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儿子学孙子
分类
作者 陈小云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关于陈小云编著的《教儿子学孙子》的风格,作者如是说——

《孙子》是一部兵书,也是一部社会和人生的寓言。面对纷乱的生存环境,孙子教导我们拥有怎样的精神状态,怎样观察,怎样判断,最后,怎样行动——

大局观:《孙子》始终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他具有统观全局的视野,总能洞察关键,掌握主动;他拥有大智慧和大格局,从不屑于玩弄小伎俩和小聪明。

攻击性:《孙子》充满积极的进取精神。在他的战略意图中,没有消极防御的地位,没有退让、无为和妥协,面对任何复杂战局,他总是采取进攻者的姿态。

方法论:《孙子》提供的是一份可操作的计划。他通晓目标、计划和执行之间的关系,具有分析和判断的非凡能力,面对任何困境,总能提出解决之道。

行动力:《孙子》是一部关于行动的教科书。他不说废话,只在意如何有效的行动;他精通战术战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及如何实施。

内容推荐

《论语》和《孙子》,是经典中的经典。

《教女儿学〈论语〉》和《教儿子学〈孙子〉》,首创以对话体解读经典的文本形式,亦可视为文学作品轻松阅读。两部书,一文一武,前者讨论如何做人,后者讨论如何做事,前者富有人文感,后者充满挑战性。两者的共同特点是——

忠于原典,拓展视野:收录经典全文并注音,同时将白话译文、字词注释、人物生平、历史背景、文史常识等,自然穿插于对话中,既丰富知识,又不失阅读的顺畅感。

注重情境,别开生面:将古人的一言一行,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中,同时置于阅读者的现实环境中,既通达经典原义,又展现人物魅力,富有戏剧性和现场感。

互动对话,启迪智慧:在严谨解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献疑、追问和引申,揭示内涵,发挥新意,启发式的对话互动,注重智慧的激发与领悟,不重结论。

可用于家教,可用于自修,可用于闲览——无论身为父母、身在职场,还是正在求学的青少年,均可作为一份轻松而富有教益的经典读本。《教儿子学孙子》由陈小云编著。

目录

军训

军训说明

例言

引子

一、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

四、形篇

五、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附录一、《孙子》地图

附录二、吴国大事年表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修订后记

试读章节

这段文字,有些学者认为编辑错了,把后面《九变篇》的文字误置在了此处……

他们凭什么这样说?

他们认为,《军争篇》讲用兵的常法,《九变篇》讲用兵的变法,而这一段文字,所讲的都

是变法而非常法……

我那二十万大军正侵入敌境,军情复杂,先了解一下变法也不妨。

但我觉得,这段文字虽在讲变法,似乎也在从另一角度解释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何况刚才正讲到“治变”呢——我们看下去,有问题以后再说。

孙子说:“所以,用兵的方法是: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向:指仰攻。

这道理太简单,仰攻的态势,总是不顺,而占据制高点的军队,士气自然旺盛……

所谓“自下而上者力乏,自高而下者势顺”,也就这个意思。

我想,其中应该也隐含了治气之法——就时间而言,是“朝气锐,暮气归”;就地形而论,

是“自上而下者气锐,自下而上者气归”……

孙子说:“敌人背靠丘陵,不要正面迎击……”背:依托。逆:迎击之意。

背靠丘陵,亦是有利地形,我若迎击,敌军就会退回丘陵,从而占据了制高点。

孙子说:“敌人假装败退,不要跟踪追击……”佯:伪装、假装。北:败走。从:追随。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判断真伪……

敌军气势未衰,忽然败退,显然是未尽全力,其后多半设有伏兵。

我看小说中那些善于使计的将军,常会关照部将:“率部前往挑战,许败不许胜……”

就这么回事啦。

孙子说:“敌人精锐所在。不要强行攻击……”

哦,那是“正正之旗”和“堂堂之阵”,自然得避其锐气,这属于治变之法。

遭遇这种状况,谨慎的将军会说:“敌军恃众前来,其锋不可当,可以计取,难与力

争……”

呵呵,他还会说:“今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以挫其锋,待其粮草不继,自然离散,可一

战而擒……”

孙子说:“敌军设下诱饵,不要贪心上钩……”饵:以利相诱。

这里的关键,也是判断真伪,什么是诱饵,什么不是诱饵——反正,贪利之兵,贪利之

将,都没什么好结果……

孙子说:“敌军正在撤退,不要堵截……”遏:阻、阻截。

归师,属于正常的撤军,而不是败退,是不是?  应该是。

正常撤退,军心整齐,正面堵截的话,退军会全力反击,不如攻其翼侧,或进行追击……

哦,为什么?

我军攻其翼侧,或尾随其后进行追击,敌军必然分兵应付,这样,军心就会散乱。

这是你的治心之法?

嗯。请继续……

孙子说:“敌军已被包围,必须留出缺口……”阙:同“缺”,缺口之意。

围其三面,留出一个缺口,也是治心之法:让部分敌军夺得生路,其余的就会动摇抵抗

的决心,倘若堵住那个缺口,敌军绝望之中,必然全军一心,死里求生,这时候爆发出来

的战斗力,就非常恐怖了……

孙子说:“敌人陷入绝境,不要逼迫太甚……”穷:困厄。

印象中,有一句成语叫“穷寇勿追”……

这也是《孙子》两个版本的差异,我们顺便做个选择题。

请出题……

敌军面临绝境,我有两种战法:其一是“穷寇勿迫”,其二是“穷寇勿追”——请问,你选

择哪一种?

迫,是逼迫;追,是追击。我觉得,陷入绝境的对手,可追击不可逼迫。

为什么?

这也是治心之法:你逼迫太甚,就会激起对手死战的决心,若是尾随其后追击,让他们

感到一线生机,士气反而容易溃散。

最后,孙子说:“……这就是用兵的方法。”

孙子再次强调的“用兵”,依我看,是包含了“用”和“不用”。

讲讲你的理由……

孙子在这里提出了一连串的“勿”,反复告诫:不要,不要,不要,也就是“不用”……

说得好。用,有把握、操纵之意;把握和操纵战争,不单单是动武、进攻。

即使是侵略战,我那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入敌境,也必须有所不用——不过,那毕竟

是冷兵器时代,换了现代,空中、海上、地面的远距离精确轰炸,一下子就可以把对手打

懵,还管你什么“高陵”啊,“背丘”啊……

这你就有点机械了,孙子的关键词,是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现在也用得上吗?

打个比方吧,你在谈判桌上和对手面对面交锋,言辞之间,是否也可感觉到“高陵”、

“背丘”、“锐卒”、“饵兵”呢?

这倒也是——即使你财大气粗,靠山雄厚,似乎也得“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不然的

话,你得理不饶人,把人逼急了,大家不好收拾。

恐怕,孙子担心的,正是你自以为实力强大,而忘乎所以呢……

我知道啦,有所用,有所不用,这才是用兵——看起来,这讲的又不限于战争了。

这几句话,你再仔细念几遍,好好体会一下,孙子在这里讲的,似乎正是生存竞争中,做

事做人的道理呢。

要念几遍吗?

念五遍能有些领悟,说明你这人还行;念了五遍,还觉得孙子仅仅在说冷兵器时代的战

争,那我们就不必学下去了……

整部《孙子》,都应这样看吗?

那自然。战场日新月异,人性千古不变……P139-141

后记

《教女儿学<论语>》和《教儿子学<孙子>》,先后完成于2006年和2007年。如今七八年过去,出版社决定再版这两本书。在重新校读并完成两书的修订后,照例有些话需要向读者作个交代,一些是在两书的初版后记中说过的,一些是在此次修订完成后想说的,所以这篇统一附于两书之后的“再版修订后记”分为三部分:其中前两部分,分别摘自两书的初版后记,以见当时的写作初衷以及这两本书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对此次再版修订的一个说明。

一、《教女儿学<论语>》初版后记(2006年11月)

书写完了。必须要感谢一些人。

首先要感谢的自然是女儿。尽管她事后翻了翻这本书的打印稿,说:“你应该在后记里写上:本书纯属虚构……”

确实,本书的真实成分大概只占10%。但如果不是女儿在学习过程中时不时的提出一些奇怪问题,或作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反应——当然,也包括她妈妈在一边偶尔发表一些见解——就不会有撰写这本书的兴致;况且,这些问题和反应,都是在前辈先贤的注疏里见不到的……

本书的书名虽然是《教女儿学<论语>》,但教的过程实在也是学的过程。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于《论语》也许永远都是这样。

二、《教儿子学<孙子>》初版后记(2007年11月)

那是2006年lO月,当我把《教女儿学<论语>》的书稿交给团结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梁光玉先生,梁社长便问我:下一部准备写什么题目?我没准备,就随口说道:下一部。该是“教儿子学孙子”吧。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说写作《教女儿学<论语>》还算事出有因,写作《教儿子学<孙子>》,完全是向壁虚造……最终决定写作此书,还有两个原因。

其一:仅读孔子是不够的。就如孔子自己说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文化的形成与人格的修炼,也是一样的道理。

事也凑巧,孙子和孔子,生于同一时代,却是一文一武,他们互不相识,却在同一片天空下,思考和实践着不同的理想。当孔子的儒学思想还处于萌芽状态,孙子就已经构筑了他宏大精深的兵学体系,并付诸实践了。两相对照,竟也意味深长。

其二:有感于“三十六计”的大行于市。

为了解市场上有关《孙子》的著作,逛了几家书店,发现满眼都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不少习惯于只看书名就下结论的读者,都认为《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就是教导人们“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上屋抽梯”、“顺手牵羊”……

那“三十六计”,本是明朝人编出来的下三滥雕虫小技,鸡鸣狗盗之徒的秘籍,胡拼乱凑,完全没有章法——就时间而论,晚了孙子两千余年,就境界而论,两者更是判若云泥,怎可相提并论!

也许我们中国人的智力真的退化了。两千多年前,与孙子齐名的是战国名将吴起,他们的著作被合称为“孙吴兵法”,《韩非子·五蠹》云:“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可见其流行程度。今天,孙子居然堕落到与“三十六计”齐名,不知是古人的不幸还是今人的不幸。

不过,“孙子兵法”最终被“三十六计”淹没,似乎也是时代的必然:因为我们越来越追求眼前利益,以至于把战术当战略,把小伎俩奉为大智慧,发展到坑蒙拐骗盛行,并自以为得计——“三十六计”实在与有功焉。

只是,那或许属于社会学的课题了……

三、两书再版修订说明

两书出版后,即有读者询问下一部是什么,有建议《大学》、《中庸》的,有建议《周易》、《老子》的,有的甚至连书名也起好了,比如《教老板学<老子>》之类。而所以未再继续,一则自知学力尚浅,有待继续积累;二则因为工作状态,无法投入时间。由于重心转移,七八年来,除了偶尔上网学习一下读者对两本书的评论,就是挂念一下书中留下的几处遗憾,直到出版社决定再版这两部书,出于修订需要,才重拾旧作。

重新审读全书,自然会发现一些问题,有文字上的,也有对经典的理解和释读上的,甚至不可避免还会产生一些新想法新说法。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可以常读常新。然而以目前的工作状态,不可能有大块时间作大幅度的改动和补充,所以定下原则:保持原版原貌,即在原有版式的空间内,作一些必须的调整与修正。

就经典的流布与解读历史而言,《论语》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孙子》,故此次《教女儿学<论语>》的修订成分也要高于《教儿子学<孙子>》。修订过程中,也还是有面对诸家异说时的犯难,以及化繁为简、瞻前顾后时的费神,所以每改一处,仍不免戒慎恐惧,踌躇再三。下面就本次修订的要点,向读者简单说明一下:

(一)对原版中的一些错讹与误植,此次尽量作了改正,更多的是在校阅过程中,顺手对所有文字作了一番出于本能的技术性修理。

(二)对原版中的注释、译文以及相关文史背景,有不明确不准确处,经过斟酌,也作了规模不等的修正,以尽量提供更加确切的说法和知识。

(三)对原版中个别章节进行整体改写,计有《教女儿学<论语>》中的十来条,尽管原版的释读并非没有依据,但整体看来,确属“于义未安”者,不容不进行改写。

(四)根据读者建议,在《教儿子学<孙子>》的每一篇后,增加该篇的“通读”部分,以见整篇全貌,便于融会贯通。  除此之外,总体上还是仍其旧。尽管仍有不满意之处,也相信仍有误读误解之处,所以目前这两个本子,也还是属于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这是需要读者理解和包涵的。由于网络时代可以非常直接地看到读者的反馈,这使得作者受益匪浅,感谢之余,仍希望读者对这个修订版给予支持、批评和指正。

值得一提的是,团结出版社梁光玉社长,不仅对这两本书的初版给予热情的支持与指导,同时对于再版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

作为国内书籍设计界的大师,袁银昌老师欣然接受为这两本书进行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既令作者感佩,更令这两本书“蓬荜生辉”。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一下家人:无论是七八年前抛下工作撰写这两本书还是最近的修订期间,妻子薛晓雁都给予了最可宝贵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十年前开始学《论语》时还只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如今也已心想事成,成为她心仪的大学的大一学生,无论这与当年教她学《论语》有没有关系,都是最值得令人欣慰的。

陈小云

2014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