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是一部忧伤的童话,是献给所有的孩子和“曾经是个孩子”的大人的童话,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童话。它通过朴素而真诚的言语道出了一个个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永远充满童心的小王子的故事对爱、责任和生命逐一阐述。故事的纯洁和纯净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得以回归。当我们走进小王子的世界时,会一点一点地与他的心灵相会,会变成一个纯粹的孩子,会在夜晚仰望星空时,同小王子一起聆听星星的笑声。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的另一部文学作品《夜航》。这部小说写的是三架邮政飞机同时从巴拉圭向布宜诺斯艾利斯飞来,负责整个航线的里维埃在机场紧张的指挥。由法比安驾驶的飞机途中遇到特大暴风雨,被旋风刮到大西洋上空,最后汽油耗尽。读者阅读时将感到自己随同飞行员在天马背上,穿越雪虐风饕的高峰、汹涌澎湃的涡流、瞬息万变的天空,绝望地在银河中寻找地球。
一部全球销量仅次于《圣经》、全球发行的语言超过100种、保守发行量超过5亿本的经典童话故事!《小王子》的魅力已经令好几代人倾倒,它已不再是一部简单的意义上的童话了,它是一部有关于爱的宝典,一部有关于责任的宣言。本书是写给大人也是孩子的美妙书籍,作者借小王子和飞行员之间的友谊,为我们打开个星球之间奇妙的国度。一个平实无华的童话,既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故事在平淡的铺叙中展开……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另一部作品《夜航》。
里维埃注视着贝勒兰。再过二十分钟,这位飞行员就将下车,带着满心的倦意,拖着沉重的步子融人人潮。他或许会想:“真把人累坏了……这倒霉的职业!”他会向妻子坦白道:“这儿可比安第斯山脉要好多了。”然而,人们所倍加珍惜的一切几乎都已离他而去,他就刚刚碰到过这样的灾难:在世界的另一头度过了几个小时。当时全然不知是否有机会重回这座灯火中的城市,更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再去显露那些人与生俱来的小缺点,它们都曾是儿时讨厌又丢不掉的伙伴。“在整个人群里,”里维埃想,“总有一些人并不引人注目,但却都是神奇的信使。这一点,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除非……”里维埃害怕某些崇拜者,他们理解不了这些非凡经历的神圣性,他们的赞叹常常会带来意思的曲解,最后反倒贬低了别人。但是贝勒兰却完好地保留了他的伟大,因为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领会在某一刻世界的价值,而对那些平庸的赞辞表示出不屑一顾。因此,里维埃带着祝贺的口吻问他道:“那你是怎么成功脱险的呢?”他喜欢他那种就事论事谈工作的风格,谈起飞行经历就好像铁匠谈他的铁砧。
贝勒兰首先解释自己是因为没有退路。他几乎像是在道歉:“也是因为没有别的办法啊。”接着,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大雪蒙住了他的双眼。不过,猛烈的气流把他推高到七千米,救了他一命。“在飞越山脉的整个过程中,我几乎都得贴着山脊飞行。”他也说到了陀螺仪,因为进气口被飞雪堵住了,所以不得不改动它的位置:“不然就会结冰,您知道的。”过了一会儿,另一股气流将贝勒兰的飞机吹得上下摇晃,降到了三千米高,他奇怪自己居然什么都没撞上。原来他已经飞到了平原的上空。“是飞进了万里晴空之后,我才突然发现这一点的。”他最后解释说,在那一刻,他感觉自己是从地洞里钻出来的。
“在门多萨也有暴风雨?”
“没有。我着陆时天空晴着呢,一丝风都没有。不过暴风雨在后面倒是跟得紧。”
他之所以描述这段经历,按他的话说,是因为“总之,这次遭遇不同寻常。”风暴的顶端陷在飞雪的云层内,而底部却如同黑色的岩浆翻滚于平原上。城市一座接一座的被吞没。“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奇观……”后来,他像想起了什么,便不再说话。
里维埃转过身对督察说:
“这是太平洋来的飓风,我们接到通知太晚了。这类飓风从来都不会越过安第斯山脉。”
“唯一可以预见的是飓风将会向东移动。”
督察对这个是一窍不通,只有表示赞同。
督察略显犹豫地向贝勒兰转过身去,喉结动了动,但没有出声。他思考了片刻,双眼重新注视起正前方,这才又找回了他那带着忧郁的尊严感。他的这份忧郁可以说是跟他形影不离,就如同身边的行李。他昨天夜里才抵达阿根廷,便被里维埃唤来做些零活,他那双大手,他那放不下的督察尊严都让他感到拘束。他没有权力去欣赏和议论那些奇闻逸事,出于本职工作,顶多能赞赏一下准点起降的飞机。他没有权力和朋友喝上一杯,也不能和同事称兄道弟。想来点歇后语开开玩笑,也只能是碰巧在同一中转站碰到另一个督察的时候。
“审判员真是难做。”他心想。
说实话,他也不用审判什么,只用晃动几下脑袋就可以了。他啥都不懂,遇到任何事,他都不紧不慢地晃几下脑袋。这几下可镇住了那些不安好心的人,机器设备的维护当然就不成问题了。他不讨人喜欢,督察这个职位本就不是为博得爱戴而设立的,而是专职打小报告的。自从里维埃写下“请鲁比诺督察向我们提交报告,而不是诗歌。鲁比诺督察应该恰当地发挥聪明才智,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几句之后,他就不再提出新方法和改进的技术性建议了。在此之后,他就像每天盯自己的面包一样,去盯那些工作人员的过失:是机械师贪杯了,是机场负责人通宵不眠了,还是飞行员着陆不稳了。
里维埃谈起他的时候说道:“他并不聪明,但一样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对里维埃来说,他的规章制度都是根据对员工的了解来制定的。而对于鲁比诺,就只能是根据对规章本身的理解来执行了。
“鲁比诺,”里维埃有一天对他说道,“所有没按时起飞的飞机,都要给他们扣掉准点奖。”
“要是遇上不可抗力呢?要是碰上大雾怎么办?”
“遇上大雾也得扣。”
让鲁比诺引以自豪的是,自己有这么一个不怕被指责不公正并且十分干练的头儿。连鲁比诺自己,都能从这咄咄逼人的权利中汲取几分威严。
“你们六点十五分才让起飞。”他后来反复对机场负责人说,“我们不能发给你们奖金。”
“可是,鲁比诺先生,五点半的时候,连十米远的地方都看不见呀!”
“这是规定。”
“可是,鲁比诺先生,我们能把大雾给扫开吗?”
鲁比诺摆出一副神秘莫测的样子。他算是领导班子之一,在这些犹犹豫豫的人当中,他是唯一明白该如何通过责罚来提高起飞准点率的。
“他不会多想。”里维埃这么评价他,“这可以让他避免出错。”
如果哪个飞行员损坏了仪器,他就会丢掉飞机完好奖。
“如果飞机在森林上空出现故障呢?”鲁比诺想弄明白。
“在森林上空也一样。”
于是,鲁比诺把它当作金科玉律。
“我很遗憾,”他之后略显轻狂地对飞行员说道,“我甚至是十万分地遗憾,但这故障得在别处发生。”
“可是,鲁比诺先生,这个也由不得人呀。”
“这是规定。”
“规定,”里维安想,“这规定就像某种宗教仪式,它看起来荒唐可笑,但是可以重塑人的形象。”这规定执行得公正或不公正,里维埃并不十分在意。甚至连这些词句对他都没有意义。小城市的小市民们晚上都围着露天音乐台转,里维埃觉得“公正还是不公正,这对他们没有意义,因为他们并不存在。”对于他而言,人生就是一团生蜡,需要加以塑形,还需要给材料注入灵魂,创造意愿。他并不是期望用这种方式来奴化他们,而是想让他们得到自我超越。如果不加区分地责罚晚点会带来不公正,那也是为了要让每个中转站都能有准点起飞的意愿,他就是要创造这种意愿。他不能让大家一见坏天气就高兴,就感觉可以休息了,他要让他们时刻都能警醒,甚至最普通的工人也会因为闲着没事而感到羞愧。这样,人们就能学会见缝插针。“北面畅通,可以起飞!”里维埃的努力,让这一万五千公里的航线上,人们对邮政航空的崇拜超过了一切。
里维埃有时会这么说:
“这些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们的热爱也是缘于我的严厉。”
他或许让大家吃了不少苦头,但也带给了大家莫大的快乐。
“必须督促他们,”他想,“这样,生活才能变得不平凡,有苦也有乐。而这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汽车驶进了市区,里维埃驱车去了公司的办公室。把鲁比诺和贝勒兰留了下来。鲁比诺看着他的背影,动了动嘴唇,想说点什么。
P111-115
“是对自我的超越让我们成为了人。”(C’est par le deDassement de soi auel’on devient un HOmme.)20世纪法国小说家圣·埃克苏佩里通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揭示了他作为一个飞行员作家创作的全部思想精髓。“超越”对于一个从事了几十年飞行生涯的人似乎有一层完全不同的意境:它不是简单的“超过”或“更快”,而是不断去抛弃“旧我”,获得“新我”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超越”,在作者看来,往往伴随着困惑和痛苦!《夜航》(1931)和《小王子》(1943)无论从创作时间或者是时代背景来看都有着较大差异,但作品所承载的精神却都没有离开“自我超越”和“人”的主题,选译这两本书除了它们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外,这种通过自身职业,而从全新的角度挖掘“人”本身的共同点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圣·埃克苏佩里1900年出生于法国里昂。完成高中学业后报考军校,但是没能考上,于是参了军。在服役期间获得了飞行员资格证。后来他成为了民航驾驶员,他的航线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巴西,后来又延长到了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这样丰富的驾驶生涯使他创作的灵感获得了升华,在他的作品里开创了多个全新的主题:航空、沙漠、宇宙,等等。围绕它们,作者在人物行为和内心刻画上下足了功夫,使得每一部作品都能带给读者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1943年在纽约发表的作品《小王子》在美国和法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作品中“小王子”这个角色更是让大家津津乐道,不仅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即便是战后几十年,主人公小王子对于“意义”和“目的地”的追寻仍发人深省!
有人喜欢把《小王子》放到儿童文学一类,因为其儿童化的语言,其简单、虚构的故事情节。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十分适合儿童阅读的“心灵作品”,但对于任何一个阅读过它的成年朋友,都不可否认自己能从中找到一个另外的思考“纬度”,它不同于常理,不拘泥于世俗,这不仅仅是去挖掘内心最纯朴的东西,更是启发读者去寻找对生活的全新意义,获得一种“超然”!不可否认,这是一部老少成宜的佳作。小王子的思考其实就是人的思考,是人在一生几十年中不断困扰自己的思考。用一位法国文学系教授的话说:“如果你没有读过《小王子》,你的生活就无法获得新的意义。”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该书在全世界范围产生的巨大影响足以证明这一点。
《夜航》的构成元素和《小王子》颇有不同,在那个年代,飞行仍然是一项安全系数并不高的工作,在超越数度的同时,也在挑战着自身,在挑战人为自己所建立的整个价值体系:生存、生活、幸福。飞行员出身的圣·埃克苏佩里在书中极其出神入化地刻画了几个飞行员在机舱内的方方面面,尤其画龙点晴地展示了他们面对困境和灾难时的微妙情感变化。
除了飞行员之外,书中另一角色里维埃也是全书的另一条主线。如果说飞行员在书中的意义是展现人的“弱”,那么他作为飞行员的上级,在这里展示的则是人“强”的一面。他用自身的行动告诉下属们活着的意义是责任,是为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安德烈·纪德在他给《夜航》写的序中说道:“人的幸福不在于享有自由,而在于承担责任。这个充满矛盾的真理对我来说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我特别感激作者阐述了这个真理。”当然,捍卫这个真理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全书最后的结尾多少有些让人遗憾和伤感,但它同时也让人充满了新的希望。这样的主题充满“力量”,但却不乏“柔情”。除了战争题材的小说,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也不妨来读读这样一本从飞行的角度思考人的作品,来聆听一次作者从几千米的高空传来的心声。法国人将“费米娜”文学奖授予该书想必就是对这种对人“超越”的肯定吧。
在群星璀璨的法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并非易事。圣·埃克苏佩里以飞行员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观察人,从而最终获得了法国人乃至全世界的认可。这两本书十分具有代表性,译者希望大家能从书中收获快乐和心灵的共鸣!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