断迁徙漂泊的路上,不经意间就失落了许多的东西。我还知道,当我的姓氏被部落名字中的一个音节所取代并以方块字的样子出现之后,以母语作为话语表达方式的时代就已经结束。

我小时侯,也曾牧放过牛羊,但我们离真正的大草原已经很遥远了。生养我的那个小山村已经变成一个纯粹的农庄了。尽管炊烟依旧飘荡,晨昏依旧更替,..但一座座农家小院的主人已记不起曾经风雨飘摇的牧帐,以及牧帐前无边无际的草原和那草原上的畜群,还有牧犬的狂奔和吠叫。而这还是其次,真正的悲哀绝不是因为帐篷变成了房子——其实,房子比帐篷坚固得多也温暖得多——而是不再漂泊的牧人心灵的漂泊。草原牧场留在了最初的梦里,而心灵却一直在那梦中的草原上漂泊不定。当我的祖先们终于疏于游牧而勤于农耕之后,他们就驾着本应牧放山野的牛马,一垄垄切割着那最后的草原。赤脚走在那深深的犁沟里时,他们分明感到了大地的创痛。草原就那样离他们远去了。在渐渐远离之后,他们还常常回望着草原的背影。那其实就是一个牧人的背影。他们就在那牧人的背影里把庄稼种成了牧草的样子。金色的牧场已随那牧人的背影消失在地平线上。那天下午,我的曾祖母走出深深的村巷时,她背上的珈链还依然环佩叮当,像一串风铃穿过了村巷。那时,我就站在门前一直望着她的背影,而她却头也不回地径自往前走去了。那时,蓝色的青稞已长满了山野。走在山野之间,望着那蓝色的光芒时,曾经的牧歌和酒曲就在那青稞的根须里潺潺流淌。在很多年以前的那天下午,我想,我爷爷的爷爷肯定在一垄田埂上泪如雨下。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那个村庄的始祖了。当他最后一次带着他的部族离开部落的草原一路迁徙而来时,族人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尚未抵达的前方已有村庄灯火飘摇。是那灯火最终诱惑了他的意志。在望见那灯火的那一刻里,他已疲惫不堪。他可能回头望了望一路漂泊迁徙而来的路,望了望路尽头的草原,而后就决定住下来了。他们从草原深处带来的惟一神圣的东西就是部落的名字了。

P2-3

序言

  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大慈大悲精神的人格化的形象,“嗡嘛呢叭咪哄 ”是观音心咒,俗称六字大明咒。这咒虽然只有六个字,但它的含义却非常博大精深。简而言之,这六个字代表:六类生命状态——六道,六种解脱方法——六度,六种圆满果位——六佛。六字明中的“嘛呢”二字的梵文含义是“珍宝”,在佛菩萨和人类的精神品德中,最高贵的品德是大慈大悲心,因此,这“珍宝”代表大慈大悲心,“叭咪”二字的梵文含义是“莲花”,莲花在佛教中一般代表处世而不染的高尚人格,但在此处却代表的是心智如莲开放的开悟大智慧。大慈悲和大智慧代表了佛教的全部教义,解脱成佛之道归根结底就是这慈悲心和智慧二道。这慈悲心和智慧不但是佛菩萨的品德,也是具有“理性动物”之称的人类应具备的品德素质。这就是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更重视精神财富的藏民族,从生到死,千遍万遍,念诵不休的主要原因。因为,这六个字包含了苦海中漂流的一切众生的命运、寄托、智慧和理想。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环境下求生的民族除了这样的选择,还能有其他更佳的选择吗?  “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存在,一切存在都会消失”。——这是佛教四大定律之一的“诸法无常律”。凡是存在,大至宇宙星球,小至物质微粒子都逃不脱这个无常规律。人类生存的这个地球据科学家推算,它的寿命是一百五十亿年,已存在了四十五亿年。这个推算只考虑了地球的自身因素和它正常情况下的存在期限。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很大的变数。对地球寿命的推算中没有考虑到许多偶然因素,如外来星球的撞击和外部因素引起地质变化,以及人为的破坏活动等。地球虽然存在四十多亿年,但地球上人类生命的出现只有几百万年的时间。在正常情况下地球还能存在一百多亿年,和人的寿命相比较,那是非常遥远的期限,大可不必担心。但地球生命能存在多久呢?这就要看人类生存所必备的生存资源在这个地球上还能保持多久。   佛教不承认上帝创世,主张业创世。所谓“业”,就是指的人类个体和共同的思想行为。创世在人,灭世也在人的这种人本世界观,充分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佛教秘籍中还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了自己没有别的救星”。所以说,佛教是主张人类自救的智慧。现在全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生存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所带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类的思想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在文明和进步的幌子下所进行的每一次活动,表面上的繁荣进步,种下的却是吃不完的苦果。如果说农业文明是人类对年轻美貌的地球母亲的毁容行为,那么,现代工业文明就是对地球母亲的野蛮地残害掠夺行为。掠夺性开发导致的资源枯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的出现,气候变暖引起的雪山冰川融化,原始森林的消失,高原湖泊河流的干涸,气候变化引起的台风和海啸的加剧,空气、水源、农作物的污染等等,哪一件不是现代文明的杰作?哪一样不是人类自种的苦果?  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却正在堕落成一群贪婪、冷漠、麻木和残忍的乌合之众”,“我们正变成文明的魔鬼”。这本书的作者以亲身感受的沧桑之变的鲜活事实,用人类的良知和高度责任感,道出了森林和草原在消失,湖泊河流在干涸,地球生命面临灭绝危机的深度忧患心情。  对人类生存环境变迁恶化的这种情况人人都有见闻感受,但见多不怪,麻木不仁,其中有多少人能生起火烧眉睫的忧患意识呢?又有多少人能自觉地参与社会环保工作呢?在泯灭良知,麻木不仁和缺乏远见的行为中葬送自己的幸福前景和长远利益,这是人类最大的不幸。《谁为人类忏悔》这本书想用作者自己的感受唤起读者的共鸣,召唤被历史的洪流冲走的人类的理性和良知,在疮痍满目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地球家园。这是一部读了使人引起很多思考,唤起理性良知,反省重估人类文明的好书。我读了之后深有感触,故奋笔作序,以表同感。

后记

是的,当我在这片高原上的行走变成一种自觉的人生经历之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其实就已经是一个行僧了。我之所以给这部书安顿一个宗教意义上的副标题,其实就想安顿自己对自然万物的一种宗教情怀。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坚持,用自己的心灵向大自然顶礼,并将自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和感悟变成一种心灵思想的倾诉和表达。进而,还有一个奢望,想用一己的坚持,给读者一些启示和影响。我想,前者我是做到了的,而后者我却无法断定。

但是,我无疑是一个认真而冷静的写作者,我的写作过程犹如虔诚的朝圣。在写作时,我常常想起那些磕着等身长头向心中的圣地跋涉而去的身影。为了这本书的写作,我进行了长达15年的田野调查和采访,全书的写作过程也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四五年之久。《写给唐古特的情书》是曾经的书名,后来才改为《谁为人类忏悔嗡嘛呢叭咪畔》,并确定要用六字真言结构整部书稿。全书完稿之后,我又觉得第六章在内容形式上与前五章缺乏统一,仅从文本意义上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于是,曾一度将第六章去掉,欲将它扩充为一个独立的作品,而把现在的《序歌》部分放成了第一章。有一天,我的朋友大胡子文扎从玉树草原到西宁来看我,我将这一想法告诉了他。他说,还是把原来的第六章放上去比较妥帖,因为六字真言中的第六个字“畔”就是一个总结性的种字,这一章理应担当这样的支撑作用,于是就恢复如初。

在整部书稿完成之后,我又决定在文字中间插入一些图片,其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那么,多少为宜呢?我所想到的惟一恰当的数字就是一百零八。一百零八不仅是佛教中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而且也是我用心灵串缀这部作品的一根思想主线,这本书也正好在写到一百零八节时结尾。所有这一切不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也是一种神圣的启示,我把它看作是万物生灵对我悲悯情怀的额外眷顾和垂青。这个数字使我的这些图片具有了很好的象征意义。为本书的写作进行田野调查和采访时,我曾拍摄过上万幅图片,从中取舍挑选出一百零八幅图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要说的是,如果仅从拍摄技巧上看,这些图片肯定不是最好的,它们都过分地强调了写实的意义,但是,如果把这些图片和我所写的文字放在一起看也许就会显出它们的价值。可惜的是,这些图片没能以它原有的绚丽和缤纷展现在你的面前。因为成本的缘故,我不得不把彩色改为黑白,然而,这却从根本上改变了它们的光彩。但愿有一天,我能将它们本来的样子呈现给你。

如此漫长的积累和写作过程不能不说是一次艰难的心灵跋涉。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时,我感觉自己所有的心血都已耗尽了。在对整个书稿进行反复校订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请一位上师为我的这本书写几句话。我把它看作是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历的一次洗礼,一个神圣的精神奠基仪式。我想到了多识·洛桑图丹琼排活佛,他是目前整个藏区最有成就的佛学大师之一,也是我最敬重的上师。于是,在一个雪后的冬日,我和仁波切的两位学生相约一起去兰州拜访。出了西宁,一路上都能看见雪,而且,越往兰州,雪也就越厚,那是一个好的兆头。

那天,我们在仁波切家里呆了整整两个小时,那两个小时里,他一直在和我们说话,除非被问及,我们谁也不敢出声,我们都在凝神静气地聆听他的教诲。陪同我前往的仁波切的学生说,他老人家在家里接待客人,一般情况下说话的时间顶多不会超过半个时辰,那天可是破例了。嗡嘛呢叭咪畔。那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长者赐给我们的大慈悲。

我给仁波切说,我所希望的只是让他能给我的这本书写上几句话,放在前面当序言。对我来说,一个像他这样的上师能为我写上几句话就已经是一种奢望了。我把它看作是对我这些文字的一种加持,一种无上的荣耀。没想到,几天后,我收到的竟然是一篇完整精美的序文。我在写给仁波切的回信中诡“我原所奢望的只是几句话,您却耗费宝贵的精力发来了一篇完整的序文。在感动之余,我又深感惶恐和不安,以凡俗琐事为您增添劳累,实在是罪过。我惟铭记您的教诲和仁慈,并努力使之化为一定的善果,以回报您的恩德了。”

我很欣赏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他从来都不喜欢谈论自己的作品,因为他想要表达的一切都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他的创作过程没能做到这一点,则说明他创作的失败。如果是那样,在作品之外,你即使说得再好也弥补不了作品本身的缺陷。他还说,很多作家想用这种办法来完成自己的作品没有完成的使命,那实在是徒劳。  ’

这是我在20多年前读到的一段话,那时,他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对他的原话我已经记不大真切了,但我自信,这基本上就是他原话的意思。在读到它的那一刻里,我对自己说,假如此生我不得已也要靠写作来谋生的话,就一定要切记这样的训诫。所以,就作品本身我几乎没有任何的话要说,嗡嘛呢叭咪畔——我想要说的一切都在作品里面了。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多识仁波切仁慈的恩典,他的序文不仅为本书增添了光彩,而且,它本身的意义也远在这本书之上。我还要感谢我尊敬的师长王文泸先生,他曾细心地阅读这本书的全部书稿,并给了我许多的指点和鼓励。还要感谢的是我尊敬的朋友更阳先生,作为我的同胞,他第一个阅读了全部书稿,他热情的赞许和肯定增添了我对这本书的信心。借此机会,我还要感谢我最亲近的朋友们,在为本书的写作进行田野调查的那些日子里,他们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尽管他们中间有的人已经和我失去联系,但我相信他们肯定会惦记我,就像我时刻惦记和感念着他们一样。是的,我还要感谢智慧的作家韩春旭女士,多年来,她一直像一位先知一样关心着我的写作,并用她充满灵性和睿智的话语引领我前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