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紫玉金砂/优雅中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乐亭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紫砂壶,仅仅是阳羡一丸土所烧制,但却被历代茶客奉为“茶具”之首,珍同拱璧,贵同珠玉,称为“紫玉金砂”。紫砂壶不同于一般的茶具,它具有优良的宜茶性,即所谓的“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因此有“壶中壶”之称。

乐亭编著的《紫玉金砂》以紫砂壶为载体,从紫砂的泥料、壶式、工艺、刻画装饰、名人与壶等角度,带领读者走进壶的艺术世界。

“千红万紫风流尽,不及佳茗趣味长。”在静世之中,观壶之风雅,品壶中茗茶……这便是生活之味,人生之味。

内容推荐

阳羡一丸土,几经琢炼制成的素净之壶,有生命、有灵性,点线间渗透出平淡质朴。紫砂壶色泽润滑,刻、书、画巧藏心思,蕴涵禅机,优雅的气韵不夺茶香,被历代茶客奉为茶具之首,贵同珠玉。好壶贵在养。这一养,养出了壶与人的气质,养壶成为一种心情的名字,一种人生的态度。

《紫玉金砂》以紫砂壶为载体,从紫砂的泥料、壶式、工艺、刻画装饰、名人与壶等角度,带领读者走进壶的艺术世界,感受这种华夏传统工艺的艺术追求和壶中意趣。《紫玉金砂》由乐亭编著。

目录

第一章 阳羡一丸土

 江南宜陶地

 古镇画溪烟

 壶中日月长

 紫砂壶之魂

 百炼丹砂出

第二章 紫泥丹青中的一片情

 万状信手出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四种技艺融一身

 最后的龙窑

第三章 一人一壶一世界

 妙手壶家

第四章 此爱成真癖

 得之喜绝倒

 可作玉壶看

第五章 为茶而生

 雅器瀹精茗

 摩挲胜饮醇

 香中别有韵

 茶宠也真趣

试读章节

壶中日月长

宜兴陶瓷有紫砂陶、钧陶、青瓷、精陶、彩陶“五朵金花”,其中最艳丽的一朵要数以壶为大宗的紫砂陶器。作为中国特有的陶器工艺品,紫砂壶造型多样,色泽古雅,质坚耐用,富于民族装饰,用其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炙手;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因此紫砂壶便与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历了由粗趋精,由小趋大,由简趋繁,复而返璞归真的过程——即古朴、华丽、淡雅的三个阶段。

茶圣陆羽作《茶经》的唐代,饮茶之风初盛,茶叶烹饪着吃,讲究的是“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壶一类的器具在当时自然没有用武之地。

宋代烹茶流行龙团凤饼茶,煮水泡茶,壶类器具开始流行。紫砂作为特有的陶瓷原料,其优异的可塑性和天生的通融性,使得以其制成的茶具器皿一经面世,就得百爱干宠。宋代文人梅尧臣在诗中赞到:“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他们吟咏的“紫泥”、“紫瓯”就是最早的紫砂茶具。

嗜茶成癖的苏轼归隐于蜀山。试想这位闲居于陶业中心的文豪,用紫砂所制石铫煎茶,用紫砂所制杯盏品茗之余,邀当地陶工一起抟制自己设计的茶具,是何等自然的事情。在紫砂传统器形中有一种三叉把提梁壶,名为“东坡提梁壶”,相传便是苏轼设计。

今人难以见到宋代流传下来的紫砂壶整型实物。但1976年,在丁蜀镇羊角山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紫砂残片、废器中,找到了壶、罐等残片,这使后人有机会还原宋代紫砂器的真实面目。早期的紫砂壶由于只供煮水之用,故变化很少,大致分为高颈、短颈、提梁壶和六方长颈等,壶、把、嘴、身采用铆接法,做工较为粗糙,与后来泡茶用的紫砂壶有很大的差别。

元代,饮酒之风盛行,各类茶具未有大的发展。

明朝开始,饮茶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军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看不惯以往团茶那一套繁琐的冲泡程序,下令“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采用一泡即喝的简便方法饮茶,这便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饮茶之法。明人饮茶的方式虽然简便了,但对茶和水的品质却有了更高的要求,讲究在清雅的诗境中浅尝低吟、自斟自饮。茶具自然也要随着提升品位,因而“以本山之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的宜兴紫砂壶便成了一种时尚。紫砂所蕴涵的质朴、内敛、清雅的品质恰合文人最崇尚和追求的性情心境,故深得文人墨客的宠爱,文人也由此成为影响紫砂制作的重要因素。

紫砂壶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大师是明正德年间的供春。明代张岱《陶庵梦忆》称:“宜兴罐以龚春(供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师,最早也是作为明代正统的文人士大夫吴仕的书童被人们所记住的。其主人吴仕为正德年间的进士,其自身的文人审美情趣必然对供春有所影响,形成供春壶崇古似铁的艺术表现。

供春之后,出现了紫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制壶大家时大彬。而影响其制壶技艺以及风格的也是陈继儒、王时敏、王鉴等明代著名的学者、书画家。时大彬在闻得“品茶施茶之论”后,一改以往制大壶的习惯,“乃作小壶”,以尽茶之色、声、香、味。由于迎合了当时士人的茶风,最终紫砂壶从日用品陶器中分离出来,入宫廷、出海外,成为独立的艺术品。这使时大彬获得了“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成就的同时,也奠定了紫砂壶在茶具中的主导地位。

清代,饮茶之风更盛,紫砂艺术也进入了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成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时期宫廷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

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始自晚明的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种书法、绘画的装饰手段,在此时达到了鼎盛,使紫砂壶的书卷气、金石味更加浓烈,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以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学者亲身介入紫砂,将自身的文人学养融入紫砂,使紫砂壶演变为融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紫砂壶的发展曾经历一个低潮。但在纷繁的现代都市,人们向往平和与散淡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茶的世界,去过滤浮躁的心绪,稀释心中久久的郁积。而以紫砂壶冲茶更为此平添了几分清幽妙韵,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这种传统的茶具。紫砂壶作为宜兴的文化符号,使当地艺人在紫砂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弘扬上,不遗余力,妙招频出。正因为今人的努力,宜兴紫砂这棵古老的紫藤,并没有在工业文明的冲刷中枯槁,它的根越扎越深,它那充满生机的茎蔓正伸向世界各地,展现新的风华。

P11-15

序言

紫砂壶,仅仅是阳羡一丸土所烧制,但却被历代茶客奉为“茶具”之首,珍同拱璧,贵同珠玉,称为“紫玉金砂”。紫砂壶不同于一般的茶具,它具有优良的宜茶性,即所谓的“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因此有“壶中壶”之称。

逐渐地,紫砂壶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品。一团泥土,经过艺人之手,经过烈火高温,克服干难万险,成为器……每一个过程都充满着艺人的感性,并留下了时代的痕迹。紫砂壶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内涵不断充实的过程,是一个在材料选择、造型形式、使用功能、工艺制作、装饰艺术等各个环节,围绕“茶”,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其所蕴涵的艺术价值,使得其整体身价不再局限于壶本身。在历经了“泥”与“火”的进发和“茶”与“水”的交融后,紫砂壶不断积淀了灿若日月霞光般之魂。

“壶中天地”别具魅力,因为这其中有品茶者的养护,有文人墨客的投入,有收藏者的爱怜,使原本静止的紫砂壶有了灵动的生命。

“千红万紫风流尽,不及佳茗趣味长。”在静世之中,观壶之风雅,品壶中茗茶……这便是生活之味,人生之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3: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