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拉扎鲁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董妍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是一套由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俞国良教授主编的心理学专著。董妍所著的《拉扎鲁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主要对心理学大师拉扎鲁斯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论著及相关知识进行集中论述。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特别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学习、使用本书,并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和图书馆馆藏的参考图书。

内容推荐

《拉扎鲁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对大师的生活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交代,对他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其次选译了大师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接着对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他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了评价,并论及他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然后阐述了应用他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该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应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拉扎鲁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由董妍所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拉扎鲁斯的生平

 第一节 拉扎鲁斯的八十年人生之旅

一 心理学大师的诞生

二 多变的青少年期

三 幸福的婚姻

四 充实的成年期

五 平静的晚年期

 第二节 拉扎鲁斯的求学与职业生涯

一 选择心理学的动力

二 拉扎鲁斯的求学生涯

三 拉扎鲁斯的职业生涯

四 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五 崇高的荣誉和丰硕的成果

 附录1 拉扎鲁斯生平年表

 附录2 拉扎鲁斯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篇选译

 第一节 应对的理论与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 前言

二 应对的取向:风格与过程

三 过程应对研究的主要概括

四 应对测量的一些特定问题

五 应对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从心理应激到情绪:一部改变前景的历史

一 应激的早期研究方法

二 认知调解取向——评价

三 应激的应对

四 将应激看作是情绪的子集

五 情绪的认知-动机-关系理论

六 最后的想法

第三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著解读

 第一节 解读《感性与理性:理解我们的情绪》

一 名著简介

二 名著导读

三 名著评价

 第二节 解读《积极心理学运动有腿吗?》

一 名著简介

二 名著导读

三 名著评价

第四章 心理健康思想述评

 第一节 拉扎鲁斯的应对观

一 拉扎鲁斯对应对的基本看法

二 应对观的特点

三 应对观带来的启示

四 应对观的评价

 第二节 拉扎鲁斯的情绪观

一 拉扎鲁斯对情绪的基本看法

二 拉扎鲁斯情绪理论的应用

三 拉扎鲁斯情绪理论的贡献

四 拉扎鲁斯情绪理论的缺陷

第五章 心理健康思想运用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之一——地震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应对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问题分析

三 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 结果与思考

五 案例点评

 第二节 案例之二——纠结的母女关系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问题分析

三 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 结果与思考

五 案例点评

 第三节 案例之三——社交恐惧来源于何处?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问题分析

三 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 结果与思考

五 案例点评

 第四节 案例之四——挣脱焦虑的牢笼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问题分析

三 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 结果与思考

五 案例点评

第六章 健康心理学

 第一节 健康心理学概述

一 健康心理学的诞生

二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 拉扎鲁斯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健康心理学新进展

一 应激与健康

二 积极情绪与健康

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拉扎鲁斯的生平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教育、职业、家庭乃至他的性格。与其他心理学大师相比,国内外有关拉扎鲁斯成长历程的资料少之又少。在几经周折之后,我们终于从美国购买到了《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的生活和工作:拉扎鲁斯的自传》(The Life and Work of an Eminent Psychologist: Autobiography of Richard s.Lazarus)一书。但与其他学者的自传相比,拉扎鲁斯在书中对自己童年很少提及。如他自己所言,自己的童年太过悲惨,因此不记得多少细节,可能他也不愿意回忆这些往事。虽然如此,这本自传还是为我们了解拉扎鲁斯的一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对拉扎鲁斯生平的介绍,领略大师的精彩人生吧!

第一节 拉扎鲁斯的八十年人生之旅

拉扎鲁斯出生在犹太移民家庭。虽然儿时父母的关爱较少,但天分较好的拉扎鲁斯非常懂得如何努力获得成功。梦想着成为职业心理学家的少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拉扎鲁斯充实而精彩地走过了八十年人生之旅。

一 心理学大师的诞生

1922年3月3日,拉扎鲁斯诞生在一个普通的犹太族家庭中。拉扎鲁斯的父母分别是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的犹太移民的后代,他们从小的家庭生活都比较贫穷。拉扎鲁斯的出生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虽然是家中的长子,父母好像也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的照顾。五年后,拉扎鲁斯家族中又添了一个孩子——拉扎鲁斯的弟弟诞生了。但亲哥俩的关系可能也不怎么样,因为拉扎鲁斯几乎从来没有提起过他。

在拉扎鲁斯刚出生时即20世纪20年代初,虽然还没有到经济大萧条时代,但是美国当时的经济已经开始衰退。不过,在拉扎鲁斯出生时,拉扎鲁斯的父亲是一位丝绸供应商,因此,他们一家经济条件还算殷实,一家人住在美国纽约曼哈顿177号街区的一套公寓中。在拉扎鲁斯出生后不久,他们又搬到了一套更美丽、更宽敞的全新公寓中。这套公寓位于可以俯瞰哈德逊河的177号街区避风港大道。在拉扎鲁斯小时候,他们家里有个女佣,因此他后来回忆当时家里应该是很富裕的。在避风港大道生活期间,拉扎鲁斯度过了快乐的幼儿阶段。他记得在那个时候自己经常与小伙伴或者亲戚去逛商店或者去看戏剧,他非常喜欢那些喜剧和杂技演员。即使后来到了大萧条时代,拉扎鲁斯依然热衷于观赏各种戏剧、演出和电影。在拉扎鲁斯后来的很多有关情绪的文章中我们也会看到,他有时会引用戏剧或者文艺作品中的剧情来引出某种情绪,有时他也会对一个剧情展开深人剖析来说明他的论点,可见对戏剧和文艺作品的这种兴趣也渗透到了他的研究中。拉扎鲁斯智慧地将生活和学术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拉扎鲁斯居住的街区和哈德逊河之间有个小公园。冬天的时候,拉扎鲁斯也经常和小伙伴去那里滑雪。后来为了修高速公路,拆除了这个小公园,这还令拉扎鲁斯难过了一番。像所有孩子一样,童年的拉扎鲁斯也总在想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当看到宏伟的乔治·华盛顿大桥时,他时常会想为什么这座桥从曼哈顿和新泽西两端升起、延伸,最后能够在中间准确地连接起来呢?工程师是如何做到的呢?

然而,幸福的幼年时光总是如此短暂。孩提时代的拉扎鲁斯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品味生活的幸福时,他们一家的生活就被一场社会经济变革给搅乱了。

二 多变的青少年期

(一)经济的变故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变革对我们的影响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也无法阻止的。在1929年拉扎鲁斯刚刚7岁时,大萧条时代来临了。众所周知,大萧条是指1929年到1933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从农产品价格下跌开始,许多国家出现了经济问题,1929年10月还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也很快从美国蔓延到了其他工业国家。对千万人来说,保障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大萧条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有学生辍学的,有因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痛苦而自杀的,社会治安也日益恶化。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失业,在美国,失业人口达到了800多万。很多中产阶级当时还出现了在夜间敲门讨饭或者蜷缩着排队领取面包的情形。在这次经济大萧条中,拉扎鲁斯一家也未能幸免于难。商业市场崩溃了,他的父亲没有重新找到工作。迫于经济的压力,他们搬到了曼哈顿中城。由于没有经济能力再雇用保姆,拉扎鲁斯的父亲自己承担了购物、做饭、洗涮、收拾家务等任务。

(二)冷漠的母亲

不幸的是,在拉扎鲁斯诞生后,他的母亲患上了产后抑郁症,几乎不能照料家里的任何事情,当然这也包括不能照料自己的孩子。拉扎鲁斯的母亲患上抑郁症一段时间后,她开始信仰基督教,这极大地改善了她的心理状态。然而,犹太族的丈夫和婆婆却不能接受她成为基督教徒,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拉扎鲁斯的母亲同意将自己的两个儿子作为犹太人来抚养。后来,她成了基督教的从业者。当大萧条时,由此获得的收入极大地弥补了家庭收入的不足。

在拉扎鲁斯的母亲成为基督教的从业者之后,虽然她的抑郁症有所改善,但是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基督教科学阅读室中度过,因此,她从来没有像其他犹太母亲一样抚养过拉扎鲁斯。拉扎鲁斯小时候经常徘徊在大街上等父母回家。稍大一点的时候,他的脖子上就开始挂钥匙了。拉扎鲁斯的母亲对丈夫非常不满,但是她又害怕丈夫鄙视自己和对自己发火,因此她就经常将自己的怒气直接发泄给两个儿子。她长期处于不满和敏感状态,并把自己对婚姻的不满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因此,当拉扎鲁斯希望阻止父亲的训斥并渴望获得安慰和保护时,母亲并没有发挥作用,反而常常和丈夫结成同盟。

P8-10

序言

常念是“经”,常数是“典”,此即为经典。我们极力主张多读一些经典,尤其是大师们的经典,因为经典与大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而言,我认为都应该多读一点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经典论著,认真领会其理论要旨与思想实质。

何谓大师?大师,或日科技领域的先师,或称艺术领域的灵魂,或为管理领域的典范。心理学大师,意指在心理学领域有突出贡献,被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是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标杆,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煌煌百年来,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突破空间限制并经受时间考验的一代宗师。然而,究竟谁有资格荣膺“心理学大师”的称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国际心理学界久负盛名的《普通心理学评论》杂志2002年第2期刊发了一项调查研究成果,题为“20世纪最杰出的100名心理学家”。研究者通过三个量化指标与三个质性指标,对20世纪全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排名,提供了位列前99位的心理学大师的名单(其中有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留下一个空额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这99位心理学大师中,许多人的研究领域和重大成就都涉及心理健康,其中一些人毕生的学术专长就是试图破解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排名第3位)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曾以《梦的解析》一书和“精神分析理论”著称于世;罗杰斯(排名第6位)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更是被现代心理健康工作者奉为经典。另外一些心理学家的学术研究涉猎较广,但他们在心理健康领域作出的贡献同样有口皆碑,举足轻重。例如,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荣格(排名第23位)、阿德勒(排名第67位)和安娜·弗洛伊德(排名第99位),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塞利格曼(排名第3l位),需要层次论提出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排名第10位),应激理论的提出者和研究者拉扎鲁斯(排名第80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排名第¨位)、艾森克(排名第13位)和卡特尔(排名第16位),以上瘾和情绪研究闻名于世的沙赫特(排名第7位),因攻击行为和愤怒情绪研究而横空出世的博克维茨(排名第76位),以对个体心理压力及其应对、压力情境下的决策行为和社会支持对决策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享誉学术界的詹尼斯(排名第79位),以及行为治疗心理学家沃尔普(排名第53位)、儿童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排名第49位)和发展变态心理学家路特(排名第68位)等。他们的名字、经典实验、咨询案例、重要著作和心理健康思想都已盖棺论定,彪炳史册。

本丛书精心选择以上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影响的心理学大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具体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解析。首先对大师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交代,对他们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其次选译了大师们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接着对大师们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他们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了评价,并论及他们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然后阐述了应用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该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应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本丛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特别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学习、使用本丛书,并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和图书馆馆藏的参考图书。

本丛书由俞国良任主编,雷雳教授、周俊编审和罗晓路博士担任副主编。我们共同商量确定了丛书的编写原则、结构、内容、体例和样章,以及最后的定稿。丛书各册作者由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组成。他们本着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挚爱,怀揣把专业知识奉献给社会和大众的梦想,全心全意,殚精竭虑,力求使丛书融知识性、可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发展的希望,而且真正体会到了经世致用、后生可畏的古训。对诸多青年才俊的信任、支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心存感激!同时,我们真诚感谢浙江教育出版社汪忠社长、张宝珍总编的支持和鞭策,以及丛书各册图书责任编辑的辛勤付出,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为丛书主编,我始终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力以赴,力求精益求精。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我们未能及时联系上部分经典论著的译者,祈请他们原谅并与我们或出版社联系;书中的不足、纰漏和错误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俞国良

2012年12月于北京西海探微斋

后记

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来学习和领略心理学大师的风采,丰富自己的学术生涯。由于国内关于拉扎鲁斯理论和生平的介绍稀缺,本书的撰写过程可谓十分辛苦。拉扎鲁斯深厚的理论功底、谦虚严谨的学风、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写作过程中,大师对心理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也不断激励和鞭策着我。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俞国良和雷雳两位教授。俞教授和雷教授精心策划和提供了本套丛书的撰写提纲,而且,为了使这套书能够更加完美,他们还不辞辛苦地为每位作者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作为晚辈深为两位前辈教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也要感谢我的研究生王琦、王妍和朱琳,她们分别帮我撰写了第二章第二节、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三章第二节部分内容的初稿;也要感谢刘钊帅、唐淼、许航川同学帮我校对书稿。此外,还要感谢沈卓卿博士帮我在美国购买了拉扎鲁斯的自传,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今年恰逢大师逝世十周年,能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将大师介绍给各位读者,我深感荣幸。国内有关拉扎鲁斯的学术著作非常少,我们特别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使大家对拉扎鲁斯了解得更多一些,使他的心理健康思想让更多的学者所了解。

此书中对拉扎鲁斯研究特点的总结以及点评,不可避免也会受到我所处的时代、我的教育和研究背景以及我的成长经历的影响,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偏颇,所以如果读者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存有不同意见,非常欢迎批评交流。

董妍

2012年12月12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09:55