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宦之家,温存灵秀
这里是浙江山阴(今绍兴)偏门外福全山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人们在这里世代耕读,过着还算安稳、踏实的日子。而秋嘉禾与他们不同,虽然出自同一个地方,但是秋嘉禾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科举中中了举人。中举之后没过多长时间,秋嘉禾就被分配到福建厦门去当知州了。
当时,随着秋嘉禾一同去福建厦门的还有他的儿子秋寿南及儿媳单氏。来到福建厦门之后,一家人生活安定,秋嘉禾也兢兢业业、勤政爱民,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在当地颇受赞誉。
实际上,秋氏祖上曾四代为官,也都是饱读之士。因此,秋氏一门可以说是世宦之家,也是书香世家。根据秋寿南乡试中举时的《乡试录》记载,秋寿南的曾祖父秋学礼著有《补斋文集》、《仪礼节读》和《补斋图册》,秋寿南的祖父秋家丞有《八一编》尚还存留于世。
同时,秋寿南的曾祖父秋学礼在诗书方面也颇有造诣。不过至今留存下来的也只有一首《望雪》,现收录在潘衍桐的《两浙■轩续录》中。下面,我们不妨看一下。
望雪
连夜朔风劲,满庭残叶翻。
万山都削玉,一鹤尚当门。
沙远若无岸,楼高知有村。
愧非梁苑笔,相对且倾尊。
可见,秋学礼是一个擅长诗赋、饱读诗书的人。而且,在这样的家学影响和熏陶下,秋寿南也渐渐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当时,秋嘉禾的儿子秋寿南在杭州紫阳山东南麓之紫阳书院读书,受业于宿儒朱端甫。要知道,紫阳书院在当时是全国著名的书院之一,其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其中,紫阳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别称。其实,在清代书院中有很多地方都有紫阳书院,不过最有名的还属苏州的紫阳学院和杭州的紫阳书院。而秋寿南正好在杭州紫阳书院学习,其才学可见一斑。
同时,宿儒朱端甫也是当时的名士,他知识渊博、涉猎广泛,在紫阳书院中堪称大家。秋寿南自幼接受父亲秋嘉禾良好的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是有名师的指导、名校的教育。因此,秋寿南少有才学,小小年纪就已经满腹经纶了。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秋寿南考取了举人。中举后,秋寿南顺利地进入官场,继而赴台担任台湾巡抚文案,后来因官场调动就职于厦门海关。
秋寿南为政清廉、勤政爱民,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在学识上,秋寿南出身举人、学识渊博、尤擅诗赋。其中《慕莱堂诗文征存》就是非常有名的一首。下面,我们也不妨来看一下它的节选。
慕莱堂诗文征存 天子大孝治天下,列圣相承亟华夏。
璇闺福寿逢康强,梯航玉食庆朝野。
三湘气节素所敦,移孝作忠靖兵氛。
江东子弟三千俊,中有卓荦更不群。
邵阳观察人如玉,青莲才调三冬足。
文站秋风冠巍科,一麾出守惊流俗。
显然,秋寿南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才学之士,不管是在仕途上还是在诗赋创作上都令人称赞。而且,秋寿南还有一个得力的贤内助,秋寿南的妻子单氏是萧山望族之后,其地位和声望都十分的显赫。
因此,秋氏一门虽然没有出过什么高官,却也是书香世家、诗礼传家。秋家是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家族,因此这个家族对子孙的教育也是很有要求的,他们十分注重对子女诗书教义的教育和培养。或许正因为这样,秋氏一门一直书香传世、家族兴旺、绵延不绝。
当然,秋寿南对于自己子女在教育方面的要求也不例外。其中,秋寿南的长女秋瑾就是这样一位出身仕宦、温存灵秀的女子。
光绪元年乙亥年(公元1875年)11月8日秋寿南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定睛看去,这个女孩长得眉清目秀,小小的眼睛虽然不大却也炯炯有神,让人看来喜爱有加,甚是怜爱。而且这个小女孩活泼好动,眼睛看着人总是忽闪忽闪地东张西望,似乎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P3-6
爱情和理想往往是人生中不容忽视的两面,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兼顾得来。事实上,大多数人只是收获了它们两个的其中之一,有的人甚至一个都没有得到。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衡量人生的成败得失,不能凭此来评价行为的是非对错。正如秋瑾和王廷钧,他们之间就存在着爱情与理想的问题。
秋瑾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巾帼人物,她被人们交口称赞,令人敬佩。然而,在秋瑾高大形象的背后还有一个孤独的身影——王廷钧。王廷钧是秋瑾的丈夫,他在秋瑾投身革命、立志报国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正是因为王廷钧的存在,秋瑾才得以从封建家庭中走出来,成为一位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
秋瑾不是那种沉湎于小情小爱的女子,她的爱是和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深深地融合在一起的。她自幼富有才情、少有壮志,妙龄之时就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与自己情意相投、志同道合的男子,并一起追求理想、畅谈人生、实现抱负。
可是天不遂人愿,秋瑾陷入了一场失败的婚姻和爱情之中。不过这也让秋瑾看到了封建传统和礼教对人性的束缚,看到了国家民族危亡需要广大的有志之士站起来投身伟大的救国事业。于是,秋瑾决定走出家庭,去日本留学,学习新知识、吸收新思想,谋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也是从那时开始,秋瑾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她放弃了自己憧憬的爱情,一心交付于自己的理想。
然而,秋瑾的丈夫王廷钧也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只不过两个人缺乏相同的关注点,没有共同的语言和理想。实际上,这在婚姻中是最危险的信号。当爱情走向平淡,生活由激情归于沉寂,彼此之间又没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那么爱情也将行之不远了。
不过,秋瑾不同于一般的闺阁女子,她不会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不甘心在平淡沉寂的生活中了此余生。于是,秋瑾积极地与封建包办婚姻作斗争,力求挣脱不幸婚姻的束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
在这样的背景下,秋瑾结交进步、学习先进、阅读新潮的报纸杂志……到后来留学日本,投身革命和宣传,她逐渐成为一名思想成熟、意志坚定的革命战士。或许由于其自身的经历,秋瑾有着自己的革命信仰,而且无比的坚贞与执着。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时,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这是共产国际女领导人卢森堡的名言。可见,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女性对自己的信仰更坚贞、更执着。而秋瑾就是这样的一位革命女性。
后来,在秋瑾和徐锡麟联合起义失败后,秋瑾面对前来围剿的清兵,义无反顾、无畏无惧,决定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争清兵的铁蹄,决定以自己的鲜血激发广大革命志士对革命的热情和决心。
就这样,七月流火未至,心头秋凉如水。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7月15日,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辛亥革命的英雄先烈,鉴湖女侠秋瑾实践了她的革命誓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她成为举世闻名的封建王朝掘墓之第一人。
作为一名壮志未酬的女性革命者,秋瑾短暂的一生被赋予了悲壮和传奇的色彩,她以自己的牺牲为革命做了一场壮烈的思想启蒙,也从此让她的丈夫王廷钧一病不起,郁郁而终。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瑾的一生,在秋瑾的诗词章句中、在秋瑾与王廷钧的情感纠葛中领悟秋瑾的巾帼人生。
武庆新创作的《死生一事付鸿毛--从情感历程中领悟秋瑾的巾帼人生》讲述了:爱情和理想往往是人生中不容忽视的两面,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兼顾得来。事实上,大多数人只是收获了它们两个的其中之一,有的人甚至一个都没有得到。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衡量人生的成败得失,不能凭此来评价行为的是非对错。正如秋瑾和王廷钧,他们之间就存在着爱情与理想的问题。
秋瑾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巾帼人物,她被人们交口称赞,令人敬佩。然而,在秋瑾高大形象的背后还有一个孤独的身影——王廷钧。王廷钧是秋瑾的丈夫,他在秋瑾投身革命、立志报国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正是因为王廷钧的存在,秋瑾才得以从封建家庭中走出来,成为一位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
鉴湖女侠秋瑾不同于一般的闺阁女子,她不会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她不甘心在平淡、沉寂的生活中了此余生。因此,她积极地与封建包办婚姻作斗争,力求挣脱不幸婚姻的束缚,找到一条能够实现自己理想,完成济世夙愿的道路,从而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冲破重重阻碍,赶赴国难。也正因如此,秋瑾的情感历程波折起伏,她的人生充满坎坷和传奇。
武庆新创作的《死生一事付鸿毛--从情感历程中领悟秋瑾的巾帼人生》讲述了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