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式演说”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由鬼谷子之后的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的《鬼谷子》一书又名《捭阖策》,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其中写道:“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事,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意思是说,与聪明的人说话,需凭借自己的广博见闻来与其沟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要依靠自己的分析事理的能力;与善于分析事理的人谈论,要简明扼要;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上不能卑微;与有钱人说话,言辞可以豪爽一些;与穷人说话,要用利益说服他们;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态度要谦逊;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要怯懦;与愚蠢的人说话,可以露些锋芒;与上司说话,用奇特的言论说服他;与下属说话,对他剖析切身利益。
这段话告诉我们,说话时要弄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弄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和别人在想什么,注重时刻把对方放在心上,让别人觉得说话的人很重要,这就是中国人的说话之道。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证明,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不是他所处的环境,而是他是否掌握高超的说话艺术;而“中国式演说”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社会政治情况与国外不太一样。所谓“中国式演说”,包含3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富有中国特色;其二,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其三,彰显汉语的优势和魅力。只有正确理解这3个方面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国式演说”。
1.富有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包括中国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等方面,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国情。当下的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演说具有中国特色,就是要能够客观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这是中国式演说在当下的时代主题。比如,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4月1日在比利时布鲁目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说时指出:中国是实行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
在当前,中国式演说应该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及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等。像习近平主席这种紧扣中国国情的演说,既可以看成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的一种提升,也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这正是中国式演说的“正能量”所在。
2.蕴含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文化也叫中华文化、华夏文化或华夏文明,是以中国境内56个民族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在中国,演说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演说,展现了中国人丰富的“舌尖智慧”,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最早记载演说的文献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兼爱下》,其中记载了夏禹进攻三苗时举行誓师大会发表的演说:“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这一演说,振振有词,条理清晰,赏罚分明,语气坚定,简劲有力,显示了相当高的表达水平。当时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文化思想极其活跃,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产生了儒、墨、道、法、阴阳、名、农、杂、纵横、小说“九流十家”。各家代表人物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观点,或著书立说,或相互诘难,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人的语言表达智慧,有力地推动了演说活动的繁盛,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演说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一特征一直影响到整个古代、近代、现代乃至当代。
在当代,我国的演说事业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各级演说协会、演说学研究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各类学校大都把演说与口才能力的培养,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演说比赛、辩论比赛业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实活动,当代中国式演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演说文化由于更加注重思想流通,因而备受人们的追捧。P3-5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本书完稿之际,意犹未尽,觉得有些话有必要说出来。《汉书·董仲舒传》中有一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它告诫人们,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因此,在这里我把一些练习演说、提高口才的感悟和经验分享给大家,算作本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刻苦学习、反复实践是提高演说和口才水平的关键所在。
无数事实证明,口才的好坏,取决于后天的练习。只要肯下苦功,即使笨嘴也可以变成巧嘴。即使有一些生理的缺陷,也会被口才的出色弥补。身材矮小?不必自卑,一些伟大的演说家就是些矮个子,例如拿破仑、列宁、丘吉尔,他们都是没有身材有口才的杰出代表。长相难看?没有关系。林肯就是一个长得很不好看的人,但他是美国的总统、杰出的演说家。
有一个8岁的小学生,长有一副极不大方的面孔,畏头缩脑,被老师唤起来背书时,更是局促不安、哆嗦不已。他有一副暴露在外参差不齐的丑牙,也许有人认为这个孩子个性一定十分内向,神经过敏,不可救药。恰恰相反,这个小学生就是后来受到美国人民爱戴的罗斯福总统。他把自己的缺陷当成激励自己的动力,造就他一生奋斗的精神,他非常清楚自身的种种缺陷,一一加以克服,没法改的则加以利用。在演说中,他巧妙地利用他的沙声,利用他那暴露在外的牙齿,这些本来足以使演说一败涂地的缺陷,竟成了他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
古希腊雅典卓越政治家、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少年时有中度口吃病,发音器官也有病变,声音嘶哑难听,说话气短,而且爱耸肩,这对于学习演说的人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他初学演说时很不成功,曾被听众轰下台。然而,失败、嘲笑与打击并没有使他气馁。他一方面刻苦读书,虚心请教朗读方法,学习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向著名的演说员请教。为了提高嗓音,他特意到海边去与哗哗的浪涛声比高低,到山林里去与呼啸的松涛声比强弱;为了矫正口吃的毛病,他口含石子练长音和朗诵。为了克服气短的毛病,他故意一面攀登陡峭的山坡,一面不停地吟诗;为了克服肩膀一高一低的毛病,每次练习演说时他都在上方挂两柄剑,剑尖正对自己的双肩,迫使自己随时注意改掉不良的动作。为了集中精力、节约时间使自己能安心地在家里练习演说,不外出游走,他特意剃了一个阴阳头。他还在家里的地下室安装了一面大镜子,经常对着镜子练习演说,以克服表演上的毛病。经过数年之久的刻苦练习后,再次登台时,就展示出了一个演说家的才华,最后终于成为一位闻名于世的大演说家。
我国著名的民主战士、诗人、演说家闻一多先生,他的口才也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1919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热爱并刻苦练习演说。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近来演说课练习又渐疏,不奋起直追恐便落人后”“演说降到中等,此大耻奇辱也”。据记载,有一天他曾到钟台下练习演说8遍;第二天又“夜外出习演说12遍”;5天以后,他又在天寒地冻的深夜,到清华园工字厅北面土山上的凉亭里,对着一片湖水,迎着呼啸的北风,用低沉坚定、富有感情的嗓音练习演说,直到严寒刺骨才返回宿舍。回到宿舍仍不罢休,又“温习演说5遍”。由此可见闻一多练习演说是何等的勤奋刻苦。
以上几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刻苦练习、反复实践是提高演说与口才水平的关键。任何一个有志于演讲的人,哪怕是笨嘴拙舌、犯有口吃毛病甚至是有严重的生理缺陷,只要有德摩斯梯尼那种专心致志、口含石子朗读、迎着狂风苦练的志向,有闻一多夏练三伏、冬练九寒、持之以恒的勇气,有罗斯福自我激励、克服身体缺陷的毅力,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演说技巧高超、口才水平出众、伶牙俐齿的人。
有了提高演说和口才水平的认识,还要讲究练习演说、提高口才的方法。
练习演说和练习游泳有异曲同工之外。大家公认的学习游泳的方法,就是跳进水里去练习。一个人懂得游泳的理论和知识,但如果不下水练习,就永远是一只在渴望期待之中的旱鸭子。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渴望在听众面前发表演说能出口成章,并能受人欢迎的话,那就必须注重表达、注重表情、注重表演和注重表现。此为“四表”定天下。
1.注重表达
注重表达,就是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使语言具有内涵。
演说表达的语言内涵包括6个方面:
一是有话题。广泛了解社会,关注热点。比如,你对股票了解不少,那跟股票迷就有话说。有话题,有知识,有信息量。
二是有观点。多思考,多读理性分析的书。很多人说话颠来倒去,不是他的语言能力不行,而是没有明确的清晰的思维。……的成功,都是在勤奋刻苦的练习中产生的。著名演说家、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就是在演说方面勤奋刻苦的典型代表。他的儿子伦道夫曾经在书中这样写道:“我的父亲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十大杰出演说家之一,就是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花在练习演说、写演说稿和记忆这些演说稿上了。”正是由于丘吉尔对演说的酷爱和刻苦练习,才使他的演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直到今天,人们对丘吉尔那富于激情和鼓动性的演说仍津津乐道。
九是耐心加恒心。初学演说的人,在实践中一遇到挫折或受到别人的嘲讽,往往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鲁迅曾说过:“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演说既然是一种能力,是一门艺术,学会它自然要花费一定的时日。不要企图一口吃个胖子,而应该循序渐进,不要以为听几堂演说课、看几本演说书、上台讲几次话就能成功。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不放过任何一次公开发表讲话的机会,如回答老师提问、小组讨论、大会发言、交谈、辩论、演说比赛等。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锻炼自己的口才,提高演说水平。俗话说“操干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持之以恒地实践,而终能成才的道理。
十是科学的练习。学习演说应该掌握科学的合理的练习方法,即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短到长、由分到合、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我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非常重视练习演说。他曾说过他的练习方法:一个是练姿势。孙中山从小研究演说,对镜练习,直到无缺点为止。另一个就是练语气。演说如作文,以气为主,气贯则言之长短,声之高下皆宜。说到重要处,掷地作金石声。这种方法就是单项练习,重点突破,实际上就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此外,在练习演说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学习他人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每个演说者都有长处和不足,善于学习的人懂得取长补短的重要意义。鲁迅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说,高超的演说才能,只属于那些博采众长、刻苦练习、勤奋磨炼、持之以恒、执着追求的人。
综上所述,成功的演说离不开“台下功夫”的磨炼。演说者必须要有正确的演说理念,全面认识演说的内涵,要在人格素养、学识素养、思维素养以及心理素养等方面不断加强、提高,还需要深刻领悟、熟练掌握演说技巧,使演说达到“无技巧”的境界。
作 者
2015年5月
21世纪商战竞争四大能力:沟通能力、演说能力、营销能力、整合能力,你拥有几项?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我重返大学,我只修两门课程,口才和说服。”
行为科学家汤姆森说:“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至少有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
近代女革命家秋瑾说:“要开化人的知识,感动人的思想,非演讲不可。”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够站起来当众讲话,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综观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际交往频繁,信息传播加快,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谈笑风生、口出华章的人越来越显示出一种特有的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口才,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口才。大凡政坛领袖、商界精英,无不都是一流的演说家,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政坛风云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希特勒、罗斯福、奥巴马等,商界风云人物有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俞敏洪、严介和、郭凡生等,无不都是一流的情商专家、演说高手。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为我国主流人群和经济的发展主体,人们对职场的竞争极为敏感,对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极为浓厚,因此,为满足大众职场人士的学习需求,近年来,众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从婴幼儿教育到婚姻关系,从幸福人生到家庭和谐,从心灵修炼到健康养生,从大学生竞岗竞聘到职场管理沟通,从市场营销技巧到企业发展战略,从智慧经营到领袖风采,从自我发展到爱国情怀等,项目多端灵活,经营重组创新,已掀起中国培训界的新浪潮。然而,不管哪位老师,口才的学术智慧,都是他们上路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必修之课。
本书以当下的中国人、中国情、中国梦为写作背景;以中国特有的传统演讲模式为主线,以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为案例解析,包含着中国人独有的智慧、境界和修养,高度地解析演讲的艺术和学问。(演说不是播音,但要像播音那样字正腔圆;演说不是主持,但要像主持那样临场发挥;演说不是朗诵,但要像朗诵那样充满激情;演说不是戏曲,但要有戏曲那样的冲突。)
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10章,每一章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中国式演说的内涵。
“中国式演说——高境界的言论规则”: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演说,指出中国式演说应该遵循的言论规则并达到一定境界。这部分内容选录的中国现代当代的经典演说可作为学习的范例。
“心——成功演说的第一步”:强调心态在中国式演说中的重要性,给出了调整心态、迈出成功演说第一步的途径和方法,首先是建立强大的自信心,然后要转变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克服紧张心理。 “声——做好演说的基本功”:阐明有声语言在演说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并指出如何用第一句话引起听众兴趣的意义,以及语调和气息的运用方法。
“范儿——把握台风礼仪的艺术”:强调演说需要有范儿,解析演说范儿的来源与构成,指出演说者需要把握好第一印象,具有精气神,并且运用登台艺术,发挥表情的重要作用,善用站姿、手势、步伐等体态语言。
“情——情绪感染的魅力”:强调演说家运用正确的道德情感来感染和影响听众,从而培养听众的情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给出了展现情绪感染魅力的方法和技巧。
“用——中国式演说在职场中的运用”:指出演说作为沟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职场中人职场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认为强化职场演说能力,可以提升职业能力素质、职业形象,助推职业发展。
“思——即兴构思,处变不惊”:阐述演说构思的重要性,提供了当众演说的思维模式及其条理性、概括性要求,以及观点的论证技巧。
“控——互动控场的艺术”:指出“玩转”、控制演说现场是口才好的一个重要标志,给出了有效控场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养——人生修养与演讲”:提出了演讲者为了使演讲获得最好效果,应该在思想、道德、品质、学识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并对此进行了途径与方法上的论述。
“高潮即结束——这样的结尾才完美”:强调演讲结尾的重要意义,如何在演讲达到高潮时果断“刹车”,以强化给听众的最佳印象。
本书由深圳纵横时代文化传播公司创始人、著名的商战软实力培训专家吴开友老师独家撰写。8年的研究经验,浓缩了中国式演说的八字核心(心、声、范、情、用、思、控、养),希望每一位读者都精心研读,实战演练。如果你是公司领导,演说是塑造领袖风采的终极法宝;如果你是公司高管,演说是提高管理者威望的最强利剑;如果你是公司基层,演说是提升职场竞争力的最佳助推器。
纵横时代,人生舞台;纵横之声,撼动天下。愿每一位渴望拥有魅力口才,绽放激情人生的朋友,都能够用好演说这个职场工具,平步青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让激情点燃梦想,让演说改变人生!
吴开友编著的《中国式演说》以当下的中国人、中国情、中国梦为写作背景;以中国特有的传统演讲模式为主线,以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为案例解析,包含着中国人独有的智慧、境界和修养,高度地解析演讲的艺术和学问。(演说不是播音,但要像播音那样字正腔圆;演说不是主持,但要像主持那样临场发挥;演说不是朗诵,但要像朗诵那样充满激情;演说不是戏曲,但要有戏曲那样的冲突。)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10章,每一章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中国式演说的内涵。
吴开友编著的《中国式演说》以“演说”为主题,并以“中国式”为定位,阐述了富有中国特色、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式演说的特点、方法和技巧,并从心、声、范、情、用、思、控、养等数个方面解读了中国式演说的内涵。通过掌握本书中所述的演说技巧,可以使您在工作和生活中公众讲话的场合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