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策杖走四方/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章武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瓷都的色彩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色彩,是城市的霓裳。

以某种色彩为主旋律的城市交响乐,总是让人一曲难忘。比如,朝霞中,金色的布拉格;海风中,蓝色的突尼斯小镇。当飞机降临瑞士的苏黎世时,夕阳下,从无数或圆或尖或方的屋顶上,所反射上来的橙红色,闪闪烁烁,影影绰绰,犹如一幅点彩派油画,那种蒸腾上升的暖意,让人铭心刻骨。

山城德化也不例外。当我第一次来到戴云山中,第一眼看见古老而又年轻的瓷都时,立刻就被它独特的色彩征服了。

那是在凤凰山麓,在德化陶瓷学院——这是在全国两千多座县城中,罕见的一所冠以县名的学院。作为瓷都人才的摇篮,其崭新的校舍,既包含各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师生公寓,也包含从成型、车模、制模、彩绘、拉坯、烧成到材料加工等陶瓷生产全套工艺流程的实训车间,其所有建筑物外墙的立面,却只有两种颜色——红色,白色。多么简单、多么纯净、多么亮丽的两种颜色!而正是这红白两色的交错、叠加与对比,勾画出整座校园建筑群的线条与轮廓:高与低、圆与方、凹与凸、曲与直……远远望去,如同一片白色的云海,在波澜起伏中托起一轮红日,蒸蒸日上,蓬蓬勃勃!

是的,红与白,两种颜色。红色,让人想起瓷窑里熊熊燃烧的炉火,据说,它从古至今,已燃烧了数千年。白色,让人想起在烈火中诞生的德化瓷器,它早已通过蓝色的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全世界……

感谢深谋远虑、匠心独运的建筑设计师们,他们用最简单的红白两色,锻制成一把钥匙,为在学院就读的莘莘学子——未来的工程师、工艺师与瓷雕艺术家们,同时,也为从外地来参观的我,开启了瓷都艺术宫殿与历史文化长廊的一扇大门。

首先,展现在我眼前的,是遍布德化全境的一种泥土,一种“以白为贵”的泥土。千年,万年,或亿万斯年?高高的戴云山怀抱着它,密密的森林庇佑着它,潺潺的溪涧滋养着它,阳光、月光、星光,连同亚热带的和风细雨轻轻地抚摸着它,也许,还有远古时期山奔海立、水深火热的种种地质运动,终于,使它成为一种饱含石英、绢云母和高岭石等矿物质的瓷土,一种举国罕见,唯德化所独有的优质瓷土。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的先民就发现了它的价值,从此,它就成为历朝历代陶瓷业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为瓷都的巍巍大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当然,瓷土之白,与瓷器之白,不可同日而语。瓷土再白,它也照样只是一种泥土。要让原始的,质朴的,粗粝的,充满野性的瓷土,变成细腻的,光洁的,精致的,充满人性,乃至人性与神性交相辉映的瓷雕艺术品,其间,不能没有人类文明的照耀、催化与升华。而人类文明最初的使者,便是火,熊熊燃烧的烈火,这一点,当我走近屈斗宫古窑址时,感受就更真切了。

作为世界串窑的始祖、中国宋元时期古瓷窑的代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古瓷窑,如今,它十分谦逊地隐身在县城一所中学的校园里,藏匿在一幢最具闽南民居特色的红砖古厝中。当我尾随主人推开厚重的木质大门,随着门闩在木臼中发出一阵艰涩的旋转之声,我立刻感到眼前一亮,仿佛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全身心都有一种灼热的感觉。那就是火,永不熄灭的人类文明之火!尽管,从这里出土的数千件文物早已另存他处,呈现在我眼前的,只剩一条长长的,依山势而上升的古窑址废墟,散落着几件匣钵、支圈和宋元时期瓷器的残片,但我,依然能听见柴火在毕毕剥剥地燃烧,炉火在烈烈扬扬地翔舞,每一个晃动的人影,每一个赤裸的躯体,每一块鼓胀的肌肉,每一滴飞溅的汗珠,全都是通红通红的,红得那么热烈,那么庄严,那么神奇、神秘而又神圣!

P3-4

后记

最近,我常常梦见我的拐杖丢了。

为了赶上采风团的队伍,我万分着急,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满山遍野寻找它。我跑啊跑啊,跑到一条山涧边上,一纵身便跳了过去……

醒来了,我暗自发笑:假如我能跑能跳,还找拐杖干吗?

说来,我和拐杖相依为命已经七年多了。七年前,也就是我65岁那年,一向健步如飞、见山就爬的我,莫名其妙摔倒好几次,且每次倒地的方向,都像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向左,向左……”到医院一查,方知我腰椎的骨髓里有一些多余的东西,正在压迫神经,造成下肢麻木、僵硬,且左脚尤甚。于是,我遵照医嘱,开始以拐杖助步。好在那时福州有一个展销会,在一家卖木雕工艺品的摊位上,有一根来自台湾阿里山的藤木拐杖,木质的本色中呈现出虎皮状的斑纹,并带有几个自然生成的疙瘩,让我一见钟情。台商开价一百元,我回他“六六大顺”,于是,立马成交;于是,这根拐杖就成为我晚年寸步不离的伙伴。

就在这一年,即2007年,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采风团,开始“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的采写工程。由于每到一县,都必须为该县出一本书,全省县(市、区)多达80多个,这一浩大的工程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怪病缠身、行走不便的我,能否到这一工地打工?我不免犹豫彷徨。然而,时代在召唤,生活在召唤,一向视文学为第二生命的我,还是鼓起勇气、拄着拐杖报名参加采风团,参加这一堪称福建当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长征。好在有这根拐杖助步,我总算平平安安地从65岁走到了70岁。这五年间,我跟随大队人马,先后走进28个县市,完成28篇纪实文学作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即将跨进70岁的门槛时,却在厦门翔安一家宾馆的大堂里摔了一跤,这一摔,拐杖飞出去了,左腿挂了彩,踝关节也随之肿起了大包。有道是“伤筋断骨一百天”,我不得不坐上轮椅。

初试轮椅,我立马发现它的好处和坏处。好处是进退方便,旋转自如,可让疼痛、麻木和乏力的双下肢充分休息。坏处是太舒服了,太容易习惯了,若一味沉醉在它的怀抱里,今后很可能就站不起来了,就再也不能出门远行、参加采风了。于是,一百天过后,我当机立断,忍痛割爱,把它暂时封存起来。

刚好,有位亲戚从美国回来,带给我一架助步器,四条腿,全用不锈钢制成,我推着它在平地上徐徐前行,再也不怕倾斜跌倒了。当然,它只能用在无障碍的平路上,要是遇到阶梯,就无能为力了。我家住在没有电梯的六楼,出门时,先要下96级楼梯。这时,我先把助步器折叠起来,挂在肩膀上,然后,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栏杆,慢慢挪动双腿,倒退着下楼。拐杖和栏杆‘,减轻了我双膝的压力;倒行的姿势,又让我身体的重心能保持稳定。下楼后到了平地,我把拐杖勾住脖子,再把肩头的助步器取下,打开,于是,借助其前两腿底部的滑轮,后两腿底部的摩擦力,既可徐徐向前推进,又可在必要时止步暂停。我的这种出行方式虽然很笨拙,但毕竟安全、稳妥,不必再担心摔跤了。由于我出门时,共需动用七条腿——父母给的两条原始腿,外加拐杖一条腿、助步器四条腿。好啊,总共七条腿!有道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之年的我,居然同时拥有七条腿,显然,这比别人富足多了,于是,我便乐呵呵地自号为“七腿翁”。

转眼间,又两年过去了。作为“七腿翁”的我,照样参加采风团,照样开眼界、长见识、接地气,为12个新走进的县(市、区),提交了12篇新作品。特别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今年夏天,72岁的我,居然还能凭借七条腿,一步一拐地走进白水洋,填补了我走遍八闽山水旅游地图的一大空白,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如今,我的这些作品有幸能结集出版,考虑到它们都是七年多来,我借助拐杖和助步器,一步一个脚印地从采风路上采来的,来之不易,所以就把它取名为《策杖走四方》。所谓“策杖”,其实也就是“拄拐”的意思,只不过它显得古雅一点,多了几分主动与洒脱,少了些许尴尬与无奈。

当然,我这一“策杖”者之所以能“走四方”,还要归功于时代的大变革,归功于生活海洋汹涌澎湃的涛声对我的声声呼唤,归功于全体团友、全体被采访对象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关爱和照顾。我忘不了在厦门火车站,因电梯“正在维修中”,大家不得不各自拉着行李箱挤进即将开动的车厢时,何少川团长逢人就问“看见章武上来了没有?”我忘不了在武夷山的大红袍树下,当我一脚在石阶上踩空时,是比我年长的季仲兄一下子把我抱住。我忘不了林思翔和陈云晖,他们每到一地,总是关照当地主人,要把我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尽可能提供方便。我忘不了全体团友,每当长途汽车开动时,大家总是把最方便的位置让给我。我忘不了在龙海采访荔枝海时,天降大雨,在又湿又滑的登山石阶上,副乡长提出要背我上去,我尽管婉言辞谢,但却热泪盈眶。我忘不了在清流赖坊采凤时,一位驻村干部见我在鹅卵石路上举步维艰,便用摩托车载我进村,一下车,又有一位老大娘往我口袋里塞满了最好吃的赖坊花生。总之,在采风路上,不知有多少我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都来助我一臂之力,其中,也包括一批年轻的各地文友,他们既是我的向导,我的保镖,也是我的心理医生,总是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为我加油。永定的胡赛标、东山的林定泗、仙游的王清铭、柘荣的周贻海、屏南的禾源,甚至还在网上和报刊上发表文章,对我进行鼓励。当然,我也不能不提及我的老伴汪兰,她不是以照顾我的家属身份,而是以同样接受写作任务的团友身份,伴我一路同行。每当出门时,她总要一个人提着两个人的行李,每当我进出陌生的卫生间时,她总要在门口守着,以防我发生意外……

总而言之,没有时代的感召,没有生活的厚赐,没有集体的搀扶,没有老伴的照料,我的晚年不可能有这本书的收获。我常想,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为一个作家,理应一辈子与时俱时,走在人民大众的队列之中。尽管我这“七腿翁”垂垂老矣,走得很慢,很吃力,姿势也不够优雅,不够潇洒,更不知道自己还能走多久,走多远,但只要我还能挪动脚步,我就应该继续向前。

按照古希腊神话的说法,人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四条腿爬行的幼年阶段、两条腿勇往直前的青壮年阶段,借助拐杖三条腿蹒跚前行的老年阶段。而我,十分荣幸,在经历以上三个阶段之后,居然又有了当前“七条腿”走路的第四阶段。我还想,今后,当我站不起来时,我还有坐轮椅继续走路的第五阶段。最后,当我只能躺在床上时,我还可以卧游天下,那将是不用腿,而用思想走路的人生第六阶段。

由于病痛,我比健康者拥有多一倍的人生六个阶段,为此,我感到十分富有。

生命不息,行者无疆。只要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在路上,沿途的风景就无比精彩。

当下,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不再做梦,不再丢掉拐杖。

2014年冬,福州,金山,骥斋

目录

2008年(66岁作品)

 瓷都的色彩

 到福清吃光饼

 母亲的塘屿,我的心跳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009年(67岁作品)

 天上人间一杯茶

 福安多福

 一川风流

 拄着拐杖当导游

2010年(68岁作品)

 重返仙游

 沙阳八景新解

 侯官故县的守护神

 三见玉蝴蝶

 跟随马可波罗漫游建宁路

 银城赋

2011年(69岁作品)

 航城赋

 试说城厢十二景

 条条大道通厦门

 品牌之都说品牌

 白云深处访姬岩

 燕城赋

 一条溪对一座城的倾诉

 三探鲤鱼溪

2012年(70岁作品)

 仰望壶公山

 金湖是我师

 古桑一树开元寺

 寿宁巾帼群英谱

 浦城采风散记

 餐桌前的陈嘉庚

 飞翔者一路平安

 《道山亭记》赏读

2013年(71岁作品)

 烟花三月,在九湖,在百花村

 桂园万水千山

 临水夫人

 “福清哥”走遍天下

 采风拾趣(三题)

2014年(72岁作品)

 小蜗牛的蝴蝶梦

 沈郎樟与半亩方塘

 石狮三城雕

 从仙耙溪到白水洋

 水韵涵江

 从梅溪口到太平洋

 长征,从这里出发

后记

序言

何少川

这套《“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反映的都是有关福建的题材,大部分篇章是作者从《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中选取编辑而成的。

《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是一套反映八闽大地县域(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的纪实文学集。自2007年春安溪有关方面邀请采风创作起,至今已应邀走进53个县(市、区),出版了52册集子(其中包括应省有关部门邀请采风创作的专集)。这套丛书作品都是作者深入基层创作的,体例统一,布局合理,内容全面,特色突出,文化味浓,可读性强,得到普遍欢迎。丛书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编写。写作和编撰过程中,得到各地党政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八年多来,在采风和编纂丛书过程中,共有1400多人次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投入,是福建省史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成果丰硕的采风创作活动。作者老中青结合,有名老作家,也有初涉文坛的文学爱好者,有来自省里的,也有市、县的。到目前为止共创作了1100多万字作品,为福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建设先进文化和培养文学新人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展示福建风貌,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决定,拟选取撰写丛书作品数量较多的作者,分期分批出版个人专辑,汇编《“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专辑每册字数在20万字左右。收入专辑的文章主要选自“走进丛书”,不足的可补上撰写福建内容的纪实文学作品。第一批出12册,以后视情况将继续出版。

内容推荐

章武同志曾任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五届、第六届委员,著有《海峡女神》等10部散文和报告文学文集,文学成就不言而喻。《策杖走四方》是他66岁至72岁的采风文集,文集中的“后记”尤其感人。“走进海西”丛书开工之际,一向健步如飞,见山就爬的章武先生,却因腰椎病变,不得不以拐杖助步。但时代的召唤,作家的职责,驱使他策杖行走6年多,写下40多篇摇曳多姿的散文。正如他所说的:“生命不息,行者无疆。只要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在路上,沿途的风景就无比精彩。”

编辑推荐

《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是一套反映八闽大地县域(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的纪实文学集。

章武所著的《策杖走四方》为丛书之一。本书为其近年在福建省各地采风所写的纪实文学作品集。正如他所说的:“生命不息,行者无疆。只要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在路上,沿途的风景就无比精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