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本书不是一本以纯管理学理论为目标的著述,然而为了避免由于语义和前提条件上的差别所引起的误解和不必要争论(在企业集团问题上,这种争论是经常发生的),首先对企业集团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清晰的界定还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试图通过对企业集团的定义、管理内容以及边界条件进行分析和阐述,为本书后面章节要讨论的内容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石。
一、对企业集团的界定
深入思考才发现,要给“企业集团”这一现实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做出一个普遍性的定义相当困难。产生这种困难的原因在于,在实践中这种经济现象不仅具有多种复杂的内部组织结构特征,而且与外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体现出十分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特征。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核心的概念,出于谨慎的目的,笔者不想借用其他国家体制环境下对企业集团的理解和定义,同样,对国内已有的企业集团定义也抱有谨慎的借鉴态度。
根据笔者对这种“有组织的企业联合体”的实际观察,其具有共性的本质特征主要在于这种经济组织的目的性、内部管理关系和行为规范。据此,笔者对本书中所讨论的“企业集团”给出如下定义:“企业集团是指以追求经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由多个法人企业按照特定的管理关系和业务协同关系构成的经济共同体”。
对于企业集团的概念,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和界定。
第一,企业集团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企业集团为什么会存在。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其存在的目的性往往是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普遍接受的一个理由是,企业集团像企业一样,其产生和发展是生产要素对市场竞争的一个公平的选择结果。换句话说,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可以克服或弥补市场竞争中的不足,所有企业成员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将涉及企业集团这种经济组织存在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然而,现实中看到的企业集团往往不是在这种理想的市场机制条件下产生的。除了经济目的,不同的企业集团可能还会有其他目的。就中国体制环境下的企业集团来说,集团组织者追求对成员企业的权力控制是一个重要动因。
尽管如此,我们相信,企业集团存在的一个共同的理由,在于其经济目的,即通过集团化方式获得更高的经营效率。这一目的性,是我们研究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合理性问题的基本前提。除此之外,关注企业集团存在的其他目的性,将有助于发现集团经营管理低效率的一些重要原因。
第二,企业集团是一个具有稳定的内部管理关系的组织。集团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特征是企业集团的一个本质特征。现实中,决定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关系的权力来源可能会有所不同,如股权关系、契约关系以及某种权威关系。正是由于这些权力关系,使得企业集团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管理一致性的经济共同体。这是区别企业集团与其他企业联合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企业集团经营行为的主要内容涉及业务的协同关系。企业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率,主要在于集团成员间的业务协同效应,即通过合作的方式,减小业务成本费用,提高效率。当然,实际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企业集团是通过垄断和行政措施获得超额利润,但是由于这些行为不符合法制社会下的公平原则,因此这些行为通常会逐渐被各国禁止或减少。作为企业集团公平的经营行为,业务协同关系可能是企业集团管理合理化的唯一理由。
综上所述,企业集团是处于一个特定社会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本质特征需要从它的目的性、管理关系和业务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把握和识别。本书将始终按照这样一种对企业集团的理解和界定,从实证性的角度对中国企业集团的组织和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此外,在实践中经常容易与企业集团概念产生混淆的概念还有许多,澄清这些概念间的区别,有助于读者对本书后面内容的辨析和理解。 “企业集团”与“企业”的差异,这涉及如何认定企业集团的法律地位的问题。企业通常是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如“有限责任公司”。而企业集团则是这些企业的联合体,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在实践中,如果将企业集团赋予企业的法人权力,就会经常出现权力与责任错位的问题。
进一步研究将会发现,企业集团这种不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往往比一般单个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经济功能,同时其内部更多地模仿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方式,以至于人们通常会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来规范企业集团的管理,而这种简单的移植可能是导致一些企业集团遭遇内在管理矛盾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深入研究企业集团的社会经济功能与内部管理方式的关系,将是揭示企业集团管理本质特征的一把钥匙。
“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的差异。前者包含了集团内的全部成员企业,而后者通常是指构成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如母公司。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人们经常用到的概念,即“集团总部”,它是指承担企业集团管理功能的总部机关。实践中,由于母公司的组织机构与集团总部的机构往往重叠,因此,人们谈到集团总部,主要是指母公司的职能机构。然而,这种习惯性的称谓可能会引起不小的分歧:母公司的职能机构是否就当然地能够成为集团总部?这一问题与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为了不受特定的集团管理模式影响,本书所指的集团总部是指承担企业集团管理功能的总部职能机构。
P5-7
谢旭教授对企业集团的管理诊断深入、细致,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他对集团管理机制的研究成果,对国有企业集团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煤焦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华祖贵
本书提出的协同化管理机制和方法,涉及战略规划、公司治理、组织设计以及人力资源等多个管理领域,无论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还是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煤集团山西金海洋能源公司总会计师 白文广
谢旭教授提出的协同化管理机制和操作方案,为企业集团管理改革提供了一条科学合理的方向和路径。他所搜集的实证性资料全面、详实,理论分析严谨,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因此非常具有说服力。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证券与投资管理部部长 张新波
本书提出的以“集团核心业务”为出发点构建和整合集团业务运营体系的方法,为企业管理者和战略规划部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集团管理改革思路。
——瓦轴集团总会计师 张兴海
序言
陈小洪
企业集团是世界普遍存在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已经广泛存在的企业组织形式。中国企业集团旨在通过母公司对集团成员企业多方面多重的管控,从产权控制、行政性管理到具体的经营决策的管控,使整个集团协同发展。应当说,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对中国企业、产业乃至经济整体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目前各行业位居前列的大企业大都已经组成了以大企业为母公司的企业集团。但是中国的企业集团,由于多种原因,在集团的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内在的管理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亟须通过理论的澄清和探讨,结合实际予以解决。
谢旭同志积十多年的一线管理咨询经验和长期的理论研究,通过本书,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了回答。这是既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又有理论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作为他曾经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时期的同事,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真诚地祝贺本书的出版。
首先,本书涉及了中国目前亟须解决的一个现实且重大的理论问题。
作者基于对中国国情和体制环境及其演进的深刻了解,对中国企业集团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提出了必须进行模式转型的重要判断,给出了模式转型的解决方案。这种基于中国国情的探讨,使他的研究在起点上就与一般的企业集团管理研究著作相区别,使读者能深入地理解中国企业集团管理问题特有的历史和国情因素,更有利于推进集团管理模式的转型。
在产权已经初步清晰、有关法律制度已经基本明确、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已经有多年实践的今天,改进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完成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仍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任务。然而大量的经验教训同时表明,目前仅偏重于产权控制功能的国有企业集团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国有企业集团管理模式的转型改革,要从偏重产权控制的模式向在进一步完善产权管理模式的同时更加注重经营效率、协同管理的模式转型。
大量的事实还表明,主要看重产权控制的管理模式问题,在民营企业集团中同样存在。因此关于企业集团转型问题的研究对民营企业集团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一句话,中国现在到了真正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新型的大企业集团管理模式的时候了。
其次,本书又是一部有重要创新价值的企业集团管理学专著。
企业集团是一种比单个企业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组织。目前关于企业集团管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作者的研究有两个突出贡献,一是基于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环境,对企业集团这种经济组织形式的管理特征和机制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二是结合作者亲历的管理咨询实践,提出了一整套以协同化管理机制为特征的解决方案。这种基于中国情景并着眼于“中国式管理”的企业集团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上深刻地认识中国企业集团问题的本质并进而探索有效的方案,而且将对中国管理学界日益重视的有关“中国式管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第三,本书具有独特的视野和方法论特征。
在本书中,作者从微观角度透视和解决宏观问题,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微观问题;运用管理学、决策分析和政治学等多种理论分析工具,探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变革现实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这种研究视野和方法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多角度地认识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之道,而且对我们认识乃至解决有关的宏观问题,包括相关的政策研究都会有所裨益。
谢旭同志的这种研究视野、研究方法论,是本书能兼有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重要原因。这种视野和方法论与他的经历有关。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期间,他先后从事产业政策、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还参加了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赞助的政府经济职能研究项目并为此翻译了美国兰德公司的《政府与市场——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一书。这些研究经历和相应的知识积累,使他开阔了企业集团问题研究的视野,对仍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环境以及特有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解。这使他能够对中国企业集团的转型问题进行深入而又具体的研究并作出独特的贡献。
十多年前,谢旭同志从宏观政策研究领域转向企业管理咨询和研究领域。1999年他首创“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为解决我国企业长期存在的应收账款拖欠和内部信用管理欠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他更是长期致力于企业集团的协同化管理模式及解决方案的研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绩。本书反映了他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企业界及政府和学术机构的有关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此,我向有志于企业集团管理实践和研究的企业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郑重地推荐本书,并为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小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原所长)
2013年11月于北京
《企业集团转型(重构高效率业务运营管理体系)》由谢旭著,深刻地揭示了以母子公司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企业集团管控模式存在的四个根本性缺陷:第一、集团功能定位:母子公司管控权责不清。第二、集团权力来源:母子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混淆。第三、集团组织结构:母公司与子公司治理结构的冲突第。四、集团业务运行:业务决策机制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冲突。《企业集团转型(重构高效率业务运营管理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企业集团管理转型的四个方案:1、集团定位:重新聚焦集团的经营目标;2、组织架构:构建协同化的集团组织与权责分配体系;3、业务整合:重新规划集团核心业务流程;4、集团治理:合理运用集团管理权力。
《企业集团转型(重构高效率业务运营管理体系)》由谢旭著,本书特色:
·实证性:
本书对企业集团的现实问题总结全部来源于作者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管理诊断来源于作者多年一线的管理咨询经验;管理方案研发来源于多家成功的企业集团管理改革案例。
·理论性:
作者采用目前国际学术前沿的分析工具,包括组织分析、决策分析、政治学分析等多领域分析方法,对企业集团的管理机制进行了严谨的管理学研究和阐发,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集团。
·实用性:
本书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问题和需要。奉献了一整套可实际操作的集团管理方案。
·创新性:
本书首次对中国的企业集团这一特定的经济组织进行了深入的管理学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协同化集团管理机制”、“集团核心业务”以及“集团管理权责分配矩阵”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集团管理理论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