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看到有网友讨论: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总结的观点是,希望孩子成为幸福的人。
天下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这是不言而喻的。关键问题是,孩子如何获得幸福?
现在有些父母和教育者非常强调自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希望孩子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出强大的内心世界。凭借这个强大的内心就可以抗衡外部世界所有的风风雨雨,可以藐视外部世界的评价标准。如果孩子真练就了如此功夫,一切以自己的内心为评价标准,的确可以保证孩子无论在怎样的人生际遇中都感到幸福。因此说到底,幸福就是个人的一种感觉而已。
这种教育理念的初衷很好,但需提防发生偏差。我曾在博客里转载一位网友的自述:她的母亲作为教师,得风气之先,早在30年前已了解很多西方的教育理念。在母亲精心呵护的自由之下长大,母亲利用自身的便利,使学校的规定总是对女儿网开一面,幼儿园里不睡午觉,上学后作业选择完成,高中分科后文理两班串着听课等等。各方面能力超强的她,高三那年因自己强大的优越感,觉得难以融人同学之中,在一模二模成绩非常优异的情况之下坚决放弃高考,独自周游列国,后来坚定地做了未婚妈妈。她在网上发表自述长文时,已经与当年的高中同学结婚,在家做全职妈妈。虽然她的勇气令人钦佩,但她的道路值得深思。
这位网友的问题出在社会化上,因为教育者的理念将自由凌驾于社会评价之上。在教育的时候如果一心只想着孩子自身的发展,而将社会标尺完全置之度外,就需提防孩子在社会化时所面临的困难。另外,网友也谈到,决定放弃高考时,她甚至没有同母亲商量过,只是通知了一下,当时妈妈的反对意见在女儿看来不值一提。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母亲尊重孩子自主性的教育结果,不如说它透露出母女关系的疏离,青春期的女儿完全是独自面对内心孤独的苦恼,自寻解决的出路。格外重视教育的母亲,只顾为女儿营造超标准自由的外部环境,却疏于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与交流,不能不说是一种错位。
如果母亲和孩子始终信奉以自己的内心为评价标准,他们确实会永远幸福。只是这种幸福,让我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如果教育以追求这样的幸福为最终目的,未免太过狭隘。
我也希望孩子具有强大的内心世界,但是获得强大内心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幸福,我希望孩子不仅仅是幸福。那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想起自己在女儿大雪半岁时,在网上开立育儿博客,我为博客起的名字是:“世界因你而美丽”。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获得强大的内心和所有的能力,都只是在为一件事情做准备而已,那就是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我希望孩子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希望她身边的人因为她的存在而感觉更加幸福。我希望能教育出一个给别人带来幸福,给世界带来美丽的人,我觉得这才是有意义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明天比今天更美好。如果孩子能成为这样的人,我想我不必为她的幸福感操心。P5-7
孩子:父母的魔镜
睿智的人往往更容易吸引我。
林运正是这样一个人。
林运是最早活跃在林怡育儿论坛的会员之一。网络上长期的切磋,使得我们虽未谋面,但早就有了相知的感觉。
今年2月的一天,林运一家三口来会所参加“后元宵节”活动。那是我们第一次会面。真是文如其人,她温润优雅,友善的目光里满是智慧。
她的女儿大雪,也是第一次来会所。
到一个陌生环境、接触一些陌生人,大雪反应适度,在活动中表现得专注、意向明确而富有创意。大雪的状态告诉我,林运的育儿随笔《育儿先育心》应该是值得大家分享的。果然,我的感觉没错。
细读林运的书,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这些年,在各种教育理念冲击下,我们进入了一个育儿理念与模式全面蜕变的时期。“给孩子爱”,“给孩子自由”,“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许多提法颠覆了国人传统的育儿观念。对于那些时髦的育儿理念,林运无疑了若指掌。不过,林运读书经历了一个消化、吸收与排泄的过程。于是,由博览群书进入无书的境界,书成了她思想的养分,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诸多智慧: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没有哪一双鞋会适合所有的脚。”
“重视‘起跑线’并非要在起跑线上比输赢,既然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起跑线’上的很多功底可能要在几十年后才慢慢显化。”
“父母的很多焦虑追根求源,大多是比较带来。”
这些睿智的语言像珍珠一样,点缀在字里行间,娓娓道来,给我们豁然开朗的感觉。
接触大量家长与孩子之后,我发现,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孩子直觉发达,往往能敏锐地感知父母内在的某些东西,并受其牵引,或引发某些问题,或进入更好的状态。要保证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无形的影响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家长自身的状态至关重要,有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因此,反思成了我们需要经常关注的环节。林运的书里有很多反思的成分。这些反思发人深省,可以为众多的父母纠偏,也为父母们尝试自我反思提供一个参考的模式。我认为,这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
林运与大雪互动的方式也让我感叹:哈,原来这个事情还可以这样处理!就像练武功一样,顺势而为才是真功夫。
林运是顺势而为的高手。
如果家长将这种顺势而为的功夫学到手,育儿之路便处处是坦途了。
著名幼教专家:林怡
2011年3月
很多父母们在抚育宝宝时非常重视孩子生理成长和生活抚育,更为重要的宝宝心灵成长抚育却往往受到忽视。他们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却不注意自己的情绪、态度、言行在有意无意之间对孩子心灵成长的影响。由包林运编著的《育儿先育心》提出,妈妈不仅需要为孩子准备适合婴儿身体特点的小床和衣物,也应为孩子准备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小床”——就是父母准备好自己的内心,以全新的观念来看待孩子,关注孩子。《育儿先育心》将从家长的教育目的探讨家长的教育心态,强调爱对孩子早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给孩子以精神的自由,放下父母心中的权威,处理宝贝情绪的方法,以及父母内心的爱与常见偏差。
接触大量家长与孩子之后,我发现,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孩子直觉发达,往往能敏锐地感知父母内在的某些东西,并受其牵引,或引发某些问题,或进入更好的状态。要保证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无形的影响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家长自身的状态至关重要,有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因此,反思成了我们需要经常关注的环节。包林运的《育儿先育心》里有很多反思的成分。这些反思发人深省,可以为众多的父母纠偏,也为父母们尝试自我反思提供一个参考的模式。我认为,这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