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中国成立后的长安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北京的城市建设,先后多次对东、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进行改建、扩建,使其成为城市的东西轴线和宽阔的交通干道。
1950年6月至9月,为迎接新中国第一个国庆日,兴建了林荫大道。东起东单路口,西至府前街东口(今一六一中学高中部),全长2.4千米。在原15米宽沥青路面的基础上,南河沿以东的北侧和南河沿以西的南侧,各修了一条15米宽的新路。新路与旧路之间的隔离带可以行驶有轨电车,沿路种植了4排高大的乔木,形成了规模可观的林荫大道。
1952年8月,拆除了原来仅存的长安左门、右门门阙。鉴于东、西长安街的交通流量日益增多,1954年8月拆除了西长安牌楼,随后又拆除了东长安牌楼,形成了东单至西单的长安街雏形。
随着北京东、西郊建设的蓬勃开展,为了沟通城郊之间的联系,1956年7月,西长安街以西5条小巷(即旧刑部街、报子胡同、卧佛寺街、邱祖胡同和坑沿井胡同)之间的2500余间房屋全部被拆除,从而拓宽了马路,路面为宽35米的沥青路,称为复兴门内大街。1958年,东单以东5条小巷(即东观音寺胡同、西观音寺胡同、笔管胡同、鲤鱼胡同和官帽胡同)的3000余间房屋也被拆除,将路面拓宽为35米,称为建国门内大街。与此同时,拆除了东、西长安街上的有轨电车轨道,将全部架空线路转入地下。
1958年至1959年,北京市政府对建国门至八王坟之间的道路予以扩建,由原来10米宽的路面扩建为30米宽。之后,两侧又加铺了各宽7米至8米的非机动车道。
1959年5月至9月,南池子至南长街段扩建为宽80米的游行大道,南池子至东单路口地段扩建为44米至50米宽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新华门以东至南长街段的道路也相应拓宽。此前,长安街的地下管线种类很少,新中国成立前只有自来水管道、电信管道和雨水污水合流管沟3种管线,东、西延长线上只有部分自来水管道和电信管道。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道路的拓宽、打通,路面和步行道下面逐步埋设了各种管线。1950年,在修建林荫大道时地下相应增修了雨水管。1955年,拓宽西长安街道路时修建了雨水干管和污水管。1959年,建成了从第一热电厂向西经建国门、天安门到民族饭店的全市第一条热力干线,同时还完成了由热力干线到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等建筑的热力支线和热力点工程。1959年2月,煤气干线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东起焦化厂,向西经西大望路、建国门、东西长安街直到民族饭店,全长21千米。1959年底,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等大型建筑陆续开始供气,从此结束了北京市没有大型煤气设施的历史。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之前,天安门广场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扩建,广场面积由11万平方米扩大到40万平方米,全部铺装了混凝土方砖。在天安门城楼前铺砌了长390多米、宽80米的花岗石路面,与宽阔的广场连成一体。东、西长安街经过3次拓宽修建,街道宽阔平坦,车行道宽47米至80米,最宽处为11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同时,对地下管线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建设。在长安街北侧新建了北京市第一条综合管道,东西长1070米。综合管道为宽3.4米、高2.3米的砖砌可通行方沟,沟内铺装了热力、电信、电力、广播等多种管线,并预留了上水管的位置。在天安门广场的周围及长安街沿线新建了雨水、污水、上水、电信、电力、照明、煤气、热力等8种管线,共长110千米。
1959年长安街已经基本完成了道路的打通和拓宽,开始进入以两侧建筑物的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长安街两侧共建设了纺织部、燃料部、外贸部、内贸部、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电报大楼、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北京饭店西楼、北京火车站12座大型建筑,其中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电报大楼、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被列人国庆10周年十大工程之中。
1964年,北京市政府发动了北京市规划局、北京建筑设计院、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工业大学等6个单位分别参加了长安街规划的编制。此次规划的编制采取集思广益、民主讨论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完善了长安街的规划,很多当时的指导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鉴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北京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低潮期,长安街基本没有进行重大工程建设。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长安街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复兴门至石景山地铁主体工程完工后,在复兴门至公主坟地铁加强层上面修建了35.2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1976年至1978年,在天安门广场建设了毛主席纪念堂,同时还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扩建,面积扩大到50万平方米,整个广场开阔、庄严,气势恢宏。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长安街上又陆续建成了北京长途电话大楼、北京饭店东楼等建筑。在1978年第二热电厂开始对外供热之前,市政府开始建设相应的热力干线,其中一条是经白云路沿复兴门外大街向西,经木樨地向北;另一条是经白云路沿复兴门外大街向东,经复兴门至民族文化宫与先期建成的第一热电厂热力干线连通,全部工程于1978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