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
一、中华2祖——黄帝
黄帝,中国神话人物,中国历代皇帝多通过为黄帝设庙祭陵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黄帝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汉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是《史记》中的五帝之首。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据传黄帝姓公孙,后改为姬姓,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也成为中国人自称的常见说法,而其中的黄帝又比炎帝更常被提及。
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兴盛的时代:“自燧人氏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被后人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包括一些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相传黄帝出生于夏历二月初二。黄帝在涿鹿之战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号称为黄帝。
关于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第一种说法如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因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因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而得名的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得名的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而得名的燧人氏等。有熊为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虎为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种说法见于周代《逸周书·尝麦解》,这也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有关黄帝的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日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中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日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为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日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日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第三种说法见于战国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不论原因是什么,它奠定了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这之后,黄帝开始了一系列被现代人称之为改革的统治方法。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俭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以道修德,唯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恶极者判处斩首等。
此外,黄帝当共主(相当于王)的时候,去古未远,人民生活简陋朴素,故黄帝教人们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制纺织技术,用以制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他又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造,如羲和与常仪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制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和律历。黄帝还让伶伦和垂制造乐器磬和钟,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挥造弓,共鼓和货狄作舟。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缫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
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这14人共得到12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葳、任、荀、僖、姑、儇、衣。而少吴(己姓)、颛顼(次子昌意之子)、帝喾(长子之孙)、唐尧(长子玄孙)、虞舜(次子八代孙),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都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
相传黄帝亦通晓医术,中医《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问答体裁编著的,分成《素问》与《灵枢》两部;但实际上可能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的作品。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