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词话/国民阅读经典
分类
作者 (清)王国维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国维著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内容推荐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他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洗礼之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本书集编、校、释、评于一体,收录了《人间词话》的手定稿、删稿,王国维先生创作的诗词,以及其他散见各处的国维先生论词的文字,可以说是较为完备的稿本,还原国学经典。

目录

导言

手定稿

删稿

拾遗

《人间词》撷英

王国维诗选

附录

试读章节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①,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注释】

①高格:指格调高迈超逸。

【译文】

词以境界为最高的评价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会成就高迈超逸的格调,自然会有绝妙的句子。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原因就在这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文】

境界分为“造境”(通过创造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境界)和“写境”(通过摹写现实而产生的境界)两种,这就是“理想”与“写实”两派的加以区分的根据。然而,这两者很难(绝对地)区别开来。这是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来的境界,必然会合乎自然,而所摹写出来的境界也必然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

①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又见欧阳修《蝶恋花》。

②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③陶潜《饮酒二十首》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问《颍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译文】

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的境界和无我的境界。欧阳修《蝶恋花》词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秦观《踏莎行》词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而陶潜《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颍亭留别》诗中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属于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来观察外界的事物,因此外界的事物都会染上我的主观色彩;而无我的境界,则是以物为主体来观察外界的事物,因此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作词.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也并不是说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杰出才华的人是可以自己有所建树的。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译文】

无我的境界,词人只有从静观之中才能够得到。有我的境界,词人是从由动到静时得到的。所以,前者显得优雅纯美,而后者则显得宏伟壮丽。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①。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注释】

①法则:有的也写作“法律”。

【译文】

自然之中的事物,相互联系而又相互限制。然而,当它们被写入文学或美术作品之中的时候,必然要独立出来并摆脱这些联系和限制。因此,写实家也是理想家。而且,无论是怎样虚构的境界,它所用的材料必须从自然之中寻求,而其虚构的方式也必须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所以理想家其实也是写实家。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译文】

境界并不仅仅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只要能够描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的词,就称其为“有境界”。否则,就称其为“无境界”。

P2-5

序言

伴随着近年“国学热”的升温,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进入坊间各种“国学丛书”“国学读本”,它和《论语》《孟子》《史记》等著作并列,成为一部年轻学子必读的“国学经典”。

那么,王国维是谁?《人间词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被誉为“国学经典”的著作,又是如何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迅速地经典化,获得与《论语》《史记》等著作比肩而立的崇高地位的呢?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治学兴趣浓厚,涉猎广泛,在哲学、美学、史学、经学、文学、甲骨学、金石学、历史地理、文学理论与批评诸方面,均有重要建树,被学术界誉为“跨越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学术大师”。80多年来,王国维的影响并没有减弱,而以王国维的身世与学术为研究对象的“王学”不仅一直存在着,且愈来愈蔚为壮观。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22岁的时候,他至上海《时务报》担任书记校对。利用公余时间,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从此结识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其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学习数学与物理,后因病回国后在苏州、南通等地的学校讲授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等课程。在1901年至1905年,王国维主要从事哲学和美学的研究,介绍与传播西方的思想,并用此种思想解释人生及文学艺术。

1906年,王国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直至辛亥革命爆发。从1906年到1912年,他继续从事美学与文学理论的研究,完成《人间词话》与《宋元戏曲考》的写作。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跟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并埋头著述,1916年回国,1923年受溥仪聘请入值南书房,成为末代皇帝的文学侍从。

1925年,他受聘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教授,与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并称“四大导师”。后期的王国维,主要从事旧学的研究,涉及古史新证,史学、经学与地理学,甲骨金石,文字训诂,敦煌学,年谱学,版本学等。

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人间词话》创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在这部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词话著作中,王国维运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加之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因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人间词话》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逐渐拥有了崇高的地位。

和传统词话不同,王国维独出机杼地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推崇姜夔、张炎,而不尚北宋词人;而常州派词则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则突破浙派与常州派构建的樊篱,力图克服两者之弊。例如,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则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就有效地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而对于常州派,他则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他指出:“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并引牛峤等词,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他认为,伫兴之作,写情语,写景物,只要真切不隔,有境界,便是好词。这种观点有利于纠正常州派词偏于追求寄托的狭隘见解。

……

应该说,这些前辈学者的批评并非全无道理。但是,晚清爆发的新旧之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已经有了结果,新派逐步掌握了思想文化的领导权,龙榆生、唐圭璋等人的声音显得不合时宜,十分孤单,无力阻挡《人间词话》挟时代的风会,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因此,这种来自中国诗学传统的抵抗逐渐式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这种抵抗更是基本上消失无踪,《人间词话》则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中国古代诗学均“总结性代表作”。

余英时曾经这样写道,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认识越来越疏远,因为古典训练在这一百年是一个不断堕退的过程。到了今天,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某种西方的思想架构,而直接面对中国的文学、思想、历史了。他们似乎只有通过西方这一家或那一家的理论才能阐明中国的古典。”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把《人间词话》奉为“国学经典”并将王国维等人依据德国美学传统建构的“意境说”视为“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范畴”或“中华民族最高审美理想”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就永远地埋葬了自己民族的诗学传统与审美理想。

此种转变,究竟是幸运抑或不幸,孰能论之?!

本书评注《人间词话》,以王国维手定、分三期公开发表于《国粹学报》上的六十四则为底本,并校以人民文学出版社本——《蕙风词话·人间词话》合订本、齐鲁书社本——《人间词话新注》、河南师大学报本——《人间词话》等。在评注中,参考了祖保泉、张晓云《王国维与人间词话》、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夏中义《世纪初的苦魂》、黄霖等《人间词话导读》、谭汝为校注《人间词话人间词》等。

此外,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王国维的词学思想,本书还收录了王国维生前没有公开发表的若干条词论及其诗词创作。

而在附录部分,我们则收录了罗振玉、戴家祥、陈寅恪三位先生追悼王国维先生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字,以飨广大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