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无法居住的空间,那不是建筑,那只是样板,是戏台。
《古老之美(承孝相的建筑旅行)》,一本通过建筑旅行来完成心灵净化和人文精神提升的修道录,是著名建筑大师承孝相最新力作。它汇聚了欧洲、日本、韩国等古老建筑,图文并茂。它让我们在古老中欣赏建筑的美态,探索历史的痕迹。
本书适读人群:设计相关行业人士、喜好自由旅行的白领、学生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老之美(承孝相的建筑旅行)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韩)承孝相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灵魂无法居住的空间,那不是建筑,那只是样板,是戏台。 《古老之美(承孝相的建筑旅行)》,一本通过建筑旅行来完成心灵净化和人文精神提升的修道录,是著名建筑大师承孝相最新力作。它汇聚了欧洲、日本、韩国等古老建筑,图文并茂。它让我们在古老中欣赏建筑的美态,探索历史的痕迹。 本书适读人群:设计相关行业人士、喜好自由旅行的白领、学生等。 内容推荐 在讲述建筑的时候,不管是自己的建筑还是别人的建筑(无论是我们的古建筑还是外国的建筑),承孝相在《古老之美(承孝相的建筑旅行)》一书中,不仅讲结构和功能,还会综合囊括历史性和现在性,因此他讲述的建筑故事始终触碰到人文精神的核心。 本书汇聚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和地区的负有盛名的古老建筑,图文并茂,深入探讨这些建筑设计的优点和美好之处。 目录 序诗 01.真相在现场 02.建筑中完成灵性的成熟 03.深庭宅院,其“不确定的留白”之美 04.享受独处的孤独之屋——独乐堂 05.和、华、祸 06.柏林和金寿根建筑 07.焚书者必焚人 08.科尔多瓦的胡同小巷在时间里流淌 09.死亡的形式 10.永远的安息居住在最初的房子 11.历史因中断而存在 12.无形的寺庙 13.看不见的路 14.紫薇树的红花 15.人文精神的产物——潇洒园 16.通向新世界的出发点——屏山书院 17.傲气的小房——寄傲轩 18.肝肠寸断地思念——浮石寺 修道士的城市——仙严寺 19.自成风景的城市——菲斯 20.天下最美的村庄 21.省察性风景——济州 22.勒·柯布西耶的奥德赛 23.大象无形,伟大的思维没有形态 24.伟大的沉默 25.唯记忆是真实的——消失的纪念塔 后记 试读章节 即使没人教,婴儿也会努力站起来走路。直立行走是对所有物体终归落地的重力法则的正面对抗。人类的文明始于直立行走,所以从地上爬起来站到高处,也许是人类本能的夙愿。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必须站得高。 伊卡洛斯用飞入牢里的鸟类羽毛和蜂蜡制成翅膀,并把翅膀绑在身上飞上了天,但是违背爸爸的忠告飞得太高,导致蜂蜡受热融化,掉进海里溺亡。这个希腊神话是不是强调从古至今登天是禁忌行为呢?诺亚时期洪水泛滥,人类不敢再居住在地面上,想建造可以通天的建筑物,但是触怒神而倒塌的巴别塔的故事,《圣经》中所讲述的神和人类的关系之前,没有高层建筑建造技术的当时,很多建筑物就是那样倒塌的。 公元前4世纪建立的美索不达米亚区域的城邦乌尔建造了众多笨重的通灵塔(Ziggurat)。从矗立在平原上的这些巨大的金字塔平面图中可以发现,内部都是漆黑漆黑的,这是因为其内部没有任何空间,全都用土和石头填充。公元七八世纪左右,在中南美地区大肆流行的规模庞大的金字塔全是如此。当时,建造这么庞大的构造物是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资和时间,甚至要付出生命代价的。但是,即使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只要能离开平地站在高处,就算是得到了足够的补偿,真可谓是残酷的致命性夙愿。 直到今天也没什么两样,以摩天楼的名字建造的高层建筑就是。摩天楼这词本身也是无比的傲慢不逊。英语“skyscraper”也是“触摸到天穹的房子”的意思,看来对高度的过度执着不分古今和东西方。仅仅因为最高而成为恐怖袭击目标的纽约世贸中心的世纪性惨剧赫然摆在那里,但是世界的各个城市仍然争先恐后地想拥有第一摩天大楼。 事实上,塔也是不能轻易建造出高层建筑的补偿性构造物。本来是为了保管菩萨的真身舍利而开始建造的塔,传(上)已经消失的哈尔堡纪念塔的原址(下)已经消失的纪念塔所处的哈尔堡市场入口入韩国后以石塔的形式普及。虽说是石头建造的,还装模作样增添瓦顶或椽条,狡辩说这不是塔,是3层、5层的高层建筑。 其他纪念塔也一样。为了纪念伟大的业绩而矗立在那里,通过高度来引发敬意,显然是只能生活在地面上的人类对高度的强迫症。所以,越是蛮荒社会,纪念塔的数量越多。因为纪念塔本来就是以口号和宣传为目的的原始工具。 需要口号和宣传的社会通常是理念型或专制型社会。将低级的意识上升为国家目标的那种社会,建筑始终是“透视图”型的。透视图的背景通常是蔚蓝的、迷人的天空,或者是广阔的平原,周围的状况被忽视得越多越好,只有煽动性的、纪念碑似的建筑威逼地突显出来。那里只有煽动和灌入,生活的影子容易变得很矮小,或完全被排除。 相反,“鸟瞰图”中绘制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还有建筑立足的土地,道路、邻居和邻里关系。视角越高,需要表现的关系越广越多,所以建筑本身的形状反而变得没那么重要。需要绘制的不是外壳的形状,而是其内在和外在生活的关系和形态,换句话说,就是一个群落的风景。如果我们追求的是民主主义社会,就不应该要求只会引发虚像和幻想的透视图,我们的思考应变成鸟瞰图式的。 现实主义哲学家卢卡契(Gyorgy Lukacs, 1855-1928)主张,“将美的效果作为目标的幻想,是将艺术贬低到白日梦层次的一种欺瞒或欺诈”。再引用一句“将移情作为艺术体验的核心,意味着将艺术体验降级到日常生活的层面,尼采的‘狄俄尼索斯性陶醉’是移情反应的极端形态,超越是自身龟裂和不规则人格的无价值性,是世界和他们之间关系的空虚性。由于经过伪装的傲慢,他们只是在欺骗自己”。以煽动、口号和宣传为目的的建筑物,其目的在于“陶醉”。当建筑的本质在于陶醉时,按卢卡契的理论,就像毒品上瘾或酒精中毒的效果一样,使人失去人性。这是非伦理的。 德国汉堡南郊有一座小城哈尔堡(Harburg)。原是属于汉诺威公国的城市,20世纪初被编入汉堡,现在是具有20万人口,承担居住和研究功能的卫星城市。1986年,这座城市中心区的繁杂街角营建了一座12米高的塔。这座塔是哈尔堡市政府为了让人们时刻不忘法西斯主义的沉痛过去而营建的,当时通过公开征集采用了雕塑家约辰·格兹(Jochen Gerz, 1940- )和埃斯特·沙莱夫–格尔兹(Esther Shalev Gerz, 1948- )共同设计的方案。 这对夫妇提出的方案只是一米见方的12米高的单纯立方体,但令人惊奇的是,这座看似平凡的塔每年以2米的速度下沉到地下,最终消失在地面上。这座消失的纪念塔,当初计划要建在公园里,但是思虑缜密的设计师说服市政府,放弃幽静的公园,选择了繁杂的市场入口处小广场的角落。他们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建塔后,旁边还设置了写有如下字句的公告栏。 “请哈尔堡的市民和这座城市的游客,在塔上留下您的姓名。带着很多人的名字,这座高12米的塔将会逐渐下沉到地下。终于有一天塔会完全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到时候我们再也见不到纪念反法西斯的这座塔。因为对抗非正义需要站起来的终归还是我们自己。” 读到这些字句的市民和游客,在剩余的塔表面不仅写下了自己的姓名,还书写了纳粹时期的记忆。大部分都是心灵伤痛的记忆,也有烦恼和痛苦的呐喊,偶尔也有赞扬纳粹的反文化性涂鸦。足足有7万多人在塔上留下了姓名和记录。承载着这些人的沉痛记忆的塔每年以两米的速度下沉,终于在1993年11月10日完全消失在地下。那座小广场只留下1米见方的四方形痕迹,让人记住曾经存在过的那座塔。 2012年5月,我探访了哈尔堡纪念塔的现场,虽然我20年前就得知这座塔已经完全消失。我想确认这座消失的塔所留下的痕迹,更让我好奇的是关于这座塔的记忆实体。我开车到达哈尔堡的中心区,在繁华的道路旁下了车。向一位看似当地居民的中年女性打探塔的位置时,她的表情看起来有点惊讶,不过很详细地告诉了我。估计东方人打探这座消失的纪念塔的事情,并不常见。 现场果然只剩下1米见方的与地面持平的塔顶,地势稍低一点的地铁入口处的墙面,可以通过小玻璃窗看到塔下沉到地下的形状。但是,除非是有人指点或像我这样专程来的,这里没有任何可猜到的线索。甚至在附近的书店也找不到任何关于这座纪念塔的书,这座塔完全按设计师的意图,从日常的风景中消失了。 是的,所有城市和建筑终归会消失。为了显示建造者的光荣,不管建造得多么结实,在重力的作用下城市和建筑必将会倒塌。有时因为经济的原因,有时因为自然灾害,或是因为恐怖袭击,或者因为事故,都会倒塌并消失殆尽。 永恒的只是我们一起曾经在那里居住过的事实,唯独记忆才是真实的。 P279-287 序言 古老之美 朴劳解 时间刮走一切的风雨 无情地摧残美女的玉肤 熄灭年轻狂热之心的审判者 但,时间是雕刻美丽的大师之手 就像上帝让偏爱的人 坠入时间的磨炼之中 经过时间洗礼的都有耀眼的表情 悠悠岁月顺命地活着 逆流而上正直地变旧 时间的洗礼中不断重生 古老之美 那边旧砖头和裂缝的水泥 成了不知从何处飘来的草籽和苔藓的家 连那褪色、风化的塑胶 也披上了一丝丝色感 经由太阳和月亮之手的抚摸 风吹雨打、霜雪的飘落 变得温润、谦逊和醇厚的 这些是在显露出深藏的面庞 并进行激烈的缄默精进中 满身留下时代的风霜 坚持走在正道之上的人 经历无数的磨难和孤军奋战 前进中倒下去成就新梦想的人 古老之美 后记 说实话,跟建筑师结伴旅行,一路上的收获肯定不会少。建筑师都是很会生活的人,对于该看什么,在哪里睡觉好,在哪里、什么时候、吃什么好都了如指掌。建筑师不仅了解旅行地的信息,还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所以只要他人品也好,就是旅行向导的不二人选。有些人知道其中的奥妙,所以也经常有人邀请脾气不太好的我当向导。 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处理的事情在种类、频率和重要性方面都不轻松,但只要是一同前往修道院的邀请,我都会想尽办法抽出时间安排一下。就算之前去过的地方也好,因为对我来讲,寻访修道院的事情始终都是新鲜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修道者生活的地方是虔诚的。拉丁语叫“sacrum”,中文翻译成“圣地”。类似的词还有拉丁语的“faum”,翻译过来是“教堂”、“礼拜堂”的地方。意思相反的词有,加个前缀词的“pro-faum”指,“faum”这一空间之前的状态,非“faum”的“俗气的地方”。这是英语“profane”(世俗的)的词源。换句话说,虔诚指,变换场所,进入某个特别的地方。因此,修道者们远离日常的世俗生活,执意要去特别的地方,居住在那里修行,期望得到所期的虔诚内心。我多次寻访同一个修道院,不再是为了看其建筑,应该是为了重新审视我自己。 2011年带领十五六人的团队寻访法国修道院,正在给大家介绍修道的本质意义时,同行的刘载晟会长拿起话筒打断我说道,很显然承孝相是通过建筑修道的。也许吧!可能是因为这样,我做建筑的方法始终不能让我感到舒适…… 本书的内容以从到2011年为止断断续续发表在韩国《中央日报》“我记宅处”栏目(这高大上的标题是报社给起的)的文章为主,再加上之前写过的几篇文章,进行了重新编辑。为了按我的意图布局文章的脉络,有几篇文章,是从过去出版的书中转载的。虽然都是通过旅行发现的建筑和场所以及事件的思考与记录,这一切却成了拓宽我的建筑视野的核心动机。但是,都怪我眼高手低,作品中没能完全表达我思考的收获,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也不是没有,当时,接到culturegrapher的出版建议,我决定出书。 因此,这本书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让读者以为是我的建筑理念。当然,还没实践或走弯路的更多。所以说,写这些文章并让别人读到,等于是无数双眼睛盯着我看,所以这件事情给我的压力很大,自己始终是被监视的对象,感觉不踏实。不过,这就是我做建筑的方法。 我曾经宣称,要将“贫者的美学”作为我建筑的主旨。20多年前的1992年,这是一群年轻的建筑师为了通过内部学习突破韩国建筑界的缺失而组建的“4.3集团”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举办的建筑展览上我推出的关键词。但是,我没说过,我完全充分地了解这个词所具有的含义。同时,我按这个词的含义可能所指的方向推动了我的建筑。对我来讲,那是真理,所以在真理之中我是自由的。之后的1995年,通过几年的实践所掌握的知识,我以此为标题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这等于是再一次把自己逼到了墙角,有些人说这是肤浅的,有些人则严厉地批评这仅仅是花言巧语和炫耀浮夸。对我来讲,这都是鞭策我前进的激励。建筑绝不是花言巧语,更不是炫耀浮夸的结果。必须建立在现实之土地上的建筑,若没有逻辑和结构,终将是纸上谈兵,所以为了让我的建筑更坚固地屹立在那里,我需要继续自圆其说。 《圣经·约翰福音》的第一句是这么开头的:“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不就意味着语言就是真理吗?所以悟出道的本质,正确地运用道,就是实践真理的过程。所有的秩序都在道中,我知道这让人畏惧的事实。 尽管如此,可能是因为习惯,之后我也出了不少书。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讲,出书可真算不上好习惯,却居然成了我的习惯。这显然是因为我的建筑驽钝不敏,但是我知道,这种让人不堪的事情也是我深造建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的学习记录,借始终鼓励我的刘会长的话,表达得更加神圣一点就是“建筑修道录”。 虽说旅行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业务需要,但经常得做甩手掌柜。只要我做甩手掌柜,有些事终归有人得替我承担着,经常是我的办公室员工和家人来承担。始终觉得对不起他们。尤其,我离开家冒冒失失、东奔西走时,妻子为了祈祷我平安归来,每天凌晨都去教堂晨祷。真心对不住妻子。 2012年9月13日 从威尼斯回来的飞机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