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长期难以实施说明我们对“应试教育”的批评不得要领,说明其弊端不在于“以知识为中心”。本书认为,“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我们把书本知识与知识等同了起来。学生与生活世界高度隔离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我们从来就顽固地坚持着“学校、课堂,书本就等于知识、等于学生的一切”这一观念,正是这一现念导致了教育改革的种种奇特困境。书本知识的确很重要,但它只是知识形成的前提,生活经验才是知识现实化途径,虽然没有生活经验就没有现实的知识,但如果脱离开书本知识就必然导致相对主义。
只要追问“应试教育”的问题,我们总是认为其弊端在于“以知识为中心”。然而,这种批评却从根本上不能使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理论对实践长期不产生实质性影响说明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不在实施,而在于理论,在于“教育知识观”。本书认为,应试教育的困境在于我们从来就把书本知识与知识等同了起来,学生与生活世界高度隔离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我们从来就顽固地坚持着“学校、课堂、书本就等于学生一切”这一观念,正是这一观念导致了教育改革的种种奇特困境。书本知识的确很重要,但它只是知识形成的前提,生活经验才是知识形成的现实化途径;虽然没有生活经验就没有现实的知识,但如果脱离开书本知识就必然导致相对主义。本书的创新研究既有助于克服相对主义,又为教育真正联系生活世界奠定了基础。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概念的界定
三、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方近现代“先验哲学”革命及当代“前结构”理论
一、西方认识论的发端及其困境
二、康德的“先验哲学”
三、胡塞尔的“先验意向性结构”研究
四、维特根斯坦的“世界图式背景”思想
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前结构”理论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准先验”认识论变革最新进展
一、认识主体空白化:新中国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重构认识论的重要前提:借鉴西方“先验研究”
(一)西方“先验研究”的合理性
(二)借鉴西方“先验研究”重构认识论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准先验”认识论变革最新进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理路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准先验”认识论变革的最新进展
第三章 “准先验”认识论变革与教育的知识使命观研究
一、“准先验”认识论:重建教育知识观的理论前提
(一)“先验研究”是中外认识论变革共同的根本特征
(二)“先验哲学”是一种认识论的真正自觉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矛盾强烈呼唤新的认识论
二、教育的知识使命:追问“准先验”的书本知识如何可能
(一)“准先验知识”即“人类基本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
(二)学习只能首先是对“准先验”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三)教育的知识使命:追问“准先验”的书本知识如何可能
第四章 “准先验”认识论变革与教育知识特征观研究
一、“准先验”认识论视阈中研究书本知识特征的必要与可能
(一)教育知识使命观研究深化的内在要求
(二)“准先验”认识论变革使然
(三)研究书本知识特征观的可能
二、教育中的书本知识特征
(一)书本知识特征一:建构性
(二)书本知识特征二:普遍性
(三)书本知识特征三:非现实性
三、小结:书本知识释义及与生活经验的关系
(一)书本知识的涵义
(二)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系
第五章 传统教育知识观批判
一、知识的误读一:教育即书本即知识
(一)传统“书本教育知识观”的哲学基础
(二)传统“书本教育知识观”及其实践形态
(三)传统“书本教育知识观”带来的困境
二、知识的误读二:教育即经验即知识
(一)“经验教育知识观”的哲学基础
(二)“经验教育知识观”的实践形态
(三)“经验教育知识观”带来的困境
第六章 “准先验”认识论视阈中当前中国教育课程改革论析
一、当前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矛盾
(一)理论上的“相对主义”研究倾向
(二)实践上的“应试教育”“变本加厉”趋势
二、对认为“以知识为中心”批评理论的再批评
(一)需要对认为“以知识为中心”批评理论进行再批评
(二)教育知识观研究范式长期的哲学化、非教育化倾向
(三)对知识的再次误读
三、“准先验”认识论视阈中教育知识观研究与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一)深入探索教育知识使命及特征观,走出理论“二律背反”的困境
(二)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学校教育永恒的基础内容
(三)联系生活世界,让学生获得现实完整的知识:当前教育课程改革最紧迫的任务
部分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